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進入春天,春風吹綠了故鄉洱源縣煉鐵鄉廣袤的梯田,楊柳吐綠了,遍地野花綻放了,小草也露出翠綠的嫩芽,四處都是神清氣爽的新景象。沉睡一冬的鳥雀開始活躍了起來,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在明媚的春光里樂逍遙。伴著時暖時寒的春風,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著干渴的泥土。核桃樹的葉子開始綠意盎然,板栗樹鋸齒般的葉尖向人們招手,白族姑娘穿梭在田間地頭忙得不亦樂乎。雨后的羅坪山下,天空顯得更高更藍,空氣更新鮮,滋潤著人們辛勤耕耘春天。
放眼望去,煉鐵鄉村莊、遠山、房屋、碧樹都環繞在黑溥江畔,晨霧飄逸,籠罩了鄉村。這晨霧濕了村寨,扮了村寨,美了村寨。此時此刻,在田間地頭靜靜地欣賞一首優美曲子,那該有多么美妙。不遠之處,犁田的、起壟的、播種的,到處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白族民諺說:“春不種,秋無收。人哄地一時,地哄人一年”。春是萬象更新的季節,也是播種的最好時節。站在梯田田埂上,犁田人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褲腿高挽,熟練地一手扶木犁柄,一手拿皮鞭,吆喝著一頭膘肥體壯的犍牛辛勤耕耘在田里,牛聲、機械聲、鳥雀聲、人的歡呼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曲美妙的春天交響樂。
梯田的田埂上,幾位老爺爺老奶奶坐著,看著家人忙碌的身影,也有操不完的心。本來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可是他們一輩子勤勞,在家閑不住,喜歡到田間地頭指指點點。他們在春天耕耘農忙時節,起到了大幫小補的作用,讓家里的人也感到了暖意融融。一位年過花甲的白族老人,精神抖擻,脫掉外衣,手持鐵鍬,把田里的泥土一鍬一鍬鏟到田埂上,對塌方的田埂進行修復,時不時抬起頭,左顧右盼,看看田埂寬窄高低是否達到一致。雖然紅泥沾滿了他的衣服,細泥濺滿了臉上,但他絲毫不在乎,默默地在干著農活。不知不覺間,平滑而結實的田埂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宛若一條龍環繞在梯田間。雖然農村老人條件有限,沒有像城里老人跳廣場舞那樣歡快,但他們通過田間勞作,尋找自己的樂趣,通過勞動鍛煉方式,照樣能舒活筋骨,使自己的身體變得更硬朗,活得更瀟灑自在,過得有滋有味。
在煉鐵農村一到春耕時節,游手好閑的人寥寥無幾,就連天真可愛的孩子們也興高采烈地加人到春耕中來,他們扛著鋤頭拿著鐮刀,穿梭在田間地頭,這里一群來挖溝,那里一伙在割草。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們時而跑到山上摘幾朵野草花,用巧手編出一個個花樣多端的花帽,送給辛苦勞作的父母,惹得長輩笑口常開;時而跑到溝邊捉黃鱔和泥鰍,身上身下弄得到處都是泥,頭發被弄得亂七八糟,如同臟兮兮的大花貓,可孩子們毫不介意,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小朋友們在春耕田地里玩夠以后,回家少不了父母的訓斥,可是卻心滿意足。還有的小孩情不自禁背誦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那聲音回響在梯田云霄。孩子們雖然年幼,但深知父母春耕的不易。
漫步在梯田里,春天的耕耘盡在眼底。農人知道時節就是命令,不會錯過節令時機,把春耕日程表安排得有條不紊,有計劃地去耕地、栽插、播種,確保大春生產有一個好的收成。春耕一刻值千金,農人迫不及待地抓緊時間,耕耘著每一塊希望的田野。有的田已經耕過了,明晃晃地注滿了水,水清澈透明,就等著插秧了。舉止四望,羅坪山下星羅棋布的梯田,依著黑溥江從山底層層蜿蜒到羅坪山山頂,宛若蒼茫天地間的一幅油畫,猶如一級級通往神秘天宮的云梯,仿佛置身如夢如幻的世界,讓人浮想聯翩。
如今,煉鐵鄉梯田里春耕顯得熱鬧非凡,農民深知春耕辛勤付出,秋收才有新希望。春耕亦如詩般的新畫卷,雖然沒有春花秋月般的美麗,可是它讓人流連。春耕田園,萬家齊聚,忙里作樂,對歌起舞,譜寫出一曲曲令人歡快的勞動贊歌。讓人聽到了希望的音符在肥沃的泥土中跳躍,欣賞到了淳樸勤勞的白族人民表演的幸福對歌,讓人眼界大開。所以,春耕是農人必不可少的一個生命環節,因為,只有春耕,才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