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欺凌案件頻發,引發公眾關注、熱議乃至出現焦慮的情緒反應。校園欺凌不僅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2021年,我國教育部印發《防范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強調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及時消除隱患問題,對可能發生的欺凌行為要早發現、早預防和早控制,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校園欺凌是一個涉及學生關系、學生心理、學校管理、教育內部的矛盾與沖突的復雜問題,這就決定了校園欺凌的防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法律制度、教育理念、管理能力,以及科技手段運用等方面綜合應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僅可以促進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朝著科技化、數字化、實效化、全天候方向發展,而且可以為管理者制定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提供決策依據。
一、校園欺凌的新特征分析
考察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呈現的新特征旨在為科學制定校園欺凌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據。
1.欺凌行為的反復性和手段的多樣性
校園欺凌往往存在偶發和頻發兩種情形。偶發的欺凌通常比較隱蔽,且難以與學生之間正常的矛盾相區分;更多的欺凌則具有反復性,尤其是多人以辱罵甚至暴力手段對某一個人進行惡意欺凌的情形,這種不對等的關系非常容易使欺凌者產生心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從而誘發其再次甚至多次實施侵害,為炫耀而導致欺凌行為的反復發生。
研究近年來的校園欺凌事件,可以發現欺凌手段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最常見的是言語欺凌和生理缺陷欺凌,更嚴重的是性欺凌;還有一種是關系欺凌,這種形式較容易出現在女生之間,而且常因發生時間、地點比較隱秘而很難察覺;與此相伴而生的新的欺凌形式是網絡欺凌,欺凌者通過在社交媒體等網絡空間內散播謠言,造成全班同學對某個同學的孤立甚至排擠,從而對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打擊和傷害。
2.欺凌地點和行為主體的多元化
校園欺凌空間既包含日常教學場域和校園邊角等隱蔽空間,也延伸至學校周邊的附屬場域。校園周邊的欺凌行為雖未直接發生在學校場域,但行為主體的身份屬性為學生,矛盾大多植源于教育場域內形成的社會關系異化。而作為現實欺凌的網絡空間延伸,網絡欺凌表現出超時空性和隱匿性的特點,證據由于易刪除而變得不易取得,因此增加了監管、發現、追蹤欺凌行為的難度。
網絡欺凌使得欺凌的主體多元化,欺凌者加入欺凌的方式變得隱蔽而相對輕松,被欺凌者也不再完全是身體弱小者,身體強壯者也可能成為網絡欺凌的對象。與傳統的校園欺凌相比,網絡欺凌脫離了時空限制,也突破物理邊界,由以身體欺凌為主轉變為身體欺凌和心理欺凌相結合,給受害者帶來更嚴重的身心傷害。
3.行為主體伴有較嚴重心理問題
研究表明,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往往與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傾向有一定聯系。其一,欺凌者在日常處理人際關系中往往伴有焦慮、社交退縮、負面評價恐懼等明顯的情緒性反應。其二,對于被欺凌者而言,一方面,個體特點和個體特質容易成為遭受欺凌的內在誘因。另一方面,被欺凌者因無力與欺凌者相抗衡,習慣采用回避方式應對欺凌行為。長此以往,也會因傷害得不到解決而出現焦慮、抑郁甚至自閉的傾向。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生活的樂趣,卻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和厭世情緒,使得校園欺凌成為誘發自殺的重要因素。
4.校園欺凌問題易引發網絡輿情
網絡輿論的形成本質上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個體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當校園欺凌事件走進大眾視野,并產生“共鳴效果”,加上大眾傳媒的強勢表征和推波助瀾,就有可能成為引發群眾非理性思維和負面情緒的導火索。
校園欺凌產生的輿論極易發展成為網絡輿情,使得校園欺凌治理工作難度加劇。一方面,持續的輿論發酵、質疑與指責、指認與澄清輪番上演,加之利益主體間的意見相悖,產生輿論博弈,就容易產生“優勢意見\"群體對“沉默者\"群體的欺凌。另一方面,網絡輿論中不乏炒作煽動、情緒化的信息出現,也增加對大眾的負面誘導,進而對家長、學校乃至教育部門產生極大的不信任。網絡輿情因發現晚,反應慢,加上處置不當而導致刺激輿情發酵,造成傳播快、影響面大,持續時間長,更加劇了輿情的負面影響。
二、校園欺凌智慧預防系統框架構建
基于校園欺凌表現出的新特征,依托教育數智化技術體系構建多模態監測預警系統,在智慧校園系統中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萌芽、產生、發展進行有效監測和預警,實現校園欺凌治理的理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重塑。
我國于2018年頒布《智慧校園總體框架》,該框架規定智慧校園建設體系包括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信息安全體系等。智慧校園總體框架依托于云計算架構,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層、支撐平臺層、應用平臺層、應用終端和信息安全體系等(如圖1)。該框架的發布,為校園欺凌智慧預防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技術支撐。

校園欺凌顯性表征背后的深層動因涉及家庭結構失能、社會失范、學校文化異化等問題。而于現行的教育和管理體系而言,學生獲取相關法律知識和心理教育的途徑有限,對于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個體也難以進行持續有效地觀察和監管。
智慧教學資源系統能夠通過校園信息系統,將有關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知識自動分類與編目、匯聚與整合、共享與推送,學生通過檢索與導航,便能實現跨終端獲取和應用。同時,智慧校園背景下的校園欺凌預防系統采用多模態技術架構,通過智能化感知、控制、管理、分析、反饋、視窗,自動獲取服務網絡、視頻監控,感知學生各種狀態信息、監測信息,并對青少年的越軌行為進行自動監測、診斷、報警等服務,運用智能化手段實現校園欺凌的精準預防。
三、校園欺凌智慧預防系統應用設計
校園欺凌預防控制系統是基于智慧校園的基礎設施、支撐平臺、應用平臺和應用終端,對應用平臺
和終端的使用進行二次開發,是能夠實現智慧校園系統和校園欺凌防控深度融合的大數據分析系統。
1.校園欺凌防控教育系統
(1)整合校園欺凌政策法規,提供法律武器。法制教育是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重要途徑。校園欺凌防控教育系統能夠加強相關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通過政策法規宣講、專家訪談、影視資源、真實案例、研究成果展示等形式,將我國在防控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等規章制度以及本地本學校的管理規定,例如《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教育部等國家部委出臺的文件進行解讀,教育青少年從人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互相尊重等角度理解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使他們明了侵犯他人的人權和尊嚴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違法犯罪,進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養。
(2)強化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加強心理支持。智慧校園支撐體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可以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健康輔導、沖突應對、心理游戲等。心理健康輔導模塊包括心理健康講座、不同年齡階段易發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等;沖突應對模塊教給學生理解人際交往過程中沖突出現的場景和正確應對沖突的方法,幫助學生消除攻擊性心理傾向,增進心理相容;心理游戲模塊包含各種類型的心理小游戲,通過游戲,幫助學生學會緩解緊張、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學習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從直面困難中學會勇敢和堅強,從做事和幫助他人中體會快樂,從分享中體會滿足,走出孤獨,保護自己。
(3)構建家校合作溝通平臺,凝聚教育合力。在智慧校園系統中融人家校溝通平臺,凝聚教育合力。這個平臺可以實現如下功能:家庭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兒童期至青年期心理變遷的學習、家長實時掌握學生在校動態、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以及校園欺凌舉報等。尤其是校園欺凌舉報系統,可以將教師和家長掌握的情況實時互通、綜合研判,有助于將校園欺凌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
2.學生心理健康篩查服務系統
智慧校園系統能夠根據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數據進行深層剖析,將學生的心理狀態直觀可視化,通過實時數據把握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校園欺凌分析預警[]。
(1)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礎篩查模塊。依據《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學生近一周的身心狀態展開分析,進而全面評價學生是否出現心理問題及其嚴重程度。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師會根據系統數據進行匯總,對有心理癥狀的學生進行及時關注或干預。
(2)學生孤獨傾向抑郁傾向篩查模塊。使用《孤獨傾向心理測試》量表對學生的社會性、與人交往能力、理解關心與被關心的程度等方面進行測量,對于具有孤獨傾向的個體,予以適當干預,避免孤獨感帶來的傷害,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3)學生暴力傾向篩查模塊。通過《暴力傾向測試量表》對學生的暴力傾向進行篩查,并重點關注部分有顯著暴力傾向的學生,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對有嚴重暴力傾向的學生進行特定的關注與干預,降低其采取暴力方式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4)同學關系自我測評模塊。同學關系是學生周邊的主要人際關系。編制《同學關系測評量表》,篩查具備不良人際關系表征的學生群體,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可以有效預防因同伴關系惡化導致的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5)心理咨詢模塊。主要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線上即時心理輔導與咨詢、線下心理咨詢預約等,對存在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輔導,幫助其更全面、深入地認識自己,領悟問題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行動。
3.學生校園行為分析系統
學生行為分析系統分為學生交往模式大數據分析和視頻監控行為分析預警兩個模塊。將兩種數據進行系統整合分析,對出現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為高效全面準確地應對校園危險情境提供依據。
(1)學生交往模式大數據分析模塊。信息化背景下的校園能夠生成海量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學生交往行為數據,如學生在校考勤、實驗室出入和宿舍門禁等刷卡記錄,與學校教學和管理相關的網絡行為、網上查詢、微博微信、論壇跟帖等。通過建立學生交往行為表現預警系統,記錄所有在校學生的數字化信息。
借助云化ETL、流數據處理、網絡爬蟲等工具采集學生的校園交往行為數據,并運用關聯分析、特征分析、分類預測、異常分析和Top-N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度剖析。通過分析校園欺凌中的學生交往特點,進而對學生的交往模式進行數據挖掘、建模,構建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生交往模型,對符合特殊交往模式的學生行為系統會自動預警,管理人員可以對重點學生進行適當關注,根據實際掌握的情況及時干預。
(2)視頻監控行為分析預警模塊。校園智能安防系統是較普遍采用的設備,主要包括門禁系統、視頻監控和自動彈窗報警模塊。結合校園欺凌的易發地特點,設置視頻監測系統,通過視頻追蹤系統、大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對學生校園行為進行分析。對在校學生的行為軌跡進行動態監測,當系統預警數據出現異常波動、超出正常閾值時,可以迅速開展針對性觀察,及時發現并化解潛在風險。
現代行為監測視頻系統能夠對學生的打斗動作進行有效識別,對異常行為進行自動定位,并進行自動彈窗報警。綜合運用統計分析、聚類分析、預測分析、關系挖掘、文本挖掘等方法,對學生校園行為進行梳理,構建學生異常行為研判、學生情感特征分析等數據挖掘模型[12]。
4.校園欺凌舉報系統
早發現、早防控是校園欺凌治理的關鍵共識[13]雖然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時空相對隱匿,但根據欺凌行為初發階段的學生行為特點,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對欺凌行為進行有效識別。因此,在管理系統中設立欺凌舉報機制,對于及時發現校園欺凌、制止其深入蔓延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智慧校園背景下的欺凌舉報機制應具備以下特征:其一,舉報流程應簡便快捷,即舉報人不必通過繁瑣的手續就能盡快實現舉報的目的;其二,舉報者的身份應具備多元化的特點,即為學生、家長、老師等相關利益主體設置舉報權限;其三,系統管理人員應對舉報信息做出快速反應,及時處理;其四,舉報系統應是獨立的,確保舉報信息不被泄露,同時對舉報人的身份嚴格保密,保護舉報者合法權益。
四、校園欺凌智慧預防系統預警與應急響應
智慧校園系統中數據信息采集網絡采用? ?N+4+1+1 ”模式,即由N個應用場景終端和4個校園欺凌基礎數據采集存儲平臺(學生行為分析系統、心理篩查系統、校園欺凌舉報系統、家校溝通系統)、大數據綜合分析挖掘平臺以及綜合預警和應急響應平臺構成,并在共同運行中形成預防校園欺凌的綜合預警和應急響應模型。該模型的建立基于可視化的學生校園行為大數據,從學生在校信息、考勤情況、上課及考試情況、心理健康測試、精神狀態、情感態度、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數據關聯性分析,深人剖析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行為規律、生活習慣、交往模式及應激水平等信息,幫助學校管理者以更直觀、更便捷的方式掌握所有學生行為數據及數據間的結構關系,形成有效的校園欺凌防控數據支持體系[14(如圖2)。

基于對文本、圖像、音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構建學生校園行為安全預警管理模式。數據采集與存儲平臺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結構化存儲和清洗,分析與挖掘平臺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建模、挖掘和智能匯總。通過構建學生行為數據和學校管理系統的內在聯系,搭建數據分析系統的整體架構。在此基礎上,合理規劃數據采集體系、功能模塊布局,并優化關鍵算法設計,確保數據處理的科學性與高效性。通過多模態分析技術實施深度數據挖掘,對異構數據進行分布式存儲和針對性處理,提前掌握學生的行為動態,并針對重點學生的行為發展做出預判。
綜合預警和應急響應平臺對學生的異常行為和校園欺凌舉報進行智能預警,學校學生管理相關責任部門通過應用終端可實時收到并查看預警信息,學校安保部門應在收到預警信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處置,班主任(輔導員)作為第一責任人應對預警信息進行核實,對確認發生的校園欺凌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為避免學生間的小矛盾演變為校園欺凌,學校各部門應該以班級為單位,從思想教育、化解矛盾、心理疏導、家庭幫扶等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處置。
五、校園欺凌智慧預防系統的終端應用
1.學生終端
學生終端主要采用智慧校園APP系統,要求所有學生完成注冊,學生除通過APP完成電子點名、社團活動、生活服務之外,還可以進入“校園欺凌防控教育系統(學生端)\"進行學習,了解相關法律法規,觀看反校園欺凌的視頻及研究成果;進人“學生心理健康篩查系統\"進行自我測試,每個測試完成后可生成一份測試報告,為學生提供自我調試方法,以及咨詢或就診的建議。學生根據報告可在APP內選擇咨詢師,并就咨詢時間、地點進行預約;學生可以利用“校園欺凌舉報系統\"進行舉報;登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系統\"學習心理健康講座,撥打心理熱線,做心理游戲等;當學生進人學校劃定的高危區域后,手機APP會進行自動提醒;同時每學期學校智慧校園系統可以為班主任生成一份“校園行為安全報告”。
2.管理終端
學生管理終端一般向主管校領導、學生部門、教務部門、安全保衛部門、團委、班主任(輔導員)開放,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APP終端登錄智慧校園系統。由學生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校園欺凌防控教育管理系統”,充實其內容,獲取登錄學生數據及“校園欺凌舉報信息”,并做到快速反應,及時處理;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可獲取學生心理健康篩查數據和報告,提示班主任或輔導員對表現出有明顯暴力傾向、人際關系惡化、嚴重焦慮抑郁等問題的重點學生進行關注,并提出應對建議;分析學生網絡活動數據,篩查傳播與欺凌、侮辱、冷暴力或網絡暴力有關的詞匯、圖片、視頻、郵件、微博、貼吧,及時匯總研判;重視網絡輿情,對有關本校的校園欺凌內容及事態做到早發現、早應對,發布正確的官方信息,避免事態擴大化。
3.安保終端
安全保衛終端主要由主管校領導以及安全保衛處負責,終端和校園安全監控指揮中心能夠實時全天候采集全校監控視頻,智慧校園系統中對學生高危行為的識別分析數據能夠及時以數據圖的形式呈現。指揮中心能夠隨時通過廣播或短信形式,要求進入人員離開或停止危險行為,并及時調度人員趕赴危險區域現場查看,對危險行為加以制止并報告學生管理部門進行調查干預。如遇緊急、重大突發事件,指揮中心可即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
4.家校終端
家校終端是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家長可以通過終端隨時訪問學校的校務公開信息,學習有關應對校園欺凌的法律規定和教育方法,甚至可以直接觀看學生在校學習和活動的視頻。班主任或輔導員老師可以就學生的家庭情況、在學校遇到的焦慮抑郁等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使他們了解學生情況,共同商定解決辦法。家長也能及時發現苗頭,從而制止校園欺凌的發生,避免給學生和家庭造成嚴重的傷害。
從智慧校園的體系構建出發,將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方法融人到智慧校園的建設框架之中,凸顯了現代大數據技術對學校管理的貢獻。作為基于云、網、端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而開發的創新管理系統,校園欺凌防控系統通過多方人際協同、人機協同,將數字技術整合應用到校園欺凌的治理體系中,也是學校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技術潛能來解決現實的教育難題,是未來教育向更高智慧水平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周鐳,楊小敏,陽科峰.哪些措施可以幫助中小學有效預防校園欺凌?—基于校園欺凌\"兩過程五階段\"模型的實證研究[].教育科學研究,2024(10):53-60.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01-21)[2024-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101/t20210126_511115.html.
[3]寧彥鋒.青少年學生網絡欺凌的特點、成因與防治].上海教育科研,2021(05):58-63+40.
[4]SENTSEM,VEENSTRAR,KIURUN,etal.Alongitudinal mul-tilevel study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room norms in ex-plaining bullying behaviors[]. Jou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5(43):943-955.
[5]禹薇.心理群體視角下校園欺凌的發生機理研究[].教學與管理,2024(09):35-39.
[6]鄒紅軍,柳海民.校園欺凌中的網絡與情演化及其應對——基于“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的個案研究.教育發展研究,2018,38(12):42-48.
[7]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36342-2018智慧校園總體框架[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8]魏葉美,范國睿.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 ,2016(02):20-23+46 車
[9]章恩友,陳勝.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學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3-17.
[10]趙福江.早發現早預防:校園欺凌衍生的干預防線與實證研究[]教育學術月刊,2024(02):46-54.
[11]何偉,胡瑩瑩,朱必法.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校學生安全預警管理模式建設初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8):78-79.
[12]鄧逢光,張子石.基于大數據的學生校園行為分析預警管理平臺建構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7(11):60-64.
[13]魏順平.學習分析技術:挖掘大數據時代下教育數據的價值[].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2):5-11.
[14]潘奇.基于Hadoop技術的高校學生行為分析系統研究與實現[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