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5)04—0117—07
兵團精神是兵團人在扎根邊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偉大實踐中的崇高品質的凝結,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時代性,反映了職工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兵團精神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生動體現。兵團精神的主體是兵團人,即兵團的廣大職工群眾,客體是兵團所肩負的使命與任務,兵團精神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就是解決困擾兵團人思想、生產、社會、生態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以推動兵團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高質量發展,進而促進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在這一過程中,兵團精神在形式與內容上得到了豐富與發展,成為凝聚兵團人的強大精神支撐,成為兵團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認識、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必須正確認識兵團精神的客體,充分發揮兵團精神的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唯有廣大職工群眾主動地、積極地投身兵團維穩成邊的具體實踐中并以極大熱情書寫兵團之愛、祖國之愛,兵團人的精神高地才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凝聚力、號召力,兵團特殊使命才更加彰顯。
弘揚兵團精神之所以要研究兵團精神的主體和客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兵團精神屬于主觀意識范疇,是兵團人能動作用于兵團穩疆固邊事業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主體與客體的基本觀點,將兵團人甘于吃苦、勇于奉獻的傳統發揚光大,全面激發兵團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中豐富完善兵團精神的形式與內容。
一、理論上看,主體與客體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范疇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它揭示了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客觀世界的內在關系,即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積極地去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使客觀世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美好。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主客體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是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當然這個“人”可以是個體形式的主體也可以是整體形式的主體,兩種形式的主體都蘊含著能動性和創造性,正是這種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主體在認識和改造外部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的界限,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打上人類印記的新的外部環境;客體是主體實踐和認知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即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客體既包含自然世界也包含人類社會,客體先于主體而存在,因而客體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客體是主體改造的對象也是主體認知的來源,是主體自我精神豐富的重要依托。
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論述可以看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實質上是認知和實踐的關系、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也是主體認知和反映客體的過程,即主體在改造客體的實踐中能動于客體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覺能動的活動不斷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實客體,從而使主體和客體同時得到改造、發展與完善。客體相對于主體來說是客觀的、被動的,但并不表明客體對主體毫無作用,相反,客體對主體的認知和實踐活動起著反作用;如馬克思所言:“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得的程度為限。\"所以,把握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要從辯證的角度來把握,而非機械地、靜止地把握。要將主體與客體相互間的作用放到具體的運動過程中,放到具體的矛盾解決中,放到主體自我認知解放的進程中,唯有如此,才能正確地激發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更系統更完整更科學地認識客觀世界,更準確把握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能對客觀物質世界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環境。
但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并非只要主體的能動性得到極大釋放就能實現,還要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這些制約無外乎來自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就主觀方面來講,一是受限于主體的認知能力,也就是說主體認知外部世界必須具備的知識體系,不同的知識體系決定了主體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程度,比如中世紀人們受宗教神學思想控制,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充滿了神學色彩;二是受限于主體認知的立場,站在資本的立場還是站在勞苦大眾立場,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站在唯心主義立場還是站在唯物主義立場,其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大相徑庭的。就客觀方面來講,主要受限于物質世界的復雜性、多變性、無限性,相對于人的認知能力,外部世界是無限的,人類只能認識有限的世界,是對有限世界的科學的、客觀的把握。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視域下兵團精神的主客體
兵團精神的主體是兵團人,客體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兵團維穩戍邊的偉大事業。基于此,就需要我們對兵團精神的主體和客體進行逐步的剖析,科學把握兵團精神主體與客體的全貌。
兵團精神的弘揚取決于兵團人對兵團事業的能動反映,現實中這種能動反映決定于兵團人的綜合素質。兵團成立初期,兵團人主要由就地轉業的人民解放軍構成,他們是由毛澤東軍事思想武裝起來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群體,他們既有極強的軍事理論、也有相對較高的文化素養、更有堅定的政治品格,這使得他們的綜合素質要高出當時群眾一大截,是當時新疆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將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品格體現于拓荒生產中,開辟了片片綠洲,在戈壁灘上建立了美麗的花園;兵團人將毛澤東同志的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的教導落實于促進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開創了新疆各民族大團結的新局面,他們身上流淌著的紅色基因、踐行黨中央決策的決心、堅定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最終都化為兵團精神的文化符號。隨著時代的發展,來自不同省份、城市的知識青年為兵團人注人了新的血液,尤其以北京、上海、天津為代表的知識青年,他們在石河子、阿拉爾、五家渠等兵團農場、工礦企業與老一代兵團人融為一體,將他們的知識傳授給兵團的孩子,促進了兵團教育事業的發展,形塑了兵團二代的兵團情結。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兵團的農業、工業、商業、交通業展現其聰明才智,為兵團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同時,他們年輕火熱的激情為兵團精神增添了旺盛的活力。進入新時代,兵團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央先后召開了兩次新疆工作座談會,對兵團工作做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2022年親臨兵團考察,對兵團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兵團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煥發活力,增強兵團事業的動能。由此,兵團引人、聚人能力提升,兵團職工隊伍發生了顯著變化。兵團印發的《兵團連隊職工管理辦法(試行)》(2019年)明確規定,在招錄職工時“優先考慮復轉軍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以及自愿前往南疆團場連隊工作的團場職工子女”,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相對穩定且素質較高的職工隊伍。因此,兵團精神主體的綜合素質快速提升,人們對兵團精神的認同度更高,兵團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兵團精神有形有感有效。
作為兵團精神的客體一兵團肩負的使命與任務在現實中表現為具體的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一系列活動。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解放軍(兵團精神主體的前身)在新疆擔負著剿滅國民黨殘余與各類土匪勢力以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的任務,他們將聽黨指揮、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化為堅決的行動,徹底剿滅了各種反動勢力,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在隨后的履行特殊使命的進程中,兵團人一如既往地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在不同的時代根據形勢變化,將兵團精神進一步具體化,如以四十七團老兵為文化符號的老兵精神、以塔里木大學扎根大漠培育人才為精神源頭的胡楊精神,還比如第九師一六一團根據孫龍珍的英勇事跡凝練出“龍珍精神”,以此教育年輕人繼承前輩遺志,建設美好家園。當然,兵團使命任務的履行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面對外在客觀的困難超乎想象、主觀的認知不足時常影響正確的判斷,但也正是這些客觀、主觀的挑戰激發了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性實踐中完成了自我的升華。所以,兵團精神的客體在制約主體對外界認知的同時又促進了兵團精神主體的成長,兵團人更加成熟、更加自信自強。
二、歷史上看,兵團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歸因于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馬克思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在這種能動性的指引下“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世界。毛澤東同志同樣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充分肯定,“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告訴我們,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主觀能動性的引導下進行的,是有目標的行為,這種主觀能動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所以,要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歷史來看,兵團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同樣是兵團人在有意識地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進程中不斷呈現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頑強斗志與革命情懷。
(一)兵團人在強邊固防中銘記著熱愛祖國的誓言
兵團是承擔著特殊使命的特殊組織,捍衛祖國是兵團人刻入骨髓的誓言,當祖國需要時隨時放棄個人的一切乃至生命。為了捍衛祖國的領土不容侵犯,孫龍珍不顧懷孕6個月的身體,毅然沖在最前線,不幸被子彈擊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未出生的孩子,孫龍珍的事跡就是兵團人捍衛祖國的典型。一六一團將孫龍珍所在的班命名為“孫龍珍民兵班”,女民兵們唱著“我愛祖國,我愛邊疆,富饒的巴爾魯克山下是我牧羊的地方,遼闊的塔斯提河岸邊是我戰斗的地方,這里是毛主席給我指定的戰斗崗位,我要為革命放好羊,我要為祖國站好崗…”,沿著孫龍珍的足跡巡視著邊境線上的每一寸土地。孫龍珍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堅定地守衛祖國的邊防。馬軍武一個人堅守一個哨所,一站就是一生、一守就是一輩子。兵團還有許許多多的馬軍武,他們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深刻詮釋。他們最讓人敬佩的地方就是一生與孤獨、寂寞相伴,卻不忘報國之心;大漠風沙可以改變他們的容顏,但無法動搖他們堅如磐石的意志,他們就是永不移動的界碑,他們用一生踐行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的諾言。
進人新時代,新疆周邊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邊境沖突消弭于邊境經貿、文化的友好往來中,合作發展成為周邊國家共同的愿望,但即便如此,兵團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警覺,隨時捍衛祖國的邊疆安全。如今,兵團邊境團場修建了形式不同、風格各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一八五團的抗洪守土紀念碑、一六一團孫龍珍烈士陳列館、七十六團的“軍墾第一哨”等,通過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傳兵團人甘于寂寞守衛祖國邊防的崇高品格,將“面對豌蜒的界河,背負祖國的希望,牢記人民的囑托,我們屯墾就是為家,背靠親愛的祖國,我們種地就是站崗,我們放牧就是巡邏”的老一輩兵團人的家國情懷無聲地融入新一代年輕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化作新時代年輕人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理想信念。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兵團探索出了一套頗具兵團特色的固邊體系,如形成了“黨政軍警兵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優化了“棋眼\"的布局和力量投入、制定了土地、職工、民兵“三位一體”的民兵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了兵團的組織優勢和動員能力、創建了擔負維穩戍邊職能的新型城鎮、打造了兵地各民族互嵌入式社會生活和社區環境這些鮮活的經驗是兵團人固守邊防的堅定意志的最好體現,也是兵團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時俱進探索戍邊模式的生動體現。
(二)兵團人在建設邊疆中書寫著無私奉獻的贊歌
兵團人秉持著為新疆各族人民大辦好事的宗旨,主動將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水源、交通便利的地方讓給地方群眾,自己則在風頭水尾、荒漠戈壁、高山峻嶺邊開荒生產邊守衛新疆,開啟了兵團人無私奉獻建設邊疆的恢宏篇章。兵團人無私奉獻精神主要表現在無償幫助地方發展經濟、提升地方群眾生活水平、改善新疆經濟結構等方面。20世紀50年代,兵團制定了《關于援助新疆地區農業合作化問題的規定》(1955年11月)《關于擁政愛民為各族人民大辦好事綱要二十條》(1959年5月)、《關于支援人民公社夏收工作的緊急通知》(1959年7月)等文件,同時兵團副政委張仲瀚提出“一幫、二讓、三請示\"(一幫是積極幫助各族人民發展生產,二讓是遇事采取謙讓的態度,三請示是遇到重大問題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要請示當地政府或上級黨委)的原則。1964—1966年,兵團共撥款2393.95萬元,幫助58個縣市的87個人民公社規劃建設“五好農村”,幫助犁地85.43萬畝,贈送農機具802件,贈送優良牲畜3691頭,贈送良種353萬多公斤,派駐干部752人,為公社培訓技術人員2097人。改革開放以來兵團一如既往支援地方發展,1983—1987年,兵團拿出9232萬元,幫助地方發展經濟;兵團黨委決定從1988年開始,每年從自籌資金中拿出200萬元,作為扶持地方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的基金;同時抽調大批基層干部到南疆貧困地區工作,支援地方發展。除此之外,兵團在自已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無私地支援兄弟省區,如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兵團支援河北、河南、山東等災區人民500萬公斤糧食;1959—1970年,接收自動求食21.5萬人;幫助青海、寧夏、西藏等省區發展農墾事業;還承擔了國家在越南、坦桑尼亞、巴基斯坦、索馬里等國家建設農場等任務。[8]
從上可知,無私奉獻充分體現了兵團人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清醒的大局觀,當祖國有事需要的時候兵團人毅然傾其所有、義不容辭為國家排憂解難,這是流淌在兵團人血脈里的紅色基因。進入新時代,兵團人依然奉行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堅守著自己的使命,為了邊疆的發展、為了邊疆人民的幸福、為了祖國的安寧,奉獻著青春,奉獻著生命,書寫著無私奉獻的新篇章。
(三)兵團人在惡劣環境中傳承著艱苦創業的傳統
兵團人以超乎想象的意志力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發揚人民軍隊敢于拼搏、敢于勝利的精神,將沙漠變綠洲、天塹變通途、村落變城鎮,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了兵團艱苦創業的輝煌史。兵團最困難的時期莫過于20世紀50年代初,居住沒房屋、生產沒工具、飲食無保障,在此情況下兵團人掘地搭建簡易的地窩子,解決住宿問題;沒有農具,兵團人就自己動手制作生產工具;糧食不足,兵團人就遍尋野果野菜,解決肚子問題;沒有飲用水,兵團人就長途拉運解決;沒有生產資金,兵團人就從本已緊張的伙食中省、從服裝費用上省,一套服裝穿幾年,補丁落補丁,甚至看不出服裝原來的面料,就是靠著這里省一點那里摳一點,兵團人硬是將節省出來的經費都用到了生產建設上,奠定了兵團的基業。1954—1957年,兵團國營農牧場由43個增加到59個,其中農場由34個增加到44個,牧場由9個增加到15個;到1957年建成國有現代工業企業115個,國有工業企業職工9577人,工業總產值11183萬元。
進入新時代,兵團人的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工廠自動化已成發展趨勢,工人只負責操控儀器;在農場,從播種到收割實行一條龍機械化操作,職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的職工轉而從事第三產業,在文旅產業拓展新的就業空間;在生活上,現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遍及職工居住的角角落落,讓職工休閑娛樂的環境更好更舒適,但即便如此,兵團人依舊保持著艱苦創業的傳統,在資金投放上審查又審查,在項目實施上嚴格把控各個環節,確保每一分錢、每一筆材料都用在必需的地方。艱苦創業已成兵團人想問題、干事情的潛意識,這也是兵團不同于其他組織的顯著特征,所以,黨中央高度肯定兵團人的艱苦創業精神,要求兵團在新時代繼續弘揚兵團精神,發揚艱苦創業的傳統,開辟兵團事業的新局面。
(四)兵團人在時代變局中彰顯著開拓進取的激情
開拓進取反映了兵團人勇于進取、勇于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豪情。干事創業需要敢于吃苦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因此,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創造性開展工作。回顧兵團事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兵團人正是在不斷突破思維定勢、突破認知界限、突破既有經驗的進程中將各種不可能變成可能,實現了兵團跨越式發展。創業初期面對茫茫鹽堿地,兵團人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通過多次反復洗鹽壓堿將鹽堿灘變成片片良田;面對北緯45度不能種植棉花的所謂禁區,兵團人沒有退縮,憑著一股熱情和干勁終于打破了“植棉禁區”,為兵團廣泛大規模種植棉花提供了經驗;面對中國土羊羊毛粗短,細毛羊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劉守仁始終堅守在綿羊育種的第一線,最終打破了傳統育種方法中血親近交的禁區,培育出“新疆軍墾型細毛羊\"和“中國美利奴\"2個新品種及9個新品系,正是憑著這種勇于爭先、銳意進取、爭創一流的革命豪情,創造了新疆現代史上多個“第一\"的光輝成就,奠定了新疆現代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文化事業的基礎。
進入新時代,開拓進取成為兵團精神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兵團人銘記黨中央賦予的特殊使命,在事關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問題上主動作為,積極謀劃,一方面不斷強化兵團固有的優勢,如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體制、兵團精神的巨大凝聚力號召力、高素質的干部職工隊伍、獨具特色的兵團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依據新的形勢任務,創造性開拓兵團維穩成邊的新形式,如著力解決事關新疆社會穩定的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問題、進一步彰顯“軍”的屬性和提升“兵\"的能力、健全一體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正因此,兵團成為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的“穩定器”與“壓艙石”,兵團的地位與作用更加凸顯,兵團人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以巨大的熱情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三、發展上看,新時代弘揚兵團精神要進一步激發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
兵團精神研究要闡釋兵團精神是什么、為什么,但不能停留于此,要拓寬視野,以“多元化研究路徑探索兵團精神\"],如\"兵團精神如何影響兵團成員的個體心理與行為模式,如何在集體中傳播并被內化,以及它如何發揮作用影響團體的行動決策等問題\"}。兵團人是兵團精神的主體,將兵團精神研究聚焦于兵團人正是抓住了弘揚兵團精神的關鍵所在。新時代弘揚兵團精神就是要以兵團人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激發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創新性實踐的基礎上豐富兵團精神的形式與內容。
(一)從兵團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定位高度激發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
強烈的使命意識是兵團區別于其他組織的顯著特征,而且越是將兵團置于國家安全、民族大義視域下這種使命意識越凸顯,這也告訴我們,要以國家安全的理念教育引導兵團人以主動的積極的姿態投入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的實踐中,完成黨中央賦予的歷史使命。
兵團之于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性取決于兵團地處我國西北邊防前線,這里與8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5700多公里;同時,也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是麥金德所言的“心臟地帶”,也是亨廷頓明示的“文明間斷層線”,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戰略通道,是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卓有見地地指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晚清重臣左宗棠更是說得無比透徹:“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3兵團據此險要之地,其戰略地位不可替代。兵團成立之時便肩負著特殊使命,寸步不離地堅守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布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
使命教育是兵團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無論從剿匪建政到邊境農場建設還是到提升“兵”的能力彰顯“軍”的屬性,無一例外地是教育兵團人牢記黨中央賦予兵團的特殊使命,在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問題將特殊使命具體化為實實在在的維穩戍邊工作,讓職工群眾切身感知兵團使命的重要性和履行使命的艱巨性,從而使職工群眾從感性角度增強理性認知度,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投人兵團維穩成邊的創新性實踐中,不斷推進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能力的提升。
(二)從兵團面臨的形勢與任務角度激發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
形勢與任務教育是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只有認清我們所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才能明確工作方向,才能將群眾的熱情激發出來,使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也才能更好地推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但同時要清楚,形勢與任務是不斷變化的,尤其形勢的變化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想,因形勢發生變化任務也必須隨之改變。
產生于兵團屯墾戍邊偉大實踐的兵團精神,自然展現出兵團成守邊防的國際國內形勢的變遷。兵團成立初期,主要職責是開發新疆、建設新疆,因此這一時期兵團精神集中體現為艱苦創業,20世紀60年代,兵團進一步加強邊境團場建設,這一時期兵團精神集中體現為守衛邊防;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世界形勢發生巨變,這一時期兵團精神突出表現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當前,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我國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挑戰,尤其是邊疆治理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兵團精神要著力體現在看家本領的提升上。[14]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形勢與任務的變化是兵團精神傳承與弘揚的不可忽略的重要考量,是激發兵團人主觀能動性要優先考慮的因素。當前,為了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更加以兵團精神引領各族群眾,煥發出蘊藏在群眾中的創造力。具體來講,一是不斷以兵團史教育兵團人。只有對兵團發展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才能從歷史的縱深把握兵團精神的精髓。兵團的歷史是一部恢宏的革命史,如王震所說,“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紅色是其底色,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是核心源頭,是兵團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二是以兵團在邊疆治理上的特殊作用教育兵團人。作為“準軍事實體”的兵團在長期的邊疆治理中形成了“黨政軍警兵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這一機制充分體現了兵團人的創造性,是兵團人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的結果。三是以邊疆安全的新形勢教育兵團人。目前,我們面臨的安全形勢并不樂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一方面不斷插手我國內部事務,另一方面不斷在我國周邊進行軍事挑釁,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做了重要講話—“深入做好邊疆治理各項工作、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這表明提升邊疆治理能力與水平刻不容緩,兵團人要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關注維穩戍邊形勢的變化,隨時做好一切應對措施。
(三)從當今科技革命的深度與廣度激發兵團人的主觀能動性
科技進步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消費方式,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將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聚焦在兵團使命、國家安全上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技術進步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方面,人的主觀能動性始終是起著主導作用的一方,人在運用技術上始終是有選擇的、有目的的,因而也能最大程度激發人的積極性,產生巨大的駕馭技術的動力和活力。就兵團而言,一是從兵團對科技應用的實際出發引導兵團人加快對新科技的應用,以此改善兵團的客觀外部環境。兵團有依托新技術激發兵團人主觀能動性的歷史經驗。兵團大力推廣的精準農業實現了七個首創,優化集成了六項精準農業技術和十大主體技術,構建了一套成熟的高產技術體系,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這是兵團人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的顯著標志。兵團人從來不拒絕先進技術,非但不拒絕還積極學習、借鑒、吸收。比如節水技術本是以色列的強項,但兵團人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將節水技術發展成全國領先,并超越了以色列。二是加強在新科技研發與應用上的投入,以此助力兵團形成新時代維穩戍邊新優勢。科技賦能兵團維穩戍邊事業是新時代兵團履行特殊使命的根本選項。無論是俄烏沖突還是巴以沖突,無不顯示先進科技在地緣政治中的強大作用。三是進一步培養壯大兵團掌握領先技術的人才隊伍。人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只有全體兵團人的科技素養顯著提升,只有將新科技不斷運用于維穩戍邊實踐,才能從實戰的角度提升兵團人的應戰能力,使兵團安邊固疆的穩定器作用得到充分展現。
科技是撬動地球的支點。掌握新技術并將新科技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我們才能不斷涌現創新性思想火花,使兵團人的創造活力始終處于噴發狀態。在新的時代,兵團人必須以極大的熱情推動科技進步在兵團的實施,為兵團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提供科技保障。
結語
兵團精神的主體(兵團人)是兵團精神傳承與弘揚的內在動因,兵團精神的客體是兵團精神傳承與弘揚的推進因素,兵團精神的主客體統一于兵團人改造外部客觀世界與人自身社會的偉大實踐(統一于兵團偉大事業中)。兵團人在建設發展維穩戍邊偉大事業進程中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以熱愛祖國的堅定信念扎根邊疆、奉獻邊疆,以無私奉獻的胸懷為祖國、為邊疆人民的利益獻了青春獻終身,以艱苦創業的毅力將荒原打造成美麗的家園,以開拓進取的豪情打破一個又一個禁區、創造一個又一個第一,所以,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兵團人始終是推動兵團精神傳承與弘揚的決定者。弘揚兵團精神不能忽視對兵團精神主體(兵團人)的研究,只有深入研究兵團人的方方面面,全面激發兵團人創造力與凝聚力,兵團人才能始終團結如一,以高昂的熱情投入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以原創性實踐為兵團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提供鮮活的素材,使兵團精神既貼近各族群眾又體現時代風采。進入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客體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世界政治格局的改變和地緣政治的博弈都提示我們,兵團精神的研究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不斷拓展兵團精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使兵團精神為兵團事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26.
[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163.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5][6][9]方英楷.新疆兵團屯墾戌邊史(上卷)[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764、766、332-409.
[7][8]方英楷.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下卷)[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1536、1439-1456.
[10][11]卿濤,扈曉冰.兵團精神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J].兵團黨校學報,2025(2).
[12](清)顧祖禹.讀史輿紀要·甘州鎮卷63[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3](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50[M].上海:上海圖書集成局,鉛印本,光緒年(1890).
[14]楊建平,楊正.新時代認識和把握兵團精神的維度[J].當代兵團,2025(3)上:26.
責任編輯: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