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與學術服務的重要陣地,近些年積極探索閱讀推廣的創新路徑,通過讀書分享會、精品書展及知識競賽等活動構建多元化推廣體系。然而,現有實踐多聚焦于通識閱讀與人文素養提升,面向學科專業建設的深度閱讀推廣仍顯薄弱。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指出,圖書館需“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其服務應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圖書館應當立足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依托振興本科教育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契機,以專業閱讀推廣為關鍵紐帶,深度融合圖書館職能與人才培養目標。
本研究基于專業閱讀推廣的現狀分析和特點歸納,探索構建適配人才培養需求的系統性推廣策略,旨在為高校圖書館專業閱讀推廣實踐提供理論參考與方法創新,具有推動學科建設與教育質量提升的雙重價值。
1專業閱讀推廣的研究現狀
學者們認為高校圖書館應該將暢銷新書、休閑類書籍的閱讀推廣和嚴肅的學術類書籍、教學類書籍的閱讀推廣相融進行或交替進行[2。閱讀推廣應具有學科導向,應對大學專業教學與研究起到支撐作用[3]。在推廣內容上應以學術型文獻、學科高利用率文獻、一流學科一流專業文獻推廣和學科核心作者推介為重點[4]。學者們通過制定多層次全方位的閱讀計劃[5],結合閱讀推廣數字化轉型[6],采用網絡視頻[7]、短視頻[8]等多種手段探索高校圖書館專業閱讀推廣的有效策略。
研究表明專業閱讀推廣可以提升圖書館的核心價值[9]。因此,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讀書”層面,應該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優勢,注重閱讀推廣的專業因素、學科因素和科研因素。
2專業閱讀推廣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2.1專業閱讀推廣的特點
2.1.1讀者需求分層
高校圖書館的專業閱讀推廣主要對象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通常處于專業知識學習的起步階段,對基礎理論和概念的需求較高;而研究生則更關注學科前沿和深度研究,因此他們的專業閱讀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要求閱讀推廣內容既要兼顧基礎性,又要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2. 1.2 學科專業性強
專業閱讀推廣內容具有理論性強、專業性突出的特點,不僅要滿足單一學科的需求,而且要求融入多學科內容,以促進跨學科融合。因此,需要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讀者的閱讀習慣、興趣偏好和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推薦服務,從而更精準地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2.1.3服務周期性強
高校圖書館的專業閱讀推廣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持續時間長、階段性特色顯著且按學生年級周期性循環,需要系統的長期組織,定期更新和調整內容,保持閱讀推廣內容與讀者的學業發展匹配。
2.2專業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
2.2.1活動形式單一
根據《高校圖書館用戶關系管理指南針報告(2023)》調查,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體系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差異。數據顯示,122個調查對象中超過 90% 的高校圖書館已開展閱讀推廣服務和以講座、展覽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通識教育服務,但在人才培養方面,僅約 55% 的高校圖書館嘗試開展教學參考資料和嵌入課堂服務,寫作和學術規范指導、開題咨詢、科研團隊的協作支持等專業閱讀服務[10]
高校圖書館專業閱讀推廣活動仍沿用以書目推薦,書展為主的單向傳播模式,存在顯著“同質化”問題;同時,缺乏任務驅動型的學習場景設計和沉浸式體驗環節,相關活動難以與學科教學場景有效融合,進而導致學生參與動機逐漸弱化。
2.2.2推廣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
高校圖書館專業閱讀推廣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閱讀推廣內容多聚焦于人文經典、暢銷讀物等普適性資源[\"],呈現出“重人文輕學科”的傾向[12],尤其對理工農醫等學科的前沿專著、技術報告、實驗案例等專業性資源推廣不足,未能凸顯高校圖書館在學科文獻服務中的核心優勢;另一方面,學生群體對深度專業閱讀的需求日益迫切。調研數據顯示, 82.6% 的學生希望通過系統閱讀專業書籍強化學科認知、提升實踐技能[13],但現有推廣活動因缺乏學科針對性,難以滿足其需求。這種供需錯位既削弱了高校圖書館的人才培養和學術服務價值,也制約了學生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2.2.3參與度相對較低
專業閱讀推廣受學科專業范圍所限,讀者的基數有限;受學科專業的深度所限,讀者參與度相對較低。以北京大學圖書館在2014年舉辦的《化蛹成蝶——館藏北大優博論文成書展》為例,書展整理推薦優秀博士論文,意義深遠,為學生樹立論文撰寫的標桿2。但受學術門檻所限,書展的效果較以文化通識為主的書展效果形成明顯差距,學術內容制約了學生的參與度。
2.2.4專業閱讀推廣評價體系不完善
閱讀推廣評價的量化指標多以推文瀏覽量、學生參展數量、圖書流通量等學生參與度來衡量。這種評價方式對于專業閱讀推廣不適用。專業閱讀推廣評價需超越參與人數這類表層指標,聚焦高校圖書館的任務和宗旨。
3專業閱讀推廣的策略體系構建
目前,專業閱讀推廣在數量、質量和效果方面都沒有達到高校圖書館應有的高度。高校圖書館亟需進一步探索專業閱讀推廣的推進策略,以此為基礎助力學生構建專業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要求。
3.1構建分層級文獻資源框架
根據高等教育政策振興本科教育和“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構建分層級文獻資源框架。以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為基礎構建閱讀推廣的資源框架,分析各類課程的學習深度要求,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和深度細分文獻資源
以工科為例,本科生的課程體系通常包括計算課程、工程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類課程和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依據課程體系把文獻資源劃分為數學、自然科學類、科普類、交叉學科類和專業學科類資源。
建立貫穿本科生整個培養過程的長期的系統性文獻資源框架。從時間維度上劃分文獻資源,在分專業推薦的基礎上分年級推薦。數學、自然科學類和交叉學科類的文獻資源適用于各專業的低年級學生;專業學科類的文獻資源主要面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科普類的文獻資源在時間維度和專業上具有通用性。低年級學生以教材通讀為主,輔以學科導論類文獻資源,建立基礎認知;高年級學生精讀學術論文與專著,參與課題組的文獻研討;研究生則聚焦前沿文獻比較閱讀,結合實驗數據撰寫綜述。圍繞學生知識、能力、素養提升構建閱讀推廣的資源框架(見圖1),為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支撐。
按學科需求分設“專業經典文獻”與“專業前沿文獻”,兼顧本科生、研究生差異化需求。通過師生推薦、專家審核、數據驅動采購(如讀者決策采購)等方式優化館藏結構,確保資源與教學科研深度結合。聯合院系教師制定分階段(低年級、高年級和研究生)專業必讀書單,結合課程進度動態調整。
3.2閱讀推廣團隊建設
各種閱讀推廣活動的策劃發起人、活動組織人、具體實施人等是閱讀推廣人。館員、高校教師和學生在專業閱讀推廣中都可以擔任閱讀推廣人的角色。圖書館還可以和出版社、學術機構、科研團隊等合作,多途徑多角度擴充閱讀推廣人的隊伍。
高校教師通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不僅具有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知識體系,而且具備專業的實踐應用能力,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專業閱讀經驗。這些天然優勢,使得高校教師成為專業閱讀推廣的主力軍。
高校學生在閱讀推廣中具有身份認同優勢。他們分享的閱讀經驗和知識運用經驗更容易讓其他同學接受并產生嘗試閱讀的想法。他們更能理解同學們對于閱讀的需求和困惑。高校學生思維活躍,對新媒體平臺非常熟悉,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他們能夠利用這些平臺開展富有創意的閱讀推廣活動。
館員在圖書館資源建設、閱讀推廣等方面具有專業優勢。構建由“館員 + 高校教師 + 學生”組成的閱讀推廣團隊,能充分發揮三者的優勢,使三者有機融合,形成每個讀書人都是閱讀推廣人的推廣理念。
3.3融合創新閱讀推廣內容
閱讀推廣內容是閱讀推廣的核心。專業閱讀推廣的內容不僅應該立足人才培養自標,為學生搭建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知識體系,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等基本素養。
館員與教師充分溝通,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為根本,突破教材、圍繞教材確定閱讀推廣內容,按教學目標進行閱讀推廣內容的分級,即區分精讀和通讀的范圍。擴展專業閱讀推廣范圍,銜接學術文獻體系,對經典著作、學術專著、核心期刊、專業動態、專業信息資源的獲取等一并推薦,形成層級明晰的專業閱讀推廣內容體系。在內容體系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為學術研究做準備的高階知識明確標識,不同學習目的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有的放矢。形成一個以經典文獻筑牢學科理論根基,以前沿成果拓展學術研究視野,以批判性閱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閱讀推廣內容體系。
閱讀推廣內容是閱讀推廣的靈魂。專業閱讀推廣內容具有知識面廣、專業性強的特點。專業文獻單從理論內容上很難形成引人注目的推廣內容,可以把復雜的專業原理與日常場景緊密相連,可以引入因科技創新而改變世界的精彩故事,可以深度挖掘專業理論背后的故事、學科專家讀書工作的故事和學科實踐的建設故事等,形成有溫度、有深度的閱讀推廣內容,探索專業閱讀推廣內容的突破口。
3.4創新閱讀推廣模式
專業閱讀推廣的模式包括閱讀推廣的組織形式、組織規模和途徑等內容。專業閱讀推廣可以借鑒領讀人閱讀推廣模式[14建立學科導讀人制度,充分發揮高校教師是課堂主導者的作用,從教學形式、方法,以及閱讀方法入手,探索專業閱讀推廣的組織形式。
在教學形式、方法方面,分析專業課程構成,把專業閱讀推廣嵌入到課程教學中。從文獻資源和課程教學內容入手,設計任務驅動型活動,把閱讀推廣帶進教室、帶入課堂。在課程教學中融入閱讀推廣環節,在講解時推薦相關文獻資源,引導學生課后深入探究,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分享課外閱讀的收獲。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基于指定閱讀內容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文獻中的理論與方法為支撐,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在閱讀方法方面,使用略讀、通讀、精讀、比較閱讀相結合的方式。課堂閱讀可采用教師引導式的精讀方式。教師選取關鍵內容進行詳細剖析,傳授閱讀技巧與批判性思維方法。課外閱讀則鼓勵學生自主拓展,制定個性化閱讀計劃。通過略讀篩選有用的書籍和文獻,通過通讀把握知識的全貌,通過精讀把新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比較閱讀有助于深化理解,形成批判性思維。為促使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探索,嘗試在課程考核中增加閱讀相關的考核內容。
與專業教師合作,把課堂搬到圖書館,由館員帶領學生感受圖書館的閱讀氛圍、了解館藏資源情況;教師采用課堂講授與在館自主閱讀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翻閱書架上的專業書籍、鼓勵學生從書中尋找知識和答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對圖書館、對閱讀的熱愛,使學生由被動閱讀向主動閱讀轉變。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逐步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學生學習與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
4保障機制建設
4.1 制度保障
在制度層面,強化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建議將專業閱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構成要素,系統嵌人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長效推廣機制。具體而言,可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架構,在課程大綱中明確推薦書目,將專業閱讀深度融入課堂教學環節,使閱讀推廣工作全方位、多層次地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為激發教師參與專業閱讀推廣的積極性,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通過制度設計將教師專業閱讀推廣工作與教學評價、評優評先、職稱評審等關鍵考核指標相掛鉤,形成有效的制度約束與激勵,推動教師成為專業閱讀推廣的積極踐行者與引領者。
4.2專業閱讀推廣評價體系
閱讀推廣效果是指開展閱讀推廣產生的影響和結果[15]。基于人才培養的特點,專業閱讀推廣的成效可以由是否達成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衡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和專業閱讀推廣的共通之處在于均需著眼長期效果。
鑒于高校專業閱讀推廣服務具有較強的周期性,需依據其成效適時更新、調整推廣內容與方式方法。因此,構建適宜的專業閱讀推廣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4.2.1 以能力提升為主,以參與率為輔
通過課程考核以及對課程作業的深度分析,精準評估學生文獻綜述能力的提升狀況;借助專利與論文產出數據的統計分析,洞察學生創新思維水平的發展態勢。將反映學生能力提升的文獻綜述能力、創新思維水平等數據,作為評價專業閱讀推廣效果的主要指標。
針對專業閱讀推廣,將參與率(閱讀推廣參與人數占本校某學科學生總數的比例)作為次要評價指標來考量專業閱讀推廣效果。
4.2.2持續評估,不斷改進
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呈現具有長期性,科學評估需兼顧持續性與綜合性。應拓展評估維度,不僅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收獲,而且要將學生長期發展情況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借助持續評估,一方面能夠驗證并優化評價指標,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察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為后續改進明確方向。
4.3技術支持與智慧服務
4.3.1 數據驅動
基于大數據技術深度剖析借閱數據與用戶行為,通過挖掘檢索記錄、借閱偏好等數據特征,構建動態化資源采購與推送模型。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學科發展趨勢,精準定位學術熱點,實現專題文獻與學術頭條的個性化推薦。同時,結合用戶畫像技術,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制定差異化推送策略,有效提升文獻資源與用戶需求的匹配度,推動閱讀推廣從粗放式向精準化轉變。
4.3.2 空間建設
以智慧化理念打造多功能的數字化閱讀空間,配置智能交互設備與權威專業工具書,為小組學術研討、論文寫作等活動提供硬件支持與資源保障。同步開發移動端閱讀平臺,深度嵌入課程管理系統,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使學生能夠便捷獲取文獻資源,實現碎片化時間的高效利用。
4.3.3 工具賦能
將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閱讀工具培訓融入教學體系。系統開展EndNote、Zotero等文獻管理軟件的使用教學,幫助學生實現文獻資源的高效分類與存儲;通過思維導圖工具訓練邏輯思維,可視化知識結構,提升知識整合能力;借助AI摘要工具快速提取文獻核心觀點,提高閱讀與研究效率,全面提升學生的學術能力與信息素養。
5結語
高校圖書館專業閱讀推廣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突破口。但當前存在活動形式單一、供需結構失衡、評價機制滯后等問題,需要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高校圖書館專業閱讀推廣以人才培養方案為立足點,從課程體系出發構建分層級文獻資源框架,充分發揮“館員 + 高校教師 + 學生”團隊的優勢,打造兼具專業深度、廣度、溫度的閱讀推廣內容體系,創新閱讀推廣模式,把專業閱讀推廣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建立制度保障與能力導向評價體系,為閱讀推廣活動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
高校圖書館需進一步深化與教師、學生的合作,擴大與出版社、學術機構的合作,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專業閱讀推廣的精準性和互動性,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探索與創新,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EB/OL].(2016-01-04)[2025-05-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2]王波.閱讀推廣、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定義:兼論如何認識和學習圖書館時尚閱讀推廣案例[J].圖書館論壇,2015(10):1-7.
[3]楊新涯,尹偉宏,王瑩.論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轉型[J].圖書情報工作,2020(17):58-63.
[4]韓小亞,蘭霖.從閱讀推廣到學科推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學科化轉型[J].圖書館學研究,2021(14):74-78.
[5]王美佳.高校圖書館開展專業閱讀推廣的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8(18):63-65.
[6]趙發珍,劉艷.圖書館閱讀推廣數字化轉型:內涵特征、行動框架與實現路徑[J].圖書館雜志,2024(2):49-56.
[7]吳若航,茆意宏.基于生命周期的網絡視頻閱讀推廣模式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4(1):68-76.
[8]鄧澤宇.基于短視頻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探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3):69-72.
[9]楊莉,陳幼華,謝蓉.高校圖書館開展專業閱讀推廣的實踐探析[J].圖書館雜志,2015(12):29-37.
[10]陳建龍,周春霞,黨躍武等.高校圖書館用戶關系管理指南針報告[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1):23-32.
[11]陳幼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中外對比與趨勢判斷:基于數據與案例的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9(4) :84-92.
[12]劉彩娥.國內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幾個誤區[J].圖書館,2014(3):111-112.
[13]楊樹仁.基于學生閱讀次序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1(2):42-44.
[14]劉艷,萬晶晶.領讀人閱讀推廣模式:形態、功能、缺陷與啟示[J].圖書館建設,2024(3):106-116.
[15]張懷濤.閱讀推廣的要素分析[J].晉圖學刊,2015(2) :1-7,11.
(編輯姚鑫)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reading promotion strategi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talent cultivation
SUN Jing, WAN Qiao, KE Jun (Library,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OO2,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Double First-Class”initiative and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university libraries fac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such as homogenization of forms,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ntent,and lagging evaluation in professional reading promo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strategy of“resources-team-content-model\":constructing a hierarchical literature resource framework by discipline and grade,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team of“librarians + teachers + students”, designing course-embedded reading content,and innovating a multi-dimensional promotion model driven by teaching scenarios.Atthesame time, it puts forwardthree supporting mechanisms:institutional guarantee,ability-orientedevaluation system,and intellgent service.It emphasizes achieving precise services throughdata-driven,space reconstruction,and tol empowerment.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