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類作文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要緊密聯系當下的社會熱點與國家發展情況,表達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思考。寫時政類作文要圍繞宏大的主題展開,像國家戰略的推進、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社會民生的改善與面對的挑戰等,涵蓋面廣、內容抽象,需要較強的寫作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寫出精彩的時政類作文呢?
一、運用批判思維
面對宏大的時政話題,同學們應考慮如何在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保持契合的基礎上,表達獨特的見解和思考。以“人工智能”“互聯網 + ”等社會上已經形成廣泛共識的話題為例,同學們要運用批判性思維,辯證地思考問題,從而提出具有理性認識的觀點。批判性思維并非簡單地否定或質疑,而是基于客觀事實,進行嚴謹的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思維方式。它不受感性因素和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聞所左右,要求同學們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客觀的評價能力。
例如,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I作文題材料: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材料的核心問題是“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同學們要運用批判性思維,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從肯定角度,可以思考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快速提供答案,減少了因知識匱乏而產生的問題,提高了效率。從否定角度,可探討快速獲取答案導致人們缺乏深入思考,削弱了人們的探索精神。也可辯證看待,指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雖提供了答案,但也帶來了新問題,如隱私安全、倫理道德等,應培養批判性思維,主動思考。在論述過程中,要基于客觀事實和理論依據。比如闡述互聯網能解決知識匱乏的問題,可列舉在線教育平臺讓偏遠地區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案例。論述互聯網抑制思考時,可引用相關心理學研究,說明過度依賴搜索引擎會削弱大腦主動思考的能力。不能簡單羅列觀點,要確保邏輯通順,使論證更嚴謹。寫作時,同學們應先明確觀點,再闡述理由,用具體事例作支撐,層層遞進,讓論述更有力。
二、以小見大
探討“創新”這一宏大的時政話題時,可以從小處著眼,寫雖然身處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老師卻憑借智慧和對教育的熱忱,自制簡易科技教具。從時代角度而言,這反映出科技浪潮正席卷每個角落,哪怕是偏遠鄉村也不例外。在文化層面,它展現了知識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方式,而是借助科技手段以全新的姿態展開。通過對這一事例的深度挖掘,可以清晰地看到個人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連,為鄉村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窗。在此過程中,“我”不禁思考,科技能否為更多鄉村孩子帶來改變命運的契機,這無疑也是人們對科技賦能教育的期待。
例如,202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II作文題材料: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復興中學團委將組織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寫好這篇宏大主題的文章,需從小處切入。例如,以自己參加學校話劇社團活動為例,報名之初滿是期待與好奇。準備演出時,遇到諸多難題,如臺詞晦澀拗口,無論如何都記不住;與隊友配合差強人意,內心既焦慮又無助。但“我”選擇不向困難妥協,憑借堅定的信念,每天早起背誦臺詞,并利用課余時間與隊友反復磨合,從最初的磕磕絆絆到漸入佳境,不僅掌握了表演技巧,更深刻體會到團隊協作的力量。這與材料中科學家選擇科技攻關方向、攝影家從民族傳統中汲取養分有相似之處。科學家在面對未知難題時,也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像“我”克服背臺詞的困難一樣,歷經無數次嘗試與失敗,突破技術瓶頸…從個人小選擇的成長,到行業大選擇的推動國家發展,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選擇與創造對未來的深遠影響。寫作時,應細膩描繪選擇過程中的心理波動,將其與材料中人物選擇進行對比分析,從個人層面的自我突破,到行業領域的開拓創新,最終上升到民族、國家層面。這些看似不同的選擇,實則都在為創造一個更繁榮、更具活力的未來添磚加瓦,匯聚成推動國家和民族進步的磅礴力量,深刻詮釋“選擇·創造·未來”的主題。
三、選用新鮮素材
寫時政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同學們要從紛繁復雜、包羅萬象的現實生活中,精心挑選寫作素材,以有力地論證論點。然而,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同學們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盲目堆砌事例,缺乏對素材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導致文章流于膚淺與平庸。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同學們要廣泛涉獵各類時政資訊,積極關注國內外的時事熱點,不斷積累豐富的時政素材;另一方面,要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深度剖析素材,挖掘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表象之下隱藏的內在邏輯和規律。
例如,2022年浙江卷作文材料:
近年來,浙江省著力強化創新驅動,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
以上材料對你的未來發展有什么啟示?請寫一篇文章。
材料圍繞浙江創新發展和青年在各領域創新展開,要求同學們思考對自身未來發展的啟示。可從浙江人才強省戰略和青年創新事跡出發,立意為個人在時代發展中應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強調在時代浪潮下,個人要抓住機遇,利用時代提供的資源實現自身價值,同時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在素材運用上,除了材料中的徐楓燦、楊杰等,還可補充其他浙江青年的創新事例,如創業青年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創電商新模式。這些創業青年成功的背后,不僅源于對夢想的執著堅持,還源于對新技術的快速學習與靈活運用。他們深入研究市場動態,精準定位消費群體,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偏好,從而優化產品與服務。面對電商行業的激烈競爭,他們敢于嘗試新的營銷方法,如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拓展銷售渠道。
四、巧用文學歷史資料
寫時政作文時,除了要追求語言的純凈典雅、準確流暢外,還應跨越時空界限,巧妙運用經典詩文、歷史故事、傳統民俗、文化理念等具有深厚文學底蘊的素材。
這些素材的運用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巧妙地與論點相匹配。經典素材具有權威性和文化內涵,能使論證更有力度,讓文章更具厚重感;也可以詩意地闡釋現實論據,將抽象的道理與生動的文學形象相結合,讓認知更有深度,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還可以將其用于文章的開頭或結尾,起到引人入勝或升華主題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作文的文學性。需要注意的是,這要求同學們具備一定的文化積淀,對各類文學素材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夠敏銳地發現古今之間的聯系,巧妙地將其運用到作文中。
例如202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題材料:
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請任選角度,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在素材運用上,可以從交友、求知與個人成長、社會責任等方面為切入點,講述周恩來與革命戰友共事的故事。在艱難的革命歲月里,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他們不僅彼此信任、相互扶持,還時常圍坐在一起,在昏暗的燈光下熱烈交流革命思想,探討如何突破困境。南昌起義時,周恩來與賀龍、葉挺等戰友緊密協作,面對敵眾我寡的懸殊局面,冷靜部署,在槍林彈雨中毅然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種生死與共的友情成為革命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論述過程中,可引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當下多元化社交環境中,如在一些線上學術交流群里,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雖遠隔千里,卻因共同研究課題深入交流,建立了深厚友誼,深刻詮釋了真摯友情不受距離限制的內涵。可引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5G通信技術研發為例,科研人員沒有只依賴理論知識,而是經過無數次基站搭建、信號測試等實踐,才實現技術突破。結尾總結時,著重強調當代青年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發展需求時,應以實際行動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進一步凸顯歷史資料與現實的緊密聯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對這些素材進行深入剖析,能更好地闡述個人在時代創新背景下如何找準方向,實現更好的發展。
寫時政類作文時,一方面,同學們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熟悉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動態,還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多角度地深入分析時政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另一方面,同學們需結合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將時政主題與個人生活相融合,讓文章更加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