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作為公司風控需求升級的三道防線”,其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已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命題。(以下簡稱長虹控股集團),近年來通過系統性實踐,構建了“黨建引領、規范筑基、科技賦能、人才驅動”四位一體的科學規范審計體系,不僅實現了審計價值創造的突破性增長,更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理論范式與實踐路徑,做到以高質量審計“體檢”賦能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本文結合長虹控股集團的具體實踐,從政策響應、技術創新、機制保障、成果運用等維度予以剖析。
一、黨建引領:確保審計的權威性與獨立性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虹控股集團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工作,以“黨委領導、垂直管理”的頂層設計強化審計的政治屬性。比如,集團黨委書記直接分管審計工作,審計報告報集團黨委審議,成立審計部黨支部,將黨建工作細化為效率提升、理論研究、學習宣傳等5個黨小組職能,實現了“黨建 + 業務”的深度融合。
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保障審計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基于“內部審計是經營保駕護航的一道堅固防線、整體管理提升的一種優勢資源、實現整合協同的一項增值服務、戰略管理重要的一個核心競爭力”的定位,長虹控股集團有效發揮了內部審計在服務大局、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十四五”以來,長虹控股集團審計部門對國內外百余家控股及投資公司,開展了經濟責任、績效管理、專題專項等審計,做到了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近三年,已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審計整改完成率達到 99% ,推動完善母子公司內控制度600余項。
二、機制保障:夯實審計工作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長虹控股集團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建立健全了審計制度體系和人才建設體系。
在制度體系建設中,構建了“三層級、雙閉環”(公司、部門、業務三層級制度,整改銷賬、三線協同風控制度雙閉環)框架。以“公司級核心制度”為基準,明確全集團的審計管理、審計整改等重要管控要求、權力責任;以“部門級流程 + 業務級操作指南和指導手冊”為基石,規范采購比價、建設工程、市場營銷、金融投資、合規效益等專業線的審計作業具體流程和方式,為審計工作標準化、流程化、規范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整改銷賬考評機制”實現流程閉環,依托“三線協同機制”強化風控閉環,凸顯制度剛性約束與柔性協同對戰略護航的價值。
在人才培養機制建設中,實施了“審計鐵軍”戰略,以“引、育、用、留”(引入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四維機制破解人才瓶頸,構建多元化人才引進機制,團隊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達 95% ,其中46名成員獲得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輪崗特訓和“專業及管理”雙維度培養體系加速復合能力提升;統籌調配資源,設立專業、管理復合型人才庫,實施項目實戰練兵;構建科學化激勵機制,強化文化凝聚力,以提升成員歸屬感。系統性人才培養為提高審計質效提供了核心支撐,實現監督能力與組織戰略的深度契合。
三、數字賦能:創新審計工具的科技化與實戰性
長虹控股集團以“科技強審”作為內部審計的重要工作目標,構建了覆蓋全業務鏈的智能審計平臺。其自主研發的審計管理系統與智能預警系統,逐步實現審計信息的歸集、共享,實現對采購、銷售等核心業務進行實時監控與風險動態預警,不僅提升了審計效率,也增強了審計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性。近三年,審計智能預警系統監控銷售、采購等業務,督促經營單位降本增收成效顯著。同時,長虹控股集團深化研究型審計實踐,發表《嵌入式智能審計系統助力內部審計增值》等8篇論文。通過技術工具與審計業務的深度融合,長虹控股集團不僅提升了審計效率,更推動了審計監督從“事后糾偏”向“事前預警”的轉變。
四、成果運用:深化審計價值的合規性與增值性
長虹控股集團在科學規范開展審計工作時,高度重視審計成果的運用。一是深化整改,一體化推進揭示問題、規范管理,充分發揮審計監督“治已病、防未病”作用。構建協同高效的大監督體系,完善了審計整改聯動機制,實現“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效果評估”的流程閉環。二是一果多用,科學規范審計成果運用,從“合規審計”到“價值審計”。通過轉化應用研究成果賦能決策體系,提煉總結共性、系統性問題,形成管理建議,為公司的戰略決策制定、經營決策實施提供有力支撐。構建穿透式全流程管理機制,將審計結果納入干部考核體系,強化與國家審計、巡視巡察等多維度監管體系的協同聯動,促進監督成果互鑒轉化,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挑戰應對:強化審計發展的實踐性與理論性
當前長虹控股集團內部審計發展面臨三重挑戰:當前審計技術體系呈現應用深度不足、傳統路徑依賴顯著及智能算法置信度存疑等特征;跨系統數據壁壘形成信息孤島,掣肘風險預警效能提升;在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新興審計領域,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雙重滯后,制約審計技術升級。
為此,長虹控股集團內部審計將聚焦以下三大方向深化改革:
1.數據治理升級:搭建完整的數據血緣追溯體系,通過對數據來源、流轉路徑的全程追蹤,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可溯源性;建立科學的數據質量評估機制,從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等維度進行量化評估,持續優化數據質量。推動智能審計從單純的工具應用層面,向具備深度分析、擁有預測決策能力的“決策賦能層”跨越。
2.業審融合創新:打破審計與業務之間的壁壘,將審計工作深度嵌入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實現審計與業務的無縫對接。通過建立風險預判模型,提前識別業務運行中潛在的風險點;挖掘業務流程中的價值創造空間,構建風險防控與價值增值協同的生態體系。
3.團隊能力重塑:建立完善的終身學習機制,制訂系統化、個性化的培訓計劃,確保審計團隊成員能夠持續更新知識儲備。搭建審學研合作平臺,與高校、科研機構及行業領先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引入前沿理論與實踐經驗。聚焦大數據分析、ESG等新興領域,通過課題研究、案例研討、技術交流等多種形式,提升團隊對數字化轉型趨勢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建設一支兼具專業技能與業務素養的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
通過上述措施,推動內部審計從“合規守護者”向“戰略賦能者”躍升,實現審計價值從“監督職能”到“戰略護航”的升級,讓內部審計成為企業洞察風險的“瞭望塔”、激活潛力的“轉換器”、護航發展的“壓艙石”,在變革中堅守使命,在創新中開創內部審計發展新局面。
(作者單位:,郵政編碼:621000,電子郵箱:li.log@changho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