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云霧繚繞,層層疊疊的梯田、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古樸的石板路在云霧中若隱若現,仿若一幅水墨畫,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駐足觀看。該村黨支部書記潘保玉一邊在朋友圈分享美景,一邊給游客們講解當地風土人情。
大寨村位于龍脊梯田核心區域,過去,村民們坐擁美麗的山水資源,卻艱難地生活在貧困中。1999年,潘保玉意識到,家鄉的好山好水也是發展旅游業的優越條件。他返回家鄉,自己開窯燒瓦,在村民們質疑的眼光中,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2003年大寨村旅游公路正式通車,潘保玉的民宿迎來了游客,盡管每間房每天才收15元錢,但這讓村民們看到,開民宿能賺錢。潘保玉大方地向村民們分享“生意經”,帶著大家一起發家致富。
2005年,潘保玉當選大寨村村委會主任,2008年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為了將村里的旅游業做大做強,讓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他多次赴外地學習、考察取經,探索出了“黨建引領+政府+企業+梯田+村民”的旅游發展模式。
20年前,龍勝縣的旅游產業還沒有企業與村民合作開發的先例。一些村民對此十分抗拒,認為“梯田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交給企業管理就等于把飯碗交到了別人手上”。為轉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潘保玉想方設法動員、組織大家外出考察學習,了解其他地區企業入股村集體經濟、聯合發展旅游業的先進經驗。同時,他邀請旅游公司入村,與村民們交流旅游發展經驗,讓村民們逐漸接受了與企業共同管理經營梯田旅游業的方案,促成了集體土地入股、村民農耕入股、公司市場化運營的“三合一”互動聯營模式,自此大寨村走上了旅游產業富民之路。
為了提高村民們的責任意識,潘保玉想方設法促成旅游公司和村里簽訂新合同,每年拿出門票收入的7%給村里,激勵村民們共同維護景區經營秩序。新合同還設立了梯田獎補政策條款,如果年游客量達到30萬人次,旅游公司就按照每畝梯田1000元的標準獎勵給村民。新合同履行當年,大寨村分到15萬元的分紅,2010年達到28萬元,村民們嘗到了甜頭,維護景區經營秩序的自覺大大提高。
潘保玉還多次到上級相關部門爭取資金,把大寨村通往山外的砂石道路升級成瀝青柏油路,把村內的旅游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換代,大寨村的鄉村旅游更受歡迎了。
有些村民在種植農作物時,東種一壟玉米、西種一塊蔬菜,難以形成統一的水稻梯田特色景觀,不利于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于是,潘保玉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號召大家保護梯田景觀,最終說服村民們統一種植水稻。潘保玉還推動大寨村成立了梯田維護隊,明確保護梯田和破壞梯田的獎罰措施。在潘保玉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寨村走出了“一田生五金”的旅游發展好路子,即“梯田流轉有租金、梯田入股有股金、梯田維護有獎金、梯田務工得薪金、梯田旅游掙現金”,村民們變成了“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兩棲農民”。2019年,大寨村實現整村脫貧,同時輻射帶動周邊8個民族村寨集體脫貧。
潘保玉帶領大寨村群眾走上了“旅游+N”的脫貧致富路,讓昔日貧窮瑤寨蛻變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24年9月,潘保玉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6月2日,有刪改/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