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5)04—0043-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從哲學角度來看,價值觀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人們建立于客觀價值關系之上的主觀的價值標準與價值理想,對于人們的內在意向與外在行為具有重要的引導與調節作用。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價值支撐,而且為主體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價值引領。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理論意蘊,發揮其支撐與引領作用,需要系統性地分析其內在的多重邏輯并理解各邏輯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是準確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理想目標、本質屬性、實踐立場的前提條件,而且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論基礎
一、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契合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非正義剝削的本質性批判,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價值理念上的體現,是人們在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改造客觀世界時,基于實踐主體的價值需求,對客體本質屬性所形成的系統性認知與價值判斷。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強調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利益的運動的主張,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科學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為理論基礎而生成,二者在性質、目標、特征等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
首先,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唯物主義性質的價值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2]。這表明,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并且按照主客體的雙重尺度來進行的。因此,基于辯證唯物主義的邏輯認為,與主體內在尺度相一致的價值觀形成于主體需要對社會現實關系的反映,建立于二者主客觀統一的基礎之上。馬克思立足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理論,將空想社會主義變革為科學社會主義,將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唯心主義價值觀變革為以推翻資本主義、實現人類解放為目的的唯物主義價值觀。由此,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既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又具有社會主義的屬性。可以說,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是基于無產階級的利益、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對于無產階級改造自然、變革社會提供正確的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由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需要所決定,是對我國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同時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底色。
其次,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并不是永恒的、超歷史的,而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價值觀。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歷史性本質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派生屬性,其產生與發展始終受到社會物質生產關系的制約。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催生的歷史必然。當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試圖通過道德說教構建“新和諧公社\"時,馬克思則通過對商品二重性、剩余價值規律的深人剖析,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建立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基礎之上。這種從“應然”到“實然”的轉變,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從道德訴求升華為歷史必然性的科學認知。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以客觀的價值關系為基礎,既與社會發展的方向相一致,又與主體的實踐活動相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同樣不是超歷史的、絕對的真理,而是以主客體現實關系為標準的科學認識。具體而言,主體對于客體的價值判斷會隨著主客體之間的現實關系,隨著主體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對現代化的認識和實踐活動而不斷變化。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歷史具體性,在于其深刻把握了價值判斷的主客體辯證法。當西方現代化陷入“增長型衰退”困境時,中國通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發展范式的歷史性跨越,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最后,任何一種價值觀都包含著價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價值理想。作為科學社會主義最高價值目標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本質上蘊含著主客體辯證統一的實踐哲學意蘊。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的發展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物的依賴性”和“自由個性”三個階段,這一歷史辯證法揭示出,共產主義語境下的自由發展,既非原子化個人的抽象自由,亦非脫離物質基礎的浪漫想象,而是建立在“自由人聯合體\"基礎上的社會關系重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進一步闡釋,當勞動從謀生手段轉化為生活第一需要時,勞動生產將徹底擺脫其奴役人性的歷史屬性,轉而成為人類解放與自我實現的根本途徑。這一深刻變革使生產活動完成了從外在負擔到內在愉悅的本質轉變,勞動不再是被迫的生存手段,而是升華為人的自由本質的生動體現。恩格斯闡述的這種勞動解放理論突破了傳統價值哲學將自由與必然對立的形而上學思維,將人的發展錨定于生產力進步與社會關系變革的協同演進之中。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共產主義是不同于資產階級舊社會的、沒有階級與階級對立的聯合體,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價值指向。而這一目標也正蘊含在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中,現代化以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既以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為理論基礎,更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本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和主張。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作為中華文明五千年積淀的智慧結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集成,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獨特的文化基因庫。這種文化基因并非簡單的傳統元素堆砌,而是經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理論的創造性轉化,形成了具有現代性特質的文明內核。這種文化主體性覺醒,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既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又突破了教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僵化理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創性地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一重要論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理想主義為核心理念,推崇“成己達人”的君子風范,追求“君子不器”的修養境界,弘揚“道濟天下\"的圣賢品格。其理想社會圖景就是通過禮治體系,構建一個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共處、互助友愛的美好社會。儒家所推崇的大同社會就是這樣一個最高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對于“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追求可以被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追求,與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崇高理想呈現出深刻的內在一致性。兩者在終極人文關懷與價值取向上形成了跨越時空的思想共鳴。同時,“天下為公”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的核心理念具有突出的歷史傳承性,其內涵具有時代性與發展性。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條件下,“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發展成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及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相融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共同奮斗中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總的來說,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提供了追求價值理想的科學的唯物史觀路徑與理論邏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則內在地規定了其歷史文化底蘊和價值目標。因此,在具備科學社會主義先進本質基礎上不斷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追求與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重要體現。
二、人類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并呼呼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這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的重要部分,而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核心意蘊的人類共同價值觀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人類共同價值觀作為全球化治理的價值導引,既是對全人類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對人類社會追求發展進步的普遍共識的表達,只有將其作為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基礎與精神動力,才能真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局限性,指出:“生產活動建立在等級差異與階級對立的基礎之上,最終演變為積累勞動與直接勞動之間的對抗關系,歷史表明了社會進步總是伴隨著矛盾與對抗,而這也正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建立在殘酷的對抗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文明所追求的是虛幻的共同體,樹立的是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基礎的“普世價值”觀。而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要追求的是能夠滿足全體成員共同發展的需求,以及每個個體自由發展需要的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是以具體的人為價值主體,既著眼于中國發展問題,更關注全人類福祉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思想道德基礎,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價值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來都不是抽象的、片面的、靜止的價值準則,而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相適應的具體的、歷史的、發展的價值體系。基于中國具體國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體現全人類普遍共識的人類共同價值觀之間是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作為凝聚全人類共同目標的價值體系,其價值主體超越了單一的文明、民族與國家的局限,相對于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具有普遍性與整體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站在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思考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為我國人民群眾謀求利益與福祉,展現出一種特殊性與個體性。不過,普遍與特殊是相互依存且具有內在統一性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本國延展至國際的價值成果,其價值原則、價值理想、價值標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以具體體現。
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一種“特殊的普遍”,不僅旨在追尋回答中國之問、人民之問的正確道路,而且意在探索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價值思路。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在具有中華民族文明特性與價值個性的同時,內含著對全人類共同利益與福祉的價值關懷與整體性思維,是人類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辯證統一的具體彰顯。也正因如此,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才能真正超越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觀,破解“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陷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支撐。
三、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
堅持馬克思主義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魂脈”,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基本原則。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于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重要內容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國情、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思想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生動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不僅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理論品格,而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具體的奮斗目標、歷史任務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實踐性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根本特性。馬克思曾在《lt;黑格爾法哲學批判gt;導言》中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論實現程度與國家需要程度”的辯證關系,實質上構建了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發展的實踐范式。這種實踐性特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得到進一步闡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批判,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確立為終極價值目標,其科學性在于始終以社會物質生產實踐為根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實現價值重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具體到價值觀層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觀。
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根本立場。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并非獨立于其他工人政黨的特殊政治派別,他們與整個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不存在任何特殊的利益訴求,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階級整體利益,絕不推行任何脫離工人階級共同目標的特殊原則。這表明,造福人民和實現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的核心要義。同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的主體永遠是人民,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亦永遠是人民。人民至上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核心范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汲取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而這種價值立場在新時代具有鮮明的制度性表達與實踐性突破。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而這里的人民是指全體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理所當然應當是全體中國人民,而不是社會中的某一部分、某一階層或某個集團\"。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其中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價值遵循。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黨的群眾路線、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是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同中國具體國情、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表現。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人民的利益是檢驗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堅持真理與價值觀的統一,確立了價值評價的標準一一三個有利于,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價值評價的根本依據,進一步深化了人民利益與黨的工作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具備先進性與科學性的重要標準,也是中國共產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體現了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訴求,也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可見,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起點,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執政理念。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主體和中心的現代化,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價值追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而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新發展。實踐性特質更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開放發展品格。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結合,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既能堅守“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又能創造性轉化數字文明時代的生產關系,在人工智能倫理、數據要素分配等新興領域進行價值范式創新。
四、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內在邏輯的統一性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內在邏輯并不是相互孤立、割裂的關系,而是具有統一性。在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契合中展現出的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基礎,在人類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中凸顯的普遍與特殊的統一是方向,反映與指導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契合,而這兩重邏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得到了實現。
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契合是價值路徑與價值自標上的契合,展現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于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這種統一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本質訴求,使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具備了唯物主義的特性與社會主義的屬性,從而使其區別并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價值觀。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價值觀以理性形而上學思想以及“資本主宰社會”的物化思想為基本邏輯,其“普世價值\"背后隱藏著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目標,因此形成了存在于內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于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唯物史觀路徑相契合的過程,摒棄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價值觀的弊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乃至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類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是價值取向上的融合,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于普遍與特殊的統一。這種統一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人文關懷,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在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中所展現出來的唯物史觀的價值路徑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在本國范圍與世界范圍內的統一反映。這種融合所彰顯的中華民族價值個性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的特殊與普遍的統一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路徑與目標具有指導作用,并且能夠在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踐行中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得以形成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于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種統一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根本特性與價值立場。馬克思主義絕非象牙塔中的抽象理論,而是源于人民追求解放的偉大實踐。這一科學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就以改變人民群眾的歷史命運為根本宗旨,在人民爭取自由的革命實踐中不斷孕育、發展并日臻完善。它既是人民解放運動的理論指南,又在這一偉大實踐中持續獲得新的時代內涵和發展動力。一個正確反映并能指導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的價值觀體系,才能作為主體成長、社會與國家發展的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于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深刻體現了實踐性的價值特性與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同時也為價值路徑的選擇、價值目標的追求以及價值關懷的構建提供了方法與可能。因此,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契合、人類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的統一。
結語
歷史發展規律深刻揭示,在民族復興與國家發展的進程中,最具持久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始終是得到全體人民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共識猶如無形的精神紐帶,維系著民族的團結與國家長治久安。首先,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文化回應,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即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重要體現。這種契合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和理論基礎。它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又有著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更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普遍與特殊的統一,即人類共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的具體彰顯。這種融合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它既尊重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又彰顯了中國特色,同時也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即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發展。這種結合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實踐性,它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能夠指導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行動指南。通過實踐,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不斷豐富和發展,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的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所具有的內在邏輯之間并不是割裂分離的,而是具有內在統一性,“契合”是基礎,它為其他兩種關系奠定了根基;“融合\"反映與指導“契合”,在全球化和本土發展的互動中不斷深化兩者的聯系;“契合\"與\"融合\"在\"結合\"中得以實現,這個“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價值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結合。這種統一性是動態發展的,隨著中國的發展進步,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將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持續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系統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過程中,能夠發現,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既非先驗預設的“絕對真理”,也非被動適應的“價值反映”,而是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億萬人民的創造性實踐,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運動中不斷生成的活生生的價值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理論意蘊就體現在其內在邏輯以及邏輯的統一性之中: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唯物史觀為路徑遵循,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屬性,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反映了造福人民、解放人類的價值追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價值關懷,反映了中國精神與世界精神;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發展為客觀條件,反映了時代精神。對二者的分析與探討有利于深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認清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保持理論清醒和價值自覺,進而構建具有自主性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對于批判西方“普世價值\"錯誤思潮、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從而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選擇新路徑亦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1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5][1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9]沈建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特性、優勢轉化與守正創新[J]兵團黨校學報,2024(4).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6.
[12]李敏,黃浩.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和現實指向探析[J]兵團黨校學報,2025(1).
責任編輯:劉昌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