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25)03-046-08
一、問題的提出
(一)圖們江大通道
本文界定的圖們江大通道主要指中、俄、朝、蒙四國通過圖們江流域進入日本海,積極開展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綜合開展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東北亞地區陸海聯運的國際運輸通道。其主線是蒙古國喬巴山一中國阿爾山一白城一長春—琿春一俄羅斯扎魯比諾港和朝鮮羅先港。圖們江大通道建設的構想較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2年,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倡導下,圖們江地區開發計劃項目啟動,大通道建設也隨之逐漸被納入構想;2009年,中國政府批準實施《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圖們江大通道建設開始加速;經過30多年的努力,除蒙古喬巴山一中國阿爾山(也稱“兩山”)段外,圖們江地區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交通物流走廊已基本建成。然而,海運通道尚未真正發揮作用,成為長期以來困擾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進程的最大癥結①,這也使得“冰上絲綢之路”的活躍度不強,從而阻礙了東北亞地區海洋經濟的合作開發。
(二)“冰上絲綢之路”
“冰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延展,它是穿越北極圈,連接東亞、西歐和北美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但目前主要指的是利用北極航道中的東北航道(也稱北方航道)連接東亞和西歐的新海上貿易路線。③自2017年中俄兩國元首提出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以來,行駛于該航道的船只不斷增加。2022年,北極航道的貨運量達3410萬噸③;2023年,經過北極航道的貨物突破了3625萬噸。由于我國黑吉兩省沒有出海口,僅能“望洋興嘆”,海運要走“冰上絲綢之路”,貨物需先陸運到東北最南端的大連港,甚至是山東的青島港,出黃海后,穿越日韓中間的海峽,易受日韓政治和海域主權歸屬爭議影響,貨物運輸成本和風險增加。外加北極冰凍期的影響和俄羅斯的顧慮④,導致“冰上絲綢之路”當前在規模上難以起量,活躍度弱于傳統航線。
(三)研究文獻綜述
關于經圖們江出海口對接“冰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已有多年,但由于圖們江地區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建設暫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學界對二者的研究也較豐富,大致分兩類:一是對“冰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大多圍繞其開發建設③、融入“一帶一路”、經濟貿易影響③、優勢與挑戰③、戰略價值、振興東北 ? 及法律政策等問題進行分析;二是對圖們江的研究,多數學者從圖們江區域合作視角進行分析,圍繞合作格局°、開發面臨的問題與路徑及出海口等問題進行研究,而直接研究圖們江大通道建設成果的很少。
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新背景下,東北亞地區的合作也相應出現新格局、新變數,俄烏沖突后隨著俄羅斯“向東看”戰略的深入,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持續深化,俄朝之間的互動也在加強,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也迎來了新的契機。2024年5月,中俄聯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將北極航道與圖們江出海口作為重要議題,就深化北極航道合作及中國船只經圖們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開展建設性對話;同年6月,普京訪問朝鮮,俄羅斯和朝鮮簽署了關于重新修建橫跨圖們江跨境公路橋的政府間協議。2024年12月11日,梅德韋杰夫訪華,隨即展開了與中方高層的密集會面。在此新契機下,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進一步將圖們江大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聯系起來,探析其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現實戰略價值、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可能的實現路徑,以期推動未來圖們江實現通航、“冰上絲綢之路”深度發展及東北全面振興等方面的研究。
二、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的戰略價值
在新背景下,隨著北極航線的深度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北亞地區的持續擴展,圖們江大通道建設(出海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顯得尤為關鍵。兩者對接不僅能夠真正形成海陸聯運的綜合交通網絡,還將為深化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提供新的契機。
(一)促進區域互聯互通,深化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
自2017年中俄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后,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對接的構想隨之也被提出,二者的深化對接可以構建起一個覆蓋東北亞地區的高效海陸聯運網絡,可以改變傳統繞行東南亞、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的航程,有效縮短航行時間,促進東北亞區域各國間的互聯互通和深度合作。
目前,圖們江大通道的陸路運輸網基本構建完成,但海運通道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這也成為中蒙連接“冰上絲綢之路”的枷鎖。圖們江區域是我國連接“冰上絲綢之路”向日本海及北冰洋海域開放發展的窗口地區,正是由于中國在圖們江區域缺乏出海口,很多大宗貿易只能通過大連港等港口轉運,這導致東北亞地區間的貿易活躍度不足、與環日本海各國間的海洋經濟合作不深入,由此制約了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及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所以,在新背景下如果開通圖們江出海通道,將會打通圖們江大通道綜合交通網關鍵一環,實現我國東北地區與“冰上絲綢之路”有效對接,有助于實現東北亞區域貿易暢通、節約成本,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
(二)掌握戰略主動權,促進國家經濟和能源安全
海洋交通線對一個國家的貿易與交流來說意義非凡,誰控制了海洋航線,誰就掌握了貿易主動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迫切需要穩定的海上戰略安全通道,傳統的海上航運路線往往都是經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或繞道到非洲的好望角,到達歐洲各港口。這樣,一方面運輸時間長且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是當涉及政治不穩定或軍事沖突時,這兩條“咽喉要道”易受到威脅。圖們江出海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連接直通歐洲,一是既可解決“馬六甲之困”,又能在政局多變情況下直通日本海,形成戰略威懾,掌握戰略主動權;二是可以縮短航程,節約運輸時間及成本。
同時,作為最后“藍色領土”的北冰洋海域,擁有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和戰略地位,影響著未來的地緣政治格局。數據顯示,北極地區已發現油氣田519個,累計油氣探明和控制可采儲量474億噸油當量,累計產量162億噸油當量,待發現資源量1159億噸油當量。①北冰洋連接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位于三國地緣政治博弈的最前沿,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圖們江出海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能進一步擴大我國參與北極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利于我國參與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從而加快建立穩定多元的能源供應渠道。同時,這也會拓展中國在北極事務中的國際話語權。
(三)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鞏固新時代周邊協作伙伴關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促進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東北亞地區的一個具體實踐。圖們江出海通道開通,蒙古國的貨物便可直接途經我國進入日本海,經“冰上絲綢之路”可進一步延伸到北歐及北極地區,從而促進中蒙與環日本海周邊國家及北歐地區的合作。因此,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的深化對接,將會加強東北亞地區的互聯互通,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各國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增強經濟互補性,推動東北亞乃至更大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共享發展成果。
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的深化對接也會鞏固新時代周邊協作伙伴關系。首先,將會推動高層領導人的頻繁互動、政治溝通和戰略對話,從而增強政治互信、消除誤解和減少摩擦,為其他領域的合作創造良好條件。其次,可以加強區域內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促進產業鏈條的有效對接,從而促進經濟互補性和依賴性,進一步增進人文交流,使協作伙伴關系更加緊密。最后,二者深化對接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爭端或其他歷史遺留問題,推動“共商共建共享”,打破零和博弈思維,構建新型國際秩序,促進地區和平穩定。
(四)助力東北振興,構建“雙循環”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圖們江海運通道的開通,將使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直接通向日本海,打破內陸省份的地理限制,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并開拓出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通過圖們江海運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對接,東北地區的商品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面向環日本海國家及歐洲市場,提高區域經濟的開放度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國際大循環”發展。同時,二者的深化對接也將促使東北地區進一步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擴大“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輻射范圍,從而促進圖們江流域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與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聯動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東北亞海洋經濟的互聯互通。
另外,隨著出海通道的開通,更多企業也將被吸引到東北地區投資設廠,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于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東北振興及共同富裕目標。另外,依托圖們江大通道的優勢,海洋經濟、冷鏈物流、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將會崛起,形成多元經濟結構,會吸引大批人員回流,為東北地區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推動“國內大循環”高質量發展。
三、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理論邏輯
(一)圖們江大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對接的內在聯系
第一,圖們江大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在地理空間、經濟合作以及戰略對接上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一是“冰上絲綢之路”是圖們江大通道地理空間上的自然延伸。圖們江區域緊鄰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日本海,是中國較接近北冰洋的地方。琿春市防川村距離日本海僅15公里,這為“冰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關鍵的陸地連接點。二是二者共同深化與擴展了經濟合作。圖們江大通道加強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聯系,使得雙方能夠更好地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實力;“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進一步深化了這種經濟互補性,促進了能源、礦產、農業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提高了經濟效益。例如,中俄兩國在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上的合作,不僅帶動了相關物流設施的發展,也為區域內的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
第二,圖們江大通道(出海通道)建設是推動“冰上絲綢之路”深度建設的驅動力。近年來,隨著圖們江大通道區域內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升級和完善,貨物可以更快速地轉運至北極航道航線,為“冰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高效的物流通道。然而,“冰上絲綢之路”的貨運及建設力度沒有預期那么大。這背后涉及多個復雜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圖們江出海通道沒有開通,致使運輸成本高昂,經濟效益較低。我國東北地區貨物海運只有轉運至大連港后才能連上“冰上絲綢之路”航線,致使大部分企業習慣于傳統航線,對于新航道的興趣不高、信心不足,所以也就影響了“冰上絲綢之路”的整體推進力度和速度。因此,如果開通圖們江出海通道,將會進一步推動“冰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第三,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冰上絲綢之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們江大通道是“一帶一路”倡議向北開放的重要渠道,二者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擴展,共同深化了國際合作,強化了戰略對接。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的對接會構建起一個廣泛參與的合作框架,會促進東北亞各國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大圖們倡議”發展。同時,圖們江大通道(出海通道)建設是實現連接“冰上絲綢之路”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環節,而“冰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的擴展,所以二者的深化對接將進一步整合區域內各國的發展戰略,形成協同效應。
(二)二者深化對接將進一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發展
海洋是世界資源的聚寶盆、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發展海洋經濟是東北亞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加強東北亞地區的海洋經濟合作,可以深化東北亞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提升海洋相關福利,促進開發和保護藍色空間。
首先,二者深化對接可以重塑東北亞地區的海運航線網絡,實現海洋運輸合作,進而推動沿線國家形成深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海洋經濟和貿易合作格局。開通圖們江出海通道可進一步推動環日本海國家的雙邊和多邊經貿往來,進而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港航物流服務等經濟合作。同時,通過與“冰上絲綢之路”連接,可推動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各層級的海洋領域合作協議,建立藍色伙伴關系,共同開發北極地區的海洋經濟資源。
其次,二者的深化對接會促進沿線國家的海洋產業合作,推動陸海統籌,創新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的深化對接,尤其是圖們江出海通道的開通,會進一步優化航道及促使港口現代化,從而推動郵輪旅游、海島度假等項目開發和低空旅游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東北亞沿海國家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推出獨特的跨國界旅游產品。此外,二者的深化對接可能還會推動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海洋生物醫藥、現代海洋漁業、海洋科技與金融等海洋產業國際合作,推動中俄兩國海上石油、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風能)的開發,促進能源安全和綠色轉型。
最后,二者的深化對接會優化資源配置,催生新興海洋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圖們江大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的深化對接會進一步促進俄羅斯對遠東的開發及朝鮮對羅先的開發,從而為兩國創造出新的市場空間及新的經濟增長點,也為海洋經濟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如果圖們江航海通道開通,我國將會進一步參與環日本海及北冰洋的開發,屆時會積極分享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經驗和組織開展海洋核心技術攻關,進而催生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從而加快海洋市場主體培育和進一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
四、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在地區沖突、大國博弈加劇及“特朗普 2.0′′ 時代的新背景下,中俄、俄朝及中俄朝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及俄羅斯遠東開發迎來了新的機遇。然而由于圖們江地理位置特殊,出海通道建設又面臨著地緣政治復雜、經濟合作不確定、自然地理條件限制、法律法規不完善及環保存在標準差異等現實挑戰。
(一)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機遇
第一,隨著地緣政治變化和區域合作加強,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迎來了新契機。“新時代新形勢”背景下,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東北亞地區地緣政治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一方面,俄羅斯在西方國家的制裁下轉向東方尋求更多的經濟和政治支持;另一方面,朝鮮表現出對經濟發展的愿望,參與圖們江項目的興趣隨之增加,愿意與中俄共同探討解決方案。2024年5月,普京訪華,中俄雙方簽署《聯合聲明》,雙方深化戰略合作,進一步就經貿合作和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展開對話①;同年6月,普京訪朝,雙方討論了農業、能源和運輸等領域的合作,并簽署“俄朝政府關于建設一座橫跨圖們江的跨境公路橋”協議②;同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梅德韋杰夫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工作。這些舉動顯示了中國、俄羅斯和朝鮮三國在該區域合作上的積極意愿,也是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及推動東北亞地區海洋經濟合作發展的新契機。
第二,各國經濟發展需求及互補驅動,為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注入動力。首先,中國東北地區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亟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突破口,實現全面振興。圖們江出海通道一旦建成,一是將極大促進該區域的對外開放,有助于引進外資和技術,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將大大縮短東北三省貨物進出海洋的距離,顯著減少運輸時間和費用,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圖們江出海通道將成為一條重要的能源進口路線,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同時也將為中國提供一條連接北極航線的潛在路徑,優化了國家的能源戰略布局。其次,俄羅斯經濟疲軟及輕工業發展落后,加上當前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和面對西方制裁的壓力,俄羅斯不得不減少對西方市場的依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發展重心逐漸“東移”。圖們江出海通道的建設能夠為其開發遠東提供新的動力,為其農產品、礦產資源等提供更便捷的出口渠道,從而擴大這些商品的市場份額,推動其經濟發展。最后,朝鮮經濟長期受到國際制裁,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生產能力相對滯后。通過參與圖們江出海通道的建設,朝鮮可以獲得外部投資和技術援助,促進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借助中國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市場和資源,朝鮮可以拓展貿易渠道,增加外匯收入,改善民生條件,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加強區域內合作成為各國共識,各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及互補為推動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提供了助力,也推動了東北亞海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
第三,國際合作框架及政策的支持,為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提供了保障。一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支持。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就提出了“圖們江地區開發項目”,后來又升級為“大圖們倡議”,旨在促進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新背景下,這一平臺仍然可以繼續發揮作用,協調各方利益,推動項目的順利實施。二是中國政策導向的助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沿線國家間的互聯互通,而圖們江大通道建設符合這一戰略目標。通過此項目,可以進一步深化東北亞區域內的多邊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經貿聯系網絡。三是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目前已構建的多邊或雙邊合作平臺,如大圖們倡議(GTI)、上海合作組織(SCO)和東北亞地方合作圓桌會議等,為各國提供了討論共同關心問題的機會,促進了信息交流與政策協調。此外,各國出臺一系列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設立特殊經濟區或自由港,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激勵措施,以及努力實現法規標準對接等,都為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除此之外,在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吸引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逐漸減少,以及破冰船建造技術的進步和衛星導航系統的完善,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具有較大現實可能性。
(二)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面臨的挑戰
第一,地緣政治復雜,跨國合作不穩定及協調困難。由于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涉及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東北亞政治局勢變化對圖們江出海通道的建設會產生直接影響,朝鮮政治的穩定性及外交政策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合作的進程。中俄朝三國在社會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增加了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物流管理、口岸通關等領域的協調難度。各方對于合作的具體模式、利益分配等問題可能存在不同看法,需要長時間協商才能達成一致。另外,中俄、中朝簽訂的雙邊協議所規定的法律權益也未得到充分實施。同時,盡管圖們江出海通道的建設主要是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并非出于軍事目的,但周邊國家擔憂圖們江出海口一旦開通,中國船只可以直接進入日本海,對其形成軍事威懾及經濟競爭壓力。美國也認為自己在亞太地區的部署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出于經濟利益沖突、地緣政治和安全戰略的考量,美日韓三國會加以阻撓,從而影響推進二者深化對接及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進程。
第二,產業同質及結構趨同,經濟效益不確定且存在投資風險。中國東北地區的支柱產業是傳統重工業,俄羅斯輕工業發展滯后,經濟發展也較倚重重工業。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在產業結構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傾向于發展類似的主導產業,比如傳統的制造業、能源開發等,未能形成極強的產業鏈互補關系,所以兩國的市場吸引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俄兩國在推動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上有所思忖。同時,盡管理論上實現圖們江出海通道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可以縮短航程并降低成本,但實際運營中需要面對破冰費用高昂、全年通航受限等問題。對于參與的企業而言,“冰上絲綢之路”的商業可行性和長期收益仍需進一步驗證,特別是在市場接受度不高時,企業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航線。再則,出海口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前期需要巨額投資,而項目完成后能否帶來預期經濟效益存在不確定性,考慮到當前國際形勢及區域內的經濟波動,投資者可能會擔心項目的長期收益情況,對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信心不足。除此之外,二者的深化對接還受突發事件的影響,如俄烏沖突導致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類似的政治或軍事事件可能會給未來的航運活動帶來不確定性等。
第三,自然及地理條件限制,通航基礎設施薄弱。一是圖們江流量季節性變化大,在枯水期很多河段河床顯露,下游河段河道吃水非常淺,泥沙量大。同時,圖們江冰封期長,在這段時間內,河流完全凍結,無法進行航運活動。這些自然條件限制了大型船只的通行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建設和維護的成本;二是“冰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位于北極地區,這里常年低溫,極端天氣多,海面結冰期長,通航時間有限,難以保持全年通航;三是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航線上的貨輪很少能直達,要在沿途港口補給和組裝卸貨,而北極地區的港口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難以支撐大規模商業航運需求。因此,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圖們江大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進程。
第四,法律與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面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壓力。目前,缺乏統一、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指導圖們江大通道建設,特別是在跨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評估、資源分配等方面,現有的法規可能無法充分覆蓋或適應新的需求。同時,各國政府出臺的相應政策需要很長時間來適配及磨合。北極地區生態環境極為敏感,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還需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包括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以及氣候變化適應等方面。同樣,圖們江大通道建設面臨著避免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或資源枯竭的壓力,需更加注重保護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因此,在規劃和實施階段面臨遵循嚴格的環保標準及項目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壓力。
五、新背景下二者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地緣政治復雜、經濟合作不確定、自然條件限制、法律法規不完善及環保存在標準差異等現實背景下,圖們江大通道建設與“冰上絲綢之路”深化對接推動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發展面臨著不少問題。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政府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積極尋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約數,創新合作方式及多邊外交機制
一是全面評估及進行深入利益分析。對參與國家的短期與長期利益進行詳細分析,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尋找出利益最大公約數;明確各國在圖們江大通道建設和北極航道開發中的核心關切點,如能源安全、市場準入、環境保護等,進行優先事項識別;二是建立共同愿景,實現利益捆綁與互惠互利。制定一個涵蓋各方的長期發展藍圖,確保該計劃能夠反映各方的戰略目標和發展需求;強調通過區域合作可以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新的貿易路線、旅游機會以及資源開發等,從而激發共同行動的動力。探索可能的利益補償方案,將不同類型的項目相互關聯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三是構建多層次對話平臺,強化現有國際合作框架,不斷優化現有的多邊合作架構,進一步探索大圖們倡議(GTI)、上海合作組織(SCO)的作用,深化與“一帶一路”的對接,使之成為討論東北亞海洋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推動更多實質性合作。
(二)加強政策協調及引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互利雙贏
一是加強政策溝通,深化中俄兩國產業分工與合作,分析中俄兩國各自的優勢領域,構建從原材料供應到最終產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例如,中國可以向俄羅斯出口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技術服務,而俄羅斯則為中國提供必要的能源資源;二是推動新興產業協同創新,設立聯合研發中心或技術創新聯盟,鼓勵和支持初創企業在兩地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生物科技等領域,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注入,幫助這些企業快速成長;三是優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傳統重工業向低碳環保方向轉變,引入自動化設備和智能管理系統,對現有工廠進行升級改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四是搭建多邊對話平臺,防范地緣政治風險,加強政策協調與穩定性,確保相關政策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給予投資者明確的預期,避免因政策頻繁變動導致的投資顧慮。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航道或“另辟蹊徑”
若后期中俄朝三國對圖們江出海通道建設達成一致意見,面對圖們江及“冰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及基礎設施限制,可以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通航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設施,對現有港口進行升級改造,增加碼頭泊位數量,提升裝卸能力和效率,同時引入自動化設備,優化操作流程。增強交通網絡連通性,推動智能航運發展,構建多種聯運體系,實現貨物快速轉運,提高整體物流效率;二是改善航道條件。采用先進的疏浚技術和設備,如環保型絞吸式挖泥船,定期進行河道疏浚作業,清除泥沙淤積,確保航道深度足夠,特別是在枯水期時維持必要的水深,以滿足中小型船只通行需求。建立智能航運管理系統,引進或建造適合圖們江及“冰上絲綢之路”航道特點的破冰船隊,靈活調整破冰船的工作計劃,確保冰封期仍能保持一定的通航能力,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面對圖們江自然條件限制及與朝鮮溝通困難等情況,中俄可積極協商,考慮“另辟蹊徑”,改變出海口方向。可從中國琿春市敬信鎮往東出發,經過金塘村 $$ 三道泡村 $$ 四道泡村 $$ 五加山水庫,抵達俄羅斯厄克斯別的青海灣(波謝特灣),實現出海。
(四)加強國際合作立法,推動綠色經濟合作
一方面,在現有國際法基礎上,中國應積極參與或主導制定區域性多邊性的合作條約,為跨國河流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堅實的國際法依據。推動三國出臺專門法規,明確規定跨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評估、資源分配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確保所有活動都在法治框架內進行。促進中國東北三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政策對接,通過雙邊或多邊對話平臺,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加快政策適配速度。
另一方面,中國應探索和加強中俄綠色經濟合作機制,推動港口和航運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措施。在圖們江流域及其他敏感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啟動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積極應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壓力。
[責任編輯張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