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浮現:為何班長總成“燙手山芋”?
“唐老師,我有點不想當班長了…”辦公桌前,小男生低著頭抽泣,衣角被他攘得發皺。這已是二年級以來第三位主動向我請辭的班干部。此前,我總以“孩子還小”自我寬慰,但接連的班委更迭與失控的課堂秩序,讓我不得不直面問題:為何班級成績優異、活動積極,卻始終選不出一個讓同伴信服的班長?
究其原因,前任班長們各有困境:有的因管理嚴厲被孤立,有的因缺乏支持而退縮。孩子們并非不愿擔當,而是尚未學會如何在責任與友誼間找到平衡。更令我警醒的是美術課前的混亂場景一一預備鈴響后,教室里依舊人聲鼎沸,書本散落一地。我猛然意識到,班委的頻繁“換血”只是表象,班級凝聚力的缺失與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才是其癥結所在。
動請纓當班長。他的轉變也著實令我驚喜:他課前提醒備學具,課后整理圖書角,甚至默默化解同學間的矛盾。然而,某天有學生悄悄告訴我,小張同學經常紅著眼從衛生間回來。追問之下,他才哽咽道:“有同學說我多管閑事但我還想試試。”我沒有急于干預,而是在語文課上將他的委屈娓娓道來。未曾想,一場自發的“道兼潮”在班級涌動:“班長,以后我們聽你的!”“小張,對不起!”孩子們的眼睛亮晶晶的,班集體的溫度悄然回升。
更令人欣慰的是,小張將這段經歷寫人作文,我當眾朗讀后,竟掀起班級寫作熱潮。學生們的文章陸續登上省市級刊物,甚至有孩子在征文比賽中摘得桂冠。從“班長危機”到“寫作風尚”,我恍然領悟:教育契機往往藏于瑣碎矛盾中,而班主任的智慧,在于將問題轉化為成長的燃料。
破局之道:一場全員參與的“成長計劃
面對困局,我決定摒棄“自上而下”的任命模式,轉而設計了一場全員參與的“成長實驗”。班會課上,我向學生拋出問題:“如果班級是一棵小樹,我們該如何讓它長得更高更壯?”孩子們七嘴八舌:“要澆水!”“不能有蟲子!”我順勢引導:“每個人都是小樹的一部分,只有自己先長好,班級才能變好。”
隨后,每個孩子收到一張便簽紙,寫下本周最想改變的壞習慣。小目標樸素卻真實:“上課不走神”“排隊不插隊”“每天主動幫助一個人”紙條由我保管,每周班會“驗收成果”,達成的學生可親手撕毀紙條,象征告別舊我。起初,撕紙聲零星響起;三周后,此起彼伏的“嘶啦”聲已如春蠶食桑。這場“儀式”讓改變可視化,學生從被動約束轉向主動成長。
蛻變時刻:沉默者的勇氣與集體的覺醒
“成長計劃”推行四周后,一向膈腆的小張同學主
教育機智:班委培養的三重教育哲學
從“選人”到“育人”:班委不是“管人者”,而是“服務者”。與其糾結人選,不如創設環境,讓每個孩子在承擔責任中習得領導力與共情力。
集體教育的力量:個體的改變需依托群體認同。通過“成長計劃”,學生不僅規范自我,更在同伴互動中形成正向價值觀。
“留白”的藝術:當小張同學受挫時,我沒有立即撤換班委,而是引導集體反思。適時的“留白”給予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往往比直接干預更有效。
如今,班級已形成“班長牽頭、全員參與”的自治模式。回望這段經歷,我深感班主任工作絕非簡單的秩序維護,而是對生命成長的虔誠守望。我們常常眼里只看到班級表面的一片和諧,只關注事情發生的表象,只會急于處理完就趕緊丟掉,卻不知我們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教育的“契機”,只有時時多留個心眼,才能做好老師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