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全球知名創新生態系統研究機構Startup Genome發布《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5》,北京成為中國唯一進入全球TOP5的城市,在人才與專業知識、知識供給方面的評分中位列全球第四。該報告認為,政府的有力支持、頂尖高校的智力支撐成為北京創業生態系統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
“北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連續6年保持在6%以上,高被引科學家431人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6月16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董齊超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北京市主題采訪活動情況介紹會上說。
《中國報道》記者跟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深入北京科技創新一線發現,北京通過運用“硬設施”“軟環境”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融合,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實現加速突破。
在燕山南麓的懷柔科學城高處,一座占地面積相當于90個足球場、形似“放大鏡”的巨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我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這臺總投資47億多元的“超級顯微鏡”,可發出比太陽亮度高1萬億倍的光,能精準測量微米級的蛋白質晶體結構,是一件解析物質微觀結構的“終極工具”。
懷柔科學城占地100余平方公里,圍繞物質、空間、生命、地球系統、信息與智能五大科學方向,集聚了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3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科教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是全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這些“國之重器”不斷產出重大科研果實,更吸引到大批全球頂尖人才,成為懷柔科學城最珍貴的財富,進而帶來持續的“磁吸效應”。
據了解,懷柔科學城目前有科研人員2.5萬人,外籍人才671名,諾獎級科學家19名、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8名、兩院院士78名,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產學研”聯動的人才生態。
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懷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蘭雄景認為,除了“平臺引人”,“大師科學家帶人”“高校育人”“環境留人”也同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蘭雄景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依托“戰略科學家+團隊”的人才引育機制,目前懷柔科學城集聚的國際知名科學家、院士以及高水平的專家在此工作、開展研究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學生和科研合作者一同帶來,形成了“聚才成群、以才引才”的連鎖效應,進一步強化了懷柔科學城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科學院大學等一批高校落地于此,在培育本土科研后備力量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青年才俊參與科研項目,形成開放多元、學術活躍的人才培養環境。

此外,懷柔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一城兩都”(懷柔科學城、雁棲湖國際會都、中國影都)的功能支撐、國際化高標準的配套設施,也使懷柔科學城成為海內外科研人才向往的科研熱土和“一生之城”。
目前,懷柔科學城按照“科學家一生之城”的規劃理念,起步區規劃實現率達85%,基礎設施完成率達91%,從國際學校、三甲醫院到人才公寓、科學家公園應有盡有,可謂“遠看是花園,近看是家園”。為加速科研人才成長,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懷柔創新聯合基金還為初始創業團隊提供助力,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轉化”的生態閉環。
“這里有頂尖的設施、自由的學術氛圍,還有配套完善的生活環境。”從瑞士歸國的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許海生表示,懷柔科學城為他提供了從科研到生活的全場景支持。
蘭雄景表示,到2035年,懷柔科學城計劃再吸納10萬余名高水平科研與產業人才,共同打造世界知名科學城。
在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的聚集地,2024年成立的北京中關村學院正以“極經典、極前沿、極交叉”的培養理念,超常規鍛造復合型AI人才。北京中關村學院院長、中關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劉鐵巖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在選拔上,學院每年從31所共建高校中遴選出330名優秀的博士生,“我們不僅關注他們基本的科研素養,同時非常重視他們的創業精神、心理素質、家國情懷和領軍能力”。
從創立之初,北京中關村學院就有著明確的培養目標——不是單純的科研人員,而是有能力創立和領導國際頂尖人工智能企業和機構的領軍型人才。劉鐵巖強調:“中國的人工智能,無論是科研、教育,還是產業化,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美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50%,但在中國,這個數字只有6%。”

2024年秋天,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李奇峰等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博士生們成為中關村學院的首批學員,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人工智能有著極高的熱情。
李奇峰與幾位同學一起組建了“智能化學實驗機器人”研發團隊。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研發代替人做化學實驗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是團隊成員頭腦風暴提出的創意,大家希望用所學去探索新場景。以前做科研,研究方向大多是導師的方向,而中關村學院更鼓勵學生自主提出項目,一旦通過能得到學院提供的資源支持。
中關村學院的“科學智能超級作物蛋白改良”項目,是由人工智能、生物學和農學專業的同學自發組建的跨學科研究,聚焦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致力于用AI技術改造地球最古老的光合作用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們在團隊中互相協作、交叉碰撞、不斷迸發創新火花。
截至2025年6月,北京中關村學院已招收博士生600名,建設了近200人的全職和兼職教職員工隊伍,開展了31項有組織的科研項目,已建設6個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啟動7個籌建項目。
當前,人工智能迭代速度飛快,幾乎每過幾個月,人們對技術潮流的認知就會有一次刷新。“去年年底時,學術界、產業界還認為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不到半年的時間大家又認識到,端到端的智能體才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途徑。”劉鐵巖說。
為此,北京中關村學院在設計課程時秉持了“極經典、極前沿、極實戰”的培養理念。據劉鐵巖介紹,學院一方面要求老師開發一系列的經典課程,不是去講解算法的細節,而是讓學生了解每一項經典工作背后的來龍去脈,深挖算法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強調短課程緊跟學術浪潮,要求每一名教師提供一門8學時的短課,用4周的時間濃縮講解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識,老師在第二次講這門課的時候,要有至少50%的內容被更新,讓課程體系始終保持“奔跑”姿態。
“能實戰”也是學院的重要考量。據介紹,北京中關村學院鼓勵學生用一種“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去接觸各行各業,去理解企業和機構的核心痛點,抱著原創的心態,從頭構建全新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系統,讓人工智能的研究真正有用。
全球最低幻覺率大模型、全球最高抓取成功率機器人、全球首個具身智能“反思系統”……這些成果都誕生于同一家機構孵化出的企業,這家機構就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
早在6年前,智源研究院就布局了大模型的技術研發,今年又發布了“悟界”系列大模型,并且將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進行了開源,國內許多機器人公司紛紛跟智源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
如何才能在前沿領域做到先人一步?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智源研究院打破了傳統科研立項制度和煩瑣管理流程,將研究方向和研究過程的管理權交給各個研究團隊,靈活的運行機制是其核心優勢。
“這里不論資排輩,不看‘帽子’,只看是否有取得標桿性成果的潛力。”王仲遠說,“聚焦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我們專攻基礎難題。”
另一個重要理念是接納失敗。創新必然面對風險,失敗也有重要的價值。“我們會組織專門的委員會去評估研究成果,分析失敗的工作是否還有繼續的可能,以及帶來哪些技術路線上的啟示。”王仲遠說。
智源研究院力求建立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的科研體制,營造全球學術和技術創新生態,推動北京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學術思想、基礎理論、頂尖人才、企業創新和發展政策的源頭。據介紹,智源研究院已經初步探索了“集中力量辦大事,青年人才挑大梁,開放生態育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通過智源學者、智源大會、智源社區、青源會等多樣形式,構筑涵蓋了產學研用的內行生態圈,匯集頂尖學者+研究與工程團隊。
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鶴就是智源學者之一,他還有個身份是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我們公司就是由研究院孵化而來。產業與研究之間的這堵高墻是大模型發展的一大挑戰,而這樣的多重身份給了我不少便利和助力。”王鶴說。
在人才規模大、密度高的北京,智源研究院提供了人才相互交流、快速行動的創新生態環境。“當一個想法大學做不了、企業不愿做時,智源研究院愿為這些想法提供平臺。”王仲遠說。
據了解,在成果轉化方面,自2018年成立以來,智源研究院累計轉化50多項知識產權,孵化加速了10余家具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人工智能創新企業,其中,智譜華章、面壁智能等明星企業創始人團隊均來自智源研究院核心科研力量。目前,這些企業中,估值超過百億元的1家,超過10億元的5家,累計再融資金額合計超過75億元,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儲備了優秀的后備力量。
“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協作,打造用于未來的研究平臺,集結最優秀的同行,專注可能產生原始創新與長期影響的領域,讓創新系統更高效地運行,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中國出現突破性成果的概率增加。”王仲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