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足球賽成為城市對話的舞臺,當網絡熱梗成為地域文化的翻譯器,江蘇13個設區市正以更鮮活的姿態,在全國乃至全球觀眾面前完成一場集體性的品牌升級。
“蘇超”火了!
所謂“蘇超”,即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由江蘇省13個設區市各派出一支代表隊參賽。比賽自5月10日揭幕以來,頻頻沖上熱搜。
這是一場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業余足球賽事。與職業賽事不同,它沒有球星、沒有高額獎金,甚至球員水平參差不齊,但它卻以接地氣的“玩梗”和強烈的地域認同感,點燃了大眾的熱情。
爆“梗”頻出
“蘇超”的走紅可謂是偶然中的必然,其催生的“梗”更是體育賽事與江蘇地域基因深度碰撞的產物。這項覆蓋13個設區市的賽事,以“一城一主場”的布局打破了職業聯賽的壁壘,球員構成從16歲高中生到40歲個體戶的跨度,讓“你行你上”的草根精神成為最鮮活的創作素材。
當南通隊與南京隊爭奪“南哥”稱號時,賽場外的互動更是精彩紛呈。南通球迷制作了寫有“南通,不止于南”的巨型橫幅,南京球迷則舉著“南哥在此,誰與爭鋒”的牌子回應,雙方在友好的氛圍中展開“較量”。而在網絡上,網友們更是腦洞大開,制作了一系列“南哥之爭”的表情包,如將南通的狼山與南京的紫金山PS在一起進行“PK”,趣味十足。
當淮安與揚州為“淮揚菜正統”在賽場邊擺起美食擂臺時,場面更是熱鬧非凡。淮安展臺推出了經典的軟兜長魚、平橋豆腐等菜品,揚州展臺則以揚州炒飯、蟹黃湯包吸引食客。兩地的廚師們還現場進行廚藝比拼,引得觀眾紛紛駐足品嘗、拍照分享。這場“美食大戰”不僅在現場引發轟動,在網絡上也成為熱門話題。地域認同感轉化為創作熱情,最終形成“南哥之爭”“水蜜桃VS鹽水鴨”等系列熱梗,構成一幅動態的江蘇文化地圖。
爆“梗”頻出的背后與賽事本身的雙重特質有關:一方面,無天價轉會費、無過度商業包裝的純粹性,讓比賽充滿市井煙火氣。民間、官方、網紅、觀眾、媒體人都是玩“梗”高手。“友誼第一,比賽第十四。”蘇州和無錫之間的蘇南德比,兩隊1∶1戰平后,球迷總結為“蘇州保住了太湖,無錫保住了機場”“輸了水蜜桃加鹽,贏了鹽水鴨加糖”“踏平花果山,再吃水蜜桃”。泰州VS南通:贏了吃早茶,輸了做試題。誰是真南哥?劉邦項羽的巔峰對決,真假美食之都……在精彩的“梗”中,人們知曉了江蘇“十三太保”各自不同的城市風韻。
另一方面,中足聯級別的賽程編排系統、中超裁判執法等專業配置,又讓“業余賽事專業辦”的反差感引發熱議。“蘇超”的賽程編排嚴格按照中足聯的標準執行,考慮到各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合理安排比賽時間和場次,確保賽事的公平性和流暢性。在蘇州與常州的對決中,執法裁判是曾擔任中超聯賽主裁判的張雷,他精準的判罰和專業的執法風格,讓現場觀眾和網友紛紛感嘆“這執法水平堪比職業聯賽”。“當江蘇人認真踢野球”的話題自然發酵。
更深層的驅動力來自江蘇獨特的地域文化生態。13座城市既同屬“蘇大強”經濟圈,又各有鮮明標識:南京的六朝古都底蘊與鹽水鴨味覺記憶、蘇州的園林雅致與“宇宙昆山”的經濟神話、徐州的楚漢雄風與羊湯煙火氣……這些差異在“蘇超”的競技語境下被放大。
“梗文化”塑造城市對話新機制
“蘇超梗文化”的破圈傳播,構建了一套全新的城市對話機制。
6月21日,常州奧體中心球場內,主場作戰的常州隊全程遭南京隊壓制,最終以0∶4慘敗。終場哨響時,球迷的失落情緒尚未蔓延,場邊突發的一幕卻轉移了全場視線,一只為常州隊助威的綠色小恐龍轟然倒地,被四名工作人員緊急抬離現場。網友結合比分調侃:“常州0∶4輸球,直接氣死一頭恐龍! ”“小恐龍被氣暈”的話題一度沖上本地熱搜榜首位。
小紅書“蘇超觀賽攻略”筆記中,許多網友在筆記下留言分享自己的觀賽和美食體驗,有人寫道:“拿著蘇超票根去吃了南京大牌檔,不僅享受到了折扣,還感受到了南京的熱情,太值了!”還有人曬出自己在不同城市用票根享受優惠的照片,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氛圍。
微博熱搜話題“蘇超比英超還刺激”的討論量過億,其中“徐州對宿遷19次擔架進場=現代版楚漢相爭”的比喻,因融合歷史敘事與體育場景,被官媒轉載,實現從民間調侃到主流傳播的躍升,進一步擴大了“蘇超梗文化”的影響力。
官方賬號的“玩梗式回應”重塑了城市形象。面對“十三妹”的調侃,常州文旅發布原創歌曲《無人扶我凌云志》,用“強者從不怨環境,可我偏偏是弱者”的歌詞完成自嘲式營銷。這首歌不僅旋律動聽,歌詞更是直擊人心,上線后迅速在各大音樂平臺占據榜單前列,下載量突破百萬。常州文旅還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為常州隊加油”的話題,鼓勵網友用創意視頻和文字為球隊打氣,吸引了數十萬網友參與。
這種“不端著”的姿態打破了傳統城市宣傳的刻板印象,當蘇州用評彈改編足球解說、連云港以花果山IP設計球員卡通形象時,政務新媒體與網友形成“互造梗、共傳播”的良性循環。
城市營銷因“梗”而火
“蘇超”中的各種爆款“梗”對江蘇城市營銷的賦能,體現在從品牌重塑到產業聯動的全鏈條升級,最終實現流量熱度向發展動能的轉化。這種轉化不是碎片化的短期效應,而是形成了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生態。
在城市品牌層面,“梗文化”重構了城市的認知標簽。常州通過“恐龍啦啦隊”“筆畫保衛戰”等系列操作,從“工業城市”的傳統印象中突圍,成為“最會玩梗的文旅黑馬”。節假日景區預訂量暴漲的數據印證了形象轉型的成功。
在常州隊對決南京隊的開幕式上,20余只仿真恐龍傾巢出動,看臺上粉絲戴著發光恐龍頭套搖擺,連啦啦隊都換上恐龍服跳起魔性舞蹈。這種化被動為主動的創意,讓原本帶點調侃意味的“十三妹”稱呼,瞬間變成極具辨識度的城市符號。常州中華恐龍園藝術團副團長張楠透露,這次派出的恐龍陣容創下歷史紀錄。從商演報價來看,一只仿真恐龍日租金高達3000~5000元,而球迷自發購買的恐龍頭套在某寶月銷已突破2萬件。這種文旅IP與體育賽事的跨界聯動,正在催生新的“恐龍經濟學”。
南通則借“不敗神話”梗強化“體育強市”標簽,海門區在賽事日接待游客10.8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0.62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0.1%和56.3%,實現“賽場勝利—話題熱度—文旅增收”的正向循環。南通還借此機會舉辦了一系列體育相關的活動,如青少年足球訓練營、市民健身跑等,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體育氛圍和知名度。
這些案例證明,“梗文化”讓城市形象從靜態宣傳冊變為動態敘事。昆山“全國百強縣榜首”的硬核數據,因“宇宙昆山申請出戰”的梗而更易被年輕群體接受。昆山抓住這一機遇,在社交媒體上展示了城市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成就,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聯動方面,“梗經濟”激活了“體育+”的乘數效應。13座城市將“蘇超”梗轉化為消費場景創新:無錫的“水蜜桃球迷套餐”包含比賽門票、水蜜桃采摘和特色農家菜,讓游客在觀賽的同時,體驗無錫的田園風光和美食;揚州東關街的早茶店把蟹黃湯包擺成足球造型,服務員舉著“揚州隊必勝”的燈牌穿梭在餐桌間;淮安的“淮揚菜觀賽外賣”針對觀看比賽的球迷推出,菜品豐富多樣,包裝上還印有“蘇超”的相關梗圖,深受球迷們的喜愛;連云港水晶市場最搶手的是刻著球票二維碼的吊墜,東海縣老板們把直播間搬進球場,邊解說比賽邊賣“持票根享折扣”的水晶掛件。
從常州恐龍的意外“暈倒”到南通賽場的文旅爆發,“蘇超梗文化”的深層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套讓城市主動“說話”的新路徑。當足球賽成為城市對話的舞臺,當網絡熱梗成為地域文化的翻譯器,江蘇13座城市正以更鮮活的姿態,在全國乃至全球觀眾面前完成一場集體性的品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