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當下,幼兒群體中“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的“四小”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威脅著幼兒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基于此,在2025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共青團和青聯界提交了《關愛青少年身心健康解決青少年“四小”問題》的提案,并受到廣泛關注。可見,“身心健康一體教育”是民意,更是新時代家庭、學校和社會需要共同應對的挑戰。
社會情感學習理念聚焦兒童在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關系技能和負責任決策等方面的發展,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基于該理念,我園積極順應教育改革趨勢,秉持“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的理念,創造性地提出“建設沒有屋頂的教室”,通過自然滋養、生態拓展、野趣賦能、全域聯動等策略,打破傳統教育空間限制,構建家園社協同教育生態,有效緩解了幼兒園“四小”困境,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一、自然滋養:重塑生態,構建生活新場域
我們鼓勵班級教師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突破幼兒活動的物理邊界和場域,在大自然中開展各類生活、學習、游戲活動,無論刮風下雨,還是艷陽高照,都盡可能地讓幼兒每天有不少于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他們可以在桂花樹下吃點心聊天,也可以在花園里寫生捕蝶,下雨天就穿上雨衣雨鞋,帶上水槍、小桶盡情享受雨天的樂趣。戶外充足的光照對幼兒視力和身體發育有極大的益處,開闊的空間讓幼兒心情舒暢,也為他們提供了肆意奔跑的場地。
1.時間重構,節奏重塑
社會情感學習理論強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讓兒童學會控制情緒、設定目標和自我激勵。基于此,我園打破相對固定的一日安排,采用彈性作息制度。教師根據班級活動特點和幼兒需求靈活調整作息,例如:增加幼兒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時間,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依據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內容;在下午安排較長的戶外活動時間,便于幼兒自由地在自然環境中玩耍和運動。這種彈性作息模式為幼兒提供了實踐自我管理的機會,使他們逐漸學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活動,體驗到自主決策帶來的樂趣,進而培養了自主性和時間管理能力。
2.場景遷移,體驗升級
社會認知、人際關系技能和負責任的決策是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培養。我們鼓勵班級將幼兒生活的場地也轉移到戶外,他們可以在草地的野餐墊上吃點心、喝牛奶,也可以在戶外的生活體驗區模擬家庭廚房、洗衣房等進行游戲,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擇菜、切菜、制作水果沙拉、衣物清洗晾曬等生活活動。通過這些真實的生活體驗,幼兒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還能在實踐中了解食物營養,培養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健康飲食觀念,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根源上杜絕“小胖墩”和“小豆芽”產生。
3.檔案追蹤,關懷定制
社會情感學習關注個體差異,重視每個兒童的獨特發展需求。我園由保健室牽頭,對全園幼兒進行了健康體檢、建檔監管,通過篩查,建立“四小”幼兒健康檔案管理系統,詳細記錄他們的身高、體重、視力、心理狀態等健康數據,定期進行分析和評估,并針對不同幼兒的健康問題,制訂個性化的飲食、運動和心理干預方案。如:對于“小胖墩”,制訂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控制熱量攝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同時,安排適量的運動活動,幫助其消耗多余熱量,促進身體健康。對于“小焦慮”,開展心理輔導活動,通過游戲、繪畫等方式緩解其焦慮情緒,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通過這種個性化關懷和干預,確保“四小”幼兒在生活飲食起居方面得到全面照顧,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
二、生態拓展:全域學習,延展教育新邊界
結合社會情感學習理論,我們將自然環境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打破傳統室內教育的局限,通過時間重構、場景遷移和個性化關懷等多維度的實踐探索,為幼兒創造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活新場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破解“四小”困境奠定堅實基礎。
1.自然課堂,實踐育人
以幼兒園戶外場地為基礎打造的自然生態課程體系,如“一米菜園”“我們的班級樹朋友”“我們和孔雀的故事”等,讓幼兒參與種植、觀察、互動等實踐活動。在“一米菜園”課程中,幼兒親自參與蔬菜種植的全過程,從播種、澆水、施肥到收獲,持續觀察和關注植物的生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充分激發,他們不斷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從而深化自我認知,了解自己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同時,在團隊合作觀察記錄植物生長數據時,幼兒需要傾聽同伴的觀點,共同分析數據,鍛煉了社會認知和人際關系技能,學會理解他人的想法,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2.社區研學,開闊視野
社區研學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學習資源,與社會情感學習理論高度契合。我園不斷拓寬班級課堂維度,充分挖掘幼兒園3公里以內的社區資源,帶領幼兒走進社區,在行動中學習,如:參觀圖書館,了解書籍的分類和借閱方法,培養閱讀興趣;走進博物館,欣賞文物展品,感受歷史文化魅力;到超市購物,學習物品分類、價格計算等生活技能;在公園開展自然探索活動,觀察動植物、進行戶外寫生等。在徒步探訪過程中,幼兒的體能得到鍛煉,同時通過與社區環境的互動,他們的知識面得以拓展,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之情也不斷增強。此外,社區研學活動還為幼兒提供了與社會人士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其社會性發展。
三、野趣賦能:動態調試,激發游戲新活力
1.自然生態,心靈治愈
充滿自然野趣的游戲場景為社會情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我園打造的“沒有屋頂的教室”也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充滿自然氣息的游戲場景。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索和創造,通過玩沙、玩水、捏泥巴、搭建石頭城堡等活動,感受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從社會情感學習的角度看,這種自主探索和創造的過程,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放松身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增強對動態環境的適應能力。幼兒在游戲中發現自己的創造力和潛力,深化自我認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助于心理健康發展。
2.混齡互動,社交成長
我園打破班級和年齡界限,創建了混齡暢游新模式,這是社會情感學習理論在社交領域的生動實踐。幼兒可以自主結伴、自定主題,在游戲中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年齡稍大的幼兒能夠發揮榜樣作用,展現出領導能力和照顧他人的意識,他們會耐心教弟弟妹妹如何解決游戲中的困難;年齡較小的幼兒則在與哥哥姐姐的互動中開闊視野,獲得更多成長的啟發,激發自己不斷進步。在自由、自主、愉悅的混齡暢游模式中,幼兒體現著真實生活中的社交場景,提升了社交能力,并有效增強自信、緩解焦慮。
四、全域聯動:運動賦能,提升體質新高度
研究表明,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從根本上改善幼兒身體瘦弱和肥胖問題,也有利于緩解視疲勞。此外,在運動中身體能釋放出內啡肽等“快樂激素”,能有效改善幼兒情緒狀態,減輕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1.科學規劃,精準運動
運動在社會情感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增強體質,還對幼兒的情感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我園高度重視一小時戶外運動質量,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發展自標,梳理出幼兒大致需要發展的運動技能:走、跑、跳、鉆爬、懸吊、投擲、球類等,然后結合場地質地和空間大小,規劃出適宜的運動區域。在運動過程中,幼兒不斷挑戰自我,設定并努力達成運動目標,如:嘗試跳過一定高度的障礙物,完成規定數量的跳繩,等等。這有助于幼兒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學會克服困難,自我激勵。同時,團隊運動項目如拔河、接力賽等,讓幼兒在與同伴協作的過程中,增強團隊意識,發展人際關系技能。
2.優化器材,一物多用
我園從三方面優化器材的投放。一是運動材料化繁為簡,通過現場教研,我們發現器械不是越豐富越好,有時反而制約了孩子們的運動。二是運動材料規范化使用,我園統一認識,為了讓幼兒的運動更科學更安全,非專業化運動器械一律不使用。三是運動材料一物多技能,如:彩圈,既可以練習連續跳,也可以用來鉆爬;拔河的繩子,可以走、左右跳、手腳并用爬等。簡單的材料既不占用空間,還能滿足各種運動技能的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3.三位一體,協同指導
“三位一體”的指導模式為幼兒的社會情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運動過程中,班級“兩教一保”力求“三位一體”,明確各自站位,一位教師主要站在器械旁,方便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并及時提供安全保護;另一位教師和保育員分別站在運動區域的兩側,來回巡視并提供指導和幫助,提醒幼兒運動時注意秩序和安全。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支持,建立起積極的情感關系,增強了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良好的師幼關系有助于幼兒在運動中更加自信地嘗試新事物,勇敢面對挑戰。
同時,通過構建生活新場域、延展教育新邊界、激發游戲新活力、提升體質新高度等舉措,我園充分關注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將“沒有屋頂的教室”理念的推廣輻射給家庭和社會,與周邊社區、自然教育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各類教育活動,拓寬幼兒的學習資源和渠道,形成了家園社協同合作的良好教育生態。
五、成果梳理
通過視力篩查、健康體檢等方式進行數據分析,結果令人欣喜。2022年,我園存在視力問題的幼兒達 5.30% 肥胖幼兒占比 9.84% ,發育遲緩幼兒占比 1.77% 。通過班級日常追蹤觀察,我們發現存在情緒問題的幼兒不在少數。隨著“建設沒有屋頂的教室”教育理念的實施,近三年的數據(詳見上表)表明,“四小”幼兒數量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視力異常率、肥胖發生率、發育遲緩率均顯著下降,心理健康問題也得到有效緩解,充分驗證了基于社會情感學習理念下“建設沒有屋頂的教室”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我園基于社會情感學習理論,通過“建設沒有屋頂的教室”這一創新實踐,有效破解了“四小”問題,為幼兒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這一理念,引入科技手段,拓展社區資源,優化戶外活動內容和形式,確保每名幼兒都能在自然與社會融合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4]彭彩俠.社會情感學習研究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17,44(2):87-96.
[5]侯莉敏.幼兒園戶外混齡游戲的實踐探索[].早期教育,2018(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