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一種回報、一種品德、一種生活態度。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只要你胸中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涌動的諸如溫暖、耐力、堅定、善良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你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便有了一處處動人的風景,這就是徐勤生的人生感悟。
他,相貌平平、衣著樸素,如果走在路上,融入茫茫人海,一眼看上去就像隔壁鄰居憨厚樸實的退休老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平凡而不平庸:2021年,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他獲得“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他,先后3次應邀到省委常委會議室參加座談。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給他一個“狗不叫書記”的雅號,是對他彌足珍貴的肯定與榮耀。他說,村官做到“狗不叫”,才是真的“呱呱叫”。
他,是原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徐莊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徐勤生。
感恩,讓他以選擇堅守為重托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徐勤生就是這樣的人。
論年齡,人逢七十古來稀;論資歷,多年副處級干部;論官齡,前后當了42年的村官。退休后仍服從組織安排,到村擔任“第一書記”。
懂得感恩,是為人最起碼的修養,也是老徐難能可貴的品質,更是他回報腳下這片土地的力量源泉。有深沉的感恩,他堅持夢想、勇擔責任。
10多年來,他帶頭干,忙碌的身影總是出現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村民家中,他想方設法幫助村集體富裕、村莊美麗、鄉親們的日子紅火;他不拿村里一分錢,不吃村里一頓飯,不抽村里一支煙,每年個人還要倒貼20多萬元。妻子和兒子、兒媳都跟著貼錢貼物,受苦受累。
2016年,重病的母親住院3個月。白天,他堅守在村里;夜里,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坐在母親床邊。知子莫若母,一向深明大義的母親拉著他的手反復說:“你是我的兒子,也是老百姓的當家人,你對他們有感情,我理解你、支持你。”后來母親去世火化的當天下午,他又趕到村里,和村民們一起參加平田整地。在場的不少村民知道后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他在農村蹲了63年,他說還沒有蹲夠。組織上看到他這么辛苦,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我沒有任何要求,只有我欠組織的,組織沒有欠我的。”許多人不明白他的所作所為,問他為什么,他還是那句話,“對農村有感情,感恩這片養育我的土地和農民,感恩黨組織對我的培養”。這就是他的回答,干脆而不遲疑。
2012年退休后,他積極響應江蘇省泰州市委的號召,成為第三批選派到村任職的干部。他回到家鄉,擔任泰州市高港區口岸街道徐莊村第一書記。2015年,3年任期廟滿,因為全村1800多名村民聯名“上書”挽留,得到泰州市委組織部的認可。帶著組織的重托和對徐莊的不舍眷戀,更帶著對徐莊父老鄉親的殷殷期待,他選擇了繼續堅守,又干了8年多的村第一書記。
他退休前是泰州市廣播電視臺的一名副處級干部。有人問他為何自討苦吃,他總是伸出兩個指頭,說出兩個字:報恩!
報恩,言簡意賅卻力重千鈞。為此,他付出了很多很多……
感恩,讓他以歸農為榮
徐勤生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70年的人生歲月中,有63個年頭在農村度過。1975年參加工作后,先后擔任過8年生產隊長、8年村主任、16年村支書、11年村第一書記,前后當了42年村官,人生的大半輩子都和農民打交道,對農村始終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后來短暫離開農村數年,每每回到農村,聽到鄉情鄉音,總是十分親切,呼吸鄉野氣息,心靈十分安寧。他經常說,他的根在農村。
“我還要到農村去”,他說。2012年,恰逢泰州市委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聽聞這個消息,一下子點燃了他沉寂已久的熱情。親朋好友勸他,“你有清福不享,回農村受那份窮罪,圖個啥?”
其實,老徐的內心想法很簡單,出生在農村,和農民同甘共苦了大半輩子,對農村很有感情也很熟悉,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責任也有義務回基層發揮余熱。沒有一絲猶豫,他報了名,重新踏上了闊別6年的農村土地,再次干起了老本行。
對于農村工作,他心里是有數的。但沒想到報到第一天,他就被扎扎實實澆了一盆冷水——群眾的質疑聲超過了歡迎聲,“他來當支書,60歲了,能干好嗎?”“掛職的,走個過場就回去了。”聽到這些,他當時心里很不好受。事后一想,這也難怪,社會是個大舞臺,什么角色都有,聽到點風言風語也屬正常。從那一刻起,他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好,干出名堂。為了盡快進入角色,他給自己立下了“四熟”的目標,短期內要做到臉熟、路熟、田熟、人熟。不到半年他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戶、田間地頭,每天步行十幾公里是家常便飯。徐莊有多少耕地、界址到哪里,有多少貧困戶、多少孤寡老人,哪家有幾口人、有啥煩心事,全都印在了他的腦子里。
走在村里,他可以通過背影就叫出群眾的名字,村里百姓遇到主動迎上來喊“書記”的多了,連村里的狗看到他都不叫了。這樣的變化,讓他感觸很深,對農村、對農民沒有感情,干不好村干部,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村干部。只有走到群眾中間,走到群眾家里,才能走進群眾心里。他總結了一句話,常到村頭田頭走一走,才會處到群眾真朋友。
老徐剛到村里,一天早上行走在村莊道路上。50多歲的農村婦女李紀琳攔住他,像竹筒子倒豆子般訴說著心事:“徐書記,我們現在無法下田做活了,本來不足2米的田間爛泥路,家家占一點,路成了“魚背梁”,不要說機械了,就是人也難走,走一次怕一次,生怕跌個跟頭都爬不起來。你什么時候想辦法修一下,不要求是水泥路,只要是寬平的泥土路,我們就謝天謝地了。”
“大妹子,請你放心,保證不出3年全村道路全部變成水泥路,到時你放心走,還要將大型機械開到田里去。”老徐一口應承下來。
但是,農村又有一句土語,“情懷不能當飯吃”。老百姓既看你說了什么、干了什么,更看重你給他們帶來了什么。
剛到徐莊不久,他重點做了三件實事:第一件是新修長達60公里的水泥路,貫通了全村家前屋后、田間地頭,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和種田。
第二件是改水改廁,增加道路綠化、夜間亮化,每天安排9人打掃村莊,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村容村貌一天一個樣,我們生活在徐莊村,環境不比城里差”。
第三件是購置圖書報刊,修建健身廣場,增添健身器材,全部免費向群眾開放。邀請文藝宣傳隊到村演出,共演出600多場,給村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把老百姓從牌桌上、從東家長西家短中引導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來。有人說他“當村官當出感情來了”,他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準,自己是帶著感情來的。漸漸地,大家都轉變了看法,說他是來干事的,是能給大家帶來實惠的,在他的帶領下徐莊是有希望的。這些,都為徐莊的發展騰飛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現任村黨總支書記宗禮勝談起這些年,在徐書記的幫助下,他們所做的實事,如數家珍:到去年年底,徐書記通過上爭項目、多方集資、個人捐助和親朋好友贊助等,籌集7000多萬元全部用于村莊建設。全村修建了60公里、3米以上寬的水泥路,新造了16座農用橋,新建擴建了5座電灌站,改造低產田700多畝,平整廢溝、廢塘、廢河10條,新增土地面積165畝,河道護坡1萬多米。
老徐常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經他提議并付諸實施,全村新增加的土地全都分給所在組的村民,讓百姓們享受更多的實惠。
談到村里的變化,土生土長的退休老師孫伯進動情地說:“老徐剛來村時,全村只有一條水泥路,村里有一個叫于家垛子的小村落,4個生產小組,多少年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用‘九曲回腸’來形容也不為過,村民時常發牢騷。老徐了解情況后,從這里打響了修路‘第一炮’。”經過3年的努力,這里形成了3到6米寬的“六縱九橫”的水泥路,像彩虹一樣架起了村民們幸福安康的大道。
感恩,讓他以富民為己任
“老徐駐村,強村強根”,這是江蘇省泰州市和高港區各級黨組織對他的評價,也是廣大徐莊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切身體會。
“只要一天不拔掉窮根,就一天不離開徐莊。”
剛到徐莊時,村里窮得叮當響,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負債卻高達380多萬元,村干部精神不振,群眾怨聲不斷。上任之初,徐勤生向村里黨員干部許下了諾言。
他在調查后發現,村里窮主要是因為思想舊、債務重。首先得轉變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思想,理清發展思路,想方設法解決突出問題。村里有1800多畝耕地,但大都高低不平。從土地整理入手,他和村組干部帶頭干,每天凌晨四五點鐘就下到地里,天黑之后才收工,餓了就在田頭將就吃一口。村民們感慨干部作風變了,他們紛紛扛起鋤頭,平整家前屋后的雜亂土地。
平整好土地,又成立了農機合作社、植保合作社,注冊了農產品“鳳棲湖”品牌,由村干部對全村1800畝水稻實行“五統一”服務,托管后的水稻產量與以前相比足足提高了20%,價格比以前翻了幾番。現在,徐莊全部耕地已經集中流轉,建成了3個家庭農場。新復墾出來的160多畝土地,由村干部負責耕種,收入歸村集體所有,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10多萬元。一名老黨員高興地說:“以前土地撂荒沒人管,現在成了掙錢的香餑餑。”
初戰告捷,他又把目光轉到興建標準廠房上。通過多方籌集資金,新建6500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出租給本村能人搞傳統工業,不僅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還解決了30多個村民的就業問題。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40多萬元,如今已突破400萬元,村集體存款達到2000萬元。全村固定資產從他剛來時的不足200萬元,增長至目前的1.1億元。
徐莊已成為人人羨慕的富裕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村里又辦起了老年人助餐點、惠民糧食加工廠,每年舉辦60多場惠民演出,讓全體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這兩塊每年支出就要20多萬元。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是徐莊村創業發展的目標,更是他們發展奔跑的前進動力。
感恩,讓他以付出為樂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既要做得好也要說得清,做得好是勤政,說得清是廉政。”老徐一直告誡自己,也經常對村干部們講,做工作要不求領導表揚,不求組織授獎,力爭群眾鼓掌。
從報到第一天,他就承諾做到“四個一”:不用公款請一次客、送一份禮、買一包煙、不拿村里一分錢。任職以來,他不僅兌現了承諾,還自掏腰包為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提供“訂單式”幫助,小到為孤寡老人送去一臺收音機,大到為貧困戶改造危房,他們急需什么就幫助什么。
每逢有村民家中有人去世或者有人生病住院,老徐總是第一時間去慰問,送的慰問金300元、500元不等,有的是3000元以上。據村里統計,這些年他慰問過的村民就達600多人,送去的這筆扶貧幫困的資金超過20萬元。他還先后為40多戶貧困戶翻建了危房。
90多歲的孤寡老人管奶奶逢人就夸,“徐書記是個大好人,他不僅幫我翻建了危房、添置了家電,還為我購買了可移動的坐便器。經常買這樣那樣的食品給我,真比自己的子女還要好!”
其實,老徐為集體所花的錢無法統計。他將親戚5萬元的面包車置換過來,送給村里作為宣傳車。村里出了名,來自新疆、陜西、河南等全國各地的參觀人員多了,他又自費5.7萬元購置了觀光車。
就像當年的淮海戰役一樣,他在前方奮斗,后方支持協助。老徐不但自己倒貼錢,還動員妻子和兒子、兒媳,經常送錢送物到村里。原村會計老孫看到老徐為村里用了這么多錢,總想補他。2014年12月,口岸街道一家私營企業的老板,為了支持村里的工作,一下子捐助42萬元,并表示不要開發票。老孫建議將這筆錢用來還老徐。但老徐堅決不同意,并執意開票入村集體的賬。
徐莊村“兩委”班子原先比較薄弱,老徐上任后,提出“接受任務不搖頭、遇到困難不低頭、完不成任務不回頭、小有成績不昂頭”的口號。每次集體勞動,他都第一個沖上前,從鋪設水泥路、硬質渠道,到平整復墾土地、看守秸稈禁燒,他都力所能及地多做一點、做好一點。有一次集體勞動搬預制塊時,他不小心摔倒在硬質渠道里,膝蓋、大腿腫了起來,現場的村民都勸他回去休息,雖然疼痛難忍,但他仍然咬緊牙關繼續干到結束。
在村里工作,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自己帶頭干,帶頭干才能帶出好村干。過去的干部比白,現在的干部比黑;過去的干部受氣,現在的干部受累;過去的干部吃酒,現在的干部吃苦;過去的干部挨罵,現在的干部挨夸;過去牌桌酒桌上找干部,現在田間地頭找村干部。這些年來,讓徐勤生感覺最滿意的是培養了一個能吃苦、能戰斗的村“兩委”班子,他對現任村黨總支部書記宗禮勝特別欣賞,他堅信有這些年輕人,徐莊的大好局面一定會可持續下去。
徐勤生連續當選為六屆高港區人大代表后,心中那股為人民服務的情懷更加熾熱。他先后提交了“采取切實措施防止土地拋荒”“提倡以政府過緊日子,換取群眾和企業的好日子”等各類議案12件、意見建議20余件、“百姓小事”30余件,并主動跟蹤督辦協辦,推動建議成為黨委、政府的政策加以落實。
為黨奮斗、為民代言。2013年7月,他領銜3名區人大代表和7名議政代表,在徐莊村成立“清風徐來”工作室,讓人民代表與群眾在家門口進一步零距離對接、面對面交流。
這些年,老徐放棄了含飴弄孫的晚年,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甚至老母親病重他都沒有完整的時間陪在床前。有人說他失去很多,但他卻覺得自己得到更多:因為工作的忙碌,他得到了充實;因為徐莊的長足發展,他得到了展現價值的舞臺。看著老百姓一天天多起來的笑容,他得到了快樂。
如今的徐莊村發生的變化,可以用巨變來概括。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村”“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水美鄉村”“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范單位”和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泰州市“鄉村振興十佳示范村”等一連串的榮譽,為徐莊錦上添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來,黨和政府也給了老徐更多的肯定:他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委“最美人物之共產黨員”“中國好人”“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江蘇省“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獲得全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中央電視臺對他的事跡作了專題報道。
正像一位名人所言: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是一切美德的精神底色;感恩的關鍵在于回報。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幫助、支持乃至教導、指引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
徐勤生覺得,人什么時候都要記得感恩。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知恩感恩,感情才會深。
如今,他已經72歲了,不再擔任第一書記。但他表示,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人大代表,他將永遠扎根這片生他、培養他的土地繼續奮斗。但愿老徐懷著一顆永遠不老的心前行,與鄉親們共同追求更多的精彩與美好。
作者簡介:
韓登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泰州市作協會員。現任中國工業報江蘇記者站站長、中工智庫江蘇中心主任。曾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唯實》等報刊發表小型報告文學、人物通訊、論文等。多篇作品收錄到《江蘇散文》等書籍中。
責任編輯 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