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裝“十二灶餅”的瓦罐

傳統“老式祭灶餅”

現代版“紅糖祭灶餅”

灶餅是濟源地區一種流傳甚廣的面食,因其制作于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用來祭祀灶王爺,故稱“灶餅”。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關于“十二灶餅”的感人故事。
太行、王屋二山腳下有一個王莊村,日本侵略中國后,這個小村子也沒能幸免,村民們受到了日軍的嚴重迫害。
由于烽火連綿不斷,鄉民生活苦不堪言,這時村子里一個叫王宗海的青年,跪別父母后投身了革命工作。由于當時條件有限,加之戰事吃緊,他走后一直沒有機會給家里寫信。他的母親每天都在村口望著過往的行人,希望能看到歸來的兒子,但每次等待都沒有結果。
到了臘月二十三日要烙灶餅祭灶王爺之時,王宗海的母親思兒心切,便在這一天專門為王宗海烙了一個灶餅,希望灶王爺能保佑兒子平安歸來。老人把餅風干后專門放到一個瓦罐中,并在旁邊的土墻上畫上一道豎線,等到第二年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再烙一個餅放進瓦罐,并再畫一道豎線。就這樣年復一年,墻上不知不覺已經有了12道記號。
終于,王宗海的母親在12年前許下的心愿變成了現實,穿著軍裝的王宗海,騎著大馬風風光光地回來了。王宗海在鄉民的簇擁下來到家門口,當看到頭發花白、句僂著身體的母親時,他連忙跪在她的身邊,母子二人相擁而泣。
后來,母親帶著王宗海走進屋里,王宗海一眼就看到了墻上醒目的12道記號。就在他不解之時,母親拿出一個瓦罐,打開一看,里面放著12個灶餅,母親說這是專門為兒子做的祈福灶餅。王宗海接過瓦罐后抱在懷里,久久不肯放手,這12個灶餅蘊含著這些年來母親對自己的深切思念。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既已堅定保家衛國之心,就只能舍棄小家之情。即便王宗海已闊別母親12年,但此次回家也只停留了一天。臨走前,王宗海在母親床頭磕了三個響頭,母親除了一句“早日回家”,再也說不出任何話來。
歲月給了王宗海這一代人炮火與硝煙,也給了這一代人激情與熱血,正是有無數像王宗海這樣的前輩,為了大義舍棄小家,才有了我們如今的和平歲月。
灶餅雖說是濟源地區最普通不過的一款面制品,稱不上特色美食,更算不上名吃名點,但是“十二灶餅”的故事卻令人動容、令人振奮。也因此,今年經過調研、審核,將“十二灶餅”列為“濟源名吃”,并規范了制作標準和流傳故事,以傳承先輩精神、激勵后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