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學科實踐能夠促進學習方式的轉型。它通過強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具身體驗,引領學生從思維更深處挖掘相關知識經驗,在實踐活動中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形成對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對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科實踐需要通過數學活動加以實現。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就是在踐行數學學科實踐。2]針對第一學段的學生,筆者從現實生活出發,聚焦“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內容,設計了以“我為2025穿新衣”為主題的數學活動,通過巧設活動主題、厘清學習目標、規劃活動實施、構建評價體系,探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科實踐路徑。
一、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巧設活動主題
真實情境是連接數學與生活的重要橋梁。在數學學科實踐中,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教師需要向學生提出一個真實情境中的挑戰性問題。3因此,活動主題的確定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和方法,實現數學知識的活態化建構。4]
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要求,1~2年級學生需要在實際情境中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數量多少的比較,理解數的大小關系,感悟相等和不等關系;利用畫圖、實物操作等方法,運用數和數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5]基于此,教師聚焦于為迎接新年而擺放在校園內的“2025\"的數字模型,創設“我為2025穿新衣\"的主題活動。圍繞“用落葉裝扮數字模型\"的核心任務,確定“一片樹葉有多大\"“數字模型知大小”“樹葉新衣知多少\"三個子任務,形成三級聯動的活動框架,確保整個主題活動有方向。在這一活動的引導下,學生得以經歷“提出問題一明確任務一設計方案一解決問題一梳理總結\"的活動過程,實現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建構性積累和實踐性運用,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字知識的價值。
二、以核心概念為基石,厘清學習目標
核心概念是學科知識的精髓。圍繞核心概念整體建構學科實踐,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學生深入把握知識的內在本質,培養結構化思維。在數學學科實踐中,教師應聚焦核心概念,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方向,制定主題活動的學習目標,以此引領活動的實施與評價,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本質。
此次主題活動的核心概念是“數與運算”,包括對數意義的理解、合理判斷估算、數的運算與問題解決。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教師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擬定了活動目標(如表1)。
三、以序列任務為橋梁,規劃活動實施
任務是學科實踐的核心,是學生探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應圍繞核心任務,按一定順序和層級設計子任務,以序列任務(問題)為橋梁關聯數學知識,由此及彼,層層遞進,實現任務與知識的互通,為學生思維的發展搭建階梯。在確定序列任務之后,教師還需規劃與子自標相對應的活動內容,以及學生在任務解決過程中應該展現的具體行為表現。活動方案供教師參照并付諸實施,行為表現則用于判斷學生的學習進展,評估活動效果。

基于此次主題活動的序列任務和學習目標,教師規劃了具體的活動內容,并明確了學生在活動中應呈現的行為表現(如表2)。
教師可以根據活動內容和行為表現來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指導反饋,并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任務1“一片樹葉有多大\"為例,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誰的樹葉最大?引導學生通過組內和組際的比拼,歸納比較樹葉大小的方法。接著引出活動測量一片樹葉的大小。經過討論,學生想到可以用手掌、橡皮等物體作為測量工具。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還可以選用大小均等的紅豆、紅棗或花生等進行密鋪,通過鋪滿一片樹葉所需物體數量的多少來描述樹葉大小。最后根據學生實踐活動的結果,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用花生鋪,每個人在樹葉上鋪的數量不一樣?為什么同樣一片樹葉,用紅棗和紅豆來鋪所用的數量不一樣?如此,學生經歷三次活動,多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感悟數與量的對應關系,建立不同數量之間的聯系,不僅感受到統一測量工具的必要性,還加深了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提升了認知遷移能力和策略選擇能力。

四、以多元評價為手段,構建評價體系
學科實踐的評價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實踐活動為中心,以表現性目標為依據,對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和結果作出判斷。教師不僅要關注對活動過程的整體評價,也要關注對驅動性任務達成情況的評價,還要關注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參與情況的評價。7]
此次主題活動的評價采用“即時評價 + 過程評價 + 展示評價\"的方式進行,覆蓋整個活動過程。其中,即時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展現出的行為表現。如在任務3“樹葉新衣知多少\"中,針對樹葉粘貼環節,可引導學生從文明排隊、安靜等待、衛生整潔、有序粘貼、積極參與五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每達成一項要求就得到一顆☆。
過程評價主要是對子任務達成情況的評價。此次主題活動中,教師主要依據活動目標和行為表現來設計評價標準(如表3)。
展示評價是在主題活動結束后進行的總體評價。學生需要對整個活動進行回顧梳理,挑選最感興趣的子任務、印象最深的實踐環節抑或是最滿意的實踐作品,進行班內匯報或跨班展示,分享自己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應對策略。

這種多元評價的方式,不僅使整個實踐活動形成了閉環,還使學生明晰了此次實踐活動的學習目標和自己需要達成的表現,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確保了活動的有效性和學習成果的真實性。
五、總結與反思
(一)具身體驗,為素養發展奠定基礎
學科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平臺。任務1中,學生數紅棗、數花生、數樹葉…在不斷數數的過程中感悟數與量的關系。任務2中,學生將超過自己身高的數字模型化天為小,分區域估計天小。他們合作用“手掌”代替“樹葉\"交替擺放,先數一層有幾個,再數一共可以擺幾層,估算出一個區域的大小,最后合起來估算出整個數字模型的大小,在運用策略估算的過程中感悟數的大小。學生在具身體驗中逐漸形成對數字的敏感性和理解力,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為深化知識理解、構建知識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深度思考,階梯式發展核心素養
在學科實踐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觀察、思考、對比、反思等多種能力,形成直觀感悟,在此基礎上對實踐成果進行檢驗與完善,以此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任務1中,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同樣的樹葉,測量工具(單位)越天,所需的數量越少;同樣的測量工具(單位),樹葉越大,所需的數量越多。任務3中,學生通過反思用手掌密鋪與用樹葉密鋪的誤差,總結出用手掌密鋪時需要適時做好標記,用樹葉密鋪時要避免重疊等結論,并對方案進行了調整和改進。學生在深度思考中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實現核心素養的階梯式發展。
(三)長程實施,抵達核心素養新境界
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持續和系統的過程。數學學科實踐以學生的經歷體驗為主線,從整體上構建了更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流程,通過多學時的長程活動,多層實施,動態教學。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統的數學認知結構,并通過持續學習、實踐和反思,實現對實踐成果的遷移和運用,從而將核心素養提升至一個新的境界。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實踐的設計與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緊密圍繞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在要素,整體設計,長程實施。踐行學科實踐,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數學的深度理解與實踐創新,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彰顯數學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瑞生,趙鴻.基于數學活動的學科實踐:內涵、特征及實施策略[J].小學數學教師,2024(12):5-10,2.
[3]徐佳嘉,劉徽.如何讓“真實”更真實:論項目化學習中的真實性設計[J].上海教育,2022(2):60-63.
[4]吳靜君.問題解決: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進階設計:以“我的十歲成長禮”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4(26):23-2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武靖.數學學科實踐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的機制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3(19):35-39.
[7]張珈瑞.面向真實問題突出知識關聯發展核心素養:人教版新教材中“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的編寫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4(12):7-15.
(浙江省杭州市天長觀潮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