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3-0028-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實施”中強調,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是第一學段“數與代數\"領域中“數與運算\"的重要教學內容,在整數運算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如何借助多元表征探尋加減法的運算本質,促進核心素養落地課堂,是應該深入思考的,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為精準施教提供依據 一綜合分析
(一)《課標》解讀,掌握學段具體要求
“數的運算\"重點在于“經歷算理和算法的探索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根據第一學段“讓學生感知數的加減運算要在相同數位上進行,體會簡單的推理過程”的教學提示,在低年級加減法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多種探索活動,讓學生多元表征自己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建構計算過程,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二)教材解讀,明晰教學核心問題
基于對《課標》和教材的研讀,確定本單元的主要核心素養為“運算能力”。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牢牢抓住核心概念“計數單位、數位、位值制”,提煉單元核心問題“怎么算?\"“為什么這樣算?\"體現“相同計數單位才能夠直接相加減”的數學本質,促進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二、為精準施教錨定方向 整體架構
(一)單元主題分析
1.單元通讀—讀透知識的“前延后續”。運算能力是一種數學思維能力。在第一學段“數與運算\"的教學中,小棒、計數器、小方塊、數線等都是常用的直觀模型,教師要鼓勵學生借助“直觀模型”,將動作表征(操作直觀模型)語言表征(邊操作邊講解)符號表征和算式表征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思維發散中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在比較辨析中加深對數學本質的感悟。
(1)前幾課時的引領作用。本單元的前幾節課中,小棒和計數器兩種主要直觀模型的運用由直觀逐步走向抽象。學生能運用到動作表征、語言表征、符號表征等呈現思考過程,豐富并發展了對算理的理解,同時也使思維變得更加多元。各課時的引領作用如下:
“小兔請客”: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減,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
“采松果”:突出個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相加減,即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減,進一步體會數位的概念。
“青蛙吃蟲子”:用小棒和計數器展示計算過程,體會位值制,突出相同單位的數相加減,即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減,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減。
(2)不進位加法豎式計算的引出。本單元“拔蘿卜”一課是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教學重點是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索上,小棒和計數器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為學習豎式計算做好準備。
(3)教材內容繼續推進。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加與減(三)\"將出現“滿十進1\"“借1當十”情況。教材推進的脈絡延伸到了如何在豎式中把這種情況用數學化的、符號化的方式表示出來。教師要以聯系的眼光看待知識,把筆算加減法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遷移、完善和發展。
2.課時精讀—讀懂文本的“前因后果”。“拔蘿卜”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筆算。從教材可以看出,凸顯了“十”和“個”的單位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小棒、計數器和豎式計算的多元表征,探尋加法運算本質,為運算教學構建模型。
三、為精準施教搭建支架一一單元整體設計
準確把握單元整體教學內涵、有效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深入推進數學課程改革的關鍵。
(一)緊扣課時教學的核心問題
學生活動應當緊扣核心問題。本單元各個課時都可以設計核心問題:“怎么算?為什么這樣算?”通過核心問題的設計,把學習活動置于有效的探究情境中。學生借助小棒、計數器或畫一畫的方法解釋自己的想法,在個性化自主表達中,感受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二)凸顯學生完整的活動過程
1.提供學習需要的操作素材。本單元學習活動中,借助小棒和計數器等素材的操作,學生經歷了從實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號操作的基本思維過程。多元表征幫助學生建構了數位的概念,使學生對個、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2.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以往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已能借助學具,如小棒、計數器等實物,探究“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他們還能通過畫一畫、圈一圈的方式繪制出半直觀、半抽象的數形結合圖式,把直觀操作和構建算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思維過程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在一起。借助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能促進學生對加減法運算道理的遷移,更好地理解運算本質。
四、為精準施教建立聯結 一重點課時教學
“拔蘿卜”一課,是豎式計算的第一次亮相。怎樣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加法豎式的計算法則?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
(一)學情前測—摸清學生現實起點
課前精心設計前測單(圖1)。大多數學生能正確計算,而且他們所表達的方法是多樣的,
如畫小棒、畫計數器、畫數線、分步口算等。但是能夠用豎式計算的學生不多;經課前訪談,發現能清楚地表述豎式計算算理的學生極少。

分析前測情況,思考兩個關鍵問題:如何建立已有知識與豎式計算之間的聯結?如何理解不進位加法的算理,體會相同數位對齊的含義?
(二)教學實踐—多元表征,旨在理法相融
【片斷一】想想畫畫 促其思
“畫一畫\"活動,能多方位幫助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思維過程,初步感知計算模型,
1.出示算式: 36+23= ( )(圖2)
3.完成學習單(圖3)

關于計數器、小棒等學具的操作,學生在此前的學習中早已積累大量的經驗。畫小棒、畫計數器,實際上是學生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次抽象。于是,我們大膽嘗試,讓學生將直觀的學具操作形式轉變成“畫一畫”或“寫一寫”,大部分學生能使用畫圖的形式進行說理。
【片斷二】比比看看 解其惑
2.師:可以怎么計算?
“畫小棒”“畫計數器模型”“分步口算”和“用豎式計算”方法的出現,都能說明 36+23 的口算過程和結果。學生用畫靜態小棒或計數器模型的辦法體現出動態的運算過程,使抽象的口算方法直觀化,為筆算算理的理解夯實基礎。展示學生作品后,引導學生思考核心問題:“為什么這樣算?”通過觀察比較,學生構建小棒圖和計數器圖之間的聯系,強化了數位表象,有效抓住了算理直觀的契合點。
【片斷三】寫寫算算一塑其型
1.把握算法構建的關鍵點。放手讓學生嘗試列豎式進行計算 36+23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書寫格式。聯系“擺小棒一計數器上撥珠一用豎式計算”,促進學生對筆算的算理和算法的清晰認識,將“說理”與“明法\"有機結合,有效把握了加法豎式計算中“相同數位對齊”的關鍵點。
2.緊扣算理算法的融合點。借助多元表征,運算教學才能由“理”入“法”,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本環節引導學生思考核心問題:觀察這些方法,在計算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圖4)?

學生充分交流后,借助多媒體課件,用“萬能箭頭\"對比以上三種方法,強化“相同數位要對齊\"這一規則,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即,列加法豎式時之所以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是為了把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把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最后,通過對比優化,凸顯筆算的優勢。
3.辨析豎式計算的疑難點。學生獨立完成“素養作業一\"(列豎式計算 45+23,4+23 ,在分享交流中重點辨析 4+23 的豎式計算。以錯融錯,重視學生對錯例的分析和研究,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片斷四】想想練練 促生長
第二關:撥珠游戲
笑笑在計數器上撥45,然后再撥了2顆珠子,她再撥的數是( ),先寫出橫式,再列豎式計算。

通過有趣的撥珠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圖5),用一個不完整的橫式,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最后計數器上顯示110,并提問怎么列豎式計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總之,運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我們要關注運算教學的整體性,讓學生對知識內容形成結構化的認識。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借助多元表征探尋運算本質,促進學生結構化思維的生成和進階,全面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本文系2022年石獅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SJGZX2022-4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周曉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教學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0.6.
[3]陳紅霞.小學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這樣做[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