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是一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日來關節部位出現紅腫、發熱以及劇烈疼痛的癥狀,經診斷確定為痛風。然而,面臨手中治療痛風的藥物時,他陷入了憂慮:“醫生,我的肝臟功能不佳,這些治痛風的藥能吃嗎?會不會讓我的肝病更嚴重?”這樣的困惑并非個例,是許多肝病合并痛風患者的共同難題。肝臟代謝功能異常與尿酸排泄受阻雙重問題,使得治療過程變得復雜。在這場與“雙重疾病”抗爭的過程中,確保用藥的安全性以及實現良好治療效果的平衡,是治療的關鍵所在。
一、肝病合并痛風,治還是不治?
1.疾病關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肝病和痛風,表面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肝臟,作為嘌呤代謝的主要場所,一旦其功能出現不全,就會導致尿酸水平升高,從而加重痛風。與此同時,高尿酸又如同一個“破壞者”,通過引發炎癥反應來加速肝細胞損傷。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肝酶升高的風險比普通患者增加了 1~2 倍,這意味著他們的肝臟正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且高尿酸還能誘導肝臟發生脂肪變性,參與代謝 (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簡稱“脂肪肝”)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此類疾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15年內肝硬化的發生率可高達 15%~25% ,若長期放任高尿酸血癥不管,它不僅會誘發痛風反復發作,還會與脂肪肝形成“惡性循環”,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2.治療原則: “量肝而行”
肝病與痛風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對于同時走彎路?
患有肝病和痛風的患者而言,應積極治療,但在治療策略的制定上,須遵循“量肝而行”的原則,即根據肝臟狀況來開展治療。也就是說,既要努力控制尿酸水平,又要慎重選擇藥物,避免用藥不當對肝臟造成進一步損傷。
3.治療時機:
(1)急性痛風發作期:若痛風急性發作,應在
24小時內啟動治療。(2)痛風發作間期:若一年內痛風發作次數不低
于2次,或合并痛風石、尿酸性腎病、慢性腎病、高血壓、
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時,需啟動降尿酸治療。
二、如何選擇及調整痛風治療藥物?
1.急性痛風發作期的藥物選擇:
(1)糖皮質激素:肝損傷風險:★☆☆用藥建議:肝功能不全者的首選。禁忌情況:合并糖尿病患者慎用,可能會導致血糖水平波動。
(2)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
肝損傷風險:★★☆
用藥建議:輕中度肝損傷者可選用塞來昔布。
禁忌情況:嚴重肝損傷患者禁用;曾有報道指出,個別患者在使用吲哚美辛或尼美舒利后出現了急性重型肝炎的情況,因此,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應禁止使用這兩種藥物。
(3)秋水仙堿
肝損傷風險:★★★用藥建議:輕中度肝損傷患者減量/慎用。禁忌情況:嚴重肝損傷患者禁用;合并使用P-糖蛋白抑制劑或CYP3A4抑制劑(如克拉霉素、酮康唑、環孢素、維拉帕米、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等)的患者禁用。
2.痛風發作間期的藥物選擇:
痛風發作間期使用藥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尿酸水平,使其長期保持在正常范圍內。自前國內常用的降尿酸藥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別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進尿酸排泄(苯溴馬隆)的兩類藥物:
(1)非布司他 肝損傷風險:★☆☆
用藥建議:一線藥物,對于輕中度肝損傷患者,無需調量,正常使用;對于重度肝損傷患者,減量或慎用使用,同時需密切監測肝功能。
監測要點:密切監測肝功能及心臟功能。
(2)別嘌醇 肝損傷風險:★★☆
用藥建議:需謹慎使用,對于輕中度肝損傷患者,可從小劑量起始,緩慢增量(亞裔患者需常規HLA-B5801基因檢測);而重度肝損傷患者需嚴格禁用。
監測要點:警惕超敏反應,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及血常規等。
(3)苯溴馬隆 肝損傷風險:★★★
用藥建議:不推薦作為常規藥物使用,因為此類藥物有加重肝損傷的風險,肝損傷患者需禁用。
監測要點:密切監測肝腎功能,需堿化尿液。
3.痛風患者服用護肝藥物的時機:
(1)患者肝酶水平持續升高,直至超過正常上限的2倍。(2)出現乏力、黃疸等肝損傷癥狀。(3)當患者使用可能導致肝損傷的中高風險藥物時,可在醫師指導下預防性使用。
4.用藥黃金法則:
(1)規范治療,定期復查:遵循醫師指導,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確保血液尿酸水平長期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同時,定期監測肝腎功能、血尿酸及血常規(別嘌醇使用期間需警惕白細胞減少),以便及時發現潛在健康問題。
(2)咨詢專業人士,避免自行用藥:服用藥物前,務必咨詢醫師,并告知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切勿擅自用藥或調整藥物劑量,以免引發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3)關注藥物性肝損傷征兆,及時干預:痛風治療藥物雖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肝損傷發生風險。因此,在開始使用這些藥物時以及整個用藥期間,應同步監測肝功能情況。一旦發現肝臟異常,應立即告知醫師,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在必要時,醫師可能會建議聯合使用保肝藥物,以保護肝臟健康。
三、中醫藥治療:是“幫手”還是“坑”?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患者出于對健康的迫切渴望,可能會嘗試一些未經科學驗證的民間偏方。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土方”背后,可能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風險。一位長期受肝病和痛風困擾的患者,曾聽說“土茯苓祛風湯”對痛風有奇效,便自行購買并連續服用了三個月。起初,他感覺關節疼痛似乎有所好轉,但不久后卻出現了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經去醫院檢查,發現其轉氨酶水平遠超正常范圍。經專業人士分析,發現該患者服用的“土茯苓祛風湯”方中含何首烏(含蒽醌類肝毒性成分),且土茯苓用量超標,導致肝臟進一步損傷。隨后,患者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保肝治療,調整用藥方案,即改用菊花決明子代茶飲,并配合使用痛風治療藥物非布司他,最終實現尿酸達標且肝功能穩定。
痛風,在中醫里被看作是“痹癥”的一種。古代醫家認為多因長期大魚大肉或高嘌呤飲食(中醫謂之“膏粱厚味”),導致體內濕熱毒邪積聚,最終引發關節紅腫熱痛。中藥可通過促進尿酸排泄 (如土茯苓中的土茯苓多糖、落新婦苷)、抑制炎癥反應(如車前草的水溶性多糖),緩解痛風癥狀。但一些中藥具有肝毒性,需謹慎使用。《中國藥典(2015版)》明確記載了24種具有肝毒性的中藥。因此,痛風合并肝病患者若想用中藥進行治療,但又不想掉進“坑”里,請記住以下幾點:
1.肝損傷高危中草藥:何首烏(含蔥醌類物質)、雷公藤(含雷公藤多苷)、土三七(含吡咯里西啶類生物堿)等中草藥已被科學研究證實具有肝毒性。此外,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如關木通、廣防己)可導致不可逆性肝損傷,亦需禁用。因此,對于已經患有肝病的患者,應嚴格禁用以上藥材,以免進一步加重肝臟負擔,
導致病情惡化。
2.民間偏方是陷阱:有些患者可能會盲目相信民間偏方、自制藥酒或不明成分的中藥。然而,這些未經科學驗證的治療方法可能含有對肝臟有害的成分,給肝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甚至導致嚴重肝損傷。因此,我們強烈建議不要盲目使用這些方法。
3.中西醫協同治療原則: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肝病合并痛風患者,中藥在降低尿酸方面的效果可能較為緩慢。因此,在痛風急性發作期,可使用西藥來快速控制尿酸水平,以穩定病情。一旦進入穩定期,可考慮聯合中藥進行調理,切勿盲目用中藥取代西藥。
四、日常管理:肝病合并痛風患者的“護肝降酸”計劃
1.遵循“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即低嘌呤、低脂肪、低糖和高維生素攝入。盡量避免食用動物內臟、海鮮、濃湯等;避免飲用高糖飲料;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如低脂乳制品、雞蛋、魚肉等;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
2.多飲水:肝病合并痛風患者每日飲水量建議不低于2升(合并慢性腎病、心臟病和嚴重肝病患者請遵醫囑),可以搭配玉米須茶(有助于利尿,降低尿酸水平)和菊花決明子茶(有助于清肝)。
3.嚴格戒酒:肝病合并痛風患者需嚴格戒酒,因為酒精不僅損害肝臟,還會抑制尿酸的排泄,尤其是啤酒和白酒。
4.控制體重:體重增加是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顯示,體重降低 ?5% 可使血尿酸水平降低 10%~15% ,建議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的方法逐步減重 (每周 0.5~1μg) 。
5.加強運動:建議每周 150~300 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如慢跑、瑜伽、八段錦、太極拳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痛風發作。
6.監測重點:定期檢查肝功能、腎功能,監測血尿酸水平,做到及時發現,盡早干預。
總之,肝病遇上痛風并非“無解之局”。通過精準調整藥物、合理輔助中醫藥治療及實施健康管理策略,完全可以實現“肝風共治”。但切記,任何用藥方案都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切不可擅自亂用、濫用藥物。早干預、勤監測、個體化治療,才是這場健康戰役的制勝法寶。
本文編輯任美琪審核專家李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