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3-0072-04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屬于必不可少的環節,該環節不僅能夠充分檢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程度,還能延伸其學習思維,增強課堂中師生以及生生間的互動。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剖析課堂提問的實踐意義,明確數學課堂提問方向,使問題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風向標”,從而助推小學生在數學領域的長遠發展。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價值意蘊
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概念內涵分析不難發現,其主要指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數學思維而設置的一種詢問方式,該方式分為多種,包括直接詢問、手勢、表情、話語提示等。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而言,課堂提問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一)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數學教材涉及知識范圍較廣,并且包含諸多理論和公式內容,單一的口頭講述較難調動小學生學習熱情,也會導致課堂氛圍過于沉悶,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課堂提問可有效解決此問題,帶有針對性的問題和良好的提問方式,不僅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也能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在問題交流中獲得輕松、愉悅之感。同時,課堂提問也在無形中拉近生生和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枯燥的課堂學習過程豐富多彩。
(二)喚醒數學思維
數學知識點本身帶有較強的復雜性、抽象化特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需要經歷從形象過渡到抽象,此期間容易出現諸多思維障礙問題,影響學生學習進度。合理且有效的課堂提問可輔助教師了解學生思維水平,也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出現的思維障礙或瓶頸,從而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和學習實踐計劃。同時,一些帶有梯度性的課堂提問內容也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均能在解題中獲得思維成長。
(三)精準定位學情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均帶有明顯不同,此情況下,統一化的數學教學指導方法并不能滿足每位學生學習需求。課堂提問能夠形成一種學情反饋,即教師可根據學生問題回答情況,了解學情,再制訂更精準的提問方式、教學策略、實踐任務等,以此穩步提高課堂育人質量和效率,助推每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增強。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目的性
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提問設計應該準確把握教學目的,確保問題設計有清晰的目標指向,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或探索活動,調動學生興趣與積極性,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數學知識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通過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強化知識理解與運用,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實踐中深度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設計環節要堅持目的性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明確提問的具體目的,確保問題設計具備更強的引導性和針對性,使得學生在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數學素養。
(二)梯度性
學生的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各不相同,問題設計需要適合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逐步分析開展深度思考活動,這將幫助學生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拓展延伸,突破個人最近發展區,實現可持續成長;同時能夠強化學生的獲得感與成就感,有效避免部分學生能夠回答問題而部分學生無法參與其中的局面出現。教師在問題設計過程中要注意梯度的合理控制,密切關注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表現,根據學生情況動態調整問題結構,確保學生能夠在梯度問題引導下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
(三)生活性
小學生的認知主要停留于現實生活,數學思維正在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師的提問過于抽象可能導致學生出現理解困難,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環節要堅持生活性原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并且能夠尋找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實例,強化學生的數學認知并且幫助學生感悟到數學的價值。教師利用生活化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數學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將會得到同步提升,這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
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設計與實踐策略
雖然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應用優勢,可輔助學生高質量地開展學習活動,但課堂提問的設計并非一蹴而就的。以往發展過程中,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也嘗試利用課堂提問增強育人效果,但存在問題類型單一且缺乏深度與廣度,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較難全身心地投入解題中等,此類情況均直接影響課堂提問效果,也不利于小學數學育人目標的達成。為此,以下結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制訂課堂提問的設計與實踐策略。
(一)搭建生活情境,優化提問形式
小學數學知識包含概念、公式等內容,此類內容均在無形之中增強了課程的抽象性,也為學生帶來諸多思維障礙等問題。結合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表現來看,存在學習興趣不足、畏難情緒等情況。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亦如此。生活中包含諸多數學可以解釋的現象,建立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也能喚醒學生以往認知經驗,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為此,教師有必要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并基于學生認知經驗儲備情況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以問題喚醒學生好奇心理和學習興趣,為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的有序實施奠定基礎
以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為例,本課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诖耍處熆蓜撛O“購物”情境,并圍繞情境中可能發生的情節設置如下問題:“大家是否與父母一同買過蔬菜或文具?我們在購物的時候需要用什么交換物品?人民幣被分為哪些面值?”“假設大家想要購買7.2元的學習用品,需要如何購買?”此類問題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契合,可有效喚醒學生以往認知經驗。通過思考,學生回答“支付老板1張5元、2張1元,2個1角的硬幣”。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還可以提出“是否還有其他支付方式”等問題,由此,引導學生敘述多種答案,如“7張1元,2個1角硬幣”“1張5元,2個1元和2個1角的硬幣\"等,此類提問內容均輔助學生從多元化的視角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也減小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其了解了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二)落實因材施教,結合學情提問
1.提供分層問題
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面對相同的問題也會產生多種學習思維和解題方法。為輔助每個階段學生均能在解題中獲得能力的增強,以及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可嘗試提供分層問題,調整問題的標準和難度,使提問內容和方式能夠對接每位學生需求,為增強學生信心與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以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為例,為確保提問內容符合每位學生需求,教師可嘗試提供不同難度的問題: ① 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分別帶有哪些特點?② 大家可以在完成某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測量的基礎上,分別記錄下長、寬、高與棱長,并完成物品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嗎? ③ 大家能自主設計一道帶有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的典型例題嗎?三個問題分別對接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可在輔助學生內化本課知識點的基礎上,鍛煉其解題思維,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增強。
2.提問適當留白
基于小學生學習特點分析,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需要在教師的陪伴和指導下完成解題,此情況不利于學生自主發展。因此,教師可在提問中適當留白,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實踐空間。教師除了針對小學數學知識點進行提問,應避免急于提供解釋或答案,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并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分析是否還包含更多的解題思路,以此拓展學生思維,達成因材施教的目的。
以小學數學三年級“平行四邊形”一課為例,針對本課,教師可先結合信息化設備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圖片,并提出“平行四邊形特點是什么?該圖形與大家以往學習的哪個圖形較為類似?”等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無須急于否定,可再次提出“大家有沒有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有哪些特點?平行四邊形4個角有哪種關系?如何證明自己的猜想”等問題,驅動學生驗證思考后的結論。此方式主要通過在提問中適當留白,驅動學生展開自主實踐與探究,經過測量、剪拼等一系列方式,學生也能自主歸納出平行四邊形內角的性質,了解本課重難點。
(三)豐富問題類型,增強提問有效性
1.融合開放性問題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問題類型和提問方式單一等情況,這影響了課堂提問的實施效果。開放性問題并無固定且確切的答案,充許學生從多個視角和層面展開思考。相較于單一的數學問題而言,此方式能夠轉變學生常規學習思維,驅動學生探索更多新穎的解題方法,并逐步實現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同步提高。為此,教師應做好開放性問題的布置,以解題過程逐步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以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一課為例,針對本課內容,教師可從開放性視角進行提問,如“與其他統計圖相比,扇形統計圖具備哪種形態特點?”“哪些情況下適用于扇形統計圖進行數據統計?”“扇形統計圖具備哪些優勢?”“大家能否結合扇形統計圖統計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此類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為提高學生解題效率與效果,針對開放性問題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答,即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展開關于扇形統計圖的討論,并共同研究一個項目,以扇形統計圖做好數據統計。此過程為學生提供了互動交流的空間,提高了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也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鍛煉小學生解題水平奠定了基礎。
2.引入實踐性問題
實踐是驗證真理的重要標準,同時,實踐也能輔助學生更好地內化和遷移學科知識。但結合以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形式來看,大多以口述的形式進行,較少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以及革新提問形式,教師可引人一些帶有實踐性特征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教學為例,針對本課內容,教師可設置一項手、眼、腦協同學習的主題活動,即“玩轉硬幣”。同時,結合活動提出實踐性問題,如:“生活中許多群體在難以做出決策時大多會采用拋硬幣的方法,請問大家知道拋硬幣帶有哪些可能性嗎?”以此驅動學生通過實踐解析問題。在問題剖析中,學生需要利用手、眼、腦協同學習,并經歷如下實踐解題過程: ① 了解活動開展目的,把握問題求解核心:“可能性如何產生?”并完成多次拋硬幣的操作。 ② 記錄每次拋硬幣的結果,并確保記錄數據的準確性,再歸納最終的實踐成果。 ③ 經歷“在拋硬幣且連續5次都是正面情況下,下一次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否增加”的思考過程等。此解題過程驅動學生以實踐的方式直觀顯現“可能性”的概念內容,也使學生逐漸意識到“事件發生大多具有一定可能性”的理論。
3.代入對比提問方法
文章強調的對比提問是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結合問題的多種解題方法進行分類,并組織學生在對比中完成解題,掌握更簡便且準確的解題方法。在對比過程中,學生可更直觀地了解不同解題技巧,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為例,針對本課,教師可先提供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如“ 12×3′ ,并為學生提供兩種解題方法,如\"將12的個位數與十位數分別乘3\"“將3個12相加”。同時,引導學生對比兩種解題方法,提出:“哪種計算方式更為簡潔、準確?\"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豎式計算方法可有效提高解題效率,并且該方法能簡化數學解題步驟,降低錯誤率。此對比提問方式從相對直觀化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問題不同解法上的區別,也能促進學生深層次了解加法與乘法之間的關系,也能為增強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奠定基礎。
四、結論
總而言之,數學課程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諸多理論與公式內容,有較強的抽象性,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思維阻礙問題。良好的課堂提問方式可輔助學生突破思維阻礙,同時增強師生和生生互動,輔助學生在解題中實現數學綜合學習能力的增強。為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活動的高質量開展,教師應先明確課堂提問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意蘊,由此明確課堂提問實踐方向。同時,積極創設生活情境,以情境優化提問形式,基于因材施教視角進行提問,確保提問內容和方法滿足每位學生需求。還應引入多種類型問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發揮課堂提問優勢,助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
參考文獻:
[1]郭萍.建構“問題解決導向式”的小學數學課堂——以“認識幾分之一”第一課時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4(3):199-201.
[2]劉淑元.數學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研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4(6) :55-56.
[3]劉忠芳.讓問題點亮小學數學課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J].讀寫算,2024(20) :38-40.
[4]時勝楠.精心預設有效提問—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探析[J].小學生(上旬刊),2024(6) :145-147.
[5]周云川.關注差異,引領分層—分層教學讓小學數學課堂更有活力[J].求知導刊,2024(14) :65-67.
[6]何洪煒.提高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效果的有效提問策略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14):76-78.
[7]胡福元.提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小學生(中旬刊),2024(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