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3-0022-03
當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一定轉變,需要具備靈活運用各個領域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通過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能更為有效地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之中,教學方法顯得相對單一,大多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致使課堂嚴重缺乏互動性與趣味性,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在講解“乘法運算”這一重要知識點時,教師常常用直接告知學生乘法口訣,并要求背誦的方式教學,學生只是機械地進行記憶,部分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乘法運算”的實際意義,這就會導致他們在后續解決實際問題時,感到困惑和迷茫。
同時,數學課部分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數學知識本就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問題就會出現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充分且深入地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比如,在教授“面積計算\"這一內容時,教材中的題目往往是過于簡單化的圖形,而現實生活中諸如房屋面積的計算、土地面積的測量等真實情況卻很少被提及,學生在遇到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時會手足無措,感到無從下手。
此外,傳統教學過度地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卻嚴重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主要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無法全面、客觀且準確地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例如,目前對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團隊合作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
二、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一)拓寬學生視野
跨學科教學成功地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比如,在學習“統計”知識時,可以與科學課程中的實驗數據收集與分析相結合,這樣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統計的方法,還能夠了解科學實驗的具體過程和方法,極大地拓寬了知識的范疇,顯著提高了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而實現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再比如,在研究植物生長周期時,學生要詳細記錄不同階段植物的高度、葉片數量等數據,如果用數學圖表進行系統整理和深入分析,不僅能深刻地理解植物生長的內在規律,還能大幅地提高他們的數據處理能力。
(二)培養創新能力
不同學科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通過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在數學與美術的跨學科教學中,學生巧妙地運用數學知識來繪制由幾何圖形組合的美術作品,多角度去思考數學與藝術之間的結合點,成功突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再比如,學生利用對稱、旋轉等數學原理設計出富有創意的剪紙作品,充分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創新精神。
(三)推動全面發展
跨學科教學高度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體現在重視知識的學習,還格外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數學與體育課程有機結合,學生在計算體育賽事得分、分析運動數據等過程中,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增強了自身體質,極大地促進了其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再比如,在學校進行運動會時,學生通過計算各個班級的團體總分,練習了加法和乘法等數學運算的方法,同時也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四)提高教學效果
跨學科教學以生動有趣、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呈現知識的融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比如,當數學知識與語文故事巧妙結合,在充滿趣味的故事中學習數學,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再比如,在學習“小數”時,引入“小熊買糖果”的故事:小熊因為記錯價格,把小數弄混,買錯了東西。學生在歡樂的笑聲中輕松理解了小數的概念。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融合科學課程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引人科學實驗。比如在學習“體積\"和“容積”時,讓學生通過科學實驗來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比如測量石塊的體積。學生可以利用排水法,將石塊放入盛有水的量杯中,通過仔細觀察水的體積變化來精準計算石塊體積。將數學知識與科學實驗操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加深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可以讓學生測量土豆、蘿卜等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進一步鞏固排水法的實際應用。
(二)結合語文課程
教師可巧妙地借助語文故事來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比如,在教學“百分數\"時,引人“打折促銷”的有趣故事:商場進行促銷活動,某商品原價100元,打八折出售,計算現價。通過這樣貼近生活的故事,將抽象的百分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同時也幫助學生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引入“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爺”的經典故事,通過計算利息等復雜問題,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情節中牢牢掌握數學知識
(三)整合美術課程
教師可利用美術元素來展現數學的獨特之美。比如,在學習“圖形的對稱、平移和旋轉\"時,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意,創作一幅包含這些圖形變換的美術作品,或設計一個精美的圖案。通過親手繪制圖案,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圖形變換的顯著特點和內在規律,深切地感受數學與美術的完美融合之美。
再比如,安排學生設計具有對稱美的窗花,又或者利用平移和旋轉創作動感的圖案。
(四)結合體育課程
教師可安排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深人分析體育數據。在體育課程中,學生認真記錄自己跑步的速度、跳繩的次數等數據,然后在數學課上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準確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等重要數值,既扎實鞏固了數學統計知識,又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體育鍛煉情況。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分析班級同學的體育達標成績,制作成績分布圖表,直觀地展示班級整體的體育水平。
(五)結合勞動課程
教師可在勞動實踐中巧妙安排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在校園種植活動中,學生精確計算種植區域的面積、需要購買的種子數量、肥料的用量等關鍵信息,將數學知識切實應用到實際勞動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制作手工藝品時,學生測量材料的尺寸,計算所需材料的數量,進行成本預算等,也在練習運用數學知識
總之,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是高度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以及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重要教學模式。通過切實解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充分發揮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并靈活運用有效的實踐策略,將數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美好未來筑牢堅實的基礎。在未來的教學進程中,教師應當持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跨學科教學的方法與途徑,讓小學數學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引人人勝。
參考文獻:
[1]汪尊明,曹兆芳.基于學科大概念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探索———小學數學跨學科融合培養學生量感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08):63\\~65.
[2]陳麗君.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的實踐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4,(08):96\\~98.
【責任編輯王悅】
本刊關于作者投稿及稿件處理的重要啟事
1.作者投稿本刊可寄磁盤文件或發送電子郵件。本刊電子郵箱:jysjyyj@vip.163.com,郵件\"主題\"一欄請注明作者姓名和論文題目,以便于檢閱。
2.文章標題后另行寫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和電子郵箱放在文章末尾。
3.正文前面加關鍵詞3\\~8個,摘要100\\~300字。
4.論文第一作者應在首頁地腳處寫出“作者簡介”,順序如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5.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項目編號。多項基金項目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該項置于論文首頁地腳處“作者簡介”前一行。
6.文章的參考文獻,請標明主要責任者(多個責任者用逗號隔開)、文獻題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獻類型(專著、論文集、報紙文章、論文、報告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期刊的刊期)、文獻的起止頁碼。
7.來稿篇幅不宜過長,以4000字以內為宜;正文用字不要小于四號字;來稿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三個月內未接到錄用通知即未被采用。
8.本刊已許可中國知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龍源期刊網等以數字化方式通過網絡復制、匯編、發行、傳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國知網等網絡著作權使用費,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發表之行為視為同意上述聲明。如有異議,請在投稿時說明,本刊將按作者說明處理。
9.本刊對所采用稿件有文字刪改權,如不同意,請來稿時聲明。
《教育實踐與研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