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蘭亭集序》作為千古名篇,敘述了王羲之與諸位賢士高官于山陰蘭亭修禊的雅集盛況。文章情感跌宕起伏,歷經兩次情感的轉折與升華,闡述了王羲之對人生現實和生命意義的真切思考與感悟,抒發了人生短暫但生命永恒的悲慨之情。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完成了一次對生命的莊嚴洗禮。
《蘭亭集序》是一篇經典的山水游記,也是一篇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之作。作者時喜時悲,從“極視聽之娛”轉而談到“死生亦大矣”,再到“臨文嗟悼”,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但對于文章的情感脈絡和主題,歷來學者眾說紛繪。
郭沫若認為,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情感轉變沒有道理。“中間十多句全是雜湊,迷亂了主題”,文章實為“七拼八湊,語無倫次,不知所云”。陳友康指出:“《蘭亭集序》消極其表,執著其里。它對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的否定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吳楚材、吳調侯認為《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以上諸多解讀各有其理。
本文將從《蘭亭集序》的情感脈絡入手,探討王羲之由“樂”轉“憂”再至超脫的行文邏輯,并揭示其主題思想。
一、蘭亭修禊,暢談樂敘幽情
東晉王朝政權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士族階層,而南渡而來的西普人士為了在此打下根基,保護自身利益,不得不向王朝政權靠攏,以此來獲得支持和優待。而本地士族也同樣需要王朝政權對自身利益的認可和維護。因此,他們之間形成了相互需求、相互支持的利益共同體。皇帝與士族得以共治天下,從而形成了士族門閥政治,士族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魏晉時代,政治混亂,社會動蕩,文人志士的心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們開始感受到命運的無常、生命的脆弱。面對亂世,他們選擇逃避現實,尋求精神超越,在自然山水間寄托情志,以求得心靈的慰藉與自由。
《蘭亭集序》記敘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軍政高官在山陰蘭亭舉行修禊雅集的盛事。文章開篇僅用120余字,便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暮春雅集的歡愉場景:江南之地,群山巍峨,草木蔥郁,溪水清澈,這些大自然的饋贈帶給人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作者與文人雅士聚會于此,縱情山水,借詩酒來陶冶情操、涵養心性,盡情釋放文人的灑脫與不羈。
修禊是古代祛災祈福的重要儀式。在春秋時期,上巳節已有祈福祈禱、交友享樂的傳統。《論語》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了東晉,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文人墨客縱情山水,探求生活樂趣,暢談遠大的理想,祈求福氣,追求“物我同一”的人生體驗。《藝文類聚》中便如此介紹修禊:“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為太潔。”文人借此機會開展文學創作、鑒賞書法,在交流中陶冶情操。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史書記載:“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于此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謝安、孫綽之輩既是文人志士,又是品德高尚的貴族,還是王羲之的摯友。他們借修禊活動,沉浸于自然山水之間,感受著宜人的氣候,暫時忘卻了世俗的紛紛擾擾,盡情享受著這片刻的快樂。身旁有志趣相投的摯友相伴,大家一同暢飲美酒、吟詩作賦,積壓在心頭多年的憂慮一掃而空。正因如此,王羲之由衷地發出了“足以暢敘幽情”和“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感慨,內心洋溢著難以言表的喜悅,不禁感嘆“信可樂也”。
二、哀時嘆世,感慨人生無常
隨后,筆鋒陡然一轉,文章從敘事過渡到抒情與議論。作者突發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既涵蓋了對生與死、樂與憂的探討,也流露出對人生現實的悲哀,并對生命價值展開思辨。
世人對生命有著諸多思考。在王羲之眼中,世人的人生狀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取諸懷抱”者,這類人向內探尋,重視精神世界的構建與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種是“因寄所托”者,他們更傾向于將思想寄托于外在事物,講究及時行樂,追求名聲與物質富足。然而,無論秉持何種生活態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人生在世,既要追求生活的舒適愜意,也要探尋生活的詩意境界。在此過程中,王羲之察覺到了現實生活與理想境界之間的矛盾與差距。
一方面,快樂難以長久維系。當欲求得到滿足,快樂的體驗便達到頂峰,但隨之而來的是,新鮮感逐漸消逝,進而引發對生活狀態的厭煩。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產生追求、滿足追求,而滿足的快樂總是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便是遺憾,如此循環。
另一方面,時間不斷流逝,社會持續發展變化,客觀的現實社會也會改變人的思想。諸多美好不一定能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即便美景、美食當前,人們也可能無心賞玩。客觀條件的變化導致情感變化,曾經令人感到美好的事情在當下也變得索然無味;曾經想要得到的東西,在有條件后也不再向往,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無論出于何種緣由,最終結果都如文中所言:“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這不正是對人生短暫、快樂易逝的慨嘆嗎?
人生的價值就在于體驗和感受生命的過程,生命本身就是快樂的源泉。然而如莊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時光飛逝,生命終有盡頭,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在浩瀚宇宙中,人如同塵埃般渺小。王羲之縱情山水之時,突然領悟到人生的終極命運一生命無常,終將消逝。這種頓悟讓他對生命產生了無限眷戀,卻又深感無力挽留,內心涌起難以排解的憂愁,最終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深沉慨嘆。
“死生亦大矣”出自《莊子·德充符》,原文為:“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這是莊子借孔子之口,贊頌王騎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在莊子看來,王騎已然超脫世俗羈絆,心境不為外物所動,達到了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至高境界。這正是王羲之心向往之的精神高度。像王騎這樣的高遠之士,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其內在精神都不會被撼動,更不會隨波逐流。即便是人生最大的生死之事,也無法動搖其內心的寧靜和堅定。究其根本,是因為他把握了萬物變化的本源之道。
王羲之首先描繪人生短暫、歡愉易逝的常態,繼而轉向“人終有一死”的終極思考。在深刻的體悟中,他援引《莊子》“死生亦大矣”之語,將個體生死置于宇宙運行的宏大視野中,賦予其更深遠的意義。面對生命的短暫無常與必然歸宿,王羲之內心涌動著無法言說的悲涼與無奈,于是發出了震撼人心的慨嘆:“豈不痛哉!”這既是他對生命必將走向終點的終極感悟,也表現出對生命的無限眷念。
三、超越悲喜,領悟生命真諦
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漢末魏晉六朝時期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這一時期,南渡的西晉士族階層,在文化、經濟、飲食等方面都與本地士族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產生了很多矛盾,文人志士面臨著嚴峻的社會現實。頻繁的政治變革與深重的社會苦難,使他們陷入艱難的處境。在這種背景下,文人志士的內心迷茫,歸隱的風氣便開始在士族階層中興起。他們試圖通過逃離現實來尋求短暫的精神解脫,轉而投身于宗教與哲學的探索之中,其思想成果也因此獲得廣泛傳播。其中,玄學思潮的興起與清談之風的盛行,成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
魏晉之際,玄學家對《老子》《莊子》和《周易》展開了深入探究。士人在研習老莊思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道”的向往與追求。他們崇尚道教的養生之術,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道法自然,以期達到逍遙境界。與此同時,自東漢傳入的佛教在魏晉時期獲得廣泛傳播,其四諦五蘊、眾生平等、生死輪回等教義,恰好滿足了亂世中人們尋求心靈慰藉的需求。在此思想背景下,文人群體逐漸疏離朝廷政事與國家興衰,轉而關注個人生命體驗。他們或徜徉山水之間,或飲酒賦詩,或暢談理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王弼的玄學理論。他提出了“體外無用”“用外無體”的體用觀,闡明了體用一如的哲學思想。“演天地至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他主張生命的過程一無論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還是追求功名利祿、物質富足一都只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沒有高低、貴賤、對錯之分。這對玄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王羲之也不例外,在玄學之風的影響下,他遠離庸俗官場,寄情山水美景,盡情享受逍遙自在的人生。
但王羲之并沒有就此沉淪,而是以此為契機,展開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以尋求生命的真諦。在修禊活動中,他體悟到人生短暫、歡愉易逝。但他以豁達胸襟與深邃智慧,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生存哲學。“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鮮明體現了他的生命觀:把生死等同起來是一種虛妄的說法,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也是一種謬論。生死作為人生的終極命題,是每個人無法逃脫的宿命。任何試圖模糊生與死界限的做法都不是明智之舉。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終,二者只是生命的不同階段。由此,王羲之提出“死生一如”的生死觀,既揭示了生與死的辯證關系,又對當時流行的玄學思想進行批判和質疑。這不僅是個人生命意識的覺醒,更展現了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
王羲之也深刻認識到,生命是有限的,但思想是無限的,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他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記錄下來,以期提醒后人思考生命的意義,慎重對待生死,希望他們領悟“死生亦大矣”的哲學內涵,實現“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創作初衷。他深知,盡管個體生命有盡頭,但人類繁衍不息,總有后人透過文字看到古人的思想,思索生命的意義。王羲之在文章中的思想與感悟,既是他對無常人生的正面回應,更是對生命意義的生動詮釋。
魏晉時代的文人志士呈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修禊雅集為契機,深刻揭示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既表達了對生命的眷戀與珍視,又展現了其對生命本質的獨特思考。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得以真切感受那個特殊時代的精神脈動,體悟人生無常,領略直面生死的豁達。這份感悟也會激勵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參考文獻
[1] 吳楚材,吳調侯選.古文觀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 郭沫若.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Ⅲ].文物,1965(6).
[3] 陳友康.重新把握《蘭亭集序》].名作欣賞,1997(4).
[4] 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