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性評價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方法,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具體、可操作的任務目標,通過目標來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并評價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任務性評價是實現初中語文“教一學一評”一致的重要環節,既是教師教學的“航向標”,也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指南針”。因此,教師必須先確立評價目標,依據目標設計評價內容,再根據評價內容逆向設計教學方案。
一、教為底,以評價目標統領“教一學一評”三要素
“教一學一評”三要素在課堂中是有機聯動、相互影響的,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的根基是三者目標的一致。任務性評價的評價目標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必須具有明確性、可測量性和可達成性。教師設置目標時要充分考慮是否便于設置檢測任務,使“教一學一評”三要素圍繞評價目標展開,形成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和需求的“目標鏈”。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旨為“四季之美”,三篇寫景散文《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中,作者均借助“目之所見”表達了“心之所感”。該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之一是“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設定評價目標也應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指向學生是否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是否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否能夠將個人情感與自然景觀相結合進行書面表達等方面。據此,筆者設置了逐層遞進的三層任務性評價目標。
基礎目標:能通過精讀、比較閱讀、分類歸納等方式快速提煉出文中的景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作者筆下四季景物的情感意象。
進階目標: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感官體驗將“四季之景”與“心中之情”關聯起來的,基本掌握“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能片段式運用“借景抒情”仿寫經典范文。
拔高目標:觀察與自身精神情感相匹配的景物,運用“借景抒情”手法,以個性化語言描繪景物并準確傳達個人的情感體驗。
“基礎一進階一拔高”三個層級實質上對應的是語言運用能力“理解一掌握一表達”的三個階段,最終指向新課標對該階段學生的要求:“能與他人分享自己獲得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其中,基礎目標是實現學生對文本中景物特征的準確把握和對作者情感意象的初步理解,使其建立起對文本內容的初步認識。教師設計評價內容時應聚焦引導學生發現關鍵信息、理解不同景物的意象。進階目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作者如何通過語言的運用和感官體驗來表達情感,從而深化對“借景抒情”手法的認識。拔高目標則是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寫作實踐中,通過實際操作來提升表達能力。
以上三項目標層層推進,緊扣“借景抒情這一教學核心,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學情水平,確保多數學生能實現基礎和進階目標,部分學生能實現拔高目標,將“教一學一評”三要素以教學為基礎切實統一了起來。需要注意的是,評價目標的差異性也決定了后續評價內容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整體教學目標的進度,靈活調整任務性評價的具體內容和難度。
二、學本位,以評價內容貫通“教一學一評”三環節
評價不是為了證明,也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診斷、促進和發展。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任務旨在推動學生主動進行語言運用活動,而非僅為得到“高評價”。任務性評價的內容必須秉持“學本位”原則,以“記錄學生語言運用活動的過程”為出發點,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任務完成結果,還要關注他們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思維路徑和學習策略。
評價內容要與評價目標相互支撐、相互匹配,貫穿“教一學一評”三個環節。筆者依據前文所述任務性評價的評價目標設計了如下評價內容(見表1),旨在將內隱、抽象的評價目標具體化為可觀察、可測量的外顯的語言運用行為。
表1 “四季之美”任務評價表
評價是對學習目標的檢測與回應,引領學習
任務的設計。表1中三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均基于評價目標,評價內容結合了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能全面評估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是否達成了學習效果。學生要實現對“借景抒情”這一手法的深度認知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學生可能憑借直覺和感性思維能完成基礎階段的任務,但這并不意味著真正達成了“理解并掌握”的目標。因此在進階階段,任務性評價內容將階段目標拆解成了兩步:一是觀察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思維過程,二是評價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程度。表格第三欄中,任務活動是與該階段的任務性評價內容一一對應的,這就是教師根據評價內容逆向設計的教學方案。再比如拔高階段的評價內容,“大綱”是作文的框架,也是學生思維過程的體現,構建一個清晰的寫作框架不僅有助于組織思路,還能更有效地表達觀點和情感,使文章的景物描寫生動、情感表達真摯。這一階段的任務活動不僅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篇章寫作,而且鼓勵他們進行創新和個性化表達,主要目的是讓他們將“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以上任務性評價內容與評價目標緊密相連,使教師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學生也能通過具體的評價內容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最終,評價內容的實施將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能力有機統一,推動“教一學一評”三環節的協調進步。
三、評調節,以評價結果復盤“教一學一評”三方面
從“教一學一評”三方面的關系來看,“教”與“評”均是為了“學”,而“教”與“學”的成果又在“評”中得以體現。任務性評價的評價結果既是檢驗“教一學一評”三方面一致程度的“標尺”,也是復盤和調節三者之間不平衡的“抓手”,可以改進“教”、促進“學”,實現“教一學一評”的良性循環。
教學實踐中,表2與表1既可以分時段使用,也可以橫向鏈接成一張完整的“大表”,貫穿單元教學的全階段。表2是在表1任務性評價內容的基礎上延伸出具體、詳盡的評價標準,第三欄中的評價結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星級制”結果評價或“評述性”結果評價。需要注意的是,評價內容與三個階段的評價目標一一對應,但在設置具體評價標準時,為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細致,應將“三層六項”評價內容分別進行評價。以表2中最后一項的評價結果為例,該項的評價內容關注學生學習“借景抒情”這一知識點的三個層次水平:學會寫景,學會“情景結合”,學會情感的個性化表達。這一項與倒數第二項同屬拔高階段目標,且依據同一個任務活動進行考查,兩個評價內容有關聯但評價結果導向兩個技能,所以必須將評價結果分開量化。
表2
“四季之美”評價復盤表
表2中的評價結果既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自評、互評的結果,教師只有將這些評價結果綜合起來進行教學過程的復盤,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通過評價復盤,教師可以反思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以及是否能夠將這一技巧靈活運用到不同類型的寫作中。評價復盤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它不僅能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也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明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不足。例如,在最后一項800字的大作業中,超過一半的學生在互評中獲得了“有景無情”的評價,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景”與“情”關聯生硬的問題,這表明剛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在情感表達方面普遍存在困難,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方向的調整和優化。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更多關于情感表達的練習,如通過角色扮演、情感日記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和表達情感;也可以在課堂上分享一些優秀的情感表達范文,供學生學習和模仿。通過這樣的評價復盤和教學調整,教師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以學生“寫”的評價結果反向檢驗其“讀”的程度,有利于貫通閱讀與寫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性評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能促進“教一學一評”的一致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通過科學合理的任務設計和評價實施,任務性評價將成為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一學一評”三者只有保持一致,才能在任務性評價實施過程中實現評價目標。
[本文系淮北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2024年立項課題“追求理解的初中語文‘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實踐研究”(項目編號:HBJK24113)、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23年度立項課題“追求理解的高中全學科‘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行動研究”(課題編號:JK231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