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為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也為教育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教師通過運用“互聯網 + ”技術,能夠創新幼兒教育方法,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然而,在“互聯網 + ”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如何合理運用技術資源、平衡教育創新與幼兒發展需求,成為教育實踐中的關鍵議題。因此,教師應致力于探索在幼兒教育中科學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教育信息化創新路徑,實現幼兒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信息素養薄弱
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對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需要具備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需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要點,能夠熟練操作多種信息技術軟件及相關工具。然而,當前許多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專業素養薄弱,對各類技術工具操作生疏。這不僅使得信息化教學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甚至可能因技術應用不當而降低教學質量。
(二)教育資源匱乏
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涵蓋教學、游戲和生活活動觀察等多個領域,各領域內容特性差異較大,因而導致教學難度較大;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先進設備、軟件的支持與保障。但在實踐中,幼兒園普遍面臨設備與軟件更新緩慢、教育資源分配失衡的問題,難以有效支撐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改革[]。例如,信息技術迭代迅速,幼兒園教育所需的儀器設備更新需求較高,但由于經費有限,園方難以及時升級設備與軟件,既無法滿足教師開展高質量教育活動的需求,又可能因設備老化引發安全風險。
(三)教學方法單一
部分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過于依賴現代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傳統教育方法的應用價值,導致教學內容與方式趨于單一,難以滿足幼兒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同時,部分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在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中不當使用多媒體、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工具,未能將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互聯網 ?+?′ ’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信息化的創新路徑
(一)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為提高幼兒園教育信息化水平,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以某幼兒園為例,其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良好實踐效果,具體如下。
首先,該幼兒園深入分析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明確信息化建設方向。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進而制訂科學的人才招聘方案,精準選拔復合型教育人才,增強師資隊伍整體實力,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其次,該幼兒園強化對現有教師的培訓,通過設計專業培訓課程,組織教師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同時,在培訓過程中,重點增設多媒體課件制作技巧、線上教學軟件應用技能和注意事項、計算機和互聯網工具的操作技術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培訓,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學環境,充分了解信息化教學系統的功能,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要點。最后,該幼兒園制訂完善的激勵機制、獎懲機制、考核機制,發揮制度的導向與約束作用,激發教師教育信息化的主動性與創新性。此外,該幼兒園積極引導教師培養自主學習習慣,鼓勵教師借助互聯網上開放的精品課程、新媒體平臺、專業論壇等,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及時掌握教育領域前沿的信息技術,將其靈活應用在教學中。
(二)加強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幼兒園應基于教育信息化建設需求,加強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積極配備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和教學軟件、搭建網絡設施,并構建電子學習平臺等[2]。
例如,在“互聯網 + ”環境下,某幼兒園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以資源開發與應用為核心,有序推進各項舉措。首先,精心打造教育信息資源庫,系統整合線上精品課程視頻、經典教學案例、網絡教學素材,為教育信息化創新提供實踐支持。其次,立足本園特色,構建家園共育、社區參與的教育平臺,有效推動信息化教學資源向場景化、實用化發展。再次,搭建同步課堂與視頻會議平臺,打破區域壁壘,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最后,在園區會議室科學部署同步連線視頻直播系統平臺,構建“空中云”交流平臺,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切實將開發的信息化資源靈活運用于教學,顯著提升教學成效。
(三)構建信息化新型課堂
在“互聯網 + ”教育背景下,幼兒園借助信息技術,構建以數字化資源和智能設備為支撐、強調幼兒互動性和探究性學習的新型課堂,是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路徑。
以繪本《狐貍爸爸鴨兒子》的教學為例。該繪本講述了狐貍撿到一顆鴨蛋,起初想要將其孵化后做成鴨肉大餐,但在歷經艱辛成功孵化小鴨后,被小鴨喚出的一聲“爸爸”所感動,生動展現了父愛的情感故事。首先,教師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中“情境創設促進知識建構”的核心觀點,借助多媒體呈現狐貍圖像與森林場景,以“現實中的狐貍有何特征?”等問題喚醒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營造沉浸式學習氛圍。其次,考慮到多元智能理論倡導通過多樣化活動發展幼兒多元能力,同時結合信息化課堂的交互特性,教師運用電子白板的遮擋、聚光燈等功能,將繪本閱讀與游戲有機結合,通過“鴨蛋會如何影響狐貍?”等問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故事線索,培養其邏輯推理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局部放大功能,聚焦狐貍孵化鴨蛋的表情、鴨蛋裂縫等細節,通過“狐貍能否孵出小鴨?會如何對待它?”等探究性問題,助力幼兒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內涵,深化閱讀思考。最后,為全面評估教學效果與幼兒學習表現,教師采用微視頻記錄與現場觀察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隨機抓拍記錄幼兒閱讀表現,基于預設框架分析其注意力、興趣點等維度。這種方式突破傳統觀察的時空局限,既能多角度捕捉幼兒行為,又能動態記錄幼兒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
教師可據此分析幼兒的發展特點并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相關數據則為優化課堂設計提供參考。這種教學方式對其他文學類教學活動具有普遍適用性,可推動幼兒園信息化教學的常態化發展。
(四)打造“家園共育”網絡課堂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教師與家長的協同合作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基于此,幼兒園應以教育信息化為抓手,通過構建“家園共育”網絡課堂,更新教師和家長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創新多元教學策略,實現家園教育力量與資源的深度整合。
首先,搭建數字化家園互動平臺,構建高效信息互通機制。幼兒園可開發或引入專業的家園互動平臺,為教師與家長的實時溝通提供便利,同時滿足家長對幼兒在園情況的了解需求。教師可運用數據處理工具,從身體動作發展、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對幼兒在就餐、午睡、如廁等日常生活場景中的表現進行系統觀察與記錄。家長則通過平臺可隨時查看幼兒的活動照片、課程視頻等動態信息。這一舉措能夠有效突破家園溝通的時空限制。此外,教師可依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幼兒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并將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統計圖表,直觀體現幼兒的發展軌跡,為開展個性化教育指導提供數據支撐。
其次,設計主題化親子活動,深化家園教育協同。教師可根據幼幾發展需求與家庭實際情況,整合不同家庭的親子教育需求,設計一系列主題化網絡課堂活動。例如,教師可組織以“我愛閱讀”為主題的親子共讀活動,通過閱讀《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等適合親子共讀的教育類書籍,引導家長與幼兒探索適宜的網絡閱讀方式。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通過故事復述、繪畫創作等形式分享閱讀心得,并結合生活實例表達對親子關系的理解。這種互動不僅有助于家長與教師深入了解幼兒的情感需求與思維特點,激發情感共鳴,還能有效培養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最后,強化協同反饋。家長和教師可在“家園共育”網絡課堂上,共同探討教育經驗,深入分析幼兒在網絡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和反饋,及時溝通幼兒在學習中呈現的特點與發展需求,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五)促進幼兒園教育管理現代化
“互聯網 + ”環境下,信息技術逐漸被教育工作者廣泛地應用到幼兒園教育管理中,有效拓寬幼兒園教育信息化的實現路徑,為幼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具體而言,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幼兒園教育管理現代化。在實踐中,教師可通過電子相冊、網絡日志等工具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形成更多靜態、動態資料,從而進一步豐富幼兒園教育觀察方法。例如,教師在幼兒園教育管理中,通過電子相冊進行觀察,并詳細記錄幼兒的成長,為家園共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3]。電子相冊與常規的靜止圖片文檔具有較大區別,其不僅包含幼兒在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中的數碼照片,還包含幼兒創造多種藝術作品的過程。同時,電子相冊具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手法,可以通過圖片、文字、音頻和視頻等方式記錄幼兒的表現,并支持教師自由修改和長久保存,進而為幼兒園教育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撐。此外,網絡日志在幼兒園教育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日志是一種由個人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內容的網絡平臺,有利于教師以互動的形式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可在幼兒園教育管理中合理應用網絡日志,以日記形式詳細觀察和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發展中的重要事件,進而對幼兒發展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在實踐中,教師可與家長共同協作,借助網絡日志,以融合文字、圖片、錄音、幼兒作品的博文形式,持續地記錄幼兒成長的方方面面,不斷豐富各類細節信息,進而輔助教師在教育管理中發現有價值的事件。
在幼兒園教育管理中應用網絡記錄工具(如電子相冊、網絡日志),有利于教師記錄幼兒成長瞬間,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對家園共育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教育管理中,通過網絡日志平臺掌握幼兒的實際情況,并全面整合幼兒園教育資源,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開展個性化教育,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為幼兒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時,網絡日志的透明性和及時性,有利于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共同關注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增強家長對幼兒園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進而營造和諧的家園共育氛圍,逐步提高教師的教育管理能力。
(六)完善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
在“互聯網 + ”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加快數據處理速度,便于信息儲存,為教學評價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有力支持。幼兒園可依托“互聯網 + ”技術,搭建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提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例如,幼兒園可通過構建線上網絡評價模式,引導家長參與信息化教學評價,從而實現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同時,幼兒園開發信息化教學評價系統,開展線上評估管理工作,并在評價系統中設置“課程質量評價”“教師教學風采評估”等模塊,確保評價內容全面覆蓋幼兒園教育工作,以保障評價活動的有效性。一方面,家長通過賬號和密碼登錄系統,即可對幼兒園教育進行客觀、綜合的在線評價。另一方面,幼兒園利用后臺數據處理功能,為教師作出科學的教育決策提供依據,助力信息化教學改進。教師則可結合評價結果,分析自身教學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逐步推動幼兒園教育信息化改革,提高幼兒園教學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環境下,幼兒園教育應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推進改革,積極探索幼兒園教育信息化路徑,樹立互聯網教育意識,并將這一意識全面融入幼兒園教育工作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積極整合和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借助信息技術打造新型課堂、完善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進而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和效率,推動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廣利.“互聯網 + ”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路徑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5,27(1):161-163.
[2]楊小玄.“互聯網 + ”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路徑研究[J].新課程,2021(52):139.
[3]王宇豐.互聯網 + 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路徑研究[J].才智,2019(3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