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北這片略顯貧瘠的土地上,蕎麥肆意生長,它不僅成為山里人的日常食物,更給他們帶來抵御貧瘠的力量源泉。
蕎麥花綻放時,恰似繁星傾灑山間,細碎的白花疏密有致地散落,將山野點綴得如夢如幻。花期過后,黑紅色的蕎麥粒宛如隱匿許久的珍寶,悄然成熟,沉甸甸地垂掛枝頭,似在向大地訴說著豐收的密語。收割后的蕎麥,在古老的石磨間輾轉,化作細膩、溫潤的面粉,悠悠散發著屬于這片土地的淡雅清香。那一縷縷香氣,仿若歲月與土地共同編織的溫柔羈絆,絲絲縷縷,縈繞不散。
勤勞智慧的川北人發明了豐富多樣的蕎麥烹制方法,每一種皆凝聚著山里人世世代代的生活智慧與質樸情感。
第一是蕎麥面條。作為常見的早餐,它的制作方法跟白面面條一樣,先在蕎麥面粉中加水和成面團,然后搟成輕薄的面片,繼而切成纖細的長條即可。煮熟后佐以自家腌制的酸香濃郁的酸菜,再淋上一勺紅亮誘人的辣椒油,就是一碗熱氣騰騰、暖人心扉的最佳早餐。
第二是蕎麥碗托。這是佳節之際或是貴客臨門時,川北人餐桌上穩居“C位”的美食。它的制作方法也不復雜,先往蕎麥面粉中加水攪成糊狀,蒸熟后晾涼便可。吃的時候將其切成均勻的條狀,澆淋上蒜香四溢的蒜泥、醇厚綿密的芝麻醬、酸味可口的香醋,最后撒上一把翠綠的蔥花即成。入口后,酸辣的滋味瞬間在舌尖綻放,嫩滑的口感緊隨其后,這般味覺盛宴,無疑是山里人誠摯待客之心的最美映照。
第三是蕎鍋烙。這是川北山區的“金字招牌”小吃,更是山里人智慧的精妙縮影。制作蕎鍋熔時,先將調制得恰到好處的蕎麥面漿傾入燒熱的鐵鍋中,憑借著經驗與火候的默契配合,迅速將其攤成薄如蟬翼的面餅。烙制時,火候十分重要,稍有偏差便會失敗,只有做到軟糯與韌性并存才算成功。蕎鍋烙既可直接吃,又能搭配咸香的臘肉一同炒制。
于山里人而言,蕎麥早已不僅是果腹的基礎食品,更是健康的忠誠衛士。它富含的維生素P與黃酮類化合物,就像“血管清道夫”一樣,可以降血脂、護血管。難怪山里人常念叨:“蕎麥是窮人的糧,也是窮人的藥?!?/p>
正因為蕎麥可藥可食,所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用它做成的美食。在川北人家的小院里,孩童們圍坐桌前,小手捧著剛出爐的蕎麥饅頭,一口咬下,香甜滿溢,笑聲也隨之在空氣中蕩漾開來。老人們則安然坐在門檻上,慢悠悠地品著蕎麥紅棗粥,絮叨著這一年的收成點滴。
川北山區的蕎麥美食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是山里人智慧凝聚的結晶。它以最質樸的食材為墨、以煙火人間為紙,書寫出千滋百味的生活詩章,用最本真的方式,傳頌著這片土地上的悠悠往事。每一口蕎麥美食,皆融入了山里的清風、細雨、暖陽,更飽含著山里人赤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