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有一個地方,這里太陽永不落山,黑夜被極光點亮;人們不需要鬧鐘,想睡覺就睡覺,想工作就工作;商店營業時間由店主心情決定,學校課程根據學生狀態調整這并非童話場景,而是挪威北極圈內的索馬洛伊島的真實生活。這座被稱為“全球唯一沒有時間的地方”,用69天的極晝與極夜,重新定義了人類與時間的關系。曾有游客在島上留言:“摘下手表的那一刻,我仿佛聽見時間碎裂的聲音。今天,就讓我們推開這座“無時之境”的大門,探尋它的秘密
北極圈中的 “時間孤島”
索馬洛伊島位于北緯 38',東經 18° 01,距離北極圈僅300公里。這個面積僅0.34平方公里的島嶼像一枚銀色的貝殼,鑲嵌在挪威海與峽灣交匯處,通過一座1975年建成的長約200米的拱形石橋與特羅姆瑟大陸(特羅姆瑟是挪威特羅姆斯郡首府,也是挪威北部最大港口城市。其地理位置靠近歐陸大陸最頂端,是全世界最北城市之一)相連。冬季最低氣溫可達 =150 ,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15°C ,典型的極地海洋性氣候賦予這里長達兩個月的“極晝”和“極夜”奇觀。
島上現存34戶常駐家庭,總人口不足300人。這里唯一的雜貨店兼郵局每周營業三天,店鋪不掛時鐘,員工睡醒了,商店才營業;老師和學生準備好了,學校才開學;漁民吃飽喝足了,才出海捕魚。當我們遵循傳統時間觀念睡得正香時,當地的孩子們還在午夜踢足球……大家享受著不被時間約束的生
極晝極夜:讓人們 “置身時間之外
索馬洛伊島居民可以毫無顧慮地置身于時間之外,跟當地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
索馬洛伊島位于北極圈以北,每年5月至7月,地球自轉軸傾斜偏向北方,北半球的日照時間變長,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該島在夏日里難得一見日出日落。換句話說,這段時間里,索馬洛伊島的“太陽”如同被施了魔法,連續69天不落山,出現漫長的“極晝”天氣。
在這段特殊的時間,人們可以清晰地看見每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出現,向南偏移,接著逐漸向西移動,最后向北移動,于第二天早上回到東邊。這番景象直接打破了人們對“太陽東升西落”的認知。
與極晝相對的是極夜。當地球自轉軸傾斜再次變化,太陽直射點不斷移動,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增多之時,便是索馬洛伊島的極夜來臨之際。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黑夜籠罩島嶼長達60天,唯有絢麗的極光劃破天際。這種極端的光照條件,讓島上居民戲稱:“我們的日歷只有兩種狀態一一永遠的白晝和永恒的黑夜。”
潮汐漲退:時間最原始的模樣
在索馬洛伊島,居民們雖然已經習慣了極晝和極夜的生活,但近半年的極端日照變化,讓“早上7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的時間制度徹底失效。
于是,在2019年,島上300名居民集體向挪威政府遞交請愿書,提出了“廢除時間制”,申請成為“全球首個無時區”。推動者謝爾·奧拉夫·赫維丁回憶:“漁民在極夜無法捕魚,學生冬季總在課堂上打瞌睡。我們不能再被鐘表綁架了!”
最終,經過政府層層審批,島上正式取消時間管理。島民摘下手表,取下墻上的掛鐘,不再依賴冰冷的數字來安排生活一一饑餓感代替了固定的用餐時間,困倦來臨時就休息,精力充沛時就工作。而那被砸碎的鐘表,則被掛在進島大橋的欄桿上,成為“時間墳墓”的象征。
在“取消時間”后,索馬洛伊島的居民找到了一種新的時間指引方式——潮汐時鐘。潮汐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性變化,它與月亮和太陽的引力作用有關。在島上,居民們通過觀察潮汐的變化來判斷時間和安排活動。
島上居民多從事漁業,他們的作息完全遵循“潮汐時鐘”:夏季極晝時連續工作20小時,冬季則進入“節能模式”。甚至有老漁民說:“我們看潮水漲落就知道何時出海,觀察海鳥集群就明白魚群動向。”這種原始的時間感知方式讓島民們保持著驚人的生物鐘準確度一一即使沒有手表,他們也能在約定時間前后到達,誤差不超過5分鐘。
島上從事農業的居民,也會根據潮汐的變化來安排灌溉和施肥等工作。此外,島上的居民還會根據潮汐的時間來規劃一些娛樂活動,如海灘漫步、海上觀光等。
當然,索馬洛伊島的居民并不是完全依賴“潮汐時鐘”。他們還通過觀察太陽軌跡、極光出現規律來辨別時間。一位老漁民說:“當潮水退到第三塊礁石時,就該收網了;當太陽移到雪山尖頂,孩子們該回家吃飯了。”
這種與自然同步的節奏,比任何電子表都精準。
索馬洛伊島的故事,像一首由潮汐譜寫的詩歌。當游客們摘下腕表,學著用浪花聲計算“分鐘”,用極光變化感知“季節”,他們觸摸到了時間最原始的模樣。
這座北極小島告訴我們:或許人類不需要與鐘表賽跑,而是該像海藻順應潮水般,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節律。正如島上的孩子們在日記里寫道:“時間不是被切割的碎片,而是浪花連著浪花,極光追著極光。或許我們不必遠赴北極,只要學會傾聽身邊的地理節律一一花開葉落、潮漲星移,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無時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