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連樸飲最初是由清代王孟英為治療濕熱霍亂而創,常用于治療嘔吐、下利、腹滿而痛等癥,是溫病中運用苦泄法的代表,整方由7味藥物組成,分別是黃連、厚樸、梔子、半夏、石菖蒲、淡豆豉、蘆根,具有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效。連樸飲,顧名思義,飲以為劑,黃連、厚樸為君,該方組方巧妙,其治療范圍在不斷擴大,已不僅僅局限于治療濕熱霍亂,以連樸飲為基方亦可用于治療濕熱阻滯中焦脾胃之證其他疾病,同為濕熱見證,是中醫中異病同治的深刻體現。本文就連樸飲為基方治療不同類型慢性胃炎作一綜述。
[關鍵詞] 連樸飲;慢性胃炎;濕熱證
[中圖分類號] R573"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5.20.029
清代“溫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代表作""" 《霍亂論》集中反映其在溫病學研究方面的學術造詣。王孟英早年生活在戰亂時期,生存環境等條件惡劣,民不聊生,大規模人口流動頻繁,狹窄之地多聚居,“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加之王孟英所處江浙沿海地區濕氣重,這些因素促使原本就存在于江南地區的霍亂等疫病暴發與流行[1]。江浙夏季長且多雨,濕氣重,濕熱病多發,外來濕熱邪氣自口鼻或皮毛進入,加之平素嗜食生冷,脾胃內傷,內外相引,故發為濕熱病。濕熱邪氣留戀氣分,且濕性重濁黏滯,出現熱邪易隨汗出,濕邪膠結,故汗出濕又郁熱,反復難解;熱盛傷津口渴,濕邪停滯,故渴不多飲;濕熱交織,壅于中焦脾胃,導致氣機阻滯,升降失司,故脘腹痞悶,嘔惡納呆,大便黏膩不爽,苔黃滑膩,脈濡數。連樸飲中黃連性味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厚樸性辛溫味苦,辛溫則行散,理胃腸之氣滯,苦亦燥濕,除胃腸之濕滯;黃連、厚樸一寒一溫,二者合用均能除濕,寒能清熱,溫能制寒,不致傷脾胃,又歸順氣機,共為君藥。梔子苦寒,助黃連清熱燥濕,歸三焦經則通利,使濕熱之邪從三焦而走,使邪有出路而不滯留為患,具有瀉火除煩、涼血解毒的功效;半夏辛燥,歸脾胃肺經,是燥濕化痰首選,尤擅長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梔、夏相合共為臣。石菖蒲味辛香走竄,醒脾胃化濕濁,能消濕阻中焦脾胃之脘痞脹悶;淡豆豉辛開苦降,配伍微妙,微涼清熱,入胃經和胃消食;蘆根甘寒,能清熱瀉火、除煩,清透肺胃氣分之實熱,并能養胃生津止渴,三藥共為佐藥。以上諸藥寒溫并用,辛開苦降,合濕熱病之病機,共奏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效。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胃炎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發病原因;膽汁反流灼傷、長期服用[2]非甾體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及乙醇攝入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癥是慢性胃炎相對常見的病因,自身免疫引起的胃炎在中國相對少見[3]。慢性胃炎的分類尚未統一,根據病因及胃黏膜表現可將慢性胃炎簡單分為常見的幾種類型:慢性淺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Hp感染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膽汁反流性胃炎等[3]。連樸飲屬于祛濕劑,尤其對脾胃濕熱相關胃炎治療的療效值得肯定。
1" CSG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可顯著改善脾胃濕熱型CSG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學,優于單純西藥組(Plt;0.05),并未出現不良反應,而單純西藥組不良發生率為10.52%[4]。研究證實脾胃濕熱型CSG患者的胃黏膜組織內可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較正常降低,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可使胃內丙二醛水平降低,提高胃黏膜內一氧化氮水平,有利于清除體內的氧自由基,減少胃黏膜上皮損傷,提高治療有效率[5]。研究證明西藥聯合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不僅可改善中醫證候,提升血清SOD水平,且復發率低[6]。SOD是防御系統中清除自由基的一種標志酶,可保護胃黏膜減少損傷,血清SOD水平、活性可作為衡量中藥治療CSG臨床療效的參考指標。另外,連樸飲加減聯合三聯療法可顯著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有利于緩解癥狀,提高臨床療效[7]。
2 "Hp感染性胃炎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發生的最主要原因,中國Hp感染率為50%~90%,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50%~ 70%)[8]。Hp的存在可反復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癥反應。中醫認為Hp為外感疫癘之邪,屬于溫病范疇,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符合溫邪致病的特點。中醫證型中脾胃濕熱證患者Hp陽性率較高,且Hp感染與人的體質有關;在Hp感染者中,以濕熱質、痰濕質居多[9-10]。濕熱蘊結脾胃,阻滯脾胃之氣機升降失常,中焦樞紐障礙,故脘腹或灼熱、脹痛、痞悶,舌質紅、苔黃(厚膩)等是其典型表現[11]。雍舟[12]發現連樸飲聯合三聯療法(阿莫西林、克林霉素、雷貝拉唑)治療脾胃濕熱型Hp感染性胃炎患者比單純用三聯療法的效果更好,具體體現在兩組的Hp根除率、中醫癥候積分上,且聯合治療可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和疼痛感,改善焦慮、抑郁癥狀。李菊芳等[13]發現標準四聯療法(阿莫西林、克林霉素、雷貝拉唑、枸櫞酸鉍鉀)聯合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的脾胃濕熱型Hp感染性胃炎患者無論是癥狀改善、Hp根除率,還是胃鏡黏膜征象積分、中醫證候積分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且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均較治療前下降。連樸飲擅清脾胃濕熱,故對Hp感染所致脾胃濕熱型胃炎有很好的療效。動物實驗表明連樸飲組大鼠胃黏膜中促炎因子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18表達下降,黏膜下粒細胞、淋巴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明顯減少,這說明連樸飲可有效減少Hp相關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中炎癥因子的分泌,緩解大鼠胃黏膜損傷[14]。連樸飲還可減少激活結構域蛋白3炎癥小體通路,減少釋放促炎因子IL-1β和IL-18,減輕胃黏膜炎癥,發揮胃黏膜保護作用[15]。連樸飲通過多通路及靶點顯著降低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1β和IL-6的表達,同時提高免疫調節因子干擾素(interferon,IFN)-γ和IL-10的水平,改善炎癥,修復胃腸道黏膜[16]。
3" CAG
CAG患者常出現胃脘部脹滿或疼痛、噯氣、納差等不適,臨床癥狀無特異性[17]。彭瑤等[18]認為CAG 患者的主要發病部位可能不僅僅局限在“胃”,或可涉及到其他臟腑,應辨證觀察,如從脾胃論治,痰濕郁久可化熱,治療當清化熱濕、和胃消痞,選用連樸飲之類的祛濕劑加減。經連樸飲聯合四聯療法治療脾胃濕熱型CAG患者后,患者的血清炎性指標胃泌素-17、IL-2、IL-6、TNF-α水平顯著降低,CD3+、CD4+、CD8+等免疫指標均顯著升高優于對照組及治療前[19]。CAG模型大鼠一般狀況的改善,胃竇黏膜組織中異型細胞減少,腺體排列整齊,數量增多,炎癥細胞浸潤減輕,都得益于連樸飲調節煙酸鹽代謝通路、氨基酸代謝通路,其中蛋氨酸代謝通路為核心通路,5甲基硫代腺苷是CAG病理相關的潛在生物標志物,也是蛋氨酸合成的中間物質,連樸飲可能通過上調該物質,提高體內蛋氨酸含量,加強機體自身免疫力,發揮治療CAG的作用[20]。CAG屬于胃癌的癌前病變,其轉化成胃癌的過程中有多種促炎因子的作用,如IL-1β、IL-8、IL-11、TNF-α、IFN-γ等。向陽等[21]發現連樸飲的主要活性成分與CAG藥物–疾病共有靶標81個,且具有較強的結合性,其治療疾病的機制主要涉及Toll樣受體信號通路、IL-17信號通路、輔助性T細胞17分化信號通路、C型凝集素受體信號通路等。
4 "膽汁反流性胃炎
李雪梅[22]將6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分為西藥組和中藥組各30例,西藥組接受單純西藥治療,中藥組采用王氏連樸飲加味方治療;1個月后,中藥組的中醫證候積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西藥組低,且中藥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優。臨床研究用連樸飲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脘疼痛脹滿、納呆、口苦等各項癥狀均得到改善,食物反流及胃脘疼痛消失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lt;0.05)[23]。
5 "結語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記載“或安享乎醇酒膏粱之奉,則濕熱自內而生,所謂厚味臘毒,不節則嗟,宜梔豉湯、連樸飲之類苦辛以泄之”[24]。疫厲之年,夏熱酷暑之時,戾氣來勢卒暴,多經口鼻直驅中焦,釀生濕熱,影響脾胃升降之功能,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清濁不分,亂于頃刻而吐瀉交作,連樸飲由此而生。李佃貴強調“濕熱濁毒”與“氣濁毒”易兼雜致病,“濕熱濁毒”為水濕留聚化熱而成,應予苦寒藥以清熱利導給邪出路,連樸飲中的黃連、梔子、淡豆豉均具苦寒之性,有降瀉濕濁之功[25]。有研究根據五味量化比例結果得出,王氏連樸飲辛甘苦比例近0.5∶2∶1,甘苦勝于辛,甘味主健脾胃,為脾之味可補脾化濕亦瀉腎水,苦燥脾濕兼益腎,重在治療中焦濕熱,濕熱得祛則疾病自除[26]。
現代醫學對連樸飲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機制研究頗多。所治消化系統疾病雖然病名不同,但辨證大都屬于脾胃濕熱、中焦氣機阻滯之證,用連樸飲治療中焦濕熱證,辛開苦降,清熱燥濕,濕去則熱除,體現“異病同治”的指導思想[27]。連樸飲是辛開苦降法的代表方,可提高保護胃黏膜細胞的重要因子血清SOD水平,提高免疫調節因子水平而抑制炎癥,減輕胃黏膜炎癥反應,同時提高免疫功能,調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28]。
目前,溫病學在脾胃病中的應用極為廣泛。代表方連樸飲加減、與其他方劑合用或聯合西藥均比單純西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療效更值得肯定,不良反應少。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申紅玲, 沈伯雄. 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環境醫學思想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 2007(9): 2087–2088.
[2]"" 唐旭東, 王鳳云, 張聲生, 等. 消化系統常見病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9, 34(8): 3613–3618.
[3]"" 房靜遠, 杜奕奇, 劉文忠, 等.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 上海)[J]. 胃腸病學, 2017, 22(11): 670–687.
[4]"" 胡建明.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評價[J]. 人人健康, 2020(13): 155–156.
[5]"" 李麗萍, 孫華.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對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作用研究[J]. 健康必讀, 2020(7): 297–298.
[6]"" 于笑艷, 杜錦輝.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效果[J].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1, 19(27): 237–238.
[7]"" 柳樹芳, 孫志堅, 王曉云, 等. 連樸飲加減聯合三聯療法對慢性胃炎患者臨床療效及炎性因子表達的影響[J]. 健康必讀, 2020(17): 40.
[8]"" HU Y, ZHU Y, LU N H. Novel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regimen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antibiotic resistance[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17, 7: 168.
[9]"" 許冰, 王梁敏, 劉苗, 等. 729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現狀及中醫證型分布情況[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23, 33(18): 2773–2776.
[10] 胡玉樂, 張治祥, 李毅, 等. 基于體質及其證候分型探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防治[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20, 22(4): 1083–1087.
[11] 陳瑤, 葉暉, 豐勝利, 等. 上消化道不適患者舌象與Hp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5, 23(12): 859–862.
[12] 雍舟. 連樸飲加減聯合三聯療法治療脾胃濕熱型Hp感染陽性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J]. 內蒙古中醫藥, 2020, 39(12): 4–6.
[13] 李菊芳, 陳小芳, 徐惠明, 等. 半夏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對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與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響[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22, 6(4): 101–105.
[14] 盧必超, 劉雪峰, 毛寧峰, 等. 連樸飲對Hp相關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炎性小體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 時珍國醫國藥, 2023, 34(4): 814–817.
[15] 張思依, 呂文亮, 徐婧, 等. 基于NLRP3炎癥小體通路探討連樸飲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大鼠胃黏膜損傷的保護機制[J]. 時珍國醫國藥, 2023, 34(1): 81–84.
[16] ZHOU S, DUAN Y, DENG Y, et 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Lianpu drink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21, 2021: 6693472.
[17] 李軍祥, 陳誩, 呂賓, 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8, 26(2): 121–131.
[18] 彭瑤, 喻斌. 從臟腑經絡相關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J]. 湖南中醫雜志, 2020, 36(10): 115–116.
[19] 王春紅. 連樸飲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J]. 四川中醫, 2021, 39(1): 90–93.
[20] 孫易娜, 呂文亮, 周姝含, 等. 基于LC-MS技術的連樸飲干預慢性萎縮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代謝組學分析[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21, 23(8): 2616–2625.
[21] 向陽, 戚璐, 呂文亮. 連樸飲防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作用機理研究[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20, 32(10): 1674–1682.
[22] 李雪梅. 分析王氏連樸飲加味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療有效性[J]. 黑龍江中醫藥, 2021, 50(3): 143–144.
[23] 張襲. 膽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應用連樸飲加減方的臨床療效觀察[J]. 黑龍江醫學, 2021, 45(7): 725–726.
[24] 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3.
[25] 劉偉, 王蘭, 霍云翔, 等. 李佃貴基于濁毒理論運用王氏連樸飲臨證思路探析[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23, 57(9): 1–5.
[26] 周思彤, 牛陽, 周波. 基于量化探析祛濕三法治療濕溫病的方藥性味配伍研究[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23, 45(6): 640–644.
[27] 周莉, 廖華君, 鐘逸敏, 等. 王氏連樸飲治療濕熱病舉隅[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 30(24): 65–67.
[28] 曹路, 魏巖, 尤文, 等. 辛開苦降法對脾胃濕熱證小鼠炎癥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吉林中醫藥, 2020, 40(12): 1625–1628.
(收稿日期:2025–03–12)
(修回日期:2025–06–06)
通信作者:王俊,電子信箱:177418947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