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34
初中生物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課程,是學生獲取生物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關鍵學科。然而,傳統的生物教學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文化背景對學生的影響。情境式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習興趣,提升生物學習效果。然而,從當前初中情境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情境設計缺乏文化內涵、學生參與度不足等。初中生物教學與傳統文化元素的結合具有天然的優勢。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自然觀、生態智慧和生活實踐,為生物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情境創設的靈感。為此,教師有必要從教學實踐出發,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生物情境式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更好地發揮情境式教學模式的作用,提升初中生物教學質量水平,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科學探究能力。
一、傳統文化視域下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的意義
1.增強知識的文化關聯性
傳統文化承載著豐富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將其融人生物教學情境中,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人類發展的過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念、生命哲學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與生物學的核心內容高度契合,有助于學生從文化角度理解生物學的本質。同時,傳統文化中的實踐智慧和經驗總結,為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背景,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感受生物學的實際價值,從而增強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其跨學科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
2.提升學習的趣味性與參與度
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其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為教學情境的構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傳說、諺語等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能夠以貼近學生認知的方式呈現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實踐性和互動性元素,能夠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豐富的素材,促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知識的實際應用,增強學習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此外,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感能夠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魅力,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3.培養文化自信與跨學科思維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智慧結晶,將其融人生物教學情境中,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上,更能夠激發學生對現代科學知識的探索熱情。其次,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為跨學科思維的培養提供了重要契機,能夠與生物學知識形成多維度的關聯,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打破學科界限,形成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生物學知識,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促進跨學科思維的發展,從而實現知識學習與人文素養的有機統一。
二、傳統文化視域下初中生物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現狀
1.傳統文化融入不足
在教育理念方面,盡管國家倡導素質教育與文化傳承并重,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教師可能更側重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未能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資源的價值和潛力,導致其在生物教學中的體現不夠全面和深入。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現行教材雖然開始逐步引入一些傳統文化元素,但這些內容往往局限于表面,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未能有效構建知識體系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橋梁,使學生難以建立文化認同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課堂上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顯得較為僵化,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不能很好地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背景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2.情境創設形式單一
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可能受限于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過分依賴課本知識,而忽視了通過豐富多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得課堂上的情境創設往往局限于理論講解或簡單的生活實例,未能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設計。同時,由于受到標準化考試的影響,教師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快速提高學生成績的方法,而不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導致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往往集中在常考的知識點上,采用的方式也比較固定,或者不知道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與生物學知識點相結合,無法真正深入教學內容的核心,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足
盡管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教師仍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習慣于單向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是被動接收信息,缺乏自主探索和思考,難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教師傾向于采用講授式和練習式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識點的記憶和考試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導致其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得不到有效鍛煉。
三、傳統文化視域下初中生物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1.以傳統節日為切入點,創設生活化情境
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與尊重。通過將傳統節日融入生物教學,教師可以構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使抽象的生物知識變得具體而生動。同時,傳統節日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情感,提供了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視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文化認同感,促進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和健康理念,能夠引導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理解生物現象,培養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實現教育的多重目標。
以濟南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生物學“生物具有基本的生命特征”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生物體所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如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育和繁殖等。課程通過具體的實例和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特征在不同生物中的表現形式及其重要性,強調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并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以中秋節為切入點,講述月餅制作過程中涉及的生物學原理,如酵母發酵對面團的影響,借此引出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解釋發酵是如何將糖轉化為二氧化碳和酒精的過程。此外,還可以探討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如開花結果、種子傳播等,讓學生理解繁殖這一重要的生命特征,使抽象的生物學概念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2.以傳統文學為載體,創設藝術化情境
傳統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的瑰寶,更是古人對自然界的深刻觀察與感悟的結晶,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從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生物現象。通過將傳統文學融人生物教學,教師可以構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文學的熏陶中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提升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跨學科的學習,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以“生物具有基本的生命特征”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古詩詞中的自然意象作為切入點,如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句詩不僅描繪了植物生長的情景,還能引出植物之間的競爭關系以及生態系統的平衡。通過對詩句的賞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的生長、繁殖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又如,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其中的“彩云”可以引申到生物的色彩變化和光合作用的關系,讓學生理解生物如何通過生理機制適應不同的光照條件。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古代散文或小說中的描寫,如《紅樓夢》中對大觀園植物的細致刻畫,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學生在感受文學魅力的同時,還能加深對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3.以傳統農耕文化為啟示,創設探究性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將傳統農耕文化融入課堂,能夠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特的文化視角與探究機會。傳統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生態理念與生物知識為現代生物學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以傳統農耕文化為啟示,創設探究性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從文化中汲取科學養分,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并得出結論,從而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交融中培養科學思維,實現知識的深化與能力的提升。
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能用種子繁殖后代”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通過種子繁殖后代的特點,掌握種子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并區分兩類植物的繁殖方式。同時,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學思維,激發對植物繁殖現象的興趣。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結合傳統農耕中“春種秋收”的實踐智慧,引導學生思考種子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以及種子如何承載植物的遺傳信息并繁衍后代。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如“為什么農民在播種前要精心挑選種子?”或“種子在土壤中如何萌發并長成新植株?”借助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植物的種子結構,比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的異同,并設計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從傳統農耕文化中感悟自然規律與科學原理的結合。
4.以傳統技藝為依托,創設實踐性情境
初中生物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理解。傳統技藝凝聚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實踐經驗,傳遞了實用的技術,更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內涵,有助于培養學生尊重自然的意識。將傳統技藝融入生物教學,教師可以構建具有操作性和互動性的實踐情境,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主探究,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以“研究生物學需要特定的器具”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認識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器具,如顯微鏡、放大鏡、試管、培養皿等,并了解這些器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理解科學探究中工具的重要性。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文化認同感,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傳統的中藥炮制技藝,讓學生觀察中藥材的形態特征,并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藥材的微觀結構,如植物細胞、花粉等,從而理解生物學器具在研究中的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造紙技藝,帶領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紙張纖維的結構,探討植物纖維在造紙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技藝的科學內涵與文化價值,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探索精神。
5.以傳統哲學為引導,創設思辨性情境
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其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增強,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具體經驗和感性認知的影響。同時,這一時期的學生好奇心強,樂于探索新事物,但往往缺乏系統性和辯證的思考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具有啟發性和思辨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傳統哲學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和人文智慧,為生物教學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論指導,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性和系統性思考生物學問題,培養其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學的本質和規律,促進其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融合。
以“生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統一整體”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探討了生物體內不同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合作及其如何共同維持生命活動。課程強調細胞、組織、器官到系統的層次性結構,并指出每一層級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其特定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又反過來影響著結構的發展與變化,最終實現生物體內部各部分的高度協調與統一。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傳統哲學思想來創設思辨性情境,如以中國傳統的陰陽平衡理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生物體內的對立統一關系:興奮與抑制、合成與分解等過程如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共同維持生物體的穩態。再者,通過提問“如果心臟功能受損,會對全身產生怎樣的連鎖反應?”鼓勵學生從整體觀出發,思考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而理解生物體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的內在邏輯。同時,借助古代哲學家關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啟發學生認識到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一一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原則。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視域下在初中生物教學進行情境創設,為生物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合理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可以創造出更加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未來應進一步探索更多教學案例,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以期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張素琴《情境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求知導刊》2023年第33期。
[2]張建平《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情境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知識文庫》2022年第15期。
[3]潘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情境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學周刊》2021年第35期。
[4]陸瑞蘭《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啟迪與智慧》2024年第1期。
[5]賈鎖琴《在初中生物情境式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科技資訊》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