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路徑設計;桂林非遺;PEST分析;文旅融合中圖分類號:TP399-C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053-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Guilin as an Example
TANG Lin, DUAN Xiaomei (Schoolof Business,Guilin University of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541OO4,China)
Abstract:Underthebackdropofdigitaltechnology,howtoachievethe\"vitalization\"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Guilin'sintangibleclturalhritageprojectshasbecomeanimporantresearchtopic.TisarticledelvesintothcurrentstatusofGuli'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ourcsandconductsdetailedESTanalysisofitsinovativedevelopment.Thoughthisnalysis,earticlerevealsthemanychallenges Guilin’s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fcesintermsof inheritance methods,fomsofexpreionnd chanelsofdiseminationBasedonthesefindings,thearticledesignsapathforthediialinovationanddevelopmentofGuilin's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address tehallengsecountereduringthinheritancepcessofuilinsintangibleuluraler itage.Thedesignoftispathaimsnotonlytoenhanceculturalexperiencesbutalsotoexpandthescopeofdissminatiothereby promoting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urthermore,theresearchfindingsofthisarticlewillpr videusefulreferencesandisightsforteprotectio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otherregionsandthupgradingoftetourism industry.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Digitaltechnology;Pathdesign; Guilinintangibleculturalhritage;PESTanalysis;Inte 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隨著以信息技術、網絡手段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十四五”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強調,要推進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提高展示和利用的效率。桂林市作為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在推動旅游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桂林市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其數字化開發有助于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為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研究聚焦桂林市非遺項目,探討以創新為導向的數字化發展策略,旨在為其他地區非遺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價值。
1文獻回顧
在非遺數字化研究領域,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視角進行深入探討,認為非遺數字化是推動非遺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研究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非遺在現代社會的保護與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在國內研究方面,王薔馨等認為,傳統數字化手段偏重信息化,公眾參與體驗效果一般。但非遺對象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下卻能得以“活化”,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在虛擬空間得到重構與重生。陳紅等3創新性從技術可供性的角度探討了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展演與儀式化建構,強調技術與文化共生互構的關系,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在國外研究方面,LiuL等4提出“互聯網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方式,強調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CsesznekC等則采用縱向研究法,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具有促進當地社區發展的潛力。
桂林市非遺作為桂林市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非遺數字化保護和傳播應用主要包含虛擬景觀可視化創作構建非遺數據生態系統AI賦能文化遺產活化等。在桂林市某些非遺項目的數字化方案設計方面,譚陽提出戲劇《珠郎娘美》的數字化應用戰略,即通過數字化平臺搭建、數字化媒體傳播和互動體驗設計,突破時空限制,豐富觀眾的觀賞體驗,提高傳播效率和傳播范圍,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關注和喜愛桂林市非遺戲曲,推動其傳承發展。車孟霞則從創新傳承的角度出發,設計桂林彩調App,通過整合彩調的音視頻圖文資源,吸引年輕用戶關注學習,推動彩調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便捷的互動體驗。
綜上所述,數字化手段能夠有效提升非遺項目的展示效果、用戶體驗和傳播范圍,進而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這對于研究桂林非遺數字化創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2桂林市非遺資源概況
桂林市具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涵蓋多層次、多類別,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表1為桂林市非遺項目分類統計結果。桂林市共擁有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即瑤族油茶習俗;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分別是桂林米粉制作技藝、資源河燈節、龍勝瑤族服飾、桂林漁鼓、廣西文場和彩調;123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部分為傳統技藝、民俗、傳統音樂及舞蹈的表現形式。除此以外,還有16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496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桂林非遺項目整體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充分體現桂林文化的本土特色,與桂林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族風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非遺傳承人方面,目前,桂林市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名,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106名,傳承人數量居廣西壯族自治區之首。大部分非遺傳承人集中在龍勝、恭城、陽朔等多民族聚居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原生文化圈高度重合。這不僅體現出國家和當地政府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重視,更說明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主動肩負起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使命和責任。同時,近年來,桂林市實施了“非遺工坊\"專項扶持、非遺傳承基地建設、“非遺 + 旅游\"示范工程及“桂林非遺進景區\"等保護創新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文化和社會效應。
表1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統計數量表

3桂林市非遺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
桂林市非遺在美學、歷史、經濟和社會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價值,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如何增強活態傳承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將其與文化旅游產業進行有效融合,以實現創新性轉變,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現代化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桂林市非遺未能與時俱進,正面臨著傳統傳承方式單一和斷層、缺乏創新表現手法,以及傳統傳播途徑滯后等一系列實際問題。
3.1傳承方式單一斷層
桂林市非遺項目的傳承大部分依賴于傳統“口頭傳授”。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這種古老的繼承方法正遭遇眾多的挑戰與難題。隨著社會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明顯轉變,年輕一代對于傳統非遺項目學習和繼承的熱情漸漸消失,這使得非遺傳承鏈條面臨斷裂的風險。當前非遺傳承方式過于單調,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的需求,在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上顯得力不從心,制約了非遺的廣泛傳播和高效推廣。傳承方式的單一對桂林市非遺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其存續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3.2表現形式創新性不足
盡管桂林市非遺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其表現方式上常常缺乏創新性,這使得它難以滿足現代社會消費者持續增長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許多非遺項目在其設計、功能方面都顯得陳舊,與當代的審美趨勢和生活習慣大相徑庭。另外,很多非遺項目沒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工具進行有效推廣和宣傳,在市場定位、營銷策略等方面也缺乏創新,因此其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
3.3傳播渠道滯后脫節
桂林市非遺的傳播主要依賴于傳統的媒體和各種活動,如電視節目、報紙報道和各種文化節日活動。但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進步,這些傳統的傳播手段所帶來的影響正在逐步衰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都發生了深刻變革,這導致桂林市非遺在傳播和發展上相對落后。以桂林市竹編非遺項目為例,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推廣和宣傳活動顯得不夠充分,缺少吸引人的互動環節和體驗性內容,這導致了它在年輕一代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桂林市非遺的傳播受到傳統傳播方法的限制,這不僅縮小了其傳播的范圍,還可能對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和未來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4桂林市非遺數字化創新發展路徑
桂林市非遺承載著民族智慧,對桂林市非遺創新發展進行系統性的方案設計,是非遺傳承保護的破局之道,更是文化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的必然選擇。圖1為本研究提出的桂林非遺數字化路徑設計。該圖以政府、非遺傳承人、技術團隊和社會公眾為推動桂林非遺數字化關鍵力量,通過一體化實施數字化策略,最終實現非遺數字化目標。以下對上述路徑設計進行詳細論述,從非遺數字化的主體、對象、形式及渠道進行具體說明。
4.1多元主體:共筑非遺數字化根基
明確地方政府、非遺傳承人、技術團隊及社會公眾的多元主體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發展涉及多方的共同實踐,包括非遺項目主導者、擁有者、實踐者、受益者]。其中,,政府是桂林市非遺數字化的核心推動者,承擔政策引導、資金保障和跨部門協調的角色。通過政府主導可實現將分散的非遺資源納入統一框架,實現資源整合。例如,財政專項支持非遺數據庫建設、數字化采集設備采購及人才培養等。非遺傳承人作為文化基因的守護者與靈魂主體,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傳承人的深度參與,非遺數字化最終會淪為冰冷的數據堆砌。因此,要讓非遺傳承人成為數字化的“決策者\"而非“旁觀者”。只有傳承人親自指導非遺數字化過程,才能保證文化的原汁原味,即文化本真性的傳承。在非遺數字化實踐中,技術團隊作為連接非遺文化與數字世界的橋梁,是非遺數字化的核心支持力量。通過將復雜的非遺保護傳承需求轉化為可行的技術方案,最終推動非遺數字化項目的落地。需要注意的是,若僅追求技術先進性而忽視非遺的文化特性,開發出脫離文化場景的數字化工具,這是不可取的,終將導致數字化失去寶貴的文化根基。最后,社會公眾既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參與者,也是非遺創新成果的傳播者和共享者。公眾通過數字化方式學習傳統技藝,參與并分享非遺體驗,助力非遺文化破圈傳播。在“政府—傳承人—技術團隊一公眾\"多元主體的共同力量下,非遺數字化將形成“多方傳承、全民共享\"的良性生態,進而實現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目標。
4.2 精準定位:細分非遺數字化對象
桂林市非遺的受眾人群可分為年輕群體和中老年群體。其中年輕群體更偏好“新奇感\"的技術驅動型體驗項目,傾向低門檻、碎片化傳播內容,因此針對這類人群的數字化方案應注重互動性、趣味性,用“文化 + 技術\"激發其參與熱情。例如,開展“數字工坊\"吸引更多年輕人跟隨非遺傳承人線上學習,或設計游戲化場景實現過程的可對照、可操作性,
圖1桂林非遺數字化路徑設計

中老年群體有著懷舊與實用化的生活需求,加之其對高科技工具操作性不強,在非遺數字化設計中也應兼顧人性化設計。桂林市非遺的創新發展不應成為中老年群體的“數字鴻溝”,守護共同文化記憶,搭建代際傳承橋梁才是非遺數字化的意義所在。例如,中老年人偏好傳統戲劇及曲藝類項目,通過錄制音頻及高清舞臺影像即可見非遺數字化雛形。
4.3 創新形式:設計非遺數字化模式
4.3.1建立非遺數字化檔案庫
開展系統性數字化建檔工程。數字化技術收集、整理、儲存非遺項目,能夠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的成果。以桂劇為例,將傳統的演出場景通過高清攝像、數碼音頻等進行詳細的記錄。桂劇的唱腔、身段、臉譜等獨特元素,以數字格式永久保存。這一技術手段使桂林非遺文化實現跨越時空,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賞,既保留了非遺傳統技藝的本質,又為后續研究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4.3.2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場景
構建交互式的非遺文化場景。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出與桂林市非遺主題相關的文化旅游體驗工具,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應對“博物館式保護\"所面臨的挑戰。通過AR(增強現實)設備,用戶能夠欣賞到全息投影技術展示下的經典戲曲作品。這種創新展示手法不僅能讓游客近距離地體驗到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還能通過觀眾之間的雙向互動,使他們更加主動地融入戲曲的情境之中。通過“故事化 + 場景化”的數字敘述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的文化IP相結合。例如,以象鼻山的傳說為基礎制作動畫短片,并融入桂林漁鼓的音樂元素,以增強情感共鳴。
4.3.3搭建數字化媒介傳播矩陣
充分利用數字媒體的豐富多樣性。為了克服桂林市非遺傳統傳播途徑的單一性,非遺數字化應充分利用包括社會化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在內的多樣化數字媒體手段,深入挖掘桂林市非遺項目所具有的獨特吸引力,并向廣大的觀眾進行有效展示。這些平臺不僅能夠呈現多元文化內容,還能激勵并吸引用戶積極參與其中。從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到敘述傳承人背后的感人故事,再到生動地揭示非遺項目背后的豐富內涵,數字化傳播矩陣將能夠有效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提高其影響力。
4.4渠道拓展:線上線下非遺數字化營銷
4.4.1線上平臺升級非遺產業鏈
傳統營銷策略下,非遺產品通常只面向本地市場或某些特定的小眾人群,因而其銷售渠道相對有限。非遺數字化技術可以增強非遺產品的市場營銷能力,有利于開發非遺市場,有助于提高非遺產品的銷售收人,能激勵非遺工作者更積極地參與非遺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這不僅能促進非遺產業鏈的健康發展,還能進一步推動非遺項目數字化進程,促進相關產業的合作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增長,具有社會和經濟的雙重價值。
在數字化的市場推廣策略中,一方面非遺數字化項目可以創建非遺產品的線上展示和銷售區,利用3D高清圖像和介紹視頻等手段,全面展示非遺產品的外觀設計、生產流程和背后的故事,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另一方面,通過電商平臺的直播帶貨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參與直播,以實時展示或現場重現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地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提升他們的購買意愿。要注意的是,非遺產品數字化營銷不能為了追求銷售收入而忽略非遺產品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傳統工藝品質,要讓消費者真正體驗到非遺的特殊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4.4.2線下場景擴大非遺數字化宣傳
旅游場所和教育基地,作為文化傳播與實踐體驗的前沿陣地,擁有大量的客流量及豐富的文化場景。一方面,非遺數字化宣傳需要通過文化旅游部門引導,并在旅游景點推行“數字非遺 + 旅游\"的營銷模式,將非遺文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游客,提升游客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興趣。這不僅能增強景區的文化吸引力,又能使非遺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實現文化與旅游的雙贏。另一方面,非遺數字化宣傳需由文化管理單位牽頭,并在線下非遺實踐教育基地推出“數字非遺 + 研學\"項目。非遺數字化與研學活動的有機結合,讓參與者能夠在奇妙的數字場景體驗中深入了解非遺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非遺數字化可以為研學活動增添趣味性和互動性,研學教育又反之為非遺數字化的推廣開拓了廣闊的平臺,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5 結束語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數字化賦能下桂林市非遺的創新發展路徑,旨在解決其在傳承方式、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上的難題,促進桂林市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明確了非遺數字化的主體,細分非遺數字化對象,提出建立非遺項自數字化檔案庫、打造沉浸式非遺交互場景、運用數字化媒介傳播矩陣的非遺數字化創新形式,推動非遺數字化\"線上 .+ 線下\"營銷。這些措施相互配合,最終形成一體化的桂林市非遺創新發展路徑,助力桂林市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2):49-55.
[2]王薔馨,李靜.非遺旅游的虛擬性體驗模式與數字化保護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3(12):35-40.
[3]陳紅,王奕諾.技術可供性的實踐: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展演與儀式化建構[J].傳媒,2024(17):91-93.
[4]LIUL,BAO W.Research on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e thewestern part of Guanzhong as an example[J].The Frontiers ofSoci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3(8):29-31.
[5] CSESZNEK C,R?tulea G,DEFTA M,et al. The Potential forSustainable Local Development through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Fagaras Land,Romania[J].Sustainability,2024,16(4):1-24.
[6]薛杉.《非遺楊氏碉樓》景觀設計數字化復原[J].中國高等教育,2024(23):35.
[7]趙益民,趙雨曦,彭雪琴,等.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數據生態系統[J].圖書館,2024(12):53-60.
[8]范煒,曾蕾.AI新時代面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智慧數據生成路徑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0(2):4-29.
[9]譚陽.非遺視域下侗族戲曲《珠郎娘美》的數字化應用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2.
[10]車孟霞.非遺傳承視角下廣西彩調APP設計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4.
[11]黃永林.非遺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的責任與協同[J].民俗研究,2024(6):12-1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