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路徑,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沿陣地。聚焦創新驅動,協調共享與綠色低碳,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江蘇推動經濟邁向更高層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聚焦科技和人才兩大支柱,以產教融合為重要著力點,實現了教育與產業體系的貫通,對促進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具有顯著的催化效應。2023年,江蘇38所高校263個學科進入ESI前 1% ,360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17所“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在國家中期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次,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江蘇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依托高等教育推動新質生產力是答好高質量發展之卷的應有之義。那么,作為經濟大省、高等教育大省,江蘇高等教育是否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發展?高等教育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具有何種作用機制?這些問題有待深入研究。
1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新質生產力是高效能與高質量兼具的生產力形態,立足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和人才為驅動,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1],其內涵聚焦于創新、高效與可持續性,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與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新要求。根據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高等教育作為先進生產關系的培育場,通過綜合素質提升,創新能力塑造,直接作用于生產力中勞動者這一最活躍的因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理論邏輯來看,高等教育作為知識創新的源泉,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科學理論與技術支撐,引領科技前沿與產業變革。從歷史邏輯來看,教育體系的革新總是與生產力飛躍相伴而生,而高等教育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實踐邏輯來看,高等教育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國際合作交流等多種實踐形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進程,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優化。此外,高等教育還通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為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提供智力保障[2]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預期假設H1:江蘇省高等教育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人力資本理論闡釋了教育對提升勞動者知識技能、綜合素養及生產效率的重要作用,使勞動者更好地契合新興產業的要求,進而在產業間和產業內提高“流動性”。隨著大量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第三產業獲得的人力資本顯著提升,進而促進了第三產業比重的提升[3]。高等教育亦通過科技創新職能密切對接產業,不斷推動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與應用,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關,激發創新活力,為產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4。此外,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改變了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對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需求結構的升級和變化[5],進一步引導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預期假設H2:江蘇省高等教育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獲取和利用外部資源,高等教育機構通過與外部組織的互動,提升人力資本價值、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以及推動資源配置高效化。從生產要素角度看,高等教育輸出人力資本,引領技術創新,從而活化了物質資本,進而優化了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時,高等教育還促進了知識、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與整合,激發了生產效率[6]。從資源配置角度看,高等教育依托科學研究職能,激活了生產力資源和創新要素,并通過科研轉化,提高了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7]。此外,高等教育通過產教融合,貫通了教育資源與經濟資源,提升了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預期假設H3:江蘇省高等教育通過促進要素創新配置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內生增長理論強調,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且技術進步是內生變量,主要源于知識積累和創新。在人才培養方面,高等教育人才資源不僅將現有技術和知識在生產中進行價值傳遞,還憑借創新思維推動技術的改進和突破。在科學研究方面,高校富集了專業化科研團隊、高端化科研平臺、優質化科研項目,對新質生產力核心領域和要素具有敏銳的科研嗅覺,直接推動了生產技術升級[8]。在社會服務方面,高等教育研究圍繞產業行業、生產生活現實場景,對阻礙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和痛點聚力施策[9],而企業為高校提供了“真項目”和資金支持。這種人力、物力、財力在高校和企業的循環,為協同創新和生產技術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預期假設H4:江蘇省高等教育通過促進技術水平突破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2 研究設計
2. 1 變量設定
2.1.1 被解釋變量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為新質生產力。當前對宏觀區域視角下新質生產力的測量,一是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出發,圍繞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維度建立評價體系。二是從新質生產力的外延出發,圍繞科技、綠色和數字生產力等維度建立評價體系[10]本研究考察江蘇省各地級市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參考宏觀研究視角,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3個維度構建指標,運用熵值法計算江蘇省各地級市不同年份新質生產力綜合評價指數,變量記為New,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2.1. 2 解釋變量
本研究的解釋變量為高等教育。我國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鑒于國家統計相關數據并未將二者分別單獨統計,本研究從高等教育投入和產出兩個維度,圍繞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相關可得數據構建指標,運用熵值法計算江蘇省各地級市不同年份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變量記為Edu,具體指標如表2所示。
2.1.3 控制變量
結合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因素,參考現有文獻[\"],本研究納入以下控制變量:金融發展水平,采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記為Fin:對外開放程度,采用境外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記為Open;政府調控力度,采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收入的比值來衡量,記為 Gov ;經濟發展水平,采用地區人均GDP來衡量,并根據價格指數以2013年為基期進行平減處理,記為 Pgdp 。
2.1.4 機制變量
結合前文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本研究選取產業結構升級、要素創新配置和技術水平突破3個機制變量。產業結構升級的評價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實現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合理配置,解決供給與需求結構的適應問題,促進三次產業及產業內部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測算,參照已有研究[12],運用泰爾指數先取倒數再取對數換算。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產業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伴隨產業內部結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本研究參照付凌暉[13]的方法對產業結構高級化進行測算。以此為基礎,參照羅爽等[14的研究,設定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權重為0.682和0.318,測算江蘇省各地級市產業結構升級綜合評價指數,記為 Isa 。
要素創新配置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對參與生產過程、影響生產績效、體現生產成果的要素進行合理高效地配置,涉及提高要素配置的質量、改進配置模式及優化配置結構,旨在用有限的要素投人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本研究運用DEA-SBM模型對要素創新配置進行評價和測算[15],該方法將多維投入和產出要素整合為一個綜合指標,系統評價江蘇省各地級市要素配置綜合效率。其中,投入指標包括固定資本存量、就業人數、全社會用電量,產出指標為GDP,要素創新配置變量記為 TE 。
技術水平突破是指新的理論發現或新的技術應用,代表原有技術水平向更高層次的跨越,帶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高等教育對地區生產技術創新及進步的支持作用,具體體現在其能夠解決生產難題并推動生產方式的有效轉型,而研究專利的獲取是衡量技術創新引領力的關鍵指標,因此,本研究以專利申請授權量衡量江蘇省各地級市技術水平突破發展評價,變量記為 TC 。
2.2模型設定
為厘清江蘇省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本研究構建了如下模型進行假設驗證和機制檢驗:
Newit=α0+α1Eduit+α2Xit+μi+γt+εit
Isait=α0+α1Eduit+α2Xit+μi+γt+εit
TEit=α0+α1Eduit+α2Xit+μi+γt+εit
TCit=α0+α1Eduit+α2Xit+μi+γt+εit
式中, i 為地區, Φt 為年份, 分別為新質生產力、產業結構升級、要素創新配置、技術水平突破和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 X 為控制變量,α0α1α2 分別為模型截距項、解釋變量系數項和控制變量系數項, .μ,γ,ε 分別為地區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和隨機擾動項。為減少異方差,對金融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突破變量代理指標的絕對量取對數。
2.3數據來源
鑒于數據可得性和研究需要,本研究使用2013—2022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教育經費數據來源于江蘇省教育廳《全省地方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技能大賽獲獎數據來源于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新質生產力部分相關指標數據來源于工信部、企業年報以及根據官方數據自行整理。研究區域為江蘇省13個地級市,依據江蘇省統計局的劃分標準,將研究區域劃分為蘇南(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蘇中(南通、、泰州)和蘇北(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
3實證分析
3.1基準回歸
表4為江蘇省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水平影響的回歸估計結果,表4列(1)未考慮控制變量和固定效應,表4列(2)僅考慮固定效應,表4列(3)同時考慮了控制變量和固定效應。結果表明,無論是否考慮控制變量或固定效應,核心解釋變量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的回歸系數均在 1% 統計水平顯著為正,表明江蘇省高等教育發展顯著提高了新質生產力水平。
3.2 內生性檢驗
鑒于高等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之間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以及回歸分析中潛在的遺漏變量問題導致回歸結果因內生性產生偏誤,本研究運用工具變量法檢驗江蘇省高等教育促進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的因果關系。對工具變量的選擇,本研究遵循高度相關性、外生性及獨立性三大原則,即與內生解釋變量緊密關聯、與誤差項無涉且獨立于其他解釋變量,選擇各地市歷史上書院和孔廟數作為工具變量。一方面,歷史上各地市的書院與孔廟數量作為該地區教育資源分配及歷史發展水平的鏡像,勢必對當前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構建產生影響,符合相關性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代表了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擺脫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相較于新技術水平、新管理效能、新質量要求,歷史時期的書院和孔廟數并未直接影響當期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滿足外生性要求。為避免控制時間固定效應后截面數據的消除,本研究將歷史上書院和孔廟數與該地市滯后一期的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建立交互項[,作為最終工具變量,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表明,Cragg-DonaldWaldF值為93.031,大于Stock-Yogo檢驗 10% 水平上的臨界值,模型通過弱工具變量檢驗。可識別檢驗結果表明,Kleibergen-PaaprkLM值在 1% 水平上拒絕工具變量識別不足的原假設,即工具變量具有可識別性。工具變量與高等教育的回歸結果顯示,回歸系數在 1% 統計水平顯著為正,高等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結果顯示,回歸系數仍在 1% 統計水平顯著為正。結果表明,在考慮內生性問題后,江蘇省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效應仍然成立。
3.3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基準回歸結果的準確可靠,本研究從3個方面進行穩健性檢驗。
3.3.1替換解釋變量
由于測算方法、統計口徑的差異,高等教育評價變量的選取可能對回歸結果產生影響。因此,將前文測算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所使用的熵值法替換為主成分分析法,替換高等教育解釋變量進行分析。由表6中列(1)可見,替換解釋變量后,江蘇省高等教育依然對新質生產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基準回歸結果具有穩健性。
3.3.2 滯后變量
由于新質生產力“向新求質”的特點,教育系統的調整和優化往往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教育滯后性”。鑒于存在的滯后效應,本研究將滯后一期的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與新質生產力綜合評價指數進行回歸分析。由表6列(2)可見,滯后一期的高等教育顯著促進了新質生產力,驗證了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3.3.3 剔除異常值
為排除可能存在的異常值和極端值對基準回歸結果造成偏誤,本研究對所有變量數據進行 5% 水平上的雙邊縮尾處理。由表6列(3)可見,剔除離群值后,基準回歸結果依然穩健。
3.4異質性分析
3.4.1地區異質性
江蘇省各地市因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的不均衡,區域經濟基礎與創新發展呈現差異性,這引發了如下思考,高等教育是否對江蘇省不同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差異化影響?本研究將江蘇省各地市按照區位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進行分組檢驗。由表7列(1)至列(3)可見,蘇南和蘇中地區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數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而蘇中地區系數值和顯著性均高于蘇南,表明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在蘇中地區更明顯。此外,蘇北地區高等教育回歸系數為負,但不具有顯著性,表明蘇北地區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區域經濟基礎與創新環境的差異。蘇南經濟基礎雄厚,創新氛圍濃厚,高校量大質優,教育資源豐富,但其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可能由于較高的發展飽和度而顯現出邊際效應遞減趨勢。相比之下,蘇中地區具有后發優勢,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創新需求的匹配度更高,從而顯著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二是政策導向與資源配置的差異。一方面,江蘇省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上可能存在向蘇南傾斜的歷史慣性,而近年來蘇中地區得益于政策扶持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高等教育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例如,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7]提出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區域教育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因而蘇中地區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表現出強勁推動力。另一方面,蘇北地區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呈現負向但不顯著的影響,可能由于該地區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匹配。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脫節,導致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錯位,抑制了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釋放。此外,蘇北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人才流出明顯,創新生態尚待完善,從而限制了高等教育成果的轉化應用。
3.4.2教育結構異質性
為檢驗高等教育投人、產出結構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將高等教育投人和產出兩個維度指標分別建立綜合評價指標,作為核心解釋變量與新質生產力進行回歸估計。由表7列(4)和列(5)可見,高等教育投入和產出綜合評價指數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而高等教育產出系數值和顯著性均高于投入,表明高等教育產出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比高等教育投入更明顯。可能的原因如下。高等教育投人作為教育資源的基礎配置,雖對提升新質生產力具有正向效應,但其作用往往具有滯后性和間接性。投入的資源需經過教育過程的轉化,方能形成有效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增長,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投入效果的即時顯現性較弱。高等教育產出直接體現了教育成果的質量與數量,直接對接市場需求,能夠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因此,高等教育產出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更為直接且顯著。此外,產出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升,往往意味著教育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這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即高質量產出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投人,進一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投入結構若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和浪費,從而影響其對新質生產力的貢獻度。
3.5機制檢驗
為驗證江蘇省高等教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機制,借鑒江艇的相關研究[18],本研究重點考量高等教育與機制變量的因果關系。
3.5.1產業結構升級機制分析
由表8列(1)可見,高等教育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表明江蘇省高等教育并未通過顯著提高產業結構升級,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相關研究表明[9],江蘇省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度較低,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整體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難以直接滿足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這種結構性失調限制了高等教育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中的直接作用。此外,高等教育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也可能囿于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而效果不佳。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創新能力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部分地區傳統產業具有低成本要素投入的路徑依賴,對技術創新和高端人才的吸納能力有限,即使有高等教育人才的持續輸入,也難以激發高等教育推動產業升級的作用,導致高等教育資源在各地市的利用效率也不盡相同。這種不均衡性可能限制了高等教育在全省范圍內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普遍推動作用。
3.5.2 要素創新配置機制分析
由表8列(2)可見,高等教育與要素創新配置的回歸系數在 5% 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江蘇省高等教育通過顯著提高生產要素綜合配置效率,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一方面,高等教育通過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提升了受教育者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使其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勞動者雛形。新型勞動者作為社會生產要素,其在產業間的合理流動,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這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社會對新型勞動者需求的增長,不斷倒逼高等教育對創新知識的積累和創新意識的完善,從而驅動生產技術效率提高,推動資本要素向高新技術產業流動,實現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和領域的優化配置,提高全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要素創新配置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本要素集中、激活新型要素潛能等方式,增強了不同要素間的協同效應,將新型勞動者、先進技術與充足資本有效結合,全面催生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動能。
3.5.3 技術水平突破機制分析
由表8列(3)可見,高等教育與技術水平突破的回歸系數在 5% 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江蘇省高等教育通過顯著提高生產技術進步水平,促進新質生產力。一方面,高校通過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開展前沿科學研究,不斷探索技術邊界,為技術水平突破提供理論支持和創新思路。另外,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形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夠及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企業的技術需求也能反饋到高校的科研項目中。這種互動模式加速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使得新技術能夠更快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為社會技術進步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技術水平突破意味著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產品質量的顯著提高以及新型生產方式的誕生。同時,技術水平突破還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促進了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和優化配置,從而提升了新質生產力的整體水平。
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上述結論依然成立。
4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對江蘇省高等教育和新質生產力水平進行綜合評價。運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分析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并從地區和教育結構兩個維度進行異質性分析。此外,引入產業結構升級、要素創新配置和技術水平突破作為機制變量,考察高等教育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傳導機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江蘇省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且該結論經過內生性和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第二,異質性分析表明,蘇南和蘇中地區高等教育顯著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提高,且蘇中地區的促進作用更明顯,而蘇北地區高等教育抑制了新質生產力發展,但不具有顯著性。高等教育投入和產出均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且高等教育產出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更明顯。第三,江蘇省高等教育能夠顯著促進要素創新配置和技術水平突破,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提高,但產業結構升級在高等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中并未發揮顯著的機制傳導作用。基于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4.1調整專業布局,培優育人生態,提升高等教育產 出質效
一是創設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學科和專業布局,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針對科技與產業變革需求,強化跨學科與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構建學科專業靈活調整體系,優化學科和專業動態退出機制,促進學科布局與產業集群協同聯動,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高度契合。二是打通高水平高校、高職、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壁壘,加強校企溝通,構建高素質的企業導師團隊、共建實踐平臺、聯合研究中心,促進優質創新資源的廣泛共享,打造高技能人才資源池,激活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活水源泉”。三是將新生產工具與行業企業的真實任務共同深度融人教育教學,多方協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推動跨學科融合,形成跨學科的綜合課程體系,提升高等教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產出質量。
4.2強化多元協同,深化產教融合,激活產業升級中介效應
一是探索教育側和產業側共同發力模式,無論是“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第一資源的人才”,還是“第一動力的創新”,其落足點均是產業,應組建由政府、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不同類型主體構成的產教融合聯盟,持續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高質量建設,打造助力產業升級多元協同新格局。二是探索不同層次院校適配的產教融合路徑,激發高等教育促進產業升級的新動能。本科層次高校要注重基礎研究系統布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高效對接與轉化應用。高職院校則應積極與產業界進行深度合作,將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技術、管理模式、人才培訓體系引入學校的課程體系,培養能夠熟練掌握先進生產要素的應用型人才。
4.3厘清優勢短板,均衡區域發展,推動高等教育提 質增效
蘇南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產業發展領先,應發揮產業轉型升級先發優勢和高等教育人才支撐優勢,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引導高等教育資源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傾斜,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蘇中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勢頭良好,但較蘇南地區仍有差距,應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平臺建設,同時,結合地區產業發展特點,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蘇北地區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但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應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蘇北地區轉移,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同時,結合地區產業需求,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而推動江蘇省新質生產力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108-117.
[2]申國昌,姬溪曦.高等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價值、邏輯與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4(6):17-24,37.
[3]何昱,李夢祎.擴招后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對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5):102-112.
[4]徐政,邱世琛.高等教育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深層邏輯與有效路徑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4(6):96-103,112.
[5]余長林,孟祥旭.高等教育與中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J].教育與經濟,2021(6):20-29.
[6]龍寶新.高等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機理與行動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7):122-132.
[7]李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教育貢獻:來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10):11-14.
[8]韓飛,廖思月.人力資本理論視角下高等教育催化新質生產力的雙層邏輯[J].江蘇高教,2024(12):7-14.
[9]張軍.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貢獻新時代高等教育力量[J].紅旗文稿,2024(5):4-8.
[10]張安民.職業教育發展與新質生產力提升:來自中國274個城市的證據[J].職業技術教育,2024(16) :28-35.
[11]羅仲尤,劉偉豪,鄒明,等.高等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機制邏輯與實證檢驗[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4(6):25-37.
[12]王鵬,吳思霖,李彥.國家高新區的設立能否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基于PSM-DID方法的實證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4):17-29.
[13]付凌暉.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0(8):79-81.
[14]羅爽,肖韻.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聚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J].新疆社會科學,2024(2) :29-40,148.
[15]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3):498-509.
[16]唐宜紅,張鵬楊.全球價值鏈嵌入對貿易保護的抑制效應:基于經濟波動視角的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20(7) :61-80,205.
[17]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蘇政辦發[2021]115號[EB/OL].(2021-12-31)[2025-05-19].https://jyt.jiangsu.gov.cn/art/2022/1/24/art_83976_10329738.html.
[18]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19]李夢卿,劉博.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價值訴求、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管理,2019(3):80-85.
(編輯 李春燕)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promo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YANG Bingz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O13 to 2022,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on 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The results confirmthat higher education hasarobustpromoting effect on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heterogeneity test,higher education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southern and central Jiangsuand the promotion efect in central Jiangsu is moreobvious.Higher education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innorthern Jiangsu,but it isnot significant.Both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highereducation significantl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andthe promotion e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output is more obvious.The test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ndicates that higher education promot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two channels:promoting the effciencyof resourceallocationand improving thelevel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However,the industrial structureupgradinghas no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mechanism transmision.Itis suggested that the qualityof higher educationoutput should beenhanced by optimizing the layoutof disciplinesandspecialties and improving the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mediating efectof industrial structureupgradingontherole of highereducation in promo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hould be stimulated by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dustry -- education integration,andpolicies should be reasonably formulated by accurately assessing the diffrences i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s between regions,so a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Jiangsu province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項目名稱:產教融合背景下江蘇省高職教育結構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SYC-131。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產業綠色升級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1243。江蘇職業教育研究重點課題;項目名稱:高職教育驅動農村電商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HZDB2025042。作者簡介:楊秉臻(1992—),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