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來的認識”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主題的學習內容?!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對該主題第一學段的學業要求為:感悟統一單位的重要性,能估測一些身邊常見物體的長度,并能借助工具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根據這一學業要求,筆者基于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中的相關內容,對“厘來的認識”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磨,并在首次試教后,從情境創設、活動設計、評價實施三方面進行優化調整,以提升測量教學的有效性,系統培養學生的量感。
一、首次試教
(一)情境導入
教師呈現2根不同顏色的小棒,其中藍色小棒的長度為4枚小回形針的總長,紅色小棒的長度為2枚大回形針的總長。
接著,出示學生可能得出的結論: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長。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用這樣的方法比長短?
(二)探究學習,認識厘米
1.聽一聽:借助微課認識尺子。
2.認一認。
(1)尺子上,從到的長度為1厘米。(2)生活中,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3.辨一辨:出示課前學生測量藍色小棒長度的前測單,引導學生交流這樣測量是否正確,主動發現測量方法。4.量一量:動手測量紅色小棒的長度,學習測量方法。5.找一找:出示4根小棒,讓學生通過測量找出長10厘米的小棒,并比較誰量的次數最少。6.估一估:猜測牛奶盒的長、寬、高和吸管分別有多長。
(三)課堂總結(略)
二、對首次試教的思考
首次試教后,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教研活動中聽課教師的反饋,筆者對本次教學的情境創設、活動設計、評價實施進行了思考,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一)情境設置與認知脫節
在首次試教中,教師創設了“借助回形針比較小棒長短\"的情境。然而,這一情境未能與學生已有經驗建立實質性的聯系。學生在幼兒園階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更多的是用直尺測量書本、鉛筆等物品的情形,而缺乏回形針也可作為測量工具的認知。這種認知上的脫節直接導致學生對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產生困惑。
(二)活動設計缺乏系統性
深入解析試教時設計的教學環節,發現其存在邏輯斷裂問題。具體而言,學生在“聽一聽\"環節通過微課認識尺子,指向被動輸入;在“認一認\"環節觀察1厘米,指向直觀感知;在“辨一辨\"環節討論測量方法,指向方法辨析;在“量一量\"環節動手操作,指向技能訓練;在\"找一找\"環節比較測量次數,指向應用鞏固;在“估一估\"環節猜測物體長度,指向估測能力培養。這些活動呈碎片化狀態,難以推動“感知一理解一應用一遷移\"的認知進階,致使學生的量感發展缺乏系統性。更重要的是,缺乏對“1厘米\"的深度體驗環節,沒能強化學生對單位長度的肌肉記憶,難以助力其空間表象的形成,導致學生對“1厘米\"的感知僅停留在視覺層面,而無法轉化為內在的量感。
(三)評價浮于表面
試教中的評價設計呈現典型的結果導向。師生互動多停留在“對不對\"的是非判斷層面,而較少涉及“為什么\"的原理探究。這種評價方式與“關注真實學習過程\"的理念背道而馳。此外,對學生量感的評價僅停留在測量方法掌握程度方面。既沒有建立“估測一驗證\"的對比機制,也缺乏對單位累加思維的過程性記錄。這樣的評價方式難以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單位觀念。
三、改進后的教學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對首次試教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優化。改進后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了解起點
教師呈現3張不同顏色,長度分別為5厘米、7厘來、10厘米的紙條,讓學生說說可以研究什么問題。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問題——長度。在紅色、黃色、綠色三張紙條中,哪張最長?哪張最短?每張紙條到底有多長?你有什么辦法知道?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師:是的,尺子就是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二)自主探究,形成量感
活動一:量一量
1.用尺子自主測量紅色紙條的長度。
2.學生交流測量的方法。
(1)方法一:從0量到7,長度為7厘米。
師:你怎么知道它的長度是7厘米?
生:紙條最后對著7,尺子上又標注著cm,所以是7厘米。
師:你們在尺子上看到 cm 了嗎?它就代表“厘米”,是長度單位。
(2)方法二:從1量到8,長度為7厘米。
師:按照剛才那名同學的方法,紙條最后對著幾,就是幾厘米。但也有同學量出來的長度是8厘米,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要從0開始量。他從1開始量,就要減去前面那一段,8-1=7,長度應該是7厘米。
師:你來指一指,需要減去哪一段?0到1這一段剛好是一大格,也就是1厘米,尺子上還有哪里的長度是1厘米?
生:1到2、3到4、8到9··
師:那我們就一大格一大格地數一數這張紅色紙條上有幾個1厘米。
生:(邊數邊比畫)1個1厘米,2個1厘米,3個1厘米7個1厘米。
師:七大格就是7個1厘米,也就是7厘米。我們再來數一數,方法一從0量到7,是不是也是7個1厘米呢?
3.再測量一次紅色紙條的長度,同桌互相檢查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
4.鞏固測量方法:量一量剩下的黃色紙條(10厘米)與綠色紙條(5厘米)的長度,同桌校對。
活動二:變一變
1.“創造\"5厘米。
師:看來大家已經會用尺子測量長度了。那如 果不用尺子,你能在這張黃色紙條(10厘米)上找 出5厘米的長度嗎?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找的?
生1:對折。
生2:用綠色紙條去比。
生3:用1厘米慢慢比畫。
師:拿出尺子量一量,驗證一下,你找得準嗎?
2.“創造\"2厘米。
師:再來試試“創造”2厘米的長度,你還能行嗎?(學生再次用尺子檢驗是否接近)師:這是2厘米,這張紙條長10厘米,對比一
3.創造\"1厘米并檢驗。
4.估一估作業紙中的線段長度,再通過測量進行驗證。
(三)提升強化,生活應用
1.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差不多是10厘米、5厘米、2厘米。2.估一估身邊物體的長度,了解更長的物體可以用更大的長度單位、更短的物體可以用更小的長度單位去測量。
四、感悟與體會
深人對比前后兩次教學實踐,改進后的教學以學生的認知邏輯為起點,對教學的情境、活動、評價進行了重構,將知識學習真正轉化為素養生長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量感。
(一)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激活學生認知經驗
數學情境的創設應當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注意與學生的知識體系自然銜接,確保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認知建立有效關聯。在第二次教學中,教師選取長度分別為5厘米、7厘米、10厘來的3張不同顏色的紙條構建了結構化的教具體系,并通過遞進式的問題鏈設計,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融人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方法,從而實現認知的發展。
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設問“哪張最長、哪張最短”,精準對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活其直觀比較思維,使其在視覺對比中形成對“長\"和“短\"的具身認知,完成長度表象的初步建構。接著,拋出遞進式問題“每張紙條有多長”,引發學生從定性比較到定量測量的認知躍遷,使其自然產生對工具測量的學習需求。這種“直觀感知(觀察比較)一認知沖突(精確需求)一工具介入(方法學習)一概念建構(單位認知)\"的教學序列,完整再現了人類度量意識發展的歷更軌跡,暗合“具身認知一符號認知”的學習進階理論。
整體上看,這樣的情境設計不僅實現了數學學習與生活經驗的有機融合,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主動探索、學以致用的過程。
(二)構建三階活動鏈條,系統發展量感素養
改進后的教學設計依托“具象操作一量化分析一遷移應用\"的三段式活動鏈,分層打通量感培育的認知進階路徑,不僅精準對應“感知積累一度量體驗一實踐內化\"的核心素養發展邏輯,還通過結構化任務實現了學生從具身體驗到數學建模的思維提升,系統構建起完整的量感發展體系。
1.基準建立階段:具身化的單位感知。
在“量一量\"環節,教師將“1厘米\"這一基準概念的建立巧妙地融入測量活動中。學生經歷多層次的操作活動,既掌握了測量方法,又建立了“1厘來\"的單位概念。首先,通過對比從0量到7與從1量到8的測量方法,認識到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來。其次,通過\"數大格\"活動,一邊數\"1個1厘來、2個1厘米…”一邊用手指比畫,從而將抽象的長度單位轉化為具身的觸覺記憶。最后,通過找1厘來的操作活動,充分建立標準單位的表象。通過課堂觀察發現,經過這樣系統的活動設置,學生在后續活動中已能準確調用“1厘米\"的心理表象進行估測。
2.單位累加階段:結構化的思維發展。
量感培養的核心在于理解“測量就是單位的不斷累加”。在“變一變\"環節,教師創造性地將單位累加思想的建立分散至三個層次的活動中。
第一層次是直觀層面的對折操作,學生通過將10厘米紙條對折得到5厘米,直觀感受“2個5厘米就是10厘來”,建立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理解測量的本質。第二層次是參照層面的比較推理,利用5厘米的紙條“創造”2厘米,體驗單位的細分與累加,發展量感。第三層次是抽象層面的心理表象操作,通過“創造\"1厘米并驗證,體會單位的守恒,形成空間觀念。依照這種“整體一部分一單位\"的設計思路,每個操作活動都會強調“包含幾個小單位”,從而使抽象的“單位累加\"變得具體可感。
3.遷移應用階段:情境化的問題解決。
估測是學生辨別對大小關系直觀感受的一種最真切的方式,是幫助學生建立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2]在\"估一估\"環節,教師設計了階梯式的生活應用任務:先估測練習紙上標準線段的長度,再尋找與3張紙條差不多長度的物體,最后拓展到對身邊常見物體的估測。這種漸進式的遷移設計完全符合2022年版課標提出的“能估測一些身邊常見物體的長度\"的學業要求。尤其巧妙的是,教師還要求學生先記錄估測值再通過實際測量進行驗證,借助對比差值反思估測策略,這充分體現了教學建議中強調的“在真實情境中發展應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經過這樣系統的訓練,不僅能提升估測的準確率,還能夠清晰地表述自己的估測依據。
(三)嵌入過程性評價機制,促進深度概念理解
可視化評價工具的運用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及時獲得反饋,真正實現以評促學、以評導教。在第二次教學中,教師創新性地將提前設計的多維評價量表(如表1)嵌入教學過程,靈活運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多元評價方式,把抽象的評價指標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表現。這種評價方式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軌跡,實現了與教學過程的有機融合,使評價真正成為推動學生量感發展的有效助力。

本次磨課活動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科學重構,回應了2022年版課標的相關要求,使得測量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的認知邏輯為起點,系統推動學生量感的發展,為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梓鈺.指向量感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以“認識厘米”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5(2):60-62.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尼山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