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數學課標》\")要求“加強對數學教學、教研、學習過程的評價,即評價數學教學經驗形成的過程、數學教學研究深入的過程、數學學習規律把握的過程”“依據課程標準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與水平劃分,實現數學教學、學習、評價一體化”。那么,如何實現“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有專家指出,“教學、學習、評價逐漸被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評價與教學、學習緊密地絞纏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教學、學習、評價三者共享目標”]。同時,“教—學一評”一致性涵蓋了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目標導向的學一教一致性、教—評一致性和評一學一致性[2]。這三個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一致的關系,只有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有機融合進行一體化設計,使“教”與“學\"和教學目標一致,才能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而逆向教學設計則為推進“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據此,筆者在實踐中構建了基于“教—學一評”一體化的高中數學逆向教學設計模式,以期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一、構建基于\"教一學—評”一體化的高中數學逆向教學設計模式
作為一種以學習目標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模式,逆向教學設計的核心特征在于采用“以終為始\"的逆向思維,強調評價設計先于教學活動安排。這一設計理念與《高中數學課標》所倡導的“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具有內在一致性,確立了評價在教學設計中的引領地位,為教學實踐提供了明確的導向。依據逆向教學設計理念,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教學需要從學習預期效果出發,確定評價任務與依據,再進行教學內容、學習情境、策略的選取與組織,以及學習任務活動的設計[3]。筆者根據高中數學教學的實際,將其提煉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是設計定位精準的教學目標,即對照《高中數學課標》和教材內容進行分析,考慮學生現有知識技能和實際運用能力等因素,確定預期的教學目標。二是設計目標導向的評價系統,具體包括四個方面:設定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確定評價方式、選擇評價工具。評價目標和評價任務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評價形式應多樣化;評價工具可以是測試卷、問卷調查、研究報告、小論文等。三是設計嵌人評價的學習任務,即根據預期的教學自標和適恰的評估依據,設計學習任務及相應的體驗活動促使教學目標達成,包括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探究活動等。
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高中數學逆向教學設計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
二、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高中數學逆向教學設計的實施路徑
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高中數學逆向教學設計以教學目標、評價系統、學習任務三要素的深度融合為核心。教學目標的設定,需結合教材、課標與學情,精準對接核心素養;評價系統作為動態調節的“紐帶”,需貫穿教學全過程,并設置合適的評價工具;學習任務作為素養生成的“載體”,需嵌入評價工具以實現“做中學”。三者通過“目標導評、評嵌任務、任務促學\"的閉環邏輯,共同推動“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實踐落地。下面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三章《圓錐曲線的方程》的章起始課為例,分步闡釋其實施路徑。
(一)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基于對課標、教 材與學情的解析
有專家指出,有效的教學開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4]。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落腳點。科學化、結構化且具備可測量性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基礎性保障,其設定需要嚴格遵循《高中數學課標》的指導框架,確保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精準對接。《高中數學課標》對《圓錐曲線的方程》章起始課內容的要求為:(1)了解圓錐曲線的實際背景,感受圓錐曲線在刻畫現實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2)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橢圓的過程,掌握橢圓的定義、標準方程。結合這些要求,筆者確定了這節課的重難點:重點是橢圓的幾何特征及橢圓的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的幾何特征的發現及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

同時,學生在上一章已經學習了用坐標法來研究圓的標準方程,對解析幾何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初步掌握了用坐標法研究幾何圖形的性質的方法。此外,學生能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具備數學建模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探索學習。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將《高中數學課標》中的要求分別細化為兩點,制訂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教學目標1:能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一,觀察液面截圓錐瓶所得的截口曲線的不同形狀,感受圓錐曲線名稱的由來,發展數學直觀想象素養與抽象素養。
教學目標2:能夠通過微視頻了解圓錐曲線的發展歷史,結合生活中圓錐曲線的應用實例,了解圓錐曲線的實際背景。
教學目標3:能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二,在動手操作中經歷橢圓的形成過程,觀察橢圓的幾何特征,抽象出橢圓的定義,發展數學抽象素養。
教學目標4:能夠直觀感知橢圓的對稱性,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發展直觀想象素養與數學運算素養。
(二)設計評價系統:構建目標導向的評價證據鏈
設定教學目標后,教師要以預期的教學目標為統領,設計相應的評價目標、評價任務、評價方式和評價工具。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思考如下問題:如何設計與評價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中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采用怎樣的評價方式和評價工具可以為預期的結果提供證據?為此,筆者設計了教學目標導向的評價證據鏈表(如表1所示,表中不重復展示教學目標的內容)。
(三)深度實施任務:嵌入評價引導探究性活動
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逆向教學在實際實施中需要嵌入評價,即教師要充分考慮評價目標,設計切實可行、可評價的學習任務。為此,筆者結合表1,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一圓錐曲線本源探索:具象化感知策略
[實驗探究活動一]每個小組準備1個圓錐形的瓶子,里面裝半瓶水,隨著傾斜程度的不同,觀察液面的截口曲線的形狀。

問題1:將瓶子水平放置,觀察液面的截口曲線(液面與瓶子側面的交線),說說它是什么形狀的。
問題2:將瓶子微微傾斜,隨著傾斜角度的不同,液面的截口曲線又會呈現什么形狀?(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匯報)
問題3:將2個圓錐形瓶的瓶蓋湊在一塊,水平放置圓錐形瓶,液面的截口曲線又呈現什么形狀?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三個問題,結合實驗觀察,發現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都可以由平面截圓錐得到。用GGB軟件演示當平面與圓錐的軸的夾角 α 變化(其中截面不過頂點)時,截口曲線的變化情況。
[評價依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如:能否正確描述不同傾斜角度下(水平、微傾、雙瓶對接)液面截口曲線的形狀(如圓、橢圓、雙曲線雛形);能否結合GGB演示,初步建立“平面截圓錐”操作與“圓錐曲線”名稱的聯系(如能解釋為何統稱“圓錐曲線”);在小組探究、匯報中的主動參與度和協作交流情況。
[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觀察實驗操作、小組討論、小組匯報) + 個別交流式評價。
[評價工具]課堂觀察記錄表(如表2所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實驗探究,觀察液面截圓錐瓶所得的截口曲線形狀,讓學生發現橢圓、拋物線、雙曲線均可以由平面截圓錐所得,由此加深認知印象,提升直觀想象素養,進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要善于去發現和探究。
【任務二】文化溯源探索:史料情境化策略
[教師活動]播放有關圓錐曲線發展史的微視頻。
問題4:結合微視頻,你能說出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嗎?
問題5:結合微視頻中展示的圓錐曲線應用實例(雷達、工廠煙囪、天體運行軌道、球形建筑),你能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圓錐曲線應用的例子嗎?
[評價依據]學生在觀看微視頻和回答相關問題時的表現,如:能否識別微視頻中圓錐曲線發展的核心人物;能否準確回答“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能否列舉1~2個微視頻之外的合理、具體的生活實例,并說明曲線類型。
[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觀察專注度、口頭回答) + 課堂提問。
[評價工具]課堂提問記錄表(如表3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圓錐曲線的發展史,以及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是坐標法;結合圓錐曲線應用實例,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圓錐曲線,加深對圓錐曲線的了解,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三橢圓定義生成:操作式歸納策略
[實驗探究活動二]取一條定長的細繩,若把細繩兩端都固定在圖板的同一點,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可以畫出什么圖形?如果把細繩的兩端點拉開一段距離,分別固定在圖板的兩點 F1,F2 ,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又可以畫出什么圖形?“操作過程中套上鉛筆,拉緊繩子”意味著什么?筆尖移動過程中滿足的幾何條件是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完成實驗,上臺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并說出自己在畫圖過程中的感受與觀察到的幾何特征。
問題6:觀察不同小組畫出的橢圓,它們有什么不同?
追間1:如果細繩長度等于 |F1F2| ,相應的軌跡是什么?
追問2:如果細繩長度小于 |F1F2| ,相應的軌跡存在嗎?
[師生活動]學生歸納、互相補充,教師再歸納并給出橢圓的定義及數學表達式:
。由于學生在歸納定義時很容易漏掉 2agt;|F1F2| 教師給予重點提示。
[評價依據]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形式開展活動的表現,如:能否概括橢圓的定義;能否根據繩長與定點的距離關系得出不同的軌跡
[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實驗操作、小組討論、匯報)。
[評價工具]課堂評價量表一(如表4所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配合,通過動手畫橢圓,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并總結動點滿足的幾何特征,然后經由討論、概括得出橢圓的定義。這種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的方式,可幫助培養發現規律、認識規律、總結規律的習慣,提升數學抽象素養。
【任務四】方程推導優化:算法對比策略
問題7:按照解析幾何研究圖形的基本思路,建立橢圓的定義后,我們下一步要研究什么呢?
追間1:坐標法求曲線方程有哪些步驟?建立坐標系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追間2:橢圓是對稱圖形嗎?你能猜想橢圓的對稱軸嗎?
追間3:如何選取坐標系可使橢圓的方程變得簡單?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坐標法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即“建系、設點、列式、化簡”四步。其中“化簡”有三種方法:解法一為直接兩邊平方法,比較煩瑣;解法二為移項兩邊平方法,教材中有示例;解法三為分子有理化法,由教師講解。步驟過程均略),求解橢圓的方程。
[評價依據]學生間的解法交流討論和各小組的匯報情況,如:能否根據幾何特征,建立合理的坐標系;能否用解法一、解法二或解法三來化簡。
[評價方式]書面論述式評價。
[評價工具]課堂評價量表二(如表5所示)。

設計意圖:建系、設點、列式、化簡是求曲線方程的基本步驟,其中選取什么樣的坐標系影響最終所求的方程形式。橢圓方程化簡對運算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上述設計注重體現學生主體性,通過小組交流和匯報的形式,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以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素養。解法三由教師講解,引導學生進行變形思考,為后續圓錐曲線第二定義的探究作鋪墊。
問題8:觀察圖,你能從中找出表示 a,c
的線段嗎?(見教材106頁“思考”,圖略)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形。令
,在橢圓的圖形中去發現 a,b,c 所對應的線段。學生觀察圖形,總結出 a,b,c 的幾何意義,并寫出焦點在 x 軸的橢
問題9:如果橢圓的焦點在 y 軸上,橢圓的標準方程又是怎樣的?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類比焦點在 x 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方法,推導出焦點在y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22
。
問題10:如何利用橢圓的標準方程去判斷橢圓焦點的位置?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得出:哪個變量下的分母大,焦點就在哪個軸上。然后,教師給出例題,引導學生分析。
例題:判斷下列橢圓的方程焦點在哪條軸上?焦點坐標是多少?
2 
[評價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如:學生能否在觀察圖形的基礎上得出 a,b,c 的幾何意義;能否類比得出焦點在 y 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能否通過比較方程的特點總結判斷焦點的位置。
[評價方式]書面論述式評價。
[評價工具]課堂評價量表三(如表6所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該過程體會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更深入地理解橢圓方程中各個字母的含義,促進深度學習。同時,引導學生體會類比、化歸等重要數學思想,探求焦點在 y 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梳理焦點在不同坐標軸上的方程的判斷,則可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三、教學反思
“以終為始\"的逆向教學設計與“教一學—評”一體化理念的深度融合,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圓錐曲線的方程》章起始課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這一模式不僅有助于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還能通過評價的導向作用優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以下從理論支撐、實踐效果、教師角色三個方面展開反思。
(一)理論支撐:逆向設計與“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高度契合
逆向教學設計的核心在于“以終為始”,即從預期學習結果出發,反向設計教學目標、評價方式和學習活動。這一理念與《高中數學課標》倡導的“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理念高度契合。崔允等人提出的“教一學一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5強調目標、教學與評價的三維統一,而逆向設計通過“評價先行\"的邏輯,將三者有機串聯。例如,在《圓錐曲線的方程》章起始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明確“學生需通過實驗探究歸納橢圓的定義”這一目標,設計“小組合作實驗 + 課堂評價量表”評估工具,創設實驗探究與問題鏈。這種設計確保了評價始終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避免了傳統課堂中“教與評脫節”的弊端。
此外,逆向設計的“評價嵌入”特征與《高中數學課標》強調的“過程性評價”理念一致。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表現性評價、個別交流式評價、課堂提問等),教師能夠動態捕捉學生的思維發展軌跡。例如,在上述任務三中,學生要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并填寫評價量表,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又能強化學生的合作與表達能力。
(二)實踐效果:優化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從教學實踐效果來看,逆向教學設計優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上述任務二為例,學生反饋:“動手畫橢圓讓我直觀感受到幾何特征,評價量表幫助我明確了自己的不足。”這種“做中學 + 評中改”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再以上述任務四為例,學生通過對比不同化簡方法(直接兩邊平方法、移項兩邊平方法、分子有理化法等),掌握了代數運算技巧,提升了運算素養。
(三)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到“課程設計者”和“學習引導者”
逆向教學設計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框架下,教師需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設計者”和“學習引導者”。具體表現如下。
目標精準化:教師需深入解讀課程標準,并結合學情,將宏觀素養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目標。例如,在《圓錐曲線的方程》章起始課中,筆者將數學抽象素養和運算素養細化為“通過實驗歸納橢圓的定義”和“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
評價專業化:教師需掌握多元評價工具的設計與實施技巧。例如,在上述任務一中,筆者通過“觀察記錄 + 小組匯報”的表現性評價,動態監測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發展情況。
反饋即時化:教師需根據課堂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例如,在上述任務二中,部分學生未能準確列舉生活中的圓錐曲線實例,筆者隨即補充橋梁等案例,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總之,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逆向教學設計,通過目標導向的評價嵌人和動態反饋機制,為高中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推動了教師專業能力的迭代升級。
參考文獻:
[1]崔允,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4-6.
[2][5]崔允濘,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15-22.
[3]洪清娟,張賢金.指向“教、學、評”一體化的逆向教學設計:以“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為例[J].化學教學,2022(6):34-39.
[4]戴玲娟.新課標下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逆向教學設計:以“電生磁”一節為例[J].物理教師,2023(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