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新驅動;Ramp;D;絲綢之路經濟帶;棉產品國際貿易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0145(2025)03-0090-07 doi:10.11847/fj.44.3.90
0 引言
作為世界紡織業大國和棉花凈進口國,中國每年對高質量棉花供求缺口在 150 萬噸以上[1]。然而,國際貿易壁壘高筑,我國棉花進口面臨資源成本上升、國外封鎖、傳統貿易伙伴斷供三重疊加風險[2]。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花資源豐富,占全球總量的 70% 以上,是中國原棉進口主要來源地之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應對國內棉花供求缺口,保障棉花產業鏈的穩定,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棉產品貿易合作顯得尤為重要[3]。首先,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花產量高,品種多樣,品質優良,可以滿足我國棉花產業的需求,與這些國家合作,可以降低我國棉花進口成本,提高國內紡織企業的競爭力。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棉花種植經驗和技術,可以與我國共享種植、加工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提高我國棉花產業的整體水平。再次,在當前全球棉花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有助于我國在國際棉花市場中形成穩定、多元化的供應鏈,降低貿易風險。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Ramp;D投人在推動產業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具體來說,隨著Ramp;D投入的不斷加大,企業能夠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推動產品升級[5。在棉紡織業中,這意味著從傳統的棉紡織品向高性能、功能性、環保型產品轉變。例如,通過研發新型纖維材料,企業可以生產出具有抗皺、抗菌、防紫外線等功能性的棉產品,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同時,Ramp;D投人促進了產業鏈的整合與優化。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促進了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67]。在棉產品產業鏈中,Ramp;D投人有助于實現種植、加工、紡織、銷售等環節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高效、協同的產業鏈體系。
Ramp;D投入是我國棉產品品質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國際標準對接和產業鏈協同,我國棉紡織業正逐步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為全球市場提供高品質、可持續的棉產品解決方案。本文研究的創新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現有研究多聚焦于 Ramp;D投入對制造業或高科技產業的影響[8-10]而本研究將視角延伸至傳統產業一棉產品,填補了Ramp;D投入在農業及紡織業貿易的研究空白。(2)綜合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科教與創新環境、區域經濟合作以及空間距離因素,探討了其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為優化產業政策、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理論機制
1.1 Ramp;D投入的雙刃劍效應
Ramp;D投入有助于提高棉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拓展市場空間,從而促進棉產品貿易;與此同時,Ramp;D投入也可能帶來技術壁壘、產業空心化、市場依賴性等負面影響。具體來說:
Ramp;D投入有助于提高棉產品的品質,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棉產品的需求。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國棉產品在纖維長度、強度、細度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增強了我國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amp;D投人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11]。通過技術創新,我國棉產品生產企業在原材料、能源、人工等方面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產品性價比,增強我國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amp;D投入有助于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拓展市場空間[12]。我國棉產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從而擴大市場份額。
Ramp;D投人可能導致技術壁壘,使得我國棉產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更高的進入門檻。部分發達國家可能通過技術封鎖、知識產權保護等手段,限制我國棉產品企業的市場準入。Ramp;D投入過度可能導致產業空心化[13],即研發投人與實際生產脫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棉產品企業可能忽視生產環節,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影響國際市場競爭力。Ramp;D投人過度可能導致我國棉產品企業對特定技術或產品的依賴性增強,一旦國際市場發生變化,我國棉產品企業可能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1.2Ramp;D投入促進棉產品貿易結構優化
(1)推動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
Ramp;D投人顯著提升了中國棉紡織業的技術水平,使高支紗、功能性面料等高端產品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具體來說:高支紗與特種紗線需求增長,通過研發精細化紡紗技術,中國生產的80支以上超高支棉紗、緊密紡紗等產品在中東歐、土耳其等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出口單價較普通棉紗提高 30% 以上;功能性面料成為新增長點,依托納米技術、生物基整理劑等創新成果,中國開發的抗菌、防紫外線、吸濕快干等功能性棉織物,在東南亞、中亞等熱帶及干旱地區市場廣受歡迎;綠色低碳產品符合國際趨勢,通過研發低能耗印染工藝、再生棉纖維技術,中國棉紡織企業成功打入歐盟、日韓等高端市場,并逐步滿足“碳關稅”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2)優化區域貿易分工格局
中國憑借Ramp;D優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出口技術密集型棉制品(如高端服裝面料),同時從中亞進口優質原棉,形成“技術輸出 + 資源互補”的協同模式。在東南亞地區,中國通過技術轉移(如紡紗設備智能化改造)幫助越南、印尼等國家提升加工能力,促進區域產業鏈深度融合。Ramp;D投入不僅強化了中國在棉紡織產業鏈中的技術主導權,還通過優化區域分工,實現了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未來,隨著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加速,中國將繼續引領全球棉紡織產業向高效、智能、可持續方向發展。
1.3Ramp;D合作強化貿易紐帶作用
(1)聯合技術攻關破解行業痛點
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通過聯合技術攻關,有效解決了棉紡織產業鏈中的關鍵瓶頸問題,推動行業向高效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更構建了“研發協同一成果共享一產業升級”的創新生態,為全球紡織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模式。中烏共建的“棉花生物育種聯合實驗室”成功培育出適合干旱地區種植的棉種,使烏茲別克斯坦棉花單產提高 20% ,間接保障了中國原料供應穩定性。針對中亞國家棉紡設備老舊問題,中國恒天集團等企業通過“技術換市場”模式,輸出數字化紡紗解決方案,帶動相關設備出口增長。
(2)標準互認降低貿易成本
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通過推動棉紡織行業標準互認,顯著降低了跨境貿易壁壘,提升了區域供應鏈效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國建立的“綠色棉花認證互認機制”,使符合中國標準的有機棉產品可直接進人對方市場,檢測成本降低40% 。通過主導制定《中亞棉紡織品質量檢測標準》,中國科研機構幫助沿線國家建立標準化體系,減少技術性貿易摩擦。標準互認不僅直接減少了企業合規成本,更通過消除“隱形貿易壁壘”,使中國與沿線國家形成“標準聯通一產能協同一市場共享”的深度合作格局。
1.4Ramp;D投入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貿易效率提升
(1)區塊鏈溯源增強供應鏈信任
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棉紡織全產業鏈的可視化溯源,有效提升了供應鏈透明度,降低了貿易風險,增強了國際合作伙伴的信任度。新疆棉業集團應用的“棉花全產業鏈區塊鏈平臺”,實現從種植到出口的全流程數據上鏈,使德國、土耳其等進口商采購決策周期縮短 30%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僅破解了傳統紡織業信息孤島難題,更通過不可篡改的數據鏈條,構建起“源頭可信一過程可控一市場認可”的新型供應鏈信任體系。
(2)智能匹配促進精準貿易
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構建棉紡織產業智能供需匹配平臺,顯著提升了跨境貿易的精準度和效率,推動產業鏈高效協同。阿里巴巴國際站開發的“棉紡織品AI選品系統”,基于沿線國家消費大數據,幫助中國企業實現研發一生產一出口的精準對接,新品上市效率提升 50% 。智能匹配技術重構了傳統紡織貿易“人找貨”的低效模式,形成“數據驅動—需求預判一全球響應”的精準貿易新生態,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棉紡織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在“雙循環”戰略指引下,中國通過Ramp;D投入不僅實現了棉產品貿易的量質齊升,更以技術創新為紐帶,正在重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棉業分工格局。未來需持續強化研發國際化布局,將技術優勢轉化為規則制定權,最終構建互利共贏的棉產品貿易新生態。
2 研究設計
本研究根據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棉花資源分布情況,選取棉花主產國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土耳其、伊朗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創新驅動下Ramp;D投入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影響。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嚴重影響了國家進出口情況。因此,數據來源選取時間段為2008—2018年。
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科教與創新環境、區域經濟合作、空間距離[14-20]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的影響,設立5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據此,構建空間回歸模型,具體為
ftatij+RMBtij+εij
其中:Cotton為雙邊棉產品貿易額: ε 為殘差值。
3實證分析結果及討論
本文運用Stata16.0軟件對2008—2018年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面板數據進行空間計量分析。模型 R2 為0.7604,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良好,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性較強。模型檢驗和計量結果如表2所示,
3.1 資源環境因素
耕地資源、棉花資源稟賦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資源要素配置不均衡,資源利用率低。中國與沿線發展中國家雖然在對外開放之初憑借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獲得國際分工利益,但是由于“出口導向型”經濟和資源類產品出口長期受制于歐美主導的“俘獲式”GVC束縛并且低端鎖定,因此,中國亟待和沿線國家一起突破固有價值鏈束縛,挖掘雙邊棉產品貿易增長潛力并向GVC高端攀升。勞動力資源的回歸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中國棉紡織產業已開始由勞動密集型逐步轉向技術密集型。
3.2經濟發展環境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在金融危機后復蘇本國經濟,GDP增長極大地帶動了中國與其雙邊棉產品貿易增長;同時,沿線發展中國家人口處于增長期,市場需求擴容,也有利于中國與其棉產品貿易發展。中國擁有全面的工業產業體系,是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并通過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以及線上線下數字工程保證全球供應鏈暢通,通過“一帶一路”將自身穩定與全球復蘇連接,支撐雙邊棉產品貿易結構優化和持續增長。
3.3科教與創新環境因素
Ramp;D投入強度是判斷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規模、創新投入強度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Ramp;D投人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Ramp;D投入強度每增加 1% ,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將顯著提高 2.520% 。對比其他指標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Ramp;D投入對雙邊棉產品增長的拉動作用是最為顯著的,科技創新無疑是激發中國與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增長強有力的動能。
如表3所示,中國Ramp;D投入強度遠高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其他國家,甚至在2018年達到2.186,處于創造技術階段,而沿線其他國家處于使用技術階段。這反映出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成效顯著,引領經濟增長。
科技先行,農業科技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產業鏈上游,中國在棉花新品種培育、栽培、加工技術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先后成功培育了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和抗旱轉基因棉新材料,從而為開發利用中國西北鹽堿旱地以及援助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解決棉田土壤問題提供了保障。沿線國家引進中國棉花品種和種植技術,以期提高本國棉花產量和質量。產業鏈中游,中亞國家為了自身工業發展,振興本國紡織業,南亞國家為了積極承接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發展勞動密集型紡織加工業,都需要中國先進的紡織設備和技術。產業鏈下游,棉紡織服裝品搭乘中歐班列運往歐洲,跨境電子商務拓展銷售網絡,擴大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棉產品貿易。
教育指數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國民教育水平提升,雙邊棉產品貿易額反而減少。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高素質的勞動力存在向發達國家流失的現象,且高素質的勞動力偏向于離開勞動密集型棉產業,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雙邊棉產品貿易。
3.4 區域經濟合作因素
區域貿易協定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反映區域貿易協定下,雙邊貿易摩擦及壁壘將會進一步減少,棉產品貿易持續增長。當前,需進一步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經濟特區、開發區、保稅區等對外開放前沿高地的作用,不斷探索區域經濟合作制度創新、先行先試,通過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穩定棉花產業鏈,促進雙邊棉產品貿易行穩致遠。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已經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目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已擴至所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打造人民幣跨境資產配置中心和深化推進資本市場開放、加大自貿區跨境金融創新經驗復制推廣力度、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展前沿金融科技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持續增長。
3.5 空間距離因素
空間距離的回歸系數為負但不顯著,反映隨著“一帶一路\"框架下公路、鐵路、航空等方面互通互
聯逐步由“愿景”走向現實,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在設施聯通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空間距離已不是雙邊棉產品貿易的最大阻礙因子。
4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Ramp;D投入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運用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科教與創新環境、區域經濟合作、空間距離5大項指標共同作用,從不同程度對雙邊棉產品貿易產生影響;(2)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Ramp;D投入、區域貿易協定、跨境人民幣結算極大地促進了雙邊棉產品貿易增長;(3)對比其他指標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Ramp;D投人對雙邊棉產品貿易增長的拉動作用是最為顯著的,科技創新無疑是激發中國與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增長強有力的動能,Ramp;D投入強度每增加 1% ,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將顯著提高 2.520% 。
4.2 研究啟示
首先,全方位考慮棉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因素,構建一個綜合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科教與創新環境、區域經濟合作、空間距離因素等多維度的棉產品貿易體系,深入研究這些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機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以促進我國棉產品國際貿易的繁榮和競爭力的提升,從而實現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
其次,充分利用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Ramp;D投入、區域貿易協定、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指標的積極效果,發揮其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的推動作用,進一步激發雙邊棉產品貿易增長潛力。
再次,重視Ramp;D投入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增長的積極影響。第一,Ramp;D投入可以推動棉產品產業的技術創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棉花生產國,有著強大的產業基礎和供應鏈優勢。通過加大Ramp;D投入,棉產品生產商能夠開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產品,如功能性棉織品、生態環保棉織品等。這些創新產品不僅能夠提高中國棉產品的附加值,還能夠增強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貿易的增長。第二,Ramp;D投入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在棉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價格競爭上占據優勢。中國可以通過Ramp;D投人,研發更先進的織造設備、更高效的染色工藝等,使得棉產品的生產更加經濟環保,吸引更多沿線國家的訂單。第三,Ramp;D投入能夠推動產業升級。傳統的棉產品貿易模式主要依賴于價格和數量競爭,而通過Ramp;D投入,可以推動中國棉產品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例如,通過研發高端定制服務、品牌建設、營銷創新等方面,提升中國棉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此外,Ramp;D投入還可以促進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在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中,中國可以與沿線國家共享技術成果,共同開發新產品,實現資源互補和共同發展。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整個區域的產業水平,還能夠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
總體而言,需要激活Ramp;D要素配置,挖掘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棉產品貿易增長潛力,加快建立統一的棉花全產業鏈交易中心,推進數字化創新,廣泛采用條形碼、無線射頻標簽、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使棉花種植者、加工企業、物流企業、服裝批發零售企業以及消費者相互之間能夠及時共享棉花全產業鏈信息。同時,加強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聯系,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從而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為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棉產品貿易提質增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賦能棉產品貿易高質量發展,促進新發展格局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9—2028).[EB/OL].(2019-08-15). https://wen-ku.baidu.com/view/da9f4138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20.html.
[2]彭曉楠,趙景峰.新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外貿高質量發展道路[J].宏觀經濟管理,2024(10):51-58.
[3]盧盛峰,董如玉,葉初升.“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中國高質量出口嗎:來自微觀企業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3) :80-98.
[4]江小涓,孟麗君.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管理世界,2021,37(1) :1-19.
[5]黎文靖,鄭曼妮.實質性創新還是策略性創新?:宏觀產業政策對微觀企業創新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6,51(4) :60-73.
[6]王能民,鄒宇璇.基于供應鏈合作的技術創新投入激勵機制研究[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2,41(2):8-16.
[7]HuangMC,Liou MH,IwakiY.The impact of Ramp;Dand innovation on global supply chain transition: GTAPanalysis on Japan’spublic Ramp;D investment[J]. Journal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20,23(1):1-21.
[8]TseCH,ChiKBY,Yin E,et al..Ramp;D activities and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NE subsidiaries: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pport and entry mod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mp; Social Change,2021,166:120603.
[9]王錚,鄭欽月,王利贊,等.Ramp;D 投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10):1750-1757.
[10]江激宇,戴姍,徐騰,等.中國Ramp;D投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位數回歸[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6):71-77.
[11]薛婧,張梅青,王靜宇.中國式財政分權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Ramp;D邊際創新產出及要素市場扭曲的解釋框架[J].經濟問題探索,2018(11):152-162.
[12]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 Ramp;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3(6):45-53,94.
[13]謝家智,王文濤,江源.制造業金融化、政府控制與技術創新[J].經濟學動態,2014(11):78-88.
[14]黃群慧,賀俊.中國制造業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兼評《中國制造 2025》[J].中國工業經
[15]許大英,田曉琴.Ramp;D投入強度的演變規律及預測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46-52.
[16]胡林元,徐婕,鄧大勝.中國Ramp;D經費投入規模的比較研究[EB/OL].(2020-03-20).https://www.sohu.com/a/431857924_825950.
[17]李兆亮,羅小鋒,張俊飚,等.農業Ramp;D投入、空間溢出與中國農業經濟增長[J].科研管理,2020,41(9):268-277.
[18]肖振紅,范君獲.區域Ramp;D投人、產學研耦合協調度與科技績效[J].系統管理學報,2020,29(5):847-856.
[19]李丹丹.中國Ramp;D投入對工業勞動生產率收斂影響的比較分析[J].軟科學,2020,34(9):37-42.
[20]李曉,張宇璇,陳小辛.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潛力研究:以最終消費品進口為例[J].南開經濟研究,2020(1):45-69.
The Impact of Ramp;D Input on Cotton Produc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under Innovation-driver
WANG Qianrun 1,2,4 ,BU Wajan·abula,CHENJunke4,LIJing2 (1.BusinessSchool,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o17,China;2.Colege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o52,China;3.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Development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oo0,China;4.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Xinjiang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Urumqi 83oooo,China)
Abstract:Innovationistheprimarydriving forcefordevelopment.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nd the in-depth advancementof 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optimizing the alocationof Ramp;D fund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cotton producttradegrowth model withcountriesalong the Silk RoadEconomic Belt from traditional modes to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sof greatsignificance forpromoting 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internationaltrade incotton productsandservingthenew development paternofdual circulation.
Using panel data 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cotton produc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overthe past decade,and considering factor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innovation,aneconometric model is constructed byembeding Ramp;D indicators.Empiricalanalysisisconducted toexamine the impactofRamp;Dinvestment under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n China’scoton product trade with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its dynamic evolution,in order to identify key facto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First,the five major indicators of resource environ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spatial distance jointly exert affect on bilateral trade in cotton products to varying degrees.Second,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population size,Ramp;D investment,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and cross-borderRMB settlements havegreatly promotedthegrowth ofbilateral producttrade.Third,thedriving efectofRamp;D investmentonthegrowthof bilateral coton product trad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and the tradeof coton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by 2.520% for each 1%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of Ramp;D investment. Therefore,byactivatingtheallcationofRamp;Dfactorsand exploring thepotentialforgrowth in bilateral cotton product trade;establishing acomprehensive coton industry chain trading center to promotedigital innovation;andcreating a globally competitive open-innovation ecosystem,wecanempower 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cotton product trade and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innovation-driven;Ramp;D;silk road economic belt;cotton product international 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