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要求:“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單元整體教學注重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重構,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脈絡。它要求教師站在課標要求和學科知識體系的高度,立足本學科的整體理念和思維進行設計,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更快地吸收、掌握知識原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情境任務鏈是立足單元整體架構而設計的具有邏輯關聯的一系列情境任務,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結構化掌握,促進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與能力進階。下面,筆者以統編2024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活在法治社會》為例,具體闡述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情境任務鏈的設計與實施。
一、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情境任務鏈的設計策略
在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情境任務鏈需立足單元主題、單元整體架構、單元核心內容與學情進行系統性設計。
(一)結合現實需要,明確單元主題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引導其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契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近年來,中國已經初步構建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核心的青少年法律保護體系,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時,社會上的多方力量正構筑起全方位的保障機制及良好風尚,致力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觸碰法律底線的事件仍有出現。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與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而部分青少年法治意識淡薄,不能發自內心地認可、崇尚和服從法律,且不明晰違法犯罪的后果,也增加了其觸碰法律底線的風險。
因此,開展法治教育既能幫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識,明晰法律規定,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又能使其明確法律的底線,了解違法行為的后果,學會依法辦事,并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和法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筆者將《生活在法治社會》單元的主題確定為“青春與法治同行”,將核心問題設定為“面對復雜形勢,青少年如何從被保護者到法治踐行者”,這符合法治中國建設的價值取向。
(二)聯系教材與課標,確定單元整體架構
《生活在法治社會》單元共設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初識法律,讓學生初步認識我國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了解與自身相關的法律分類,感受法律在保障社會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樹立遇事找法的意識;第二部分是解析法律,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由來、原則、作用,明晰《民法典》中涉及的保護、侵權責任等,幫助青少年理解侵權危害,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第三部分是踐行法律,讓學生識別違規、違法,感悟違法的類型、危害,自覺踐行法律,遠離違法犯罪。
根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道德與法治課標》\"),該單元屬于“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主要聚焦政治認同、法治觀念、法治思維、責任意識的形成及法治實踐能力的踐行。《義教道德與法治課標》明確“法治觀念”是第四學段(7~9年級)需要重點培育的核心素養之一,要求通過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理解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識別違法犯罪、自覺遵守法律,學會依法辦事,并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將法律知識轉化為真實體驗與價值認同,守護人生正軌。據此,筆者圍繞單元主題“青春與法治同行”,將它們進行整體設計(如圖1所示),并通過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活動,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件理解法律與生活的關系,明確法律所發揮的作用,進而系統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自覺辨別并遠離違法犯罪,養成尊法守法、遇事找法的習慣,能夠依法維權。

(三)分析單元核心內容與學情
《義教道德與法治課標》明確要求初中生理解法律的本質。《生活在法治社會》單元是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中的核心模塊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實現由理論學習向實踐探索的初步轉化,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為引導學生實現從認識法律到踐行法律的進階式發展,教師還可在此基礎上聯結八年級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如立法的過程、社會規則、崇尚法治精神等。
在教學之前,筆者了解到學生的一些困惑。比如,在“明確法律對‘我們'的保護\"中,“我\"特指未成年人,那么,未成年人具體受到哪些保護?在多方保護下,年紀小是否可以作為違法犯罪的理由,甚至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又如,生活中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能已經觸碰了法律底線,那么,對這些隱而不自知的行為,我們應該如何判別?又該如何遠離違法犯罪?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還是需要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入手設置一系列情境任務。
(四)系統性設計情境任務鏈
在情境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情境設計既要保持縱向貫通的連貫性,又要體現認知發展的層次性,并通過螺旋上升的任務序列實現問題維度的漸進拓展;情境的選取與問題設定需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邏輯,使學生在階梯式任務的推進中逐步厘清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把握學科概念的層級結構,最終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設計了《生活在法治社會》單元整體教學的情境任務鏈(如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生活在法治社會》的教學以“法治校園建設”總任務為統領,圍繞三個子任務展開設計。子任務一對應初識法律,從校園生活中的規則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知識,進而逐步認識我國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明確法律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子任務二對應解析法律,選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并開展劇本撰寫、情景演繹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樹立法治意識,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子任務三對應踐行法律,注重在具有一定法律意識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引導學生拓展思維進行探索,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形成風險行為預防指南等物化成果。最后回到總任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法律知識,修改并完善校園倡議書,形成定稿后提交。

二、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情境任務鏈的實施路徑
在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的《生活在法治社會》教學中,筆者首先圍繞單元主題“青春與法治同行”,提出總任務“法治校園建設”,展示其任務描述與要求描述(具體見表1,此處不重復展示),而不要求學生立即對此展開實踐探究。然后,筆者將其細分為三個子任務,并給出相關評價量表,引導學生圍繞“初識法律一解析法律一踐行法律\"三大核心維度展開探究,最后統合到總任務的解決中,形成“以任務驅動學習,以邏輯串聯知識”的閉環系統。在教學中,筆者從校園生活入手,設置符合學情且富有啟發性的情境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問題分析進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使學生銜接前后知識點形成連貫性的知識線索并理解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法律與生活的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成長為有責任擔當的人。下面以具體案例展示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情境任務鏈的實施路徑。
(一)評價先行
為有效引導學生學習,筆者事先制訂了評價量表(其部分內容如表2所示),并將其發給學生,方便學生以此為指引評價并改進自己的學習探究。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個任務完成后除了師生填寫評價量表以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學生探究情況、小組合作情況、學生階段性問題等)給予反饋,指出改進的方向,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成長為有責任擔當的人。

(二)初識法律
此階段對應子任務一“青春護航的法律密碼”,意在引導學生初識法律。
【導入環節】
[情境]設計“盲盒解密室”游戲:提前準備3~5個盲盒,分別裝入寫有“A同學與B同學課間因搶奪文具打架”“學生帶手機上學上課偷玩”“無故不到校上學,私自去打工”等文字的字條,讓學生抽簽。
師:這些情況合理嗎?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借助什么?
[學生活動]根據抽到的盲盒問題,學生自主組合成3~5個小組,然后各組聚焦問題要點,如因小摩擦而大打出手、帶手機課上玩、無故不上學等,合作展開討論、探究,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然后派代表發言。最終結合各組回答發現,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法律,引出要繼續探究的問題:那法律為什么保護“我們”呢?
設計意圖:通過盲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取貼近生活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理解,能夠更好地切入法律主題。
【探究環節】
[子任務一·1]校園法治體檢,收集校園規 則,掃描校園安全隱患
活動一:收集整理。收集相關法律進行佐證,并說一說我國的相關法律名稱。
活動二:發現問題。在收集校園規則的過程中發現校園中潛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問題,并尋求相關負責人的幫助或小組合作查閱相關法律,提出修改意見。
活動三:設置標語。根據收集到的內容,就潛在的問題設計創意標語,融入法律相關的內容,標注在醒目的位置,以引起學校師生的關注。
設計意圖: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法律,在接觸了解的過程中會對我國的法律名稱或規定形成一定的認知。結合潛在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可以更加直觀地將法律與自身聯系起來,增強自身的法律認知,提升法治意識。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將學生各自的特長聯結起來,形成創意表達,如將法律條文轉變為創意漫畫或有醒目標識的提示語,同時,這也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子任務一·2]法律能量站,構建校園法治防御系統
活動一:想一想在校園生活中有哪些隱含的法律要求或規定,這些要求或規定分別對應哪些法律法規,將其整理成表格。參加教師組織的法治知識競賽(圍繞校園相關法律設置必答題、搶答題),自由分組,對抗答題。
活動二:根據校園中涉及的法律知識,小組合作設計場景化法律武器包,制作便攜式應急手冊。
活動三:收集并整理有關法律保護的案例,分析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概括總結法律的作用。
設計意圖:知識競賽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法律知識,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生活中規則與法律的交織,而制作便攜式應急手冊,可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是校園秩序的重要保障,了解法律保護并總結法律的作用,增強法治觀念,提升法治素養。
【評價環節】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要求學生做到以下方面:(1)能認識到在生活中會形成各種社會關系,而親情、友情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此時就需要訴諸法律;(2)能結合身邊的例子區分法律的分類,學會分析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運用法律知識解讀問題,學會運用法律;(3)能就小組合作表現進行互評。
(三)解析法律
此階段對應子任務二“‘民法典'里的青春解碼”,意在引導學生解析法律。
【導入環節】
問題:假如你們收到了A同學的求助信,請分組分析信件,探究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嘗試找到相關的法律。
[學生活動]各小組根據信件中的事件,逐個分析侵害了A同學的什么權利,借助哪些法律可以幫助他,并結合相關法律進行解釋,進而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看似平常”的類似情況。
設計意圖:了解生活中的看似“小事”其實屬于侵權行為的例子,幫助學生辨別類似行為。
【探究環節】
[子任務二·1]案例解碼—認識《民法典》
活動一:課前小組合作收集《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形成過程及產生的影響,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匯總,選出代表在課堂上進行發言。
活動二:收集《民法典》中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內容,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歸類,理解青少年的權利范圍。
設計意圖:全面了解《民法典》的由來及影響或產生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到遭遇哪些侵權行為時會用到《民法典》,自己又有哪些權利與義務,學會依法辦事。
[子任務二·2]《民法典》主題普法創作
活動一:大家來找茬。展示生活場景圖片(如未經他人允許拍攝其丑照并傳播、起侮辱性的綽號、與10歲的小孩簽訂購買電腦合同),讓學生找出侵權行為,并判斷侵權事實及對應的法律內容。
活動二:情景演繹。根據活動一中的生活場景和A同學信件中涉及的侵權情況,分小組將侵權的案例提取出來并編成小故事,在班級中招募小助手,充當法官、律師、心理學家,錄制3分鐘時長的情景短劇。
設計意圖:將侵權案例以小劇場的形式更加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身邊的侵權行為,樹立法律保護的意識,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評價環節】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要求學生做到以下方面:(1)能初步分辨出生活中那些看似“小事”中的侵權行為,找到對應的法律來解決問題;(2)能辨別身邊的侵權行為,當人身權、財產權等受到傷害時,會運用《民法典》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小組之間展開互評;(3)所編寫的情景演繹故事應合法合規且具有邏輯層次,學生之間能展開比較有效的互評。
(四)踐行法律
此階段對應子任務三“違法犯罪的預防指南”,意在引導學生踐行法律。
【導入環節】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前期調查,整理本地區青少年存在的違法行為,然后提問:“這些‘小事’怎么違法了?”學生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根據前期所學法律知識判斷這些“小事”違反了哪些法律。
設計意圖: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事件違法犯罪的情況;根據數據得出結論,便于結合法律規定進行分析、判斷。
【探究環節】
[子任務三·1]識別違法犯罪——從違規到違法
活動一:收集校園中的違規案例,先判斷這些行為是否違法,再根據已有案例進行分析:這些行為除了違反校規校紀外,還觸犯了哪些法律?思考:我們身邊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
活動二:根據案例分析,小組匯總并呈現一份違紀和違法行為的對比圖。
[子任務三·2]違法犯罪的危害——從踩線到越界
活動一:交流討論。青少年聚眾打架但未出現嚴重傷害,是否應該受到法律處罰?帶繡花針等危險品進校園這樣的行為違反了哪些規定?觸犯了什么法律?
活動二:模擬法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組內自由確定人員(正方、反方)安排,展開辯論。
辯論題目:青少年聚眾打架但未出現嚴重傷害,是否應該受到法律處罰?
正方:青少年聚眾打架行為已違法,需要法律介入。
反方:青少年聚眾打架行為屬于道德問題,應該以教育為主。
[子任務三·3]遠離違法犯罪—守護人 生正軌
活動一:全面收集校園及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判斷從不良行為到違法犯罪的界線,探討為避免不良行為需要注意什么。小組合作,繪制不良行為圖冊。
活動二:基于不良行為圖冊,借助AI生成從不良行為到違法犯罪的演變鏈條,并制作出個性化預謦圖冊,幫助青少年遠離違法犯罪。
設計意圖:選取模擬法庭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可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我國的庭審形式,拓寬視野,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借助AI生成預警圖冊既方便快捷,又能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厘清邏輯。整個過程可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評價環節】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要求學生做到以下方面:(1)能識別違法犯罪并遠離違法犯罪,各小組上交個性化預警圖冊,進行評比;(2)評價庭審活動準備工作做到位,過程性材料及結果全面、準確,各組之間進行打分;(3)在使用AI生成個性化預警圖冊的過程中,能夠注意避免侵權行為,辨別違法行為,自覺遠離違法犯罪。
(五)升華認知
此階段對應總任務中最后的要求“形成法治校園倡議書,建設法治校園”。此時,教學已接近尾聲,學生通過單元學習,已經了解了基本的法律知識,明確了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并逐步樹立起法治意識,學會依法辦事,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兩個任務:(1)根據這節課探究的內容,小組合作形成法治校園建設提案包,最后班級集體整合形成校園法治文化生態圈設計方案;(2)模擬立法局,起草 ??x× 中學法治校園建設倡議書》,組織進行審議修訂,最后在完善后提交并落實。
三、教學反思
單元整體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效方法,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和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基于情境任務鏈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從校園生活人手,通過校園情境探索身邊的法律,再擴大到日常生活,可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使學生在情境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將所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增強法治觀念,成長為有擔當的人。
有兩種因素會影響實際教學的效果。一是教師,即教師對單元整體是否有足夠好的把握,對任務的設計是否做到通盤考慮并使其邏輯通暢、層層遞進,能否綜合考慮課標、教材、學情,能否兼顧每一個學生等。二是學生,即由于對法律的了解有限,哪怕是源自身邊的案例,學生也會有分析不全面的地方,有的學生甚至會鉆牛角尖,抓住某個很小的點不放。為此,教師必須提高站位,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及教學素養,不斷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與路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