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遇見一類患者,他們因右上腹疼痛、黃疸及發熱等癥狀前來就診。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其膽總管或肝內膽管存在結石。通過手術取石或支架引流等治療后,癥狀得以緩解。然而,數月或數年后,類似癥狀再次出現。這種反復發作的情況,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增加了感染、膽道梗阻甚至肝功能損傷的風險。在這類患者中,有少數人其實患有一種罕見卻嚴重的先天性肝膽疾病一Caroli綜合征(又稱“卡羅利綜合征”)。該疾病發病隱匿、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因此容易被誤診為復發性膽結石、膽管炎或其他慢性肝病,延誤治療時機。本文將結合真實病例,帶您認識這個容易被膽囊結石掩蓋的隱匿病因。
? 什么是Caroli綜合征
Caroli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肝膽系統發育異常疾病,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發病機制主要與胚胎期肝內膽管發育不全及胚胎導管板重塑障礙有關。目前研究認為,其發病可能與PKHD1、PKD1等基因突變相關,這些突變可導致膽管上皮細胞分化異常及膽管發育障礙。該病的病理特征表現為肝內膽管出現節段性或囊性擴張,常伴有先天性肝纖維化。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反復出現的右上腹疼痛、黃疸、發熱、膽管結石形成以及反復的膽道感染。隨著病情進展,部分患者可逐漸出現門靜脈高壓相關表現,如脾大、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腹水等,嚴重者可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誘發膽管癌。但由于部分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膽結石、膽道感染等常見病的癥狀類似,容易導致誤診、漏診等情況的發生。
? 真實的Caroli綜合征是什么樣的呢
我院曾接診過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患者。他因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以及右上腹間歇性的脹痛前來就診,同時伴有小便發黃、大便變淺的癥狀,但并未出現發燒、怕冷、食欲不振或明顯體重下降的情況。該患者以往沒有慢性肝病的歷史,也無飲酒、藥物使用等誘因。初步檢查提示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升高,堿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轉肽酶也顯著增高,這些指標提示可能存在膽汁淤積性肝損傷。腹部彩超檢查發現膽總管擴張,并疑似有結石形成。進一步的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檢查確認了膽總管結石的存在,并顯示肝內膽管出現普遍的囊性擴張,這是Caroli綜合征的典型影像學特征,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患者隨后接受了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 (ERCP)手術,成功取出了膽總管內的結石,并置入了支架引流。術后,患者的黃疸癥狀得到緩解,肝功能指標也有所改善。然而,在復查影像中發現,肝內膽管囊性擴張仍然明顯,這提示我們病因可能不僅僅是“結石”那么簡單,或許還存在其他潛在因素。
為了進一步明確病因,我們為患者進行了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顯示,患者的肝組織中存在明顯的門靜脈區纖維化,膽管結構增生紊亂,部分膽小管腔內見膽汁潴留,免疫組化顯示細胞角蛋白-7呈陽性,提示膽管上皮存在異常增殖。雖然我們沒有在組織切片中發現典型的囊性結構,但結合影像學檢查所見的囊性擴張、臨床表現出的反復膽道癥狀以及門靜脈區纖維化和膽管異常等病理改變,經綜合考慮診斷為Caroli綜合征。但需要將Caroli綜合征與僅有肝內膽管囊性擴張、無纖維化的Caroli病區分開來。簡而言之,Caroli病主要是解剖結構上的異常,而Caroli綜合征則是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病理改變。
確診后,患者需口服熊去氧膽酸,以促進膽汁排出,緩解膽汁淤積癥狀。鑒于患者存在膽道感染的風險,臨床上可考慮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同時,患者應避免高脂飲食,戒煙限酒,避免服用肝毒性藥物,以減輕肝臟負擔。此外,患者應定期復查肝功能,并進行影像學監測,以便及時了解病情進展,調整治療方案。
? 如何確診Caroli綜合征
Caroli綜合征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肝臟疾病,其診斷需綜合多方面信息。首先,臨床表現是診斷的重要線索,醫生會關注患者的癥狀,如腹部不適、黃疸等。其次,影像學檢查不可或缺,其中MRCP是目前最推薦的非創傷性檢查方式。它就像一臺高清相機,能清晰呈現肝內膽管的節段性或囊性擴張,為診斷提供關鍵依據。在影像學檢查結果中,部分患者會出現一種特殊表現,被稱為“中央點征”,即擴張的膽管中能看到門靜脈分支的影像,這就像在黑暗的膽道中發現了特殊的標記。此外,為了明確是否存在伴隨的先天性肝纖維化,必要時還需進行肝組織活檢,這有助于判斷疾病進展和制定后續的管理策略。部分Caroli綜合征患者還伴有腎臟發育異常,如腎囊腫或腎功能減退,尤其在兒童和青少年患者中,應注意排查他們是否有PKHD1基因突變相關表現,因為這種突變與腎臟和肝臟發育異常有關。總之,準確診斷Caroli綜合征需綜合考慮臨床、影像和病理等多個維度,并借助多種檢查工具,以便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和管理方案。
? 目前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Caroli綜合征作為一種復雜的肝膽疾病,其治療主要集中在控制癥狀和預防并發癥上,自前臨床上尚無根治該疾病的方法。但是,通過合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延緩病情進展,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西醫治療中,輕度癥狀患者通常采用熊去氧膽酸來改善膽汁流動,減少結石形成;對于頻繁發生膽管感染的患者,應在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或對癥治療,以控制感染;對于結石頻繁復發、膽管阻塞明顯的患者,可考慮ERCP或手術切除受累肝段,以緩解癥狀;而病情進展到晚期的患者,如出現嚴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考慮肝移植。中醫治療在Caroli綜合征的管理中也具有獨特優勢。根據中醫理論,認為此病屬“膽脹”“黃疸”“積聚”等范疇,病因多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熱內蘊等問題。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常選用疏肝理氣、健脾利濕、軟堅散結等治療方法。具體方劑如茵陳蒿湯、柴胡疏肝散和鱉甲煎丸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靈活加減應用。此外,輔以中藥灌腸、穴位敷貼、耳穴壓豆及針灸等外療法,可在改善癥狀、調和氣機和保護肝臟功能方面起到良好輔助作用。
? 如何預防與早期識別Caroli綜合征
Caroli綜合征雖然罕見,但其帶來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一旦患病,患者容易出現反復的膽道感染、膽石形成以及肝功能損傷等問題。要是對這些癥狀掉以輕心,未及時加以干預,可能延誤診斷和治療,從而使病情不斷惡化。因此,在臨床上,當遇到反復出現“結石”癥狀的患者時,需要格外留意。特別是當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肝內膽管明顯擴張,在沒有明確的膽道梗阻情況下,卻出現了黃疸、發熱、右上腹痛等癥狀的患者,又或者是有家族遺傳史或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上述類似癥狀者,我們均應高度警惕Caroli綜合征的可能性。對于疑似或確診的Caroli綜合征患者,早期診斷、規范化管理和定期隨訪顯得尤為重要。建議患者每6個月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可以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從而及時干預,有效延緩疾病進程,降低嚴重并發癥如膽管癌的發生風險,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時,廣大基層醫生也應提高對該疾病的認識,在膽道疾病的診斷和處理過程中,重視影像學檢查結果的細節與病史特點,必要時聯合影像科、病理科以及肝病專科團隊共同評估,以免漏診誤診。此外,中醫藥干預在Caroli綜合征的預防與治療中應進一步推廣應用,中西醫協同治療模式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廣。
Caroli綜合征并非“絕癥”,但需要我們“早識別、早干預、長隨訪”。在多學科合作與患者積極配合下,通過規范管理,可以將病情控制在較穩定狀態。日常生活中,建議患者清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鍛煉,避免油膩辛辣、酒精、煙草,注意腹部保暖,定期隨訪復查,積極配合治療,保持良好心態,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
本文編輯任美琪審核專家李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