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不僅是學生獲取語言知識與技能的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情感價值正處于發展和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閱讀體驗、豐富的閱讀收獲,能夠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語言系統。目前語文閱讀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導致學生在閱讀中缺乏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依據多年初中語文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自讀、共讀、精讀”三步走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以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自讀,知文意,悉結構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自讀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自讀,引導學生主動接觸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同時熟悉文章的結構特征,既要明白文章寫了什么,又要明白文章怎么寫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意圖,從而為后續閱讀學習打好基礎。
1.明白文章寫了什么
自讀的首要任務是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是直接將課文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缺乏自主閱讀的體驗,導致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對話較淺,不利于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為此,在自讀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主要事件、描繪的場景以及涉及的人物關系,并根據文章的標題、段落的中心句或者一些關鍵語句等,快速捕捉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意圖,明白文章寫了什么事、什么人。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練習文章復述,確保學生能夠準確地抓取文章的核心,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和信息抓取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系列的自讀任務,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如:
任務一:通讀全文,結合教材提示以及單元主題,說一說這篇課文的體裁是什么。
任務二:文章主要描寫的對象是什么?描寫了哪些方面?找出文章各個段落的中心句。
任務三:用簡短的幾句話說一說文章的核心內容,并嘗試自主復述。
基于上述任務,引導學生認識《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類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寫了蘇州園林的建筑特點,凸顯了我國傳統建筑的造型美、藝術美和文化美。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可以鼓勵學生分享在自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的解決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升自讀效率。
2.明白文章怎么寫的
在自讀過程中,要想明白文章是怎么寫的,則需要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熟悉文章的結構安排、修辭手法以及描寫方式,如作者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展開描寫的,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說明方法來刻畫事物特征的,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樣表達自己觀點的。這些都是學生需要注意的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學生布置自讀任務,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設計如下自讀任務。
任務一:通讀全文,說一說作者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描寫蘇州園林的,繪制作者的游覽過程。
任務二:作者是以游覽者的身份向我們展示了蘇州園林的建筑美,找一找作者用到了哪些說明方法,并在文章中進行標注。
任務三:文章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對蘇州園林的評價?請畫出來并反復閱讀,初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
基于上述任務,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描寫順序,并根據順序將文章劃分為多個層次,從而熟悉文章的結構。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學習各種說明方法的概念及用法,并結合文章中的句子加深學生對說明性語言的理解和感知。另外,通過找出文章中評價性的句子,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觀點,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這樣的自讀過程,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培養學生抓住文章核心內容和結構特征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共讀,明主旨,探情感
共讀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合作學習、互動交流,構建閱讀共同體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共讀過程,引導學生深人文本,從多個角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內涵和情感價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從而對自讀階段進行補充,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互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適時糾正學生的理解誤區,學生可以從互動中獲得新的思維視角。
1.探究文章的主旨內涵
主旨是文章的核心思想,也是作者通過文字傳達的觀點。在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標題、段落的核心句子以及關鍵句子等,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主旨內涵,更清楚地明白作者的創作意圖。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構建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共讀的有效性。
例如,《蘇州園林》一文用非常豐富的說明性語言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建筑美、藝術美和文化美,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建筑設計方面深厚的造詣以及創新精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讀出蘇州園林的美,還應該透過蘇州園林了解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了解其背后的工匠精神以及勞動精神。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共讀情境:像中國的長城、故宮、頤和園、蘇州園林等傳統建筑,都是古代建筑工人們一磚一瓦建造的,耗費了數代人的心血,這充分展現了他們對建筑藝術的追求以及創新精神。接下來,請你從課文中找出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及古代勞動人民的創新精神的句子,對此仔細品讀,說一說你的感受。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再讀課文,針對這些句子展開互動交流。
生1:“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句體現了古代人們對建筑的藝術追求,也體現了傳統建筑文化的獨特魅力。
生2:“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這說明了蘇州園林的建造不同尋常,擺脫了傳統建筑設計的束縛,展現了古代人們的創新精神。
通過這樣的共讀過程,引導學生深人理解文章的主旨內涵,同時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
2.探究文章的情感價值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傾向,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思念,這些情感是文章生命力的一部分,也是學生解讀文章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子,分析作者傳達的觀點和情感,體會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為此,可以采用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感知和體會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從課文中表達作者游覽感受的句子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從而理解文章傳達的情感價值。
“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提問一:這一句評價的景觀是什么?
提問二: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是一項藝術”,還特意說明了“不僅是技術”?
提問三:通過這句話,可以感受到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
基于上述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閱讀。結合文章中對假山的描寫可知,作者在這里表達了自己由衷的贊嘆,不僅贊嘆假山堆疊的高超技術,同時贊嘆整個假山造型帶給游覽者的視覺美,令人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中,因此說假山堆疊不僅是技術,還是一種藝術。通過這樣的啟發性提問以及互動交流,能夠營造積極活躍的共讀氛圍,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精讀,賞語言,究寫作
精讀是閱讀教學的關鍵一步,重點引導學生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讀課文,認識課文的語言特征,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和寫作經驗,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
1.從表達角度辨析語言
在精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研究課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描寫方式以及說明方法等,理解這些語言表達方法是如何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從文章中的說明性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對說明方法以及表達效果展開探究性學習,從而體會文章語言的美感。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這一句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同時“據說”“不過”“十多”等詞匯也體現了說明文的嚴謹性。
“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磷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這一句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藤蘿和枝干比喻成一幅畫,體現了園林植物的美。
通過這樣的語言賞析,引導學生歸納說明文語言的特征,豐富學生對說明文創作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2.從寫作角度分享經驗
在精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構思和布局,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或者順序安排,并從寫作角度去分析文章的創作技巧,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經驗,提高寫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從文章的結構入手,借助思維導圖向學生展示作者的寫作脈絡(見圖1)。
圖1
基于思維導圖展示的文章結構,引導學生認識課文展示的自然之趣、自然之美、圖畫美以及景致美。隨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本地一處園林景觀展開仿寫活動,并應用文章的說明方法提升文章的可讀性以及表達效果,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自讀、共讀、精讀”三步走閱讀教學模式具有非常突出的實踐意義,能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