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付軍勝,來自山東煙臺。近8年來,我一直在家鄉的海島上收集和整理海灘漂浮物,并用它們進行藝術創作。
故事要從一個塑料袋講起。
2023年,我在海邊撿到了一個方便面的塑料包裝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上面還保留著生產日期:1993年1月27日。1993年,我5歲。30年過去了,我早已經長大,而這個塑料袋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除此之外,我還撿到過1999年的餅干包裝袋,2000年的浪味仙包裝袋……小時候,我經常去河邊玩?;蛘咦ヴ~,就看到水面上漂浮著各種垃圾。那時的農村幾乎沒有公共垃圾桶,人們按照過往的習慣,都把垃圾傾倒在河道兩邊,殊不知這些生活廢棄物已經不能自然降解了。
從2009年到2013年,我在青島大學上學,學油畫專業。我很喜歡大海,所以周末總會去海邊寫生,畫那些不同狀態下的海和漁船。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新的高樓拔地而起,而學校前面的漁村則逐步萎縮,那些報廢的漁船就被擱置在岸邊。
那時候正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峰期,海灘上有很多人類的遺棄物,海洋里漂浮著塑料垃圾。這些都讓我開始關注和思考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2017年,因為一個公益活動,我坐船抵達煙臺的一個海島。那個海島名叫長島,又叫廟島群島、長山列島。我覺得它很美,浪漫而奇幻,后來就把工作室搬到了海島上,畫了很多海島的風景,也收集、整理和研究海灘漂浮物,做裝置,一直到現在。
長島的南面是山東半島,北面是遼東半島,西面是環渤海地區,東面是朝鮮半島。長島就像大海上的攔截器,每當臺風或大風過后,大海就會像嘔吐了一樣,把不能消化的人類制造物沖到海灘上。
有一次,我在海島東面的海灘撿到了一個印著韓文的打火機,網友們幫我找到了店家的照片,是一家韓國的小旅店。之后我還撿到了很多印著韓文的打火機,根據上面的區號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它們是從哪里來的。對比我工作室的位置,它們漂過來其實很容易。當然,我也撿到了很多我們國家的打火機。
海洋是一個整體,連通了不同地區。所以海洋生態的保護,也需要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共同努力。
平時,我會去不同的海島和海灣收集漂浮物。我發現,漂浮物的種類既有相似,也有差異,但主要都是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用品。比如,有個海灣的漂浮物里有很多一次性叉子,因為它對面是一個國際航道,這些叉子大概率來自貨輪。
在所有漂浮物當中,塑料制品是最多的。人類每年制造的垃圾中,會有1200萬噸進入海洋,其中800萬噸是塑料制品。塑料是化石能源的產物。全球不少大型燃油公司,同時也是大型塑料生產商。石油和天然氣被開采出來后,有一部分被做成了燃油,還有一些就被做成了塑料。
這些塑料就像落入海洋的文明塵埃,是我們能看見的。還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
除了收集和整理海灘的漂浮物,我也會用其中的一些創作現成品裝置,并在這個過程中思考生命、生存、生活等主題。
比如,我用海島上的廢舊機械做成“寄居蟹”,用報廢的漁船和廢鐵做成“飛船”,還用液化氣罐做成“水母”,讓它們“游動”在船艙周圍。
這些公共藝術作品都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里“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式解讀。
在島上的第3年,我已經收集到了很多漂浮物,想要分類整理時才意識到物品的龐雜。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體悟,直到第7年時,我才理解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按照這個思維,我從生活、自然、能源、建構、科技5個維度,把漂浮物梳理了出來,借此探討自然與文明之間的關系。
比如水的屬性是浸潤,標示著生活的維度,這里的漂浮物主要是人類的水、食物、藥品等日常生活用品;木的屬性是生長,標示著自然,里面有木塊、貝殼、骨骼等;火的屬性是破滅,標示著能源,其中主要是化石能源的產物,塑料、泡沫、樹脂冷凝物等。
我們說水生木,實際上是說人應該去維護自然;而水克火,是指生活會消耗能源。以此類推,生活、自然、能源、建筑、科技之間相互促進,或者相互制約,我們的文明,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到更恰當的存在方式。
如今我在長島上已經生活了8年,對人群始終有一種疏離感,更愿意通過藝術的方式與世界交流。有時候看著海面上來往的輪船,我感覺這個小島就像一個小星球。而我通過對海灘漂浮物的觀察,可以像考古學家那樣審視我們自身所處的文明和時代。
我曾撿到一個漂流瓶,來自威海劉公島,是2021年7月被投放到海中的。漂流瓶里的紙條上寫著一句祝福:“撿到的你我一生平安。”
2022年,在我生日那天,我在海邊撿到一個粉紫色的小熊玩偶。與大海共同創作的這些年,我們已經形成了默契。我想,這是大海送給我的生日禮物。
2024年剛過完春節,我收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送來的禮物和祝福,里面有兩包產自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干木耳。那天零下幾攝氏度,我自己騎車去海邊拾荒,獨自一人在島上,感到有些冷和孤獨。
我想,這些年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見到木耳,是在老家山谷里的蘋果樹上,那是三四歲的自己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神奇。
我也想到,小時候我問媽媽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媽媽說我是從蘋果樹下刨出來的。長大后我才知道,人都是媽媽生出來的。我又回憶起媽媽回答我的話,那一刻才真正明白,我們有身體,也有心靈,我們是媽媽的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
( 天恒摘自微信公眾號“一席”,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