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著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能力的重任,以社會發展狀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石。教師應充分激發課程和課堂活力,喚醒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將生活化這一理念體現在教學安排中,發揮“以生活為源,以德育為核”的融合育人效能。
一、需求定位,錨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對整個教學過程起著引領和調控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以需求為導向實現教學目標生活化,需從以下兩方面著力。
(一)立足生活實際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深度掌握學情,設定合適的目標。如在《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教學中,教學目標可設為:引導學生認識課余生活的多種形式,如閱讀、運動、手工制作等;培養學生合理規劃課余時間的能力,根據自身興趣和實際情況,制定每周課余生活計劃;激發學生對課余生活的熱愛,使其在豐富的課余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成長。這些目標緊密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讓學生明確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體現目標的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知和能力發展上存在差異,因此教學目標應具有層次性。如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側重于生活習慣和基本道德規范的培養。以《讓我自己來整理》教學為例,教學目標可以設為:引導學生認識個人衛生的基本要素,如洗手、洗臉、刷牙等;學生能夠自已完成簡單的個人衛生清潔,每天主動洗手、洗臉、刷牙;培養學生對整潔的認同感,做一個干凈整潔的孩子。高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則有所提高,應注重社會責任感和法治觀念的培養。在《我們的公共生活》教學中,教學目標可以設為:學生了解公共生活的范疇和重要性,知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范;學生能夠在公共場合自覺遵守規則,如在圖書館保持安靜、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等,并能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培養對公共生活的責任感。同時,目標表述要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和評估。
二、情境融入,豐富生活化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的深度培養,以及實現從認知到行為的有效轉化,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其中,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對各種現象進行深入分析,準確判斷是非善惡,思考道德與法律的界限。
(一)深入挖掘教材里的生活元素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生活素材,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并且充分加以利用。以《我和我的家》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里那些不同的家庭場景圖片,再結合自身家庭的實際狀況,去分享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共同生活的故事,以此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理解親情的珍貴之處,加深對家庭概念以及家庭責任的認識。在講解《團團圓圓過中秋》時,除了介紹教材里的節日習俗,還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家庭慶祝節日的獨特方式,使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價值。
(二)引入生活當中的鮮活案例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源頭活水,教師需要關注時事新聞、社會熱點以及學生身邊發生的小事,把這些鮮活的案例引入課堂。在《網絡新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人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真實發生的案例,組織學生對案例中人物的行為、心理以及所造成的后果進行分析,討論在網絡世界里如何保護自己、遵守道德以及法律規范。借助對這些實際案例的探討,學生可深刻認識到網絡世界的風險與挑戰,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法治觀念。鼓勵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以及討論,以此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及學習興趣。
(三)整合生活資源拓展教學內容
家庭、學校和社區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域,教師要充分整合這些生活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與家長合作開展家庭道德教育活動,如組織親子活動共同觀看道德教育影片,然后進行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影片中的道德問題,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和家庭中溝通能力;由學校組織舉辦校園法治文化節,通過法治知識講座、法治手抄報比賽、法治小品表演等形式,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與社區合作,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環保宣傳、關愛孤寡老人等。在環保宣傳活動中,學生通過向社區居民發放環保宣傳資料、講解環保知識,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環保意識,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人際交往能力。
三、體驗驅動,創新生活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以體驗為導向的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
創設生動逼真的生活情境是情境教學法的關鍵。在《買東西的學問》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室模擬超市購物場景,設置不同的商品貨架,擺放各類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并標上價格,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收銀員。在購物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辨別商品質量,如檢查學習用品是否完好、食品是否在保質期內等;學會計算價格,根據所選商品準確計算總價,并進行找零;還要學會文明購物,遵守購物秩序,如排隊付款、輕拿輕放商品等。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學生能將抽象的購物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生活技能,增強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二)引入案例分析法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進行分析,在抽象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把一些難懂的概念和原理,通過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事例生動地展現出來。在《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教學中,教師展示因吸煙、酗酒和吸毒導致身體受損、家庭破裂、違法犯罪等真實案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為動機、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如何避免陷人類似的不良行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僅加深了對煙酒和毒品危害的認識,還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
(三)運用實踐活動法
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道德與法治觀念。在《我們不亂扔》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校園垃圾分類實踐活動。先向學生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和重要性,然后帶領學生在校園內設置不同的垃圾桶,并指導學生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親自參與垃圾分類的宣傳、監督和實際操作,通過與同學們的合作,共同營造整潔的校園環境。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垃圾分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四、發展導向,完善生活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以發展為導向的生活化教學評價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一)關注學生生活中的行為表現
教學評價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行為表現。于家庭,評價學生在家庭中是否關心家人,如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照顧長輩;是否尊重家人的意見和感受,與家人和諧相處。于學校,評價學生是否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按時到校、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是否與同學友好交往,樂于助人、團結協作。于社會,評價學生是否遵守公共秩序,如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遵守交通規則;是否愛護公共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通過全面了解學生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水平。
(二)采用多樣化評價方式
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因此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式。如在《學會尊重》教學中,教師評價學生在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活動中對尊重他人原則的理解和運用情況;學生自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尊重他人,如是否認真傾聽他人講話、是否尊重他人的隱私等,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互評同學在小組合作學習和校園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同學在尊重他人方面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家長評價學生在家中與家人、鄰居交往時的行為表現,是否尊重長輩、關愛他人。綜合各方面的評價結果,能夠從多個角度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
(三)評價結果注重激勵性和發展性
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學生簡單地劃分等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結果要注重激勵性,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評語中,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你在這次活動中積極參與,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表現非常出色,繼續加油”。同時,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足,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幫助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采用成長記錄袋等方式呈現評價結果,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業、作品、活動記錄等,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變化,激勵學生不斷追求進步。
五、結語
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是一種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它將教學內容從書本理論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把家庭、學校、社會中的真實情境與課程知識點緊密聯系起來。豐富多樣的資源為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極大地激發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積極搭建與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的橋梁,高度重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精心篩選、設計并合理運用來自學生生活經歷和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升能力,有效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