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3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根基,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社會理想,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從儒家的仁愛禮義到道家的自然無為,從法家的法治精神到墨家的兼愛非攻,這些思想在歷史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質,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資源。在新媒體時代,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夠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育深度,還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然而,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匿名性和多元性,使得各種思潮和價值觀交織碰撞,給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帶來復雜影響。因此,有必要對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策略進行研究。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歷經千年沉淀,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價值。這些價值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質,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資源,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1.自強不息的精神意志
自強不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為鮮明的精神特質之一。從《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老子》中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無不彰顯了中華民族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勇于挑戰自我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意志,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激勵學生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重要動力。它教導學生,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都應保持堅韌不拔的毅力,勇于面對困難,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2.責任擔當之意識
責任擔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的重要品質。從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墨家的“兼愛非攻”,都體現了對社會責任和道德擔當的高度重視。這種意識,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關鍵。它教導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應時刻關注社會發展和國家命運,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3.仁愛和諧之思想
仁愛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儒家思想中的“仁愛”觀念,強調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這種思想,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培養學生人文關懷、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它教導學生,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以包容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和觀念,共同構建多元共融、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仁愛和諧之思想,還體現在對自然的敬畏和保護上。在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深人人心,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它教導學生,要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4.家國情懷與大局觀念
家國情懷與大局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的重要精神品質。家國情懷強調個人與國家的緊密聯系,教導學生要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榮,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局觀念則強調在處理問題時要從整體利益出發,顧全大局、服從大局。這種精神品質,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集體意識和全局觀念的重要基礎。它教導學生,要時刻關注國家大事、民族命運,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時,要顧全大局、服從安排,共同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1.積極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依賴于課堂講授、書本閱讀和面對面的討論,而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短視頻等,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廣泛的信息來源和更為便捷的傳播方式。借助這些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到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包括歷史典故、時事熱點、名人訪談等,這些資源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也增強了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另一方面,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側重于理論講授和道德說教,而新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利用這些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歷史事件、社會現象中,在親身體驗中來加深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新媒體平臺上的圖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也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易于被學生接受和喜愛。
2.消極影響
第一,信息過載導致的認知負荷加重。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量巨大,且更新速度極快,學生每天需要面對海量的信息輸人。然而,由于人的認知處理能力有限,過多的信息會導致學生的認知負荷加重,難以有效篩選和整合有價值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感到焦慮、迷茫,甚至對思政教育產生抵觸情緒。而由于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學生可能會接觸到一些虛假、片面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影響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正確認識,還可能誤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第二,網絡輿論環境的復雜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難度。新媒體平臺上的輿論環境復雜多變,各種觀點、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多元、開放的話語空間。然而,這種開放性也帶來了網絡謠言、極端言論等負面信息的傳播,這些負面信息不僅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不良影響,還可能引發社會輿論的混亂和不安定。在這種復雜的輿論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思想動態的引導和監控,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避免負面信息的擴散和影響。
第三,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傳播和評估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媒介素養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信息的篩選、理解和應用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較低,缺乏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誘導。這種情況下,思政教育的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因為學生無法有效區分信息的真偽和價值,難以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拓展資源,更新思政內容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拓展開辟了一片廣闊天地。借助新媒體平臺,高校思政教師仿佛擁有了一把開啟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能夠輕松觸及并獲取到海量的珍貴資源。這些資源涵蓋了古籍文獻的深厚底蘊、歷史檔案的翔實記錄、民俗風情的豐富多彩以及藝術作品的璀璨奪目,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畫卷。教育者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育的素材庫,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比如數字博物館這一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游覽歷史的長廊,近距離觀賞珍貴的文物,深入了解中國歷史的演變脈絡;而在線圖書館則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電子書籍,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暢游于知識的海洋,深入探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民族精神的內涵。
2.平臺搭建,線上線下融合
為了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師需要積極搭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育平臺,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教育生態。線上平臺的搭建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學習提供了全新的渠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如社交媒體、在線教育平臺、移動App等,創建一系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在線課程、講座、論壇等活動。這些線上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能夠跨越時空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學生可以參加由知名學者主講的傳統文化系列講座,深入了解儒家思想、道家哲學、詩詞歌賦等經典文化內容;利用移動 App ,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傳統文化相關的圖文、視頻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線上平臺的搭建,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也增強了他們參與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線下平臺的完善與線上平臺也形成互補,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思政教育生態。高校可以依托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舉辦傳統文化主題班會、文藝晚會、書畫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讓他們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除此之外,線下平臺還可以為線上平臺提供實體支撐和互動場所。比如可以設立傳統文化體驗室、創意工作室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技藝;可以舉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創意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
3.互動增強,教學相長共進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正經歷著從傳統單向傳授向現代雙向互動的轉變。這一轉變既體現在教學手段的革新上,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深化一—即強調師生間的深度對話與教學相長。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提供了增強互動性的新途徑,使得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教育過程更加靈活,有效促進了師生間的知識共享與情感交流,實現了教學相長的共進目標。理論上,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在線教育社區、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等,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跨越時空限制的交流空間。這些平臺能夠即時傳遞信息,還能評論、點贊、分享等,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深人思考與討論。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設計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鼓勵他們提出見解,甚至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互動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沉默,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使教育者能夠即時獲取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個性化教學。持續的互動,師生雙方都能在傳統文化的探索中不斷成長,形成良性循環。
某高校思政課程利用微信公眾號開設“每日一文”欄目,每天推送一篇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文章,并設置互動問答環節,鼓勵學生留言分享自己的讀后感或提出疑問。教師則定期整理學生反饋,精選優質評論進行課堂展示,甚至邀請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見解。此外,該課程還利用VR技術重現古代歷史場景,如讓學生“親歷”唐朝的市井生活,體驗古代文化的魅力。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與認同。
4.多元評價,提高教學實效
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新媒體技術的興起,為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提供了可能,它豐富了評價手段,還增強了評價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從而有效提高了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新媒體技術的融入,使得評價方式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單一走向多元。新媒體平臺如在線問卷、云筆記、學習管理系統(LMS)等,為教師提供了便捷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工具。利用這些平臺,教師可以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參與度和作業完成情況,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例如,利用在線問卷工具,教師可以設計包含選擇題、填空題、論述題等多種題型的測試,以檢驗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云筆記功能,可以使學生記錄學習心得、整理筆記,而這些筆記也可以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和深度的一部分。新媒體還支持視頻、音頻、圖文等多種形式的作業提交,鼓勵學生以創意方式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新媒體技術促進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了教師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相結合的立體評價體系。在微信、微博、學習社群等新媒體平臺上,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接受來自教師和同伴的即時反饋與評價。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責任擔當意識、仁愛和諧思想以及家國情懷與大局觀念等價值理念,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拓寬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提供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等方面。然而,新媒體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如信息過載、網絡謠言、極端言論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教育者和學生共同關注和應對。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積極因素,以確保思政教育的健康發展和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及路徑》,《采寫編》2024年第11期。
[2]賴靜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究》,《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年第5期。
[3]王燕妮《新媒體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時代報告》2024年第9期。
[4]韓雪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機制探究基于扎根理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析》,《中國報業》2024年第16期。
[5]文古子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析》,《華章》2024年第7期。
[6]王志中、王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滲透策略》,《時代報告》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