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61
在小學教育體系里,科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而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與實踐經驗。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小學科學教育,既為科學教學注入新活力,又能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以傳承與發揚。
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傳統文化元素融人科學教育,能讓學生了解到祖先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比如古代的天文歷法、中醫藥知識等。學生通過學習,會認識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心中建立起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和身份認同有著深遠影響。
2.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
傳統文化中蘊藏豐富的科學知識。像傳統建筑,其結構設計蘊含著力學原理;傳統農業生產中的二十四節氣,與天文、氣象、物候等知識緊密相連。把這些元素融入科學教育,能為學生打開新的知識窗口。他們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現代科學知識,而是能接觸到古人的智慧,拓寬知識面,從不同角度理解科學概念,讓科學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幫助學生構建更全面、更立體的科學知識體系。
3.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小學科學教育,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作用很大。在探究傳統文化中科學奧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思考、動手實踐。比如制作傳統手工藝品,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分析古代科技成果背后的原理,能培養邏輯思維。而且,傳統文化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理念,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觀,使他們在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品德塑造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長為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的途徑
1.深挖傳統知識,巧設科學課程
要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人傳統文化,深挖傳統知識、巧妙設置科學課程是重要方法。教師要先把傳統文化里的科學知識進行梳理,比如古代的發明創造、傳統技藝里的科學門道。然后按照小學科學新《課標》,結合小學生理解的程度,把這些知識巧妙地融入課程內容里。在設計課程時,一定要讓傳統知識和科學教學的主題緊緊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學科學知識的時候,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教學質量。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認識光》為例,上課伊始,教師先給學生展示一些傳統皮影戲的圖片和簡短視頻片段。皮影戲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藝術,其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同學們看到色彩斑斕的皮影在幕布上生動演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對光的傳播產生強烈好奇。接著,教師講述古代人們對光現象的觀察和記載。比如《墨經》中就有關于小孔成像的最早記錄,古代人雖沒有現代的科學儀器,但通過細致觀察和思考,總結出光通過小孔后成倒立像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小孔成像實驗,拿一個帶小孔的硬紙板,在紙板一側放一個發光物體,另一側用白紙承接,讓學生親眼看到光穿過小孔形成的倒立影像。而在講解光的反射時,教師引入古代銅鏡的知識。銅鏡在我國古代不僅是日常照面的工具,制作工藝也十分精湛。不同質地的銅鏡,其反射效果也不同。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古代銅鏡的圖片,講講古人如何打磨銅鏡以提高反射效果,讓學生明白光的反射原理在古代生活中的應用。在課程實驗環節,設計一個模仿古代銅鏡制作的小活動,讓學生用錫紙和硬紙板制作簡易鏡子,然后用手電筒照射,觀察光的反射路徑。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既能理解光的反射知識,又能體驗古代工匠的智慧。
2.運用傳統技藝,創新教學方法
在小學科學教學里,想要有效融合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技藝、創新教學方法是重要途徑。教師要先好好研究各類傳統技藝,像傳統木工、陶藝、編織,它們背后都有著科學原理。比如木工里涉及的力學知識,陶藝燒制中溫度對材料的影響等。之后,教師要把這些傳統技藝巧妙地用在教學里,創新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傳統技藝的制作流程,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在實踐中理解科學知識。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物體的運動》為例,課程開始,教師先向學生展示傳統走馬燈的圖片和實物模型。走馬燈是我國傳統的燈籠藝術,其轉動原理與物體運動密切相關,學生一下就被這種會自己轉動的燈籠吸引住,對物體的運動產生強烈好奇。教師接著講解走馬燈的制作原理,熱氣上升推動葉輪旋轉,從而帶動整個走馬燈轉動,這涉及熱空氣上升和物體的圓周運動知識。緊接著進入動手實踐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用簡易材料制作類似走馬燈的裝置。教師給學生們準備紙筒、蠟燭、細鐵絲、小葉輪等材料,讓他們模仿走馬燈的結構進行組裝。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到如何通過調整葉輪的形狀、大小以及蠟燭的位置,來影響裝置的轉動速度和穩定性,深人理解熱空氣流動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這就如同傳統工匠制作走馬燈時,需要反復試驗和調整結構,才能讓走馬燈完美運轉。在講解物體的直線運動時,教師引入傳統射箭技藝,給學生們展示古代弓箭的圖片,講解射箭時箭的飛行軌跡是直線運動,而弓的彈性勢能轉化為箭的動能,使箭能夠射出去。然后組織學生模擬射箭活動,用橡皮筋和小木棍制作簡易彈弓,發射小紙團,觀察紙團在空中的運動軌跡,感受物體直線運動的特點。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既能理解科學知識,又能體會到傳統射箭技藝里蘊含的力學原理。課程結尾,教師總結本節課內容,強調傳統技藝中處處都有科學知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發現更多傳統技藝背后的科學奧秘。
3.借助傳統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科學教學里,要想有效融合傳統文化,借助傳統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個好辦法。我國有很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里面藏著不少科學知識和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思考。教師需要精心挑選和科學課程相關的傳統故事,比如講天文知識時選嫦娥奔月這類和月亮有關的故事,講植物生長時就選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把這些故事巧妙融人科學課堂,能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在課堂開頭講個故事引出知識點,或者在講解過程中穿插故事加深理解。學生通過這些傳統故事不光能學到科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古人的智慧,在有趣的氛圍里提升科學素養,讓傳統文化在科學教學中發揮作用。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印刷術》為例,教師開場便可講“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北宋時期,有個叫畢昇的工匠,他發現當時的雕版印刷既費工又費時,一塊版只能印一種書,要是有錯字還得整塊重刻。畢昇苦思冥想,經過無數次嘗試,終于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用膠泥刻字,燒成一個個活字,排版印刷時,按需要挑選活字,用完還能拆下來下次再用。學生們聽得很認真,被畢昇的創新精神深深吸引。故事講完,教師提問:“大家想想,畢昇為什么要發明活字印刷術呢?這和印刷術的發展有什么關系?”學生們瞬間來了興致,迫不及待想要探究印刷術的奧秘。正式授課時,在介紹雕版印刷時,教師講起唐朝時期玄奘法師大量印刷佛經的故事。當時佛教盛行,玄奘法師為了傳播佛法,需要印制大量佛經。雕版印刷雖工序繁雜,但能保證印刷質量,滿足了當時大規模印刷的需求。教師問學生:“大家猜猜,雕版印刷是怎么把佛經印出來的?”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回答,教師順勢講解雕版印刷的流程,讓學生理解其原理。在講解活字印刷的優勢時,教師提到古代科舉考試時,需要印刷大量試卷。要是用雕版印刷,不僅成本高,而且一旦有錯很難修改?;钭钟∷⑿g的出現,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能快速排版印刷,大大提高了效率。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模擬活字印刷過程,給每個小組發放活字模型、印版和紙張,讓他們親身體驗活字印刷的便捷。
4.整合文化資源,豐富教學素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整合文化資源、豐富教學素材是個重要途徑。我們身邊的文化資源不少,像博物館里陳列的古代科技發明展品,科技館舉辦的傳統文化科普展,還有民間藝人傳承的手工技藝等,都和科學知識有關聯。教師要多留意這些資源,把它們融合到科學教學里。比如和博物館、科技館合作,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或者邀請民間藝人來學校開展講座、展示技藝。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找一些介紹傳統科學知識的紀錄片、文章給學生。原本單調的科學知識,因為有了這些文化素材的加持,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在更豐富的學習體驗里,理解科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升科學素養,實現傳統文化與科學教學的完美結合。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聲音的傳播》一課為例,教師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聲音傳播的理解,邀請本地精通傳統陶笛制作的民間藝人走進校園。藝人攜帶多種款式陶笛前來,為學生詳細講解陶笛從原材料選取、塑形加工至燒制完成的整套工藝流程,每一步驟均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原理。藝人現場進行陶笛吹奏,展現陶笛獨特的音色,并鼓勵學生親自體驗吹奏過程。學生在感受陶笛演奏樂趣的同時,對聲音在陶笛內部結構中的產生及傳播產生濃厚興趣。藝人借此契機,深入淺出地向學生闡釋聲音在陶笛空氣柱內的傳播規律,即通過手指對音孔的開合操作改變空氣柱長度,進而實現對音調的調節。除此之外,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精心篩選并整理一系列有關古代聲學智慧的紀錄片供學生觀看。其中古代建筑回音壁的相關內容尤為引人關注,回音壁借助聲音反射原理營造出奇妙的聲學效果,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對聲音傳播中的反射現象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參觀編鐘、體驗陶笛以及觀看紀錄片的經歷,并組織學生圍繞聲音傳播的方式與特征展開討論交流。學生在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中,不僅掌握了科學知識要點,還能深人領略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讓科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并成功實現傳統文化與科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5.開展實踐活動,傳承文化精髓
在小學科學教學里,要有效融合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傳承文化精髓是關鍵途徑。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把知識學活。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實踐活動,像傳統文化主題的科學實驗、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等。這些活動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白傳統文化里蘊含的科學道理。在做傳統手工藝品時,學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樣一來,傳統文化的精髓就能在實踐中得以傳承,科學教學也變得更有意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了科學素養。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電磁鐵》為例,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的指南針,作為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利用了磁的原理,和電磁鐵的知識緊密相關。學生們了解到古人在航海等活動中依靠指南針辨別方向,對磁現象的應用歷史悠久,進而對接下來的實踐活動充滿期待。實踐活動開始,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制作簡易指南針。給每個小組發放磁針、小木棍、泡沫板等材料。學生們將磁針固定在小木棍上,再把小木棍插在泡沫板上,然后將其放入水中。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們發現磁針總是指向南北方向,由此體驗到磁的定向性。這個過程就如同古人在探索磁現象時,不斷嘗試各種方法,最終發明了指南針。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不僅理解了磁的基本特性,也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制作完指南針后,教師引入電磁鐵的知識。讓學生利用導線、鐵釘、電池等材料制作電磁鐵,并嘗試通過改變電池數量、導線纏繞匝數等方式,觀察電磁鐵磁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古代指南針雖然簡單,但在當時發揮了巨大作用,而現代電磁鐵的發明,是在古人對磁現象認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而來。學生們在制作電磁鐵的實踐中,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傳承與發展?;顒幼詈螅處熃M織一場小型的“科技與傳統文化”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制作指南針和電磁鐵過程中的收獲,以及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關系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深入掌握了《電磁鐵》這節課的科學知識,更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了古人勇于探索、創新的文化精髓,提升了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科學教育意義深遠,通過深挖傳統知識、運用傳統技藝、借助傳統故事、整合文化資源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等一系列有效途徑,不僅能提升科學教學的趣味性與實效性,更能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深刻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文化精髓,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認同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未來,小學科學教育應持續深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不斷創新融合方式,讓傳統文化在科學教育的土壤中綻放新光彩。
參考文獻:
[1]邱菲菲《談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學科實踐活動的路徑》,《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
[2]王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學園》2024年第15期。
[3]臧傳明《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探索》,《小學教學研究》2024年第8期。
[4]王文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探索》,《內蒙古教育》2024年第2期。
[5]王佳悅《小學科學與技術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實施以“神奇的星空”一課為例》,《現代教學》2023年第21期。
[6]陳芷苑《小學科學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探析》,《求知導刊》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