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秋天,我第三遍讀《小魚升學記》,與書中的魚媽一起共同經歷小魚“小升初”一年的累與苦、痛與愛,還有焦慮、急躁、糾結等情緒淹沒下的拉鋸與分歧,以及一家人前行中的歡笑與淚水。而此時,正是我們一家歷盡苦辛,看到希望曙光之時。
“媽媽,今天下午老師講了個故事,讓我們一定要轉告家長。她說,很多笨鳥自己已經不再飛,卻非得讓自己的蛋飛得又高又遠?!边€記得那年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某個周日晚上和我的笑談。我聽后羞愧難當,深感自己就是那只想偷懶的大鳥。從那天起,我決心做一只永不懈怠的“笨鳥”,正式開啟與女兒“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書,成為我們之間的精神紐帶。
女兒在小學至初中期間,我沒讓她參加一次課外補習。我只是鼓勵她學習一項興趣愛好。她選修小提琴,堅持六年并通過十級考核。那時的我在自學法律本科,沖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我便引導她廣泛涉獵文學藝術類書籍,培養其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能力強、性格活潑開朗的女兒的確很優秀。然而進入高中后,或許是因為天生體弱及目標較高,她壓力較大,也或許是她父親身為中學校長對女兒有較高期待,總之女兒出現了失眠、焦慮等狀況,進入大學之后仍未緩解…
從高中到大學,女兒出現狀況的那幾年,我們沉痛反思、勇敢糾錯,鼓勵并幫助孩子走出低谷。她離開大學,獨自在外行走兩年多間,從小培養起來的閱讀興趣在她身上彰顯出巨大的救贖力量—2024年,她已重整行囊,踏上異域,開始實現藝術理想的新征途。
掩卷沉思,《小魚升學記》中眾多人物形象浮現眼前。作者借魚媽這一典型人物,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敞開自己,真誠內省,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社會眾生的同時,刀刃向內,勇敢地指向自己內心世界,不時幽默自嘲、深痛自責。作者的真誠與勇敢,會令每一位已經歷過的、將要經歷的父母與孩子深深動容,并跟隨書的腳步,在反思中積蓄能量,奮力前行。也難怪,這本書會獲得許多家長與孩子的共鳴,它的確是本適合親子共讀的好書。
小說通過男孩小魚“小升初”這一年的經歷,反映了孩子在沖擊重點民?!芭鄻渲袑W”過程中的種種。同時以肖伯伯《貓咪日記》,小魚同學楊璟軒《咕咚時空旅行記》、傅老師“云水村小學支教博客\"記錄三個部分為變奏,在復調主題的豐富文本中,塑造了個性不同又元氣滿滿的小杜、劉子墨、伊妮等孩子以及家長和教師形象。
故事在對孩子高期待的魚媽和“普通孩子\"小魚的屢次沖突中逐步展開。思維敏捷、情感豐富、善于表達的小魚敢于主張權利,他逆向思維發達,極有主見。魚爸在魚媽和小魚之間不時進行調和,屬于“緩沖區、保護帶”。夾在母子之間左右為難的他,保持著獨立判斷與選擇,對魚媽催迫孩子參加課外補習、打卡的做法表示質疑。他充當著魚媽陷入緊張焦躁時的“緩釋膠囊”,是小魚的\"加油補給站”。
魚媽的焦慮來自外部的聲浪,如各個群里的消息,包括那些牛娃的“事跡”。而小魚面對焦慮的魚媽,有自己獨特的抗壓方式。他愛吃,還和魚爸瞞著魚媽在樓頂收養了只流浪貓。雖然魚媽最終發現,也只能在無奈中接受。
如果一個家庭中沒有魚爸這樣的角色,很難想象小魚會承受怎樣的壓力,也很難想象魚媽的緊張之弦會不會更早繃斷。看完全書,為小魚慶幸,也為魚媽的自省而點贊。
小魚和魚媽的第一次非正式對抗,在小魚十一歲生日當晚一一魚媽主張送走\"投奔”門下的小貓,小魚大聲抗議:“你根本沒和我商量,你也沒和小貓商量。我不許,不許你把它送人!”這次母子沖突看似波瀾不驚,實則為日后愈演愈烈的四次沖突埋下伏筆。魚媽認為,在\"小升初\"的關鍵一年,小魚應最大程度放下休閑娛樂,把時間全花在“有用”的事情上。小魚則更喜歡隨性、相對慢一點的節奏,在想養一條狗的愿望未能實現時,他收養了偶然來到家門口的小貓“咕咚”。
母親節那天晚上,小魚和魚媽又發生沖突。小魚想以親手制作的折紙、一束花作為禮物獻給媽媽,卻被魚媽誤解又在浪費時間,“魚媽頓時火起,將折紙揉成一團”。一旦事關“升學”,魚媽就很難控制情緒。
又一次沖突發生在小魚即將進入“小升初\"那年暑假的最后一天。圍繞著讓小魚去看即將下線的一場電影,還是去上奧數補習課一事,母子僵持不下。小魚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由此引發了魚爸和魚媽之間關于是否非得把孩子培養成“精英”問題的爭論。
小魚沖口而出一句:“你就知道拿我和別人比,你就知道貶低我!”讓我想起一位哲人說過的話:“比較是一種可以致人死命的習慣。”魚媽正是在將小魚與周邊同齡的“牛娃”“學霸”“聽話的乖孩子”比較下產生“恨其不爭\"的焦慮情緒。
在一個周六下午,小魚逃課去網吧打游戲,由此與魚媽又有了一次沖突。這一次,本質上是母子沖突的累積和升級。小魚已放棄與魚媽正面溝通,代之以沉默與逃課行為的直接對抗。
在讓孩子升入一所重點中學的期待下,魚媽感覺自己被一股無形強力所裹挾,她的情緒不時爆燃,“每天在自省與焦慮中來回折騰…在雞血與佛系之間來回切換”。這些感受,相信中國家長多有體會。
而現實中的我,更接近“魚爸”居中調和的角色。女幾讀高中時,在她與父親一路狂奔沖“清北”目標時,我是吹冷風的那一個;在女兒受學??駸嵝坦膭樱辉侔l出“我要做世界杰出人物\"錚錚誓言時,我對她說“我只愿你做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繼而在女兒出現種種狀況、置于高險境地下不來時,我化身海水環繞她、托舉她、陪伴她……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提出關于“人生境界”的四等分法,認為最好的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一顆童心純凈無染著,像是“天地境界”,難免與背負功名期望的父母發生沖突。而且越是天資聰敏、充滿靈性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家長的對抗和沖突就越發激烈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當覺知,從孩子的反抗中看見孩子,從世俗名利心中解脫出來,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正如書中,曾經教過小魚的傅老師在支教博客中寫的:“種子是植物生命的起點,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就算長出的是狗尾巴草也是有用的!”
是啊,狗尾巴草煮水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而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命運,我們都可以在各自的世界獲得精彩。
三
書中的小魚,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場重要考試\"小升初”。小說沒有交代他是否考中想去的學校,因為這不是重點。魚媽在教育中的反思與成長,才是全書的重點。
每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發芽的種子,“譬如時雨,普潤大地遇滋沾恰,悉皆發生”。
故事在魚爸帶上妻兒,還有小貓咕咚“回到老家上溪小鎮”中結束。小魚暑假后將開啟初中新生活,小貓咕咚留在鄉下開始全新生活。青山綠水間,一家人奔向更好的明天。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知恥而后勇”,不要害怕承認錯誤,像魚媽一樣,不斷去反思,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再出發,定會收獲更和睦的親子關系。
此時,我和異域留學的女兒隔海相望。我知道,經歷過之前一段布滿荊棘的路,屬于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作者單位:中共遂川縣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