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i養殖業發展壯大的背景下,中小養殖戶如何在規?;i場中整合生物安全升級、精準診斷、中西醫協同干預及區域聯防聯控,構建科學、高效的VS綜合防控體系,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近幾年,市依托遼西地區農牧資源優勢,生豬養殖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末市生豬存欄228.4萬頭,全年生豬出欄363萬頭。隨著當地生豬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張,養殖管理期間的疾病高發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以水皰疹口炎為代表的外來疾病的傳人風險顯著增加,盡管該種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發病后由于畜群采食困難導致的生長發育不良,使得養殖場的隱性經濟損失顯著增加,不利于提高養殖效益,所以就需要注重做好該種疾病的科學診斷和有效防范,更好地規范規?;B殖場的管理行為,有效切斷病毒的傳播渠道,確保生豬養殖安全。
1流行病學
1.1病原學特征
豬水皰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VS)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VSV)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口腔和蹄部水皰性病變為特征,其臨床癥狀與口蹄疫等烈性傳染病高度相似,極易引發誤診和恐慌,該類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根據抗原性差異分為兩種主要血清型。其中VSV-Indiana包括多個亞型,常見的有VSV-IN1、VSV-IN2,VSV-NewJersey(VSV-NJ)是第2種血清型。在自然環境中VSV對紫外線、高溫( 56°C 以上)和酸性環境敏感,但在4℃的低溫和糞便、飼料等有機物中可存活數周,感染宿主較為多樣,主要感染豬、牛、馬等哺乳動物,人類偶發感染。
1.2流行病學
病毒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動物之間的傳播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唾液、水皰液、潰爛皮膚或鼻腔分泌物傳播,尤其在密集養殖環境中極易擴散,人類傳播途徑主要是接觸病畜后未徹底消毒導致機械性傳播。除此之外,養殖場的吸血昆蟲如蚊蟲(如庫蚊、伊蚊)、白蛉、廐螫蠅等可通過叮咬感染動物后傳播病毒,因此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夏季到初秋季節的蟲媒活動高峰期與VS暴發季節高度重合,溫暖潮濕氣候加速傳播。從現階段的水皰性口炎發生流行情況來看,該種疾病在我國生豬養殖業中仍屬于新型的外來傳入性疾病,疾病的發生流行多與輸人性感染或氣候異常導致的蟲媒擴散相關。任何年齡品種的豬都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而哺乳仔豬和育肥豬因免疫力較低,癥狀更嚴重,牛和馬感染后癥狀較輕,但可能成為隱性攜帶者,持續排毒[1]。規?;i場因動物密集,接觸傳播風險顯著升高,而散養戶常常因為生物安全措施不足易導致疫情擴散。
2 臨床癥狀
該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2~8d,初期可見豬群食欲減退、流涎增多、體溫升高至40~41 C ,肉眼可見患病豬的舌背側、唇內側、齒齦及硬腭黏膜出現直徑1~3cm的透明或渾濁水皰,水皰壁薄,易破裂形成潰瘍,潰瘍面可能因細菌感染出現化膿性炎癥,導致口臭和吞咽困難。同時還可以發現患病豬的蹄冠帶水皰,突出表現為蹄叉、蹄冠帶及蹄底角質層交界處出現水皰,破裂后形成糜爛,導致跛行或跪地行走,嚴重感染時,角質層與真皮層分離,蹄殼完全脫落。哺乳母豬乳頭周圍偶見水皰,影響哺乳功能,育肥豬日增重下降 20%~30% ,妊娠母豬可能流產,但死亡率通常低于 5% 。
3病理學變化
通過對患病豬的整體病理變化進行大體觀察,可以得知水皰液初期澄清,后期因炎性細胞浸潤變為渾濁或血性,口腔及蹄部潰瘍面覆蓋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深層組織可見出血點,病死豬解剖后能夠觀察到下頜淋巴結和咽后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呈暗紅色。組織學檢查可以發現表皮層的棘細胞層溶解形成水皰腔,角質層與顆粒層分離,真皮層的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膠原纖維斷裂,偶見局灶性心肌炎,但要注意該種組織學變化與口蹄疫的“虎斑心”不同,VS極少導致心肌壞死,有條件的規模化養殖場在開展病理學觀察過程中還可以利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超微病理變化檢查,在感染細胞胞漿內可見彈狀病毒顆粒,長約 150~180nm ,直徑 65~80nm[2]
4實驗室診斷
針對豬水皰性口炎在實驗室診斷過程中推薦采取RTPCR檢測方法,這樣能夠精確判定病原,實現與口蹄疫和豬水皰病的精確區分。采集患病豬未破裂水皰液(無菌注射器抽取,避免污染),樣本需在4℃保存24h內檢測或-80℃長期保存??梢允褂肦NA提取試劑盒提取病毒RNA,病毒靶向基因選取VSV的L基因(RNA聚合酶)或N基因(核衣殼蛋白)保守區域,以VSV-Indiana型為例,正向引物5'-ATGGACTCCTGGAGTCCTTC-3',反向引物5'-TCAGCAGTTGCAGTCTCCAT-3',探針采用5'-FAM-TGGCCACGCGTATACT-BHQ1-3',隨后進行RT-PCR擴增,程序是反轉錄50
,預變性:95 C3min 95C15s{60‰ 45 s(45個循環),于 60‰ 收集熒光信號,設置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在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成立的基礎上Ct值35且擴增曲線呈典型S型判定為水皰性口炎病陽性]
5中西醫結合治療
因豬水皰性口炎尚無針對性治療藥物,臨床治療以縮短發病周期、提高治愈率為原則,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水皰破裂后,用 0.1% 高錳酸鉀溶液或聚維酮碘沖洗潰瘍面,涂抹青霉素或土霉素軟膏防繼發感染;注射頭孢噻呋鈉( 0.05mL/kg ·bw,3d1次,連用2次)搭配氟尼辛葡甲胺( 0.04mL/kg?bw ),緩解發熱疼痛、改善采食;厭食豬靜脈滴注 5% 葡萄糖生理鹽水 500mL 頭與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 10mL 頭,促進黏膜修復。中醫將其辯證為濕熱毒邪蘊結,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健脾祛濕為治則。內服用銀翹解毒散加減(金銀花 30g 、連翹20g等八味藥材,煎取500mL ,10頭成年豬每次服 50mL ,1次/d,連用5d);口腔損傷用冰硼散(冰片、硼砂等四味研粉,噴于患處,2次/d,連用5~7d);蹄部損害以苦參黃柏湯(苦參、黃柏等四味)煎水浸泡, 15min 次/d,連用5~7d,促進愈合。
6綜合預防
6.1生物安全體系升級
生豬養殖管理中,預防豬水皰性口炎需升級生物安全體系。場區外圍設 2.5m 高圍墻,入口設置車輛消毒池用 4% 火堿溶液(深度
),確保車輛輪胎完全浸入消毒液。常規每周2次全場噴霧消毒,交替用1:500戊二醛和1:200過硫酸氫鉀復合物,分娩舍每日消毒。加強人員物資管理,員工進場淋浴更衣、禁帶豬肉制品,外來訪客隔離 48h 飼料袋等外包裝經臭氧熏蒸 30min 入場。盛夏每2~3d清積水,噴 0.1% 馬拉硫磷滅蚊,豬舍裝60目防蟲紗網,周邊種除蟲菊、薄荷等驅蟲植物。
6.2中醫預防
生豬養殖管理期間可以利用中成藥進行針對性的預防調控,以增強患病豬的抗病能力,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進入盛夏季節疾病發病高峰期,可以在飼料當中添加扶正解毒散,該中藥方劑是由黃芪 60g 、白術 30g 、防風 20g 、板藍根40g組成,粉碎后按 0.5% 比例添加至飼料,1次/d,連續使用14d,提升抗病力。另外要注重加強飲水管理,夏季高溫期,飲水添加維生素C可溶粉 ?500mg/L ,增強豬群抗熱應激能力,預防濕熱毒邪侵襲。在此基礎上要加強養殖環境的針對性調理,推薦使用中成藥進行熏蒸消毒,采用艾葉、蒼術、白芷按1:1:1比例混合,每 100m2 用500g進行煙熏,每周1次,凈化空氣。
6.3強化應急響應
生豬養殖管理需要注重做好應急響應,尤其是周邊地區發生流行豬水皰性口炎之后,應該持續加強周邊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掌握疫病流行發展趨勢,并指導養殖戶加強對養殖場的針對性清理和衛生消毒,并規范對外引種行為,防范各種疾病傳入養殖場。
結語
綜上所述,豬水皰性口炎防治是規?;i場疫病防控重點。防控需明確其流行病學、傳播原因,實施科學診斷,短時間確診并及時處置。臨床治療可嘗試中西醫結合,緩解癥狀、縮短周期、減少化學藥使用。預防需完善動態調控方案,通過物理屏障、環境治理、常態化監測等手段,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助力豬場構建精準高效防控體系,為生豬產業穩產保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海輝,鄒勤民,張嘉浠.豬水皰性口炎的診斷與治療效果評價[J].農民致富之友,2016(16):242.
[2] 張海峰.豬水皰性口炎的發生、診斷及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6,35(7) :133.
[3] 黃文生.豬水皰性口炎的診斷與治療[J].農業與技術,2014,34(10) :168.
收稿日期:2025-05-21
作者簡介:陳麗坤(1992—),女,蒙古族,碩士研究生,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