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立足規范與尋求創新似乎是一對矛盾體,但實則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古語所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在堅守規范的基礎上尋求創新,才能在變革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立足規范,意味著對傳統的尊重與繼承,為我們的探索打下堅實基礎;創新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突破創新,意味著敢于打破常規,挑戰傳統思維。
一、寫作規范:構建語言大廈的地基工程
1.文體規范
文體規范是指在特定類型的寫作或表達中需要遵循的格式、結構、語言風格等規則。敦煌藏經洞中千年前的文書殘卷依然遵循著“首題名,末署實”的格式規范,文體規范如同無形的絲線,將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串連成璀璨星河,在約束與自由之間構建起寫作的秩序之美。文體規范是思想精準傳達的護航者。明代學者徐師曾提出“文章有一定之體”,道出了規范對寫作的根本價值。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主要文體,分別承載著不同目標,并在實踐中塑造著作者的思維能力與表達技巧。
記敘文以敘事為核心,通過情節、人物、場景的構建傳遞情感與價值觀。文體規范在此類文章中體現為時間順序、細節描寫與情感遞進的統一。若缺少規范,文章可能成為諸多事件的堆砌,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例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按照從臘八到正月十九的時間順序,寫出了春節期間人們的忙碌,讓讀者感受到了北京春節的熱鬧、喜慶、其樂融融。在寫作時要注意線性敘事與時間線索,確保情感自然流淌。另外,要注意細節的精準選擇和修辭手法的運用,要將抽象情感的表達具體化。當遵守這些規范時,作品不僅能呈現清晰的脈絡,還能通過描寫深化主題,實現“借文抒情”的目的。
議論文的核心在于邏輯論證,其規范體系圍繞論點、論據、論證展開,應該有明確的中心論點、層次分明的分論點,證據與推理要嚴密銜接。缺少規范的議論文往往陷入觀點堆砌或論證無效的困境。這種規范寫作能鍛煉批判性思維,提升理性表達能力和文章的深度。
說明文以客觀、清晰地傳達信息為目標,其規范要求為術語準確、結構清晰、條理分明、邏輯連貫。
2.語言積累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強調:“語言如磚瓦,積累是根基。”簡短的10個字,道出了語言積累對寫作的深遠意義。正如繁星需匯聚萬千光芒方能照亮夜空,寫作能力的提升亦離不開日積月累的語言沉淀。唯有讓詞匯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海,句式如點點星辰編織成網,筆下方能綻放思想的璀璨之花。
缺少語言積累,寫作便會陷入困境。表達生硬是常見問題之一。比如看到壯麗的山川,部分同學只會用“很高”“很大”來形容,難以表達內心的震撼。詞語匱乏也會讓文章單調重復,同樣的詞語反復使用,會讓讀者感到乏味。而且缺少修辭和句式的變換,文章會顯得平淡無奇,沒有節奏感和畫面感,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更不能有效傳達思想和情感,使寫作目的難以實現。因此在平時閱讀中應積累詞匯,遇到新詞便可摘抄下來。有了豐富的詞匯,就能精準地描寫事物,表達情感。如形容漂亮的景色,若只用“美麗”一詞,便顯得單調、俗套,運用“秀美”“壯美”“奇美”“壯麗”等詞語,則更加新穎。
語言積累充足時,我們便能在構思文章結構后,迅速從記憶寶庫中調取合適的詞匯、句式來填充內容,無需為找不到恰當的詞語而苦惱,也不用因句式單一而煩惱。豐富的積累能使我們輕松地將思想、情感連貫地表達出來,讓文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避免了表達生硬、卡殼的情況,讓寫作成為一種享受,也讓文章讀起來更加流暢。豐富的語言積累還能讓文章的表達效果更上一層樓。在描寫場景時,精準的詞匯能將畫面細膩地呈現出來,如“繁星點點”“碧波蕩漾”等詞語的運用,能給讀者很強的畫面感,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所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鮮活,如“微風輕拂,樹葉歡快地跳起了舞”一句,賦予樹葉以人的行為和情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與畫面感。多樣化的句式則能調節文章節奏,使行文富有韻律美。如此,文章便能更好地傳達情感與思想,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突破創新:點燃思維火炬的燧石之光1.語言思維的革新
思維革新對作文而言,就像為貧瘠的土壤注入了養分,能讓瀕臨枯萎的文字之樹煥發新的生機。很多同學將寫作簡化為開頭、中間、結尾的機械組合,習慣于用第一視角描寫事物。比如寫“我的老師”,就只會從外貌、性格、事例三方面展開,內容陳舊、千篇一律,這就是傳統寫作思維的產物。思維革新就是寫作思維的革命,要求我們打破思維定式,跳出常規思維。
首先,轉換角色。如在描寫秋天的樹葉時,可以跳出“我”的身份,從螞蟻、風、畫家等視角切入,寫“樹葉是螞蟻的降落傘,風是樹葉的舞蹈教練,畫家把樹葉變成了調色盤上的金黃色”。又如,在寫“我家的貓’時,不直接寫貓的可愛,而是以金魚的視角切入,“那個毛茸茸的大怪物總是在魚缸前晃悠,它盯著我的眼神好奇怪”。這種角色轉換不僅豐富了文章細節,還增強了文章的新穎度。其次,挑戰逆向思維。如,續寫《龜兔賽跑》時,可根據“如果烏龜輸了,故事會怎樣發展”這個問題進行反向推演,從“烏龜發明飛行背包”“兔子學會合作”等不同角度創作出充滿新意的結局。最后,進行聯想遷移。如針對“雨滴”這一意象,可聯想出至少5個不同領域的事物,如可將雨滴比作天空的眼淚、大自然的鬧鐘、鋼琴家的即興演奏等,通過跨領域聯想拓展思維的廣度。
2.表達方式的革新
作文就像一座等待挖掘的寶藏,表達方式的創新則是打開寶藏的鑰匙。當傳統的平鋪直敘變成“會說話的蒲公英”,當枯燥的描寫化作“流淌的蜂蜜”,作文便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積木,而是充滿魔力的童話王國。要想在寫作中走出詞匯堆砌的困境,就要采用陌生化修辭、個性化敘述等方式,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作文中常見的“陽光明媚”“興高采烈”等模板化的語言,實質是語言貧乏的表現,我們應喚醒對文字的敏感。
在文章《小樹的心愿》中,小作者讓梧桐樹開口說話:“我多想穿上金黃的秋裝參加舞會呀!”于是,樹葉的沙沙作響成了它練習舞步的聲音。看,賦予事物以人的動作和情感,文章就變得溫柔可親了。在寫想象類作文時,也可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方法,把各種動植物想象成人,寫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有趣的故事和奇妙的經歷。請看下面的示例:
我是一根香煙,誕生于工廠的流水線上。剛被制造出來時,我穿著漂亮的金色外衣,散發著淡淡的煙草香,工廠的工人夸我“氣派又迷人”。那時,我以為自己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美好點綴。
直到我被擺在商店的貨架上,一個年輕人買走了我。當他點燃我的瞬間,火光讓我興奮不已。我隨著煙霧飄散在空氣中,看見他深吸一口后露出陶醉的神情。可漸漸地,我發現他的牙齒開始變黃,咳嗽也越來越頻繁。一天,他劇烈咳嗽時,我清楚地聽見他的肺在抗議:“這些焦油和尼古丁正在殺死我的健康!”
更讓我難過的是,我的煙霧還會傷害到身邊的人。那個常常咳嗽的小男孩,就是因為吸了太多二手煙才生病的。醫院里,我聽見醫生嚴肅地說:“吸煙會引發肺癌、心臟病,甚至危及生命。”那一刻,我渾身顫抖,原來我所謂的“快樂”競是用別人的健康換來的。
現在的我躺在垃圾桶里,身上沾滿灰塵。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自己不再被制造出來。親愛的小朋友們,請記住我的故事,遠離煙草,守護健康,讓肺自由呼吸,讓笑容永遠燦爛!
3.寫作題目的革新
新穎的作文題目如同一把金鑰匙,能瞬間打開塵封的靈感匣子。當“時光膠囊”代替“我的夢想”,“數據河流中的擺渡人”取代“科技發展利弊”,這些充滿隱喻和想象空間的題目就像一張張藏寶圖,指引我們在思維的曠野中自由探索。它們又像一顆顆未爆的彩蛋,每道題都蘊含著獨特的立意密碼,等待被巧手拆解出璀璨的立意晶體。當題目不再是千人一面的模具,而成為激發靈感的催化劑,文字就會從程式化中解放出來,綻放獨一無二的思維之花
想擬出新穎的題目,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方式,摒棄套路化寫作。如寫主題是“難忘的童年趣事”的作文,就可嘗試以童年經歷中的景或物來擬定作文題目。如難忘的是和朋友們一起踢足球的經歷,就可擬題為“那個足球”,在文章的首段簡單描寫足球,或者寫玩足球時的場景,接著按照情節發展的順序寫作,最后表達情感,回扣主題,抒發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