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既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是絕佳的教學案例,適合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深入探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深入挖掘《琵琶行》中蘊含的多元智能元素,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及空間智能等,能促進既有新意又有實效的高中語文教學。
一、多元智能教育理論概述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德華·加德納在《智能的結構》中提出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論,這一理論挑戰傳統的智能觀念,強調智能的多元性和動態性,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思考維度。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不是一種單一、固定的能力,而是由多種相對獨立的智能組成,包括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后來又加入了自然觀察智能,共計八種。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程度各異,構成了每個人獨特的智能結構。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的提出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鼓勵教育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充分發展學生的各種智能。例如,對于語言智能較強的學生,可以加強文學和語言教學;對于音樂智能顯著的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教育來進一步發揮其優勢。此外,多元智能教育理論強調了智能的動態發展性,即智能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這一觀點提示教育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和資源,以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總的來說,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為現代教育提供了一種全面、動態看待學生智能發展的新視角,對提升教育質量、實現個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探究
1.語言智能挖掘 深入解讀《琵琶行》文本
多元智能理論以語言智能為重點內容,涉及個體掌握、理解以及使用語言的能力。就語文教學而言,對文本特別是《琵琶行》等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深度挖掘是促進學生語言智能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教師可采用精細講解、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等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中的意象構造、修辭技巧及字里行間潛藏的深層含義。對詩句進行深入分析,可以使學生在感受古典詩詞之美的同時,學習到怎樣用精練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該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強化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及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策略會使學生的語言智能得到全面提高,從而為其今后在學術與職業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琵琶行》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詩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首先,引導學生掌握這兩句詩中所運用的比喻技巧,詩人巧妙地將琵琶聲比作急雨、私語、表現了琵琶音樂跌宕起伏、節奏多變的特點。然后,鼓勵學生進行討論,想一想這兩句詩是怎樣巧抓琵琶音樂韻味的。學生熱情地投人其中,或想象大弦演奏的劇烈程度,或想象小弦輕彈的精妙程度。討論之后,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請他們試著用自己的話重述這音樂上的改變。學生踴躍舉手發言,對這兩句詩中描寫的情景進行再解讀,或添加個人情感,或試圖用更加鮮活的語言表現琵琶聲中的變化。教室里洋溢著學生對于語言的激情以及對于詩歌深刻的領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這一探討中獲得了很好的鍛煉與提高。
2.音樂智能啟發 旋律中的《琵琶行》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音樂智能是指個體感知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古詩《琵琶行》中飽含著豐富的音樂元素以及情感色彩,在教學中可借助音樂這一教學媒介對《琵琶行》中有關古典音樂尤其是琵琶獨奏這一藝術形式進行表演,借以啟發學生的音樂智能。在音樂旋律奏響時,學生能直觀感受到琵琶特有的音色與節奏,這一直接感官體驗極大地強化了學生對琵琶在詩歌中所營造出的氛圍的認識。同時音樂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詩歌中人物情感世界有更深的感受。通過對音樂智能的激發,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并掌握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意義。
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播放琵琶演奏名曲《十面埋伏》,使學生沉浸于激昂而帶哀怨的曲調之中,創設一種古典凝重的氣氛。學生閉著眼睛聽著,就像穿越了時空一樣,能看見古代戰場上硝煙彌漫、勇士們英姿諷爽的場景。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音樂里感受到的圖景和心情,有些學生分享了自己所感受到的戰士英勇戰斗的場景,有些學生卻在曲里感受到無助和悲傷。基于此,帶領學生翻開教材,展開對《琵琶行》的深度詮釋。當講解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部分時,鼓勵學生回憶他們之前聽到的琵琶之聲,并想象那如同珠子落在玉盤上所發出的悅耳旋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樂與詩交相輝映,學生通過音樂的引領,對詩中琵琶聲之韻和人物情感之復雜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本節課在讓學生欣賞古典音樂魅力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對《琵琶行》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認識。
3.空間智能拓展 視覺化《琵琶行》
將空間智能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和古詩詞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在《琵琶行》等古詩教學中,拓展空間智能尤其重要。教師鼓勵學生依據詩歌內容畫出場景圖或者連環畫等,這種方式既可以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理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把文字變成視覺形象時,學生要認真閱讀詩句并抓住其中的形象與細節,再在紙張上建立相應空間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得到鍛煉,同時對詩歌情感與意境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另外,借助圖形表達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詩歌的動態美與節奏感,進而促進其古詩詞欣賞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琵琶行》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布置描繪琵琶女彈奏琵琶畫面的任務。學生充滿了激情,紛紛開始細讀詩句,尋求靈感。在創作過程中,他們特別重視詩歌中對琵琶女彈奏動作的詳細描述,例如“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為了精準地呈現這些動作,學生反復揣摩,有些組還觀看了相關琵琶演奏視頻,以求獲得更加直觀的感覺。最后,每個組都展現出了獨特的風格,或刻畫琵琶女優美的動作,或通過顏色、線條來展現琵琶聲的婉轉、激越。本次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深刻領悟了《琵琶行》的意境與感情,而且鍛煉了他們的空間智能與團隊合作能力。與此同時,借助圖畫這一表現形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琵琶彈奏中所蘊含的動態之美,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欣賞水平與審美情趣。
4.自我認知智能提升一反思《琵琶行》中的自我
多元智能理論以自我認知智能為其重要內容,強調個人對于內心世界的深刻認知與洞察。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一智能進行開發,有助于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智能的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塑造健全人格與價值觀。當教授像《琵琶行》這樣充滿情感和人生智慧的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中角色的情感和命運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激發他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探索欲望。這一教學策略既有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促使學生對人生選擇與價值取向進行反思。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探索中,能夠促進自我認知智能的發展,更深入地了解自我,從而確定人生目標。
在《琵琶行》教學即將結束之際,教師組織一場以探究詩中人物感情和命運及這些給學生生活啟示為內容的深度課堂討論。在討論開始之前,教師讓學生自己思考,記錄他們對于詩歌中琵琶女、白居易的感情及命運的認識。討論之中,學生踴躍發言,或表現出對琵琶女悲慘遭遇的悲憫,或表現出對白居易憤世嫉俗行為的諒解。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詩中人物的感情與命運,給你的人生選擇帶來了什么啟發呢?”學生借此思考這些感情和命運該怎樣同他們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又該怎樣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作出更加英明的抉擇。部分學生分享了他們在面對困境時的毅力和勇氣,而另一些學生則探討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和希望的態度。整堂課的討論飽含著深沉的思索與誠摯的情感交流,而學生的自我認知智能也在這一探討中獲得顯著提高。
5.自然觀察智能應用一一從自然中尋找《琵琶行》的靈感
自然觀察智能作為人類智能結構所特有的一種能力,它表現為個體對于自然界敏銳的觀察與認識。在教育領域中,對這一智能進行開發,有利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世界,發現自然之美,從自然中得到啟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自然觀察智能的文學創作,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引導他們進入文學創作和審美的領域。特別是在教授如《琵琶行》這類經典之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傳統的課堂環境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沉浸在遼闊的大自然里,去尋找與這些詩篇所表達的意境相協調的自然元素。這樣既可以深化學生對于詩文的認識,又可以啟發其創作靈感并培養其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這一教學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自然觀察智能的發展,還能加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自然觀察智能的開發中,教師舉辦了別出心裁的戶外教學活動,學生懷著對《琵琶行》最初的了解,激動地踏上了探尋自然的靈感之旅。在園區內,教師帶領學生細心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尤其注意可以呼應《琵琶行》中所刻畫形象的因素。如一些學生注意到了鮮紅的楓葉,這些楓葉飄落到地面上,仿佛在敘述著秋季的各種故事,與詩歌中描述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形成了和諧的呼應。也有學生發現湖邊荻花隨風擺動,好像奏響了秋的交響樂?;氐秸n堂,學生依然沉醉于自然之美中,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在室外觀察到的景象進行探討或創作。有些學生以秋天的風景為引子創作散文,有些學生以楓葉和荻花翱翩起舞為主體形象繪畫。這一戶外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自然與文學相互融合之美,而且喚起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和創作靈感。通過運用自然觀察智能,使學生對《琵琶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其審美情趣及文學創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通過多元智能教學策略探究《琵琶行》教學,不難發現,將多元智能理論與高中語文教學相結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繼續深入探索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智能特點,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培養出既具備扎實語文基礎又具備多元智能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鐘秋.新課改理念下中職語文高效教學策略研究一一以《琵琶行》為例[J].文學少年,2019(12).
[2]唐曉鳳.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個性化教學策略研究一一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2020(14).
[3]張青青,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探究一一以一次公開課為例[J].讀與寫:下旬,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