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主題學習指各門學科自覺從綜合育人的角度出發,通過強化學科間的聯合,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真實問題的機會,以使他們形成對事物、對世界的整體全面認識,形成綜合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加深對本學科意義和價值的認識[1]。換言之,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統合兩個以上學科相關資源,圍繞學科間共同關注的復雜問題提煉學習主題,并圍繞此主題在真實情境中展開學習的過程。高中階段,歷史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存在一些困難,如不能有效整合各學科的資源、難以尋找到適切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教學設計不能適切具體學情等。其實,不同學科教材相關聯的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資源,只要加以整合就能形成適切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進而可以圍繞相應主題設計適切于具體學情的教學。根據這樣的認識,筆者進行了基于不同學科教材相關聯內容開展高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嘗試。下面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例對其實踐路徑作一闡述
一、整合不同學科教材相關聯內容,形成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和教學目標
在不同學科的教材中,有不少內容是彼此關聯的,教師可以將它們集中起來,并放在一個整體框架下進行統籌規劃,進而形成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就高中歷史學科而言,與其相關度比較高的學科是思想政治和語文。高中歷史、思想政治與語文等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往往會對同一類學術問題或現實問題有所關注。教師可以在縱向貫通歷史教材某一內容的基礎上,橫向關聯思想政治、語文等教材的相關內容,再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將這些進行整合。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就是基于對高中歷史、思想政治、語文教材相關內容的解讀、整合而形成的。現行的高中歷史、思想政治和語文等學科的課程標準或教材都在多處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并將其作為教學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就教材而言,情況如下:從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來看,相關內容多集中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主要敘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從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來看,其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到四單元集中論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從誕生到發展以及中國化的進程;從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來看,其必修上冊、必修下冊、選擇性必修上冊、選擇性必修中冊四冊教材中有六課涉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以其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以上考量,筆者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高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一個主題
確定主題以后,教師要在主題的統領下,結合課標要求及相關學科內容,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制訂教學目標。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主題,筆者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一:結合歷史、思想政治和語文等學科內容,整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主要線索,明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在整體上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趨勢。
教學目標二:解讀經典文獻獲取主要信息,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因,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教學目標三:分析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中國化、為什么能中國化,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開放性,能對真實情境下的陌生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提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關問題的新觀點、新視角。
二、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完成學習任務,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
形成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和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梳理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體系,以深化其對主題的認知。在學生梳理知識體系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教學自標,確保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都能緊緊圍繞主題,為后續有效解決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復雜問題作好準備。同時,教師要以真實問題解決或項目完成為旨歸,創設內蘊核心概念建構和核心素養發展的具體學習任務(包括核心任務及若干子任務),驅動學生主動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夠將“知道什么\"與“能做什么\"關聯起來,通過學科實踐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中,筆者指導學生基于歷史、思想政治和語文教材的相關內容,自主梳理并整合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知識體系。經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覺醒(1917—1926年)】接受馬克思主義原理與蘇俄指導,開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新道路
覺醒的第一層含義是一部分思想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能改變中國。新文化運動中,一批思想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意識到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并看到法國大革命與俄國革命的不同。此后,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和五四運動的興起,讓他們認識到反對帝國主義的必要性和工人階級的力量。這些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將理論與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覺醒的第二層含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建黨、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不斷成長,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并開展國民革命。但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加劇,最終國民革命失敗。
【第二階段:覺悟(1927—1977年)結合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的實踐,探索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新道路
國民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革命的實踐出發,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逐漸形成了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毛澤東思想。覺悟的含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不能照搬他國經驗,開始獨立探索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道路。
學生還梳理了該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成果(如表1所示)。
【第三階段:突圍(1978—2011年)】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舊體制,探索社會主義發展建設新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勇于突破舊的經濟體制和舊的思想理論束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都出現了重大突破,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并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四階段:突破(2012年至今)】應變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勢,銳意進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實踐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為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重點解決兩個關鍵問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中國化?對此,筆者設置了兩個學習任務并將其分解為若干子任務,具體如下。
【學習任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之中的過程,是中國人近代以來不斷選擇和追求救國道路的過程。請認真思考,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中國化?
子任務1:從世界范圍來看,馬克思主義不與本國國情結合的實踐結果怎樣?反之,結果怎樣?
子任務2: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其他思想或主張在中國的實踐結果怎樣?
子任務3:從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和革命實踐來看,有沒有不能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結合的情況?后果如何?
子任務4:從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和革命、建設實踐來看,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結合的理論與實踐效果如何?
在學習任務一中,子任務1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世界范圍內不能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結合的革命與建設實踐都已經宣告失敗,而首次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結合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子任務2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代救國強國之路一直都以失敗告終,包括三民主義在內的救國理論都暴露出明顯的時代與階級局限;中國人逐漸意識到從清政府到北洋軍閥等各種政治力量都不可能提出真正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方案。子任務3和子任務4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了解1927年至1936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內部左傾錯誤和右傾錯誤的根源是不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了解毛澤東思想與中國革命勝利的密切聯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指導意義。
【學習任務二】探究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中國化。
子任務1:從哲學和歷史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子任務2:從中國歷史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何歷史和現實的有利條件?
子任務3: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為什么能形成三次重大理論成果?
以上學習任務二的設置,一方面旨在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背景與理論來源、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以及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三個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條件與三大理論成果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旨在引導學生結合先進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吸收、繼承創新的進程,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在謀救國、圖發展的過程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因,進而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三、研制評價量表,在學生學習效果評估中發展學生的跨學科素養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學生會形成一定的跨學科素養,這些素養可從學習掌握、實踐探索和思維方法三個維度進行細化。同時,教師要基于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學生的學業表現進行系統化評估。從學習掌握維度看,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合理利用學習支架獲取信息,系統化、多角度、多層面地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形成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并通過概括和調整將多學科知識納入全新的知識體系。從實踐探索維度看,教師要引領學生開展實踐探究,調動跨學科知識和能力提出新的觀點,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來解決現實問題,并能夠準確表達相關問題和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從思維方法維度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證等途徑掌握邏輯思維方法以概括跨學科問題,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系統思維方法解決真實問題,并能夠運用創新思維獨立提出新的視角和新的觀點。
由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果評估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體系,筆者主要依據上述要求研制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評價量表(如表2所示),并基于評價量表設計了相應的可用于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任務。
【針對學習掌握指標設計的任務】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課中有這樣的表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統一的觀點,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論必須無例外地、永遠地、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的觀點,也就是真理發展的觀點。任何思想、理論,即使是已經在一定的實踐階段上證明為真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而得到補充、豐富或者糾正。\"請你融合歷史、思想政治等學科有關知識,理解“真理標準”討論的意義。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語文學習情境入手,引導學生結合歷史、思想政治等學科的內容獲取信息、探究問題。這一設計,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想政治學科的哲學思想理解“真理標準”的內涵,思考實踐與“真理標準”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參考歷史教材的相關知識,分析“真理標準\"討論的背景。如此,學生就能夠綜合運用三個學科的知識,系統化、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情境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形成準確的判斷、分析和評價,最終對“真理標準\"相關的跨學科知識進行概括、調整,形成全新的知識結構,理解“真理標準”的內涵與意義。
【針對實踐探索指標設計的任務】
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請結合所學,討論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是如何運用“實事求是”思想探索中國特色革命和建設道路的。
設計意圖:以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論斷為切入點,設計兩個評價方向:一是從歷史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重要階段的史實展開分析,二是從哲學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理展開論述與分析。這一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概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代表性史實,加深對“實事求是”思想的本質認識,并運用歷史和哲學方法回答“實事求是”思想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與建設道路的指導意義。
【針對思維方法指標設計的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3請你以“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只有做到‘兩個結合’,才能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為主題,寫一篇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小論文。(要求:主題明確,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撰寫小論文,評估學生解決復雜的跨學科問題的能力。想要順利完成小論文的寫作,學生就要通過歷史與思想政治學科共同關注的“兩個結合\"視角,鏈接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問題,最后運用語文學科的寫作能力進行準確表達。這一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辯證的、歷史的、系統的思維方法解決真實問題,使學生能夠獨立提出新視角和新觀點。
高中跨學科主題學習應立足高中生的發展需要,建構有意義的綜合性主題,落實綜合學習的變革旨趣4。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展可以有多種方式,而基于不同學科教材相關聯內容來開展高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相對容易操作,且有助于解決當前高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表明,這一方式有助于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跨學科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跨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4]郭洪瑞,崔允濠.再論新課程中的跨學科主題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24(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