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園,風景如畫,物盡芳華。
校園的“最美”美在育人環境、文化內涵與空間設計的完美結合,美在讓師生在探索中成長、在自然中學習、在文化中浸潤,美在將教育夢想轉化為可觸摸的風景。
此刻,我們就站在一所“最美的校園”里。

6月初夏,晨曦暖陽灑在易門縣龍泉街道中心小學校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在每一個角落蓬勃釋放。鮮艷的紅、明媚的粉、溫潤的綠,清新、舒暢。這里生機勃勃、奮發向上、靈氣四溢。
這是一所當地百姓心目中的“最美”小學。她以特色興趣教育著稱,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省級文明學校。近年來,學校創新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為中心順學而導”的教學模式,教育教學成績連續多年穩居全縣前列。
“我一生的夢想就是辦一所最美的學校。”正是抱著這樣的教育情懷和夢想,中心小學的現任當家人孫繼平,用了一生的教育積淀,在接手學校后的短短3年時間,成功實現了“最美”學校的轉型。這一路的教育責任與教育情懷的堅守,催生了學校的持續發展力,跑出了學校發展的加速度。
喚醒心靈點燃夢想
徜徉于校園小徑,風景旖旎,微風不燥,一步一景,一步一詩,蔥蔥綠葉與朵朵鮮花相得益彰,滋養孩子心靈。
“教育孩子不是‘塑造’,而是喚醒沉睡的心靈,點燃夢想。”從教30多年來,孫繼平一直堅守這份不變的信念。
在孫繼平的辦公室里,辦公桌的抽屜里安放著一擦厚厚的筆記本。“這些本子是我用來專門記錄特殊學生、問題學生、包保學生學習生活和家庭情況的。僅僅是我2022年9月來到龍泉街道中心小學后,幫扶包保的特殊學生就有十多個。這些學生在我這里都實現了‘蛻變’,現在個個習慣良好、積極上進、成績突出。在包保過程中,我成功‘喚醒’他們,真正領悟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孫繼平說。
翻開一本本工作日記,也打開了孫繼平與孩子們的真情故事…
“有一句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而愛別人的孩子的是神’,雖然我沒達到這種境界,但可能是純粹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加持了母愛本性的緣故吧,只要遇到有困難的學生,我就忍不住要去關愛、幫助。”孫繼平說。
李順麗(化名)是個五年級的女生,有一段時間思想波動激烈,不想上學,不做作業,心理逆反非常嚴重,甚至一度還萌生了輕生的念頭。當家長焦急地找到孫繼平時,她第一時間分別與孩子和家長進行了談話,在心理驛站進行溝通,建立了定期溝通機制,約定和孩子每周見一次面,不斷鼓勵,用真誠感化了她。一個學期后,孩子變了,在2025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全班同學一致同意推薦她為“五好學生”。
還有另一個五年級的小男生,家庭情況十分特殊。行為習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校期間,一不高興就有攻擊同學的傾向。知道這個情況后也是孫繼平主動認領包保了他。包保任務確定后,她協調縣婦聯、街道、社區以及心理健康教師組成幫扶小組深入家訪,一起分析原因,制定了包保方案。經過多方面、多維度的面對面溝通,逐漸幫助這個孩子建立了相對明確的學習目標、理想定位,開始變得“在得住”學校了。有一次,孫繼平自己掏錢買了書包、文具禮包去學校,當孩子在學校小辦公室見到孫繼平時,眼睛都濕潤了。在孫繼平的關愛下,這個從一年級以來被同學、老師視為問題學生的男孩,也順利完成了小學階段后兩年的學習。
作為學校這個大家庭的“一家之長”,她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把學校當自己的家,把老師當親人,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無論何時,也無論身處何地,孫繼平心中始終牽掛著師生的冷暖,這份牽掛不僅僅停留在心中,更體現在她的實際行動上,她以愛為舟,以心為舵,傾盡全力成為那用愛潤心、傳遞教育溫度的引路人。
在十街鄉中心小學時,她敏銳地察覺到留守兒童內心的孤獨與渴望,毅然決然地全力打造了縣域內首個校園留守兒童之家,想方設法克服資金難題,配齊電腦、電話、圖書、灶具等設施設備供留守兒童課后、周末使用,為這些孩子建設和營造了一片溫暖的港灣。在那里,留守的孩子們不再感到成長的路上滿是空白,而是充滿了關愛與陪伴的告白,讓他們在愛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到了六街街道中心小學后,孫繼平將“為民做實事”的理念化作一個個具體的行動。她深入了解苗族學生和住校生的實際困難,積極奔走,為苗族學生解決了伙食費的后顧之憂。給全體住校生協調解決了床上“三件套”,鋪就了一條條充滿溫情的暖心之路。每一個舉措都飽含著她對學生的深切關懷,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崗位在變,初心不改。在龍泉街道中心小學,孫繼平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員微心愿、愛心幫扶等活動,為困難家庭學生送去了冬衣、棉被和學習用品。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卻如同一束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道路,讓他們在困境中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力量。面對特殊學生,孫繼平更是展現出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帶頭落實包保責任制,協同班主任、科任教師進村人戶,與家長、學生促膝長談,用真誠的話語打開他們的心扉,從心理上給予疏導,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她就像一位貼心的守護者,陪伴著特殊學生走過人生的關鍵時刻。孫繼平常常語重心長地強調:“每一位教師在工作中面對學生、面向家長,要多傳遞一個微笑、一個贊許,多賦予一個寄語。”她深知,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能通過語言、動作、眼神、文字向學生傳遞求真求美、向善向上、克服時艱的溫暖力量,成為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強大動力。
對待教師,孫繼平溫潤誠摯,如同一位知心的大姐姐。她會主動找老師聊天,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她發起了寒冬送暖等活動,倡議大家為有困難的教職工送去溫暖,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她還經常召開教師座談會或者與老師個別談話,充分尊重每一位老師的意見,用關心、尊重、理解營造了一個和諧、溫暖的工作氛圍。以職代會為平臺,讓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修改完善“泉暢”
管理方案,凝集了教職工的“泉源”力量。除了關注師生的日常需求,孫繼平還聚焦學校的長遠發展。她緊盯學校及師生急難愁盼問題,想方設法改善辦學條件,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近幾年,她就憑借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協調大批愛心人士和企業慷慨解囊,通過易門縣慈善總會,向學校捐贈了價值300余萬元的物資。這些物資不僅助力學校教育資源進一步優質增量,還使校際間的均衡系數進一步縮小,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質量是發展的核心
孫繼平始終將教學質量提升奉為立校之根基,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為學校的教育事業發展傾注心血。她提出并踐行“問題即課題,科研促成長”的教研理念,秉持守正創新的精神,積極推動“學為中心順學而導”的教學變革,聚焦課堂教學這一核心陣地,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方法,致力于實現課堂的深度轉型,從而大幅提高教學效率。
近年來,學校在她的引領下,從集團沙龍、學科聯盟、聯片教研和校本教研四個維度全面發力。以真實問題作為研究的堅實基石,堅定不移地貫徹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的問題解決型教研策略。采用主題性、項目化、任務驅動式的教研方式,精準盯緊教師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難點與堵點。尤其重視微教研,力求每一次研究都能切實有效,真正做到以研促教,讓教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動力。
在教學常規精細化管理方面,孫繼平更是精益求精。她精心制訂并完善了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嚴格按照“精準、精細、精良”的高標準要求,扎實抓好培訓、檢查、反饋、整改、考評等各個環節。強化日常教學的“備、講、批、練、輔、評”六個關鍵點,確保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嚴謹有序、高效優質。她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要求人人做到“腦中有理念、胸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目中有學生、手上有方法”。依托“學為中心順學而導”的學科教學模式,全力構建真情境、真問題、真思考、真探究、真解決的“五真課堂”。以“質量”為支點、以“課堂”為杠桿,有力撬動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時要求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和講評質效,形成教、學、評全鏈閉環的質量提升架構。
為了探尋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孫繼平身體力行,深入課堂聽課,與老師們并肩研討,她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引領廣大教師擬定自身專業成長規劃。通過自主研修、師徒結對、課堂競優、素養展示等多種方式,助力教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她一路創新改革、兼收并蓄、共商共研,打出了一套“共同學習 + 整合創新 + 多元改革”的“質量組合拳”。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學校連續3年教育科研及綜合目標管理考核均榮獲一等獎。2024年7月,孫繼平憑借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被評為玉溪市玉教先鋒·管理先鋒,省市縣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成為縣域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
最美校長澆灌最美校園
有人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在孫繼平心目中,好的教育是靜靜的陪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直以來,她致力于創建全方位的育人環境,她以非凡的遠見卓識與卓越的行動力融合多元文化教育,構筑了特色校園育人生態。學校獨具匠心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辦學理念以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度融合,巧妙糅合地域特色文化基因,精心打造下轄各校區“一校一品”的獨特校園文化。
在龍泉校區,“泉源五景”宛如熠熠生輝的燈塔,引領著孩子們在養德、養性、養心、養正、養志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方屯校區,那一面面傳統文化墻宛如無聲的詩篇,于潛移默化中浸潤著學生的品性;蔡營校區,則將中華詩詞的典雅與獅舞非遺的雄渾完美融合,涵養出學生雅正的氣質與雄健的精神。
與此同時,孫繼平高度重視閱讀文化的深耕細作。她深知,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的重要途徑。為此,校園里“書香餐廳”“閱讀吧”應運而生,書籍類目豐富多樣,涵蓋了文學、科學、歷史等各個領域,宛如一座知識的寶庫,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閱讀的機會。走廊甬道間,格言警句琳瑯滿目,這些精煉而富有哲理的話語,時刻激勵著學生奮進,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精神坐標。
而“最美辦公室”“最美班級”“最美食堂”的創設,更是將管理文化與德育工作有機融合,通過營造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辦公與學習環境,凸顯出文化創設的人文化、個性化,營造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多樣化文化形態,為沉浸式育人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與感染。
為了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孫繼平積極構建全鏈條育人格局,推動五育并舉從理念走向實踐,實現具象化發展。學校堅持思政領航,持續深化“大思政課”建設,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思考人生問題;以活動為抓手,通過主題班會、社會實踐、親子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強化內容銜接,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思政教育的內涵,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熔鑄“美德”品質。

孫繼平認為課程體系建設是育人的核心環節,她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在抓好國家基礎課程的同時,因地制宜地創生校本課程。她帶領團隊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和學校特色,先后創設了菌靚泉源、龍獅、竹編等特色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還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學校成立了兒童粉彩浮雕、彝繡繪、版畫等6個工作室,組建了百人腰鼓、足球、舞龍、舞獅等百余個社團,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發展特長的平臺,滿足了學生多元化教育的發展需求。
為了拓寬育人渠道,孫繼平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她將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各校區積極建設勞動實踐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學生們在田間勞作、種植蔬菜、采摘果實,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培養了他們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同時,學校常態化開展學生勞動素養展示大賽,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提高他們的勞動素養。此外,學校采用館校合作教聯體模式,與縣科技館、野生菌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體教育館等建立合作關系,創設科技教育、思政教育多元化課堂,讓學生在參觀學習、實踐體驗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實現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
近年來,學校的育人成果顯著,榮獲了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足球特色學校、楹聯文化學校等稱號,300余名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藝體競賽獲獎。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孫繼平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與無私奉獻,是她用智慧與汗水為學生們鋪就的一條五彩斑瀾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