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常常有年輕教師問我:張老師,年輕教 師怎樣才能快速成長?您能否給我推薦幾 本書,或告訴我修煉法門?
我的回答,常常讓他們失望。
“讀了幾本書或告訴你某個法門,就能快速成長,是不可能的。盡早滅了這個念頭。非要有法門,那就是:大量閱讀,專注實踐,勤于寫作。”
問我的老師,常倖懌而去。“大量閱讀,專注實踐,勤于寫作”,誰不知道哇?!
是的,道理幾乎人人知道,但并非人人做得到。
2
據我觀察,不少年輕教師,患有“成長焦慮癥”。患有成長焦慮癥的老師,看起來很努力。讀書,貌似很多;文章,貌似寫得不少;公開課,聽得很多,也上得不少。但,就是不滿意自己的成長狀態(tài),總覺得進步太慢。
其實,患有成長焦慮癥的老師,得先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
成長,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教師專業(yè)成長,絕不像練武之人,遇高人指點,便豁然開朗,武功勇猛精進。趙子龍練習槍法,突然一柄長槍從隱蔽處飛出,緊接著一個白發(fā)老人飛了出來,原來,老人是來點撥趙子龍的。孫悟空學藝,遇到菩提祖師,菩提祖師在孫悟空后腦勺拍了三下,悟空會意,于三更半夜到院子里向師父學藝。
這都是書里寫的。生活中,哪有突遇明師,武功突飛猛進的?好師父,確實是有的;但師父再好,也得自己修煉啊。
3
修煉,急不得。
據說非洲草原有一種植物叫尖毛草,它被譽為“草地之王”。吊詭的是,這種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只有一寸高,人們幾乎看不出它在生長。半年后,尤其在雨水到來之際,尖毛草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每天都在瘋長。三五天,它就會長到兩米多高。植物學家研究發(fā)現,長達6個月的時間里,尖毛草都在扎根。它的根部,竟然長達28米!6個月里,它不動聲色地為自己積蓄力量,只等一場大雨的降臨。
28米的根,7層樓的高度。根部的每一根觸須,都能吸收養(yǎng)分,因此,雨水充沛時節(jié),尖毛草就勢不可擋、拔地而起。
尖毛草生長的全部秘密在于“蓄勢”一默默積蓄能量,只待時機來臨。
反觀不少年輕教師,往往等不及扎根,卻急于生長。長著長著,后勁不足,發(fā)展緩慢。而那些不急不躁的教師,往往后勁十足。
4
后勁從哪里來?首先靠閱讀。
不少青年教師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四處尋找各種書,大量地讀。其實,什么書都回回吞棗地讀,無異于“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是會吃壞胃的。讀書亦然。

讀書,不能急。不要以為讀得多,進步一定快。朱光潛在《談讀書》一文中,意味深長地指出:“做學問如作戰(zhàn),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路一腳,就成了‘消耗戰(zhàn)'…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不少年輕教師讀書,往往貪多嚼不爛。以為翻過一遍,就算讀懂。讀書如讀人。匆匆一面或幾面,你只知其大略,根本算不得認識。人,須在反反復復接觸中,慢慢了解。讀書,也是如此。一個人,生命中必須有幾本讀得滾瓜爛熟的書。這樣的書,是生命之書、知音之書、伯樂之書!
我經常對年輕教師說,博覽群書是需要的,但一定要深鉆幾本書。找?guī)妆窘浀涞臅捶磸蛷妥x,折頁、批注,一遍一遍咀嚼、玩索,經歷袁袤翔說的\"神游一神交一神合”的三重境界。讀著讀著,突然發(fā)現,經典著作,爛熟于心,張口即能大段大段背出。如此,我們便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就像尖毛草的突然長高。
著名學者金克木在《書讀完了》一文中指出,讀書,要讀“基礎的書,書中之書”。這樣的書,往往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年輕教師,一定要勇于挑戰(zhàn)有一定難度的書,讀有定評的經典之作。沉下心來,讀個三五年、七八年,定有成效。切不可看見朋友圈里誰誰誰,正在讀什么,便跟著買。這樣讀書,或者讀不進,或者不系統(tǒng)。
讀書,慢慢來,急不得。每天堅持潛心閱讀30分鐘,七八年,就能精讀一百來本書。一百本經典作品打底,還怕專業(yè)不精進?
5
成長的后勁,還要從凝聚并開發(fā)自己的心靈著手。
患有成長焦慮癥的老師,大抵患有多動癥。這類教師,確實很愛學習。最明顯的標志是,到處趕場學習。整本書閱讀,參加;作文研習,參加;成長學院,參加;繪本研習,參加…
一個暑假短短50來天,參加四五個活動,結果,腦子被各類專家名師的觀念、做法,塞得滿滿的。聽聽這位,覺得好,想學;聽聽那位,覺得好,也想學。回來后,覺得都不錯,都嘗試一遍。到頭來,卻發(fā)現建了一堆爛尾樓。更糟糕的是,學生跟著自己,忙忙碌碌,收獲寥寥。
其實,最需要沉下心來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建設屬于自己的課程。
一線教師中,我特別欣賞溫州的匡雙林老師。雙林是一線草根教師,他并沒有名師耀眼的光環(huán),也沒有知名的課例,甚至沒有過硬的科研課題,但他帶著學生博覽群書,深耕課程。他帶孩子們讀王鼎鈞《昨天的云》,一個一個知識點讀過去,把一本書讀成一群書;他的“非虛構讀寫”課程,讓學生讀經典回憶錄群文(如琦君的故鄉(xiāng)專題文章等),再寫屬于自己的回憶錄,屬于自己故鄉(xiāng)的非虛構作品;他主張兒童整本書閱讀要有深度和廣度,從陸文夫的《美食家》到阿城的《棋王》,從《水滸傳》到《東方快車謀殺案》,給學生全新的閱讀視野。他用自己的閱讀,熏陶學生的閱讀,用自己的寫作,引導學生的寫作。他就是我們身邊真正具有\(zhòng)"我即語文\"氣質的草根明師。他深刻影響了周邊的教師,和大家一起做古典小說工作坊,與老師們開展文本細讀。
在匡雙林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草根韌性。這份韌性,便是典型的尖毛草。
6
想起了哲學家唐君毅說的一番話:“有些東西,我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些世界或中國之名人,我不必求認識;有些‘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聚會,我不必去參加;有些嘩眾取寵的講演,我不必聽;有些浮游無據的文字,我不必看。人必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所為。人之有所不為,即人之精神向自已凝聚的開始,而求內在的心靈開發(fā)的開始。”
這番話,是哲學家饋贈給我的,也是饋贈給更多年輕教師的。
成長,需要向下扎根,汲取養(yǎng)分;成長,需要專注內心,自我造血。如此,我們才能像尖毛草一樣蓬勃生長。
抱元守一,持續(xù)深耕,如此,便可在歲月深處,開出一朵屬于自己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