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策源地;內在機理;實踐路徑文章編號: 2095-5960(2025)04-0012-09 ;中圖分類號:F014.1,F592.3;文獻標識碼:A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就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等問題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系統闡釋。1這為新時代推進傳統產業高新科技化改造、高新科技產業化運用和產業治理數智化,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以創新為主導、以高新科技為驅動、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的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旅游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高梯度產業,具有關聯性大、帶動性強、乘數效應高、天生跨界、生態親善、環境友好等顯著特征。進入數智時代,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數實融合、創意驅動等先進技術和理念,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催生了“旅游 + 元宇宙”“旅游 + 創意文化”“旅游 + 生態康養\"等新業態,推動了旅游產業的迭代升級,加速了旅游業向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未來產業轉化。旅游業也因此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與賦能的重要策源地。在此背景下,研究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實踐路徑對豐富新質生產力理論在國民經濟綜合性幸福產業中的內涵和外延,促進旅游勞動者、旅游勞動資料及旅游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躍升,實現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動因
(一)旅游新質生產力演化的理論邏輯
1.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的能力,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組成。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理論的論述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將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定義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3]。這在本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是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符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解放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原則。就\"傳統生產力\"而言,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特征是創新。馬克思認為,任何生產力都是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4],現今的生產力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并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5]即新生產力是在舊生產力的基礎上,依托科技和理念創新,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不斷創新和優化組合而發展出來的,是生產力變革的產物。
除了創新之外,新質生產力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高質量和產業化。“質”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訴求,也是區別于其他在既往歷史中不斷產生的新生產力的關鍵。6]可見,新質生產力中的“質”具有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新質生產力是通過物質和產業表現出來的;二是新質生產力是高梯度的優質生產力。早在《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lt;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文中,馬克思就提出生產力是一種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具體的物質力量,物質性是生產力的重要屬性,后又在《資本論》中對生產力進行了進一步闡述,認為生產力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8人類為了生存發展,不斷向自然攫取物質生產資料,并憑借體力和智慧運用生產工具來提高生產活動效率。這個過程就是早期生產力產生的過程,勞動者腦力體力的提升和生產資料的更新迭代便是早期生產力發展的過程。此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便是“脫虛向實”,即借用生產工具,將腦力和體力等虛擬能力通過勞動的形式轉化為物質產業,成為了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并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的這一重要觀點,提出“要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9。這要求我們不能一味單純地追求理論和技術創新,同時要重視技術轉化能力的培育,具體任務便是推動高新科技的產業化運用。誠然,新質生產力的“質”絕不止于物質層面,還存在于質量層面。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內質在于培育高質量的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變革和揚棄,即創新驅動生產力的躍升。1其具體表現為推動傳統產業高新科技化改造和產業治理的數智化,這在本質上與“新”的要求相一致,都是追求創新驅動發展。
綜上,新質生產力是“新”和“質”的辯證統一,是追求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的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表明,新生產力的出場意味著舊生產力在該時代改變和影響自然過程中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阻礙性影響。根據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出場學,本文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產生本質上是在歷史的生產方式語境下,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時代出場路徑,催生出的以“產業”為承載主體的舊生產力高質量變革過程,是一種揚棄手段和生產力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的“躍遷”[11]。而其躍遷后產生的新質生產力則是在新時代產業變革過程中,為了適應更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時代訴求,基于科技創新的先進成果,以產業升級為載體和表現形式,滿足新發展理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等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種先進生產力的內部由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和新質勞動對象組成,外部受新質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革的反作用力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由高素質的新質勞動者、數據等由高新技術催生的新質勞動對象(含其與傳統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高技術附加值的新質勞動資料三者,在量上實現推陳出新和質上進行優化組合躍升后,產生的人為改造和影響自然的高階能力,并通過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來展現。
2.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的新質生產力
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無論何種形式、何種階段、何種效率的生產力,最終都會落實到具體產業,發揮其改造和影響自然、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從旅游學觀點上看,傳統的旅游生產力通常被認為是由旅游資源形成的吸引力、旅游設施形成的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務形成的服務能力三者共同構成的綜合能力。[12]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任何生產力都是由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大基本要素構成的。其中勞動對象分為未加工的自然物質和加工后的原材料兩部分,勞動資料指生產工具、建筑等一切用以影響和改變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之和,勞動者是參與生產的具有勞動能力、技術和經驗的人。而與一、二產業相比,旅游業先天具有一些不同的特性:首先是旅游業具有無形性,是一種有形與無形辯證統一的產業,其勞動對象包含實體的“旅游產品原料與旅游資源”和虛擬的“旅游服務與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兩部分。同樣,其勞動資料也可分為實體的“旅游設施、技術”和虛擬的“旅游IP”;其次,旅游業具有生產消費同步性。因此旅游服務既可被視為旅游勞動者的勞動,又可視為廣義的旅游產品和勞動對象。基于此,本文融合旅游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對旅游生產力進行了重新定義:旅游生產力是指由旅游勞動對象(旅游資源和服務)所形成的吸引力、旅游勞動資料(旅游設施、技術和旅游IP)
所形成的接待能力和旅游勞動者所提供的服務能力的組合。參考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闡釋,進而推演出“旅游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被新質生產力賦能后的旅游生產力。即\"由新質旅游勞動對象(數智化、綠色化、創新化的旅游資源和服務)所形成的吸引力、新質旅游勞動資料(低碳型旅游設施/技術、數字型旅游設施/技術及創意型旅游IP)所形成的接待能力和新質旅游勞動者(高素質旅游人才)所提供的服務能力的優化組合”(見圖1),本質上是對傳統旅游生產力的躍升和揚棄、是新質生產力在旅游業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其核心特征是高質量、高科技、高效能、創新驅動、以人為本和綠色發展,最終目的是推動傳統旅游產業向未來產業轉化。

(二)旅游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策源地的時代動因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經濟增長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生產力。在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時代,考慮到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因果性和耦合性,新質生產力為獲取更優質、更適宜的發展土壤,必然會率先賦能與數字技術、數據資源、創意思維、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等耦合度高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高梯度產業[13],并通過新供給創造消費新需求、培育經濟新動能,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發展趨勢看,現代旅游業發展方向已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趨向。從產業屬性來看,與先進科技深度融合的文旅產業是未來產業,通過文化創意形成的內容豐富、形式創新的文旅新業態,更是屬于新興產業范疇。14]旅游業作為典型的高梯度產業,因其天生跨界和綜合性幸福產業的支柱地位,具備發揮新質生產力效能的良好基礎。
回溯改革開放40余年歷史,中國旅游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變強的發展歷程。20世紀70—80 年代,中國旅游業主要屬于服務外交的\"事業\"性質[15],精通中外語言的旅游接待人才成為了當時旅游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人才紅利,助推著中國旅游業的起步。1986年,國家“七五\"計劃首次正式將旅游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標志著旅游業成為獨立的經濟產業。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將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旅游業“事業型”為主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訴求。在此背景下,中央于1999 年創新性地制定了“黃金周\"制度,旅游上層建筑的創新激發著旅游市場的繁榮,活化了旅游業生產性服務。居民的旅游需求得到空前釋放,全民旅游時代到來。2009年,國務院明確指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開啟了旅游業從單一經濟產業向綜合性幸福產業轉型的步伐,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生力軍。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旅游業作為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化產業,依托山水林田湖等可再生自然資源,開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山地旅游等旅游產品,創造了規模宏大的“綠色經濟”,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1年,黨中央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業成為了回應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國民經濟綜合性幸福產業。如今,旅游業又與數據科技結緣,“旅游 +VR ”“旅游 + 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層出不窮,助推旅游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三化協同發展。
綜上,我國旅游業自起步以來就與人才、創新、科技、共同富裕和可持續發展密切關聯,其高質量發展成效更是與科技創新、數字賦能密不可分,具有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需求和場景的“孵化”功能、吸引人才和創新要素的“催化”功能、提供生產性服務的“活化”功能、促進社會公平的“穩化”功能、將新質生產力轉化為文旅新吸引物新動能的\"轉化”功能和傳播放大新質生產力影響的“極化”功能[16],成為發展和運用新質生產力的理想策源地。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就旅游業而言,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深刻重塑著旅游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在旅游場域內不斷催生新質旅游勞動資料、新質旅游勞動對象和新質旅游勞動者,塑造產業新業態、提升傳統老業態、優化整體服務水平。旅游業發展的現實方向表明,現代旅游新業態需要科技、創意、生態、人才等新質生產力要素,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更是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加持與賦能。
(一)新質旅游勞動資料培育壯大新興旅游產業
2023 年以來,“村超”爆火、爾濱”出圈,三星堆博物館插上數字翅膀,碳中和成為可持續旅游新風向標。旅游業的“流量密碼\"被悄然發現,“現代科技 + 創新創意”成為各地區發展旅游的首選方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數字化、創意性、綠色化的新質旅游勞動資料登上歷史舞臺,不斷催生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賽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持續將日趨旺盛的旅游需求轉化為綜合性幸福產業的持久效益和強勁效能。
1.數字型勞動資料催生“數實融合型”旅游產業
勞動資料反映一定經濟時代的科技應用水平[17],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發展洪流中,數字技術已成為影響和改變物質世界最重要的勞動資料之一。在旅游場域內,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看景,以沉浸體驗、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數實融合型文旅未來產業成為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口、新動能。例如:北京中軸線申遺工程利用大數據、裸眼3D、游戲引擎技術、區塊鏈、VR等新技術,開發出“數字中軸系統”,建設“云上中軸線”,將綿延7.8公里的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融入掌上APP,活化傳承歷史文化。并通過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打造中軸線“北京雨燕”數字形象,培育數字旅游吸引物和新型消費形式。其首發的數字藏品1小時內被一搶而空,為游客帶來文旅新體驗、新需求,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發展數實融合型未來旅游產業有機融合的產業模式和創新路徑。
2.創意型勞動資料催生“文旅融合型”旅游產業
創新創意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驅動器。近年來,創新創意思維(IP)貫穿于整個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旅游消費隨之呈現明顯的個性化、多樣化、知識化趨勢[18],旅游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革,文化產業成為宏觀旅游產業的一部分。文化產業的進入令旅游產業煥發了新生機,催生了諸如IP旅游文創、沉浸式演繹互動、研學旅游等眾多\"文旅融合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例如:故宮博物院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以當代公眾需求為導向,通過舉辦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來吸納優秀創意成果,將現代審美、現代技術與故宮文化融合,令600余歲的故宮“年輕化”。其出品了諸如“朝珠式耳機”“乾隆主題馬克杯”“口袋宮匠電子游戲\"等符合現代主流取向的旅游文創產品。19]故宮還連續多年參與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開發研學旅游產業,通過舉辦徽劇表演、“非遺傳承活力再現”雕版印刷術互動、“花信木語故宮仲夏日\"故宮園林研學等主題活動,邀請戲曲、遺產、園林等各領域專家學者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背后蘊含的科學原理;同時穿插游戲、漫畫等具有娛樂性質的現代文化創意活動,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和傳播故宮文化。2022 年,又正式啟動了“故宮以東\"共創計劃,整合優質資源走品牌化道路,打造故宮文旅IP形象。截至2023年底,故宮已聯合60多家共創伙伴,在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方面推出了100多款文旅創意產品,在全方位深人推進“文旅融合”創意工程的同時,提高文旅活動和文創產品的專業化、創新化水平。20]依托創意型勞動資料培育旅游高質量發展新賽道、新活力、新動能,將無形的創新創意思維(IP)轉化為有形的旅游生產力,賦能\"文旅融合型”旅游新興產業擴容提質。
3.低碳型勞動資料催生“環境友好型”旅游產業
旅游資源就像石油,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21],旅游業的新質生產力追求的是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就現代旅游場域來看,大量資本、技術、工具流人“環境友好型”旅游產業,賦能氫能旅游觀光車、可回收旅游餐飲包裝盒、裝配式旅游建筑物等低碳旅游設施的研發及“觀光 + 碳匯”林場等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建設,引導我國旅游產業由“低碳”向“零碳”發展。以低碳旅游供應鏈、低碳旅游業態為代表的“環境友好型”旅游產業異軍突起,助力旅游產業理念及業態總體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不斷催生的低碳旅游供給端新需求,將環境保護訴求轉化為旅游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能源、環保科技、氫能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拓展低碳旅游供應鏈新賽道。
(二)新質旅游勞動對象改造提升傳統旅游業態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傳統旅游業態面臨游客需求多元化、科技附加值低、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等挑戰。在這一背景下,以數據資源、創意資源和綠色資源為代表的新質旅游勞動對象,正逐漸成為改造提升傳統旅游業態的重要驅動力,賦能傳統旅游業態“舊貌換新顏”,提升旅游吸引力。
1.數據勞動對象助推旅游服務精細化水平提升
數據作為數智時代的新型勞動對象,本質上是信息的集合。數據對旅游業的賦能價值主要體現在“分析用戶行為趨勢以支持決策”和\"監測旅游服務質量以提升服務水平”兩方面,發揮著指導、監督旅游企業提升服務水平的\"指南針”和“監控器”功能。一方面,海量的數據可幫助旅游企業準確聚焦客群需求,精細規劃、設計旅游服務形式,減少試錯成本,進而提高企業改進旅游服務的動力和能力。旅游企業在收集市場消費和游客行為數據后,對同類游客消費訴求和行為偏好進行歸類整合分析,可精準把握旅游潮流和游客差異化訴求,針對性地彌補服務缺失,提供更多滿足游客高效用旅游訴求的新服務,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精細化的服務提升。另一方面,以OTA平臺中旅游訂單量、好(差)評率等為代表的旅游監測數據彌補了傳統行政監測的不足。由于這種新型旅游監測數據可得性高、受眾廣、可追,已深刻影響了游客的消費選擇和傳統旅游監測途徑,并為旅游企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服務改進意見,逐漸形成了一種監測、約束、刺激旅游企業不斷優化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的消費者監測機制。
2.創意勞動對象賦能旅游產品和服務形式創新
技術創新性應用、產業創意化轉型是“文旅融合\"時代下旅游業自我革新的有效途徑。創新創意服務作為新質旅游勞動對象,是將傳統旅游資源勞動對象和技術服務勞動對象創造性整合后的勞動對象集合,賦能旅游業開發科技感強、創意性好的新型旅游產品和服務。例如江蘇文投與騰訊等文化科技企業合作,以大運河為傳統核心旅游資源,創新性地將應用于傳統地理學中的GIS技術融入旅游產品,開發我國首個“數字國家文化公園”。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旅游服務生產消費同步性和不可儲存性的制約,相繼推出了“手繪長卷”“劃船機體育旅游體驗”等新型旅游產品和服務。這些不斷催生的創意型旅游新產品、新服務,將\"產業\"“技術\"和\"創新者\"持續相連,為旅游產品和服務創新厚植土壤,助力旅游業實現傳統業態高科技化改造和高新科技的旅游產業化運用。
3.綠色勞動對象激發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潛力
綠色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旅游業自“誕生”以來就與綠色生態息息相關,優美的生態環境構成了自然旅游的核心吸引物。隨著“兩山論”的發展傳播,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點得到越來越多群體的認同。22]實現“綠色旅游\"要從供給端出發,貫通整個旅游產業鏈。第一步就是要應用綠色低碳的旅游勞動對象。換句話說,綠色低碳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以山林河湖海為代表的生態旅游資源成為眾多地區促進旅游可持續開發和地區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核心資本。例如:福建平潭國際旅游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引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注重保護海岸、海水、灘涂、候鳥等生態旅游資源,開展了廣泛的景觀恢復和生態涵養工作。短短十余年,平潭就依托上述生態旅游資源實現了從百姓口中“光長石頭不長草”的\"貧島”向“既能下海游泳也可沙灘漫步”的國際旅游島的蛻變。2016年以來,平潭又確立了以“現代化 + 原生態”發展旅游的正確方向,搶抓獲批全國第二個國際旅游島的契機,依托生態資源和現代科技,開發出生態廊道游、海上環島游、全島智慧游等特色生態海島旅游項目,讓“平潭藍”成為了平潭旅游的金招牌、新名片。2023年,平潭國際旅游島實現接待旅游總人數破千萬(1026.15萬人次)、旅游總收人破百億(105.84億元)[23],將綠色勞動對象轉化為“環境友好型”旅游產業,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新質旅游勞動者加速推進未來旅游產業布局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不僅包括直接勞動,還包括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復雜勞動,后者創造的價值是前者的多倍。8因此旅游新質勞動者所要求的高素質旅游人才應當是包含科技型、創意型旅游創新人才和應用型旅游高素質勞動者的現代化、復合型勞動力集合。不同定位、不同職能的現代化旅游勞動者被優化組合后分配至各旅游供給端,有利于提升旅游業的服務能力和創新動能,加快探索未來旅游產業,為旅游業踐行新質生產力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紅利和智力支持。
1.科技型旅游管理人才推動未來旅游企業建設
科技型旅游管理人才是指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能夠適應旅游業工作環境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的趨勢,熟練掌握旅游電子商務、旅游數字營銷等新型管理方法和類腦智能、AR/VR等現代技術應用的高層次管理人才。這類人才在受教育階段就廣泛接觸旅游產業市場信息和前沿技術,了解優質旅游企業的組織構架和運行機制,認同旅游產業數智化、可持續化的發展趨勢。在走人旅游高層次工作崗位后,這類人才可以迅速定位旅游業市場的痛點癢點,探索未來旅游產業運營模式和產品類型。通過推行現代化旅游企業管理制度、貫徹先進旅游市場理念、引進數智化旅游勞動工具等措施,打造“專精特新”型未來旅游企業,為布局建設未來旅游產業提供\"生產基地”。
2.創意型旅游設計人才賦能未來旅游產品研發
創意型旅游設計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性思維和規劃設計能力,熟悉“創意思維 + 現代科技”的旅游業發展趨勢,能夠獨立或帶隊進行文旅產品設計開發、文旅IP創意塑造、旅游景區規劃設計、旅游宣傳營銷策劃等項目的高層次技能人才。這類人才往往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來自城鄉規劃、視覺傳達設計、文化產業管理等\"涉旅”專業的高技能勞動者,具備多學科視野和知識儲備。在“文旅融合”和\"旅游 + ”時代下,創意型旅游設計人才驅動著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數字科技、流媒體技術等新產業、新技術融合發展,賦能諸如\"古蜀幻地\"交互型旅游產品等各類原創型、顛覆型的未來旅游產品研發,為打造未來旅游產業提供“物質載體”,加速推進高新科技和Z世代 ??α∝ 世代理念在旅游業實現產業化運用,滿足人民群眾對旅游產品的時代化訴求。
3.應用型旅游服務人才引領未來旅游服務標準
應用型旅游服務人才是直接接觸游客的旅游勞動者,是旅游勞動力鏈中最為基礎的一環。無論旅游產業如何向未來產業轉型,究其本質都是服務行業、幸福產業,旅游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經驗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游客的旅游效用體驗。未來旅游產業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能滿足游客更高旅游效用訴求的產業形式,勢必對旅游服務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新質應用型旅游服務人才因其自身“以游客為本”的服務態度、久經訓練的服務經驗和高效的服務能力,以“良幣”驅除“劣幣”,引領未來旅游服務標準的提升,為培育未來旅游產業提供\"服務樣板”,進一步鞏固旅游業綜合性幸福產業地位。
(四)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催生“特意性”旅游產業新集群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旅游產業經歷了從“制度驅動”到“資源驅動”和“資本驅動”再到“創新驅動”的跨越式成長過程。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變為了更高層次的“好不好”,傳統單一主題的旅游業態模式面臨需求端市場挑戰。新質生產力要求旅游產業革新產業業態和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推動新質旅游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和新質旅游勞動者的優化組合躍升。因此,培育基于數字技術、創新模式、創意思維、現代化人才的“特意性”旅游產業新集群成為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機理的必然選擇。集群的核心特征是堅持目標導向,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旅游效用的“特意性”需要。即在創新產品供給與滿足公眾需求上功夫,依托高素質旅游人才和技術賦能,對固定地區旅游產業鏈進行資源優化整合,打造區域“特意性”旅游產品,使該地區的核心旅游產品滿足大眾化游客需求。同時通過整合多業態旅游產品來輔助核心旅游產品,滿足小眾游客的特殊需求,最大程度滿足游客各類取向的訴求,提升游客旅游獲得感。這種為滿足游客高效用、多元化旅游訴求而進行的勞動資料優化組合,除滿足游客一般性旅游需求外,令每一個來此地的游客都抱有滿足自身特殊目的的訴求,同時不干擾他人差異化需求的滿足,使該地成為難以替代的旅游目的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有利于催生旅游產業集群供給端的組織結構變革、塑造“特意性\"IP品牌、維持客源粘性,最大程度釋放文旅消費活力,培育“特意性”旅游新場景、新消費。例如:貴州省在新國發2號文件的指導下,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聘請南開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知名學者成立智庫,以現有優質旅游資源為基礎,以滿足新時代游客多元化、高效用訴求為目標,對省域內旅游要素進行規劃整合,打造“ 9+2+2 ”特意性旅游產業新集群。引導黃果樹、梵凈山等5A級景區打造最具競爭力和普適度的核心吸引物,同時開發農旅、花旅、酒旅、茶旅、教旅、體旅、泉旅、康旅、橋旅等多樣化的補充業態,提供度假休閑、游覽觀光、虛擬沉浸、參與體驗等多種現代化、時代化的旅游參與模式,優化貴州省旅游產業結構、升級體驗模式和路線網,以業態的豐富性滿足游客訴求的多樣性,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打造貴州“特意性”旅游品牌,培育旅游產業新集群。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根據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特征、旅游新質生產力的架構及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可知,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以高新科技為驅動、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的生產力。其對旅游業的賦能作用主要體現在優化旅游生產要素、培育旅游新興產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和增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因此,探求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也應以這四方面為抓手,制定相應的實踐措施,為旅游業更好發揮新質生產力效能提供策略選擇。
(一)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旅游業生產要素
1.推進區域旅游統一大市場建設,培育新質旅游產業鏈
根據新質生產力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訴求,我國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建立區域統一的旅游市場準入機制、旅游合作機制和旅游服務標準;要打破地域壁壘、信息壁壘和“景區孤島”,加強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和市場共享;要鼓勵旅游資源在政府統一規劃下跨地區、跨行業流通合作,與文化、科技、體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復雜業態旅游集群,以“特意性”旅游帶動“隨意性”旅游,形成“一超多強”的多元化旅游業態和產品體系。
2.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推動旅游業新質生產力科研轉化
馬克思認為生產過程是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是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24]科技創新絕不應僅停留在學術探討和實驗室,而是應進行產業化應用,賦能傳統產業高新科技化改造和產業數智化治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旅游行政機構、游客等涉旅主體要緊密結合,建立與旅游市場緊密相連的“技術需求反饋機制”和“科技產出轉化機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要瞄準當代游客追求美好生活和旅游幸福感的市場需求,順應旅游數智化、創意化、可持續化的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對旅游產品、技術投入研發,確保\"適旅\"科技轉化為與市場需求、高質量發展訴求方向一致的旅游產品。旅游行政機構、游客則是要準確反饋需求變化,引導旅游產品供給端及時調整產品研發、生產計劃,開發“數實融合型”“文旅融合型”和\"環境友好型”旅游新產品、新技術、新設施,將新質生產力轉化為文旅新吸引物。
(二)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培育旅游新興高科技產業
1.培育未來旅游產業,推動旅游產業數實深度融合
數實深度融合是旅游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和動能。地方旅游主管部門應順應數實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出臺明確的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為旅游企業指明新時代旅游發展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一方面,加快5G、物聯網、大數據、融媒體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以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開發旅游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旅游企業要充分利用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為文旅發展全面賦能:在產業方面可通過發展VR/AR旅游、AI跨時空對話、文化遺產3D建模等旅游新技術、新業態,對傳統景區進行數智化改造,建設“數字孿生景區”,全面創新文旅增量的同時帶動存量發展;在營銷宣傳方面可通過“傳統媒體 + 數字媒體”的全媒體傳播形式加強旅游產業數字化營銷力度,為科技旅游新業態營造市場氛圍,做到“線上線下”“虛擬實體\"數實雙融合。針對部分有條件的旅游龍頭企業,還可以與騰訊、字節跳動等數據巨頭合作,建立旅游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掌握旅游市場新興需求與發展趨勢,整合各類旅游數據資源,探索旅游產業“需求-產出”數實融合新模式。
2.發展類腦智能技術,提升旅游產業智能化水平
類腦智能技術可精準分析游客偏好和歷史行為,并據此提供針對性、精細化服務。其技術要求高、研究時間長、應用難度大,需要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的投人。因此應加強部門合作、央地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牢固樹立“技術先行\"的理念。可組建由中央旅游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國有旅游企業/科技企業共同構成的“旅游類腦智能技術研發應用領導小組”,與部分大型優質民營旅游企業、科技企業一同投人資金、技術和人才,構建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類腦認知旅游計算模型,開展類腦智能技術研發,并將研發成果快速應用到旅游產業中。例如開發類腦智能預訂系統、類腦智能客服系統、類腦智能安全管理系統等,不斷拓寬類腦智能在旅游服務、體驗、管理等場景下應用路徑,推動現有旅游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和高新科技化改造,提升旅游治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
(三)堅持“以人為本”,以創新打造旅游業高質量服務
1.“以人為本”創新旅游開發,催生新質旅游產品和服務類型
“以人為本\"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邏輯之一[25],也是旅游業作為綜合性幸福產業的題中之義。各旅游供給和管理主體應牢固樹立以游客為中心的文旅發展理念,從審美、圈層、文化、交流、康體、休憩等多個方面深入理解新時代旅游者的效用需求與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將游客訴求作為旅游產品設計研發的底層邏輯,將現代科技和創意思維作為培育新質旅游產品的物質基礎,為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豐富的素材、靈感依托和物質保障。例如,根據當代年輕人追求互聯網、高效率、自由化的訴求,構建“數字游民基地”,建設共享休閑辦公空間、共享辦公酒店、數字游民社區等新場景,從根本上迎合當代青年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打開文旅新篇章、新賽道。
2.培養多層次旅游專業人才,引導新質旅游勞動者學用結合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旅游高質量服務離不開人才儲備。無論是新質旅游產品的設計研發、新質旅游服務的供給,還是傳統旅游產業數智化轉型,都離不開眾多各司其職的旅游新質勞動者。各高等、高職院校應發揮學校人才培育基地的作用,根據科技型、創意型、應用型人才的不同市場需求和自身院校功能定位,明確各自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共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針對性選拔和培養不同種類的旅游人才。同時,學校還應與旅游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開展產學合作,為校內學生提供中短期實習機會,讓校園中的旅游人才深入旅游一線了解市場、學習技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四)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化旅游業生態價值轉化
1.鼓勵低碳“適旅”生產工具研發運用,降低旅游過程碳排放
如何降低旅游過程碳排放是一個綜合性議題,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配套出臺相關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牽頭打造低碳旅游評價體系、獎勵體系和監管體系,對研發和使用低碳\"適旅”生產工具的企業和機構給予稅收減免、資金補貼等優惠。政府部門可選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景區和企業,開展低碳\"適旅”生產工具示范工程,支持低碳旅游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旅游企業和科研機構可通力合作,加大對低碳“適旅”生產工具研發投入,如開發電動或氫能源驅動的旅游交通工具等,將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技術、氫能儲能等革命性技術創新成果整合應用進文旅裝備制造用品的設計、改良和生產過程中;公眾(含游客)應樹立環保意識,自覺選擇使用低碳旅游設施,主動參與到低碳旅游評價和監管體系中來,為政府和旅游企業提供需求端評價和感知數據,起到群眾監督作用,共同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優化經濟政策工具箱,引導“旅游 + 生態修復 + 康養”業態轉型
新質生產力是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其要求旅游產業回歸綠色產業屬性,推動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真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地方政府可根據自身資源條件和旅游產業發展基礎對經濟政策工具箱進行優化,瞄準生態旅游藍海市場,引導傳統生態觀光游向“旅游 + 生態修復 + 康養”的復合型新業態轉型升級。一是確定總體經濟政策方向。深入了解當地旅游新業態的特點和需求,明確政策總目標,按照“一地一策”的原則確定發展方針。二是提供充實的資金保障政策。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等方式,探索發行綠色債券、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為新業態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三是落實稅收優惠和財政返還政策。對與新業態相關的旅游企業和項目實施財稅補貼,降低其運營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四是探索旅游碳積分累計和交易制度。助力綠色旅游的生態效用進行市場轉化,最大程度調動綠色旅游企業的積極性,壯大“旅游 + 生態修復 + 康養”新興業態。
四、結語
從哈爾濱的雪鄉,到夢回盛唐的西安不夜城,從多彩貴州的“村超”,到各大城市里的CityWalk。一個個現象級文旅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場,刷新著對傳統旅游產業的認知。“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粗放發展的旅游時代一去不復返,“創意文化、科技賦能、綠色可持續”的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到來。以科技、創意、綠色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持續驅動著傳統旅游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迭代升級,探索“政策-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創意-管理”全要素合作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推動現代旅游產業向數智化、綠色化、創新化的未來產業轉化,引領旅游業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2]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縮譯彩圖珍藏本)[M].朱登,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111.
[3]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N].人民日報,2024-03-01(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8.
[6]文豐安,肖華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7(2):13~2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6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645.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
[10]任保平,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6):23~30.
[11]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
[12]郝索.旅游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6.
[13]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 1~13
[14]郭人旗.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N].中國文化報, 2024-03-07(005) 元
[15]孫九霞,李菲,王學基.“旅游中國”:四十年旅游發展與當代社會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2023(11):84~104;2.
[16]黃蔚,曹雯.探索新質生產力與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互促新路[N].貴州日報,2024-04-11(001).
[17]洪銀興.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新的生產力理論研究[N].人民日報,2024-04-09(009).
[18]宋瑞.如何真正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24~35.
[19]陳曾.從故宮文創談我國文創產業的創新之路[J].設計,2017(19):68~69.
[20]袁宙飛,李璐佳.手造產業共生機制的生成邏輯、體系建構與實現路徑[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23~31.
[21]戴斌.培育和發展旅游業新質生產力[J].民生周刊,2024(7):21.
[22]韓文乾.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國家形象重要論述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21(6):40~46.
[23]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2023年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福州,2024.
[24]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14~778.
[25]姜奇平.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與邏輯結構[J].探索與爭鳴,2024(1):132~141;179~180.
The Logical Motivation,Internal Mechanism,and Practical Path of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the TourismIndustry through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LI Jinhong,LI Wenbo (Collgeof Tourismand Cultural Indu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OO25,China; TheBartlett Faculty,UniversityCollege London,London WC1E ,UK)
Abstract:The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presentanew developmentof Marxistproductive force theoryin Chinaandarean importanttheoreticalcontributiontoXiJinpingseconomicthought.Withthecontinuousadvancementof thenew waveof technologicalandindustrialrevolutions,the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hasshiftedtorelyingontechnological inovationandhigh-eficiencynew 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theeraofdigital intellgence,theself-renewalof digital-inteligent elements,creativeelements,ecological elements,andtalentelementsisdriving thetransformationof traditional tourismproductiveforces towarddigitalization,intellgence,andsustainability.Thisevolutioncreatesnew forms of tourismlabor materials,laborobjects,andlaborers,fostering innovationinnew tourismbusinessmodels,the reformof traditional models,and the enhancement of servicecapabilities.Accordingly,it is essential todeepensupplysidestructural reformsinthe tourismindustry,optimize the alocationof productiveelements,and strengthenthe cultivationofversatiletalent.Byleveragingcreativityandtechnologyasdriving forces,servicequalityandindustrial eficiencycanbeimproved,therebypromoting 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ourism.Thisprovidespolicyguidance forachievingfundamentalchanges inthequality,eficiency,anddriving forcesofthetourism industryandforbuilding a modern tourism industrial system.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marxisttheoryofproductiveforces; strategic base;intrinsic mechanism;practical paths
責任編輯:吳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