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教學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細微的寫作要素為訓練點,以學生的言語實踐為核心,指向明確的寫作教學目標,聚焦于學生真實具體的寫作問題,引導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各式情境中展開寫作活動。微寫作教學能夠改善現行寫作教學低效化、無序化等弊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有針對性地訓練各種寫作技巧,促進學生語言作品的生成,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微寫作教學的特征
微寫作是傳統寫作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提升學生綜合寫作素養的有效途徑。區別于傳統寫作,微寫作教學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是任務驅動。微寫作教學,以富有挑戰性的寫作學習任務為驅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表達欲,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寫作實踐。“學科學習任務,是指為發展素養而要完成的學科實踐活動”。微寫作任務是目標導向的,指向具體寫作目標的達成;微寫作任務有內在標準,指向成功地生成言語作品。為實現任務驅動,微寫作教學應在問題情境中展開,旨在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是能力聚焦。微寫作聚焦于學生的寫作基本功(怎么寫),致力于學生寫作視野的拓展(寫什么)。微寫作教學針對學生各種具體的寫作問題,語言表達方面的、寫作技巧方面的、文章結構方面的,將各種寫作知識和寫作能力要素細化、分類、重組,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用真實的任務情境驅動學生進行言語實踐。通過給予學生聚焦性的寫作訓練,微寫作能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是貼近生活。語文課程要求以生活為基礎,微寫作教學也應當是貼近生活的。在貼近生活的微寫作任務驅動之下,學生回憶起真實的經歷,生發出真實的感悟,自然能激起表達的欲望,最終生成個性化的言語作品。微寫作教學,致力于在貼近生活的任務驅動中,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感知生活,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有味的人生體驗。
二、微寫作教學整體設計模型
“逆向設計”理論認為,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始為終”,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微寫作的設計理念正源于此,以課程目標為導向,以學生應該達到的寫作能力要求為出發點設計教學。
1.整體思路框架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關心社會文化生活”“感受多樣文化”“積極觀察、感知生活”。教師應根據課標的要求,圍繞核心素養,引導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底蘊”。2在課程目標導向下,教師便可確定豐富的寫作主題,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在寫作主題的引領下,教師繼續發揮能動性設計出貼近生活的微寫作任務,激發寫作興趣,聚焦于寫作能力的提升,指向核心素養的發展。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設置寫作任務時,要有明確的要求,內容上關注什么,寫作上使用哪些手法,篇章上需要體現什么結構,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寫作思路。
綜上,微寫作教學的整體思路框架呈現如下:
課程目標導向 確定寫作主題 設計寫作任務(立足核心素養) (拓寬寫作視野) (明確寫作要求
2.具體實施流程
認知學徒制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內容、方法、順序和社會性四個維度。其中“方法”指促進學習者專長發展的方式,包括示范、指導、搭腳手架、清晰表達、反思、探究。基于此,微寫作教學的具體實施流程設計如下。
(1)情境任務設計。新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4傳統寫作教學側重語法、詞匯等語言形式的訓練,忽視寫作的真實性和情境性,導致學生的作品缺乏生活氣息和實用價值。為了規避這一不足,微寫作教學要重視情境任務的設計:創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思考。這樣一來,寫作便成為解決問題、表達個人見解的有趣過程。
(2)教師示范。“示范”是認知學徒制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其目的是通過教師的示范,呈現專家(教師)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過程,為學生解決同類問題提供參照。在情境任務下構思時,學生會產生很多問題,教師適時的示范能起到重要作用。教師應清晰地展示整個寫作過程,包括審題、選材、構思、寫作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有的示范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具備參考價值。
(3)共同體實踐。建構學習共同體是認知學徒制學習的重要依托。學習共同體內部,成員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共同體實踐可以實現成員之間相互促進,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在微寫作教學中,“共同體實踐”指將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構成學習共同體,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各自分享寫作思路,相互啟發,優勢互補。“教師示范”是專家引領,而“共同體實踐”則是同齡人之間的思維碰撞,能夠擦出思維的火花。
(4)提供支持。提供支持指教師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提供指導。示范是寫作前的“建模”,為學生寫作提供學習的范式。寫作過程中的指導是一種糾偏,旨在實時矯正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偏差。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注重課堂巡視,觀察學生的言語文字成果,做出準確的判斷并給出指導。教師的指導要依托問題支架,聚焦學生的寫作問題,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并給予學生自我反思和矯正的空間。
(5)表達交流。認知學徒制理論非常重視表達,清晰的表達能夠呈現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知識運用和思維過程,為學習診斷提供過程性信息。在微寫作教學中,表達交流指學生生成言語作品后,自主展現寫作思維和形成過程,包括選材、建構和立意等。在自我表達時,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晰,也能發現存在的問題,實現“自我評價”;其他同學在聆聽時,也能學習借鑒,實現“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教師在玲聽時,能夠適時指出問題給予指導。表達交流的過程,是全體師生參與思維活動的過程,既利于學生寫作素養的提升,也能夠大幅提高傳統作文批改的效能。
(6)評價反思。新課標注重過程性評價,即“評價應該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重點考查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此處的評價反思,特指教師在完成寫作教學任務后,評估學生生成的言語作品和在“表達交流”中呈現出的思維水平,借此評判自己的教學是否達到目標、學生的思維水平是否實現動態提升。在此基礎上反思復盤各個環節的優點、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改進空間,力圖實現微寫作教學的進一步優化。
三、微寫作教學實施類型
基于微寫作教學任務驅動、能力聚焦、貼近生活的特征,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時,可以考慮以下三種實施類型。
1.依托教材型
微寫作的設計,首先可以從教材出發。依托教材型微寫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寫促讀型,即在閱讀教學中隨課布置寫作任務,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二是以讀促寫型,即挖掘教材文本中可供學生學習借鑒的寫作訓練點,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為《皇帝的新裝》續寫結尾,為《石壕吏》設計人物對話,這些都是依托教材的“以寫促讀”型微寫作。這樣的微寫作能夠讓學生在言語表達過程中,或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或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關注生活型
當下學生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學校日常學習生活,寫作內容大多與考試相關。“當我們的智慧止于學校及書本之時,無限精彩的世界就被關在門外,布滿書卷的就會是日漸萎靡與狹小的心靈世界。”[5]生活中不乏觸動心靈的瞬間和值得記錄的故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場域中尋找豐富的寫作素材,開展微寫作訓練。
例如莫懷戚的《散步》,就是通過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展現生命感慨、母子深情、家庭和睦的氛圍,同時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尊老愛幼、家庭責任。文本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情感真摯,讓讀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這樣溫情的瞬間,學生都經歷過,但是他們的寫作卻是淺表化的。為此,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開發生活型微寫作任務,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并嘗試從多個角度思考其深層內涵。
3.專題訓練型
微寫作的開發與設計,要以教材單元寫作任務為參照,為達成單元寫作目標做準備。統編教材各單元、各年級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穿插安排了文體寫作、作文程式寫作和改編式寫作,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素養。但由于寫作任務分散在各學習單元中,師生在寫作實踐時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微觀層面各項具體的寫作能力點不夠明確,更缺乏統籌性。而“專題訓練型”微寫作,就是在單元寫作任務的基礎上,以更具體、微觀的寫作能力點為支撐,開發微寫作專題。
以七下第二單元寫作任務“學習抒情”為例。教材中三個寫作任務雖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但是對于“抒情”這一寫作能力點的落實還不夠。教師可以圍繞“抒情方式”這一具體的寫作能力點,開發微寫作專題任務(見表1)。
表1
微寫作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將微寫作更好地融入教學體系,為學生寫作素養的提升創造有利的條件,為培養具有良好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文藝,崔允.語文學習任務究竟是什么?[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2).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3
[5]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