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州、縣市級領導掛鉤聯系學校機制,387名“編外校長\"掛鉤聯系573所學校,圍繞主題“找癥結”“施良方”,破解教育提質培優瓶頸問題;推行“3個1”活動:講1堂思政課、分享1本課外好書、講述1次學習感悟,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協調各方資源,籌措資金、設備,千方百計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為掛鉤聯系學校、師生解難題辦實事·…2023年以來,大理州深入落實領導干部掛鉤聯系學校制度,按照“五級書記抓教育、黨政同責辦教育\"要求,“編外校長\"深人掛聯學校,聚焦師生、家長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工作走深走實,交出一張張亮眼的教育改革發展“成績單”。
全覆蓋建立機制,為學生成長系好第一顆扣子
2023年11月,大理州全面建立州、縣市級領導掛鉤聯系學校機制,35名州級領導掛鉤聯系53所學校、352名縣市級領導掛鉤聯系520所學校。掛鉤聯系學校領導充分發揮“督促、協調、服務\"作用,深入學校調查研究和督促指導,以黨課、形勢政策報告會等形式到聯系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宣講活動,并積極協調幫助學校解決存在的實際困難,有力促進學校黨建、教育改革、教學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工作,當好“編外校長”。
2024年,州、縣市黨政主要領導到學校講授思政課26場次。各縣市主要領導的思政課引經據典,結合生動案例,帶領廣大學生重溫了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講述了歷史名人、革命先輩的先進事跡,向師生們介紹了州情、縣情和大理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通過與廣大師生面對面交流,講授了一堂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精彩生動的思政課。同時勉勵廣大師生,要樹牢家國情懷,做愛黨愛國的有志青年,緊跟黨的步伐,立志成長成才,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實現個人價值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大理市推行\"3個1\"活動,即:掛鉤聯系市級領導每年到聯系學校講1堂思政課,厚植學生家國情懷;推薦分享1本課外好書,激發師生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在講述中,各黨政領導勉勵廣大青年教師和青少年學子,要聽黨話、跟黨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堅定理想“立志向”健強體魄“打基礎”勤奮好學“練內功”遵規守紀“樹正氣”艱苦奮斗“強擔當”,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樹牢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以胸懷“國之大者”的遠大志向引領未來,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斗中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滿懷激情書寫人生華章,實現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匯智聚力賦能,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以教育教學質量為主線,州、縣市掛鉤聯系領導通過實地查看、師生訪談、座談會等形式深入掛鉤聯系學校就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進行調研指導,共商共議、共謀發展。
兩年來,州委主要領導以教育為主題,主持召開三次“雙月茶敘”,圍繞主題“找癥結”“施良方”,州委書記楊國宗等領導廣泛聽取小學、初中、高中、職業學校和民辦學校校長、優秀教師代表在應對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不斷提升普通教育質量,教育體制機制創新及資金保障、基礎設施、隊伍建設、教學教研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并就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初高中一體化\"培養、加快高中教育改革、統籌推動大理職業教育發展等多個方面內容展開深入座談。會后將會議內容分解為具體工作任務交辦至縣市黨委政府和州級相關職能部門,由州委督查室適時對任務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為破解當前困擾大理教育提質培優的瓶頸問題,州委、州政府領導及縣市黨委政府領導,多次帶隊赴北京、上海、武漢等教育發達省市,與當地重點高校和重點高中協調對接結對幫扶相關事宜,經積極爭取,華中師范大學附中、武漢市洪山中學、云南師范大學附中等優質高中相繼幫扶大理二中、祥云一中、鶴慶一中等學校,帶動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統籌調動資源,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聚焦師生訴求、學校發展所需,州、縣市領導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籌措資金、設備等,千方百計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努力為掛鉤聯系學校、師生解難題辦實事。
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為2所掛鉤聯系學校安排工作經費各10萬元。州政協主席為掛鉤聯系學校下關一中初中部協調圍墻維修加固和校園文化建設資金50多萬元。祥云縣掛鉤聯系領導到學校調研68次,辦實事、解難題52件,協調資金480余萬元。劍川縣掛鉤聯系領導積極對接愛心企業和個人,協調捐贈資金192萬余元,用于資助困難學生、教師培訓、改善辦學條件等。彌渡縣委副書記為掛鉤學校百川高級中學爭取捐贈物資價值45.2萬元。賓川縣黨政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金牛鎮第四完全小學建設工地調研指導,協調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學校按時投入使用,有效緩解了城區小學人學難問題。
與此同時,州、縣市掛鉤聯系領導還在“五育并舉”落實、“清廉學校\"建設、校園安全管理、后勤服務保障等方面助力,有力推動了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如彌渡縣委書記深人掛鉤學校彌渡一中調研,優化行政管理架構,實施\"高中教育八大改革”,進一步提升了全縣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并通過領導干部示范帶動,激勵引導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教育事業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