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04;F124;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國際局勢緊張、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以及公共衛生危機爆發,使得經濟體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構建持久的經濟韌性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在應對內外部沖擊過程中,經濟體不僅要強化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還需關注通過制度完善提升經濟體內在的抗風險能力,尤其需重視民營經濟作為創新主體與就業支柱的關鍵作用。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推動技術創新、促進成果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不僅能夠激發民營企業與研發機構的創新活力,還能通過完善創新生態系統為經濟韌性提供制度保障。由此可見,知識產權保護是一條可能增強經濟韌性的重要途徑,需要進一步探究其背后的作用機制與具體效應。
經濟韌性的理論構建始于Martinamp; Sunley提出的經典三維框架[1],即經濟系統應對外部沖擊時表現出的抵抗、恢復與更新能力。該定義因具有較強的概念延展性而被學界廣泛采納[2-3],但其理論內核仍聚焦于短期沖擊響應機制,對經濟系統在長期結構性調整中的動態適應過程闡釋不足。針對這一局限,部分學者認為經濟韌性更應體現為一種內生適應能力[4」,強調經濟體通過要素重組與制度調整以實現持續發展的核心機制,從而將韌性研究視角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演化。兩種理論范式共同構建起“外生風險緩沖-內生系統重構”的雙軌分析框架,為解讀經濟韌性驅動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在此框架下,現有文獻對經濟韌性驅動路徑的探索大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文獻側重于外生風險抵御路徑,重點考察了財政改革[5]、自貿區開放[6]等政策工具對于經濟韌性的促進作用;第二類文獻則著眼于內生轉型促進路徑,揭示了數字技術滲透[7-8]、人力資本升級[9]等要素對經濟體適應能力的強化作用。然而,現有研究多集中于政策沖擊和市場機制,忽視了法律制度在應對內外部波動方面的可能效用。與此相對應的,雖然諸多文獻肯定了知識產權在激發經濟主體活力方面的作用[10-11],但大多局限于企業層面的分析,未能系統地將知識產權保護與城市經濟韌性之間的聯系加以闡述,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對城市經濟韌性的作用機理尚未得到充分的解答。
因此,本文利用2008—2021年六個批次的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設立構造準自然實驗,合理評估知識產權保護對經濟韌性的影響,并運用政府競爭理論、產權理論以及交易成本理論進一步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影響經濟韌性的作用路徑。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有以下三點:一是從知識產權保護出發,探究其影響經濟韌性的可行機制,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二是以往文獻在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法時,多采用四個批次和五個批次的示范城市建設名單,很少涉及第六批次中所包含的城市,因此本文利用全批次名單構建準自然實驗,精準估計結果。三是本文揭示了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在促進城市經濟韌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優化提供建議。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與經濟韌性
國家知識產權局在2011年推出了《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和示范城市評定辦法》,并自2012年起評選了多批示范城市。截至2021年,共有68個地級市和城區被評為示范城市,這一系列舉措有效促進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創新能力是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最大的特征[12],它通過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投入更多的資源于研發活動,為整個城市的經濟體系注入新的動力。不僅如此,更加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吸引了外資的流人[13」,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人新的活力,促進了本地企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從而增強了城市經濟的抵抗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此外,隨著政策支持和法律環境的優化,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提供了一個更加穩定且可預測的商業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經濟波動和外部沖擊,保持業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長期而言,這種穩健的商業環境和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將進一步促進示范城市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城市提供了更強的經濟韌性,使其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展現出更高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設立對經濟韌性產生正向影響。
(二)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府創新引領與經濟韌性
政府競爭理論指出,地方政府會為了獲取稀缺的生產要素進行競爭。14]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衡量時,GDP 的增速這一單一指標是不科學的,地方政府勢必會為了“創新”“綠色”等指標改變宏觀層面各項目的財政支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授予不僅給城市添加了榮譽也體現出城市的創新豐富度。針對已經入選到知識產權示范名單的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局要求各單位在考核期內完成相應的指標,否則將于示范期結束后失去頭銜。因此,在爭奪“榮譽”與\"創新”兩種要素時,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偏好將會改變,而這種支出偏向的改變反映出政府的引領作用。15]
政府通過提高科技支出的創新引領作用有利于企業變革陳舊的管理經驗,并通過成本分擔和技術互補解決企業因知識外部性而導致的創新不足問題。16]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創新活動是保證經濟堅韌的源泉。先進的管理經驗,在資源配置、危機應對以及戰略規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經驗確保了在遭遇外部沖擊時,如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經濟體能夠通過高效的資源利用和策略調整來維持穩定。現有文獻已經證明,優秀的管理經驗能夠傳遞顯性及隱性知識使得公司形成競爭優勢,從而提高經濟績效。17同時,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技術創新,還涉及產品創新、流程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這些創新能夠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滿足市場需求,優化運營效率,打開新的市場機會,從而為經濟體帶來更強的適應性和恢復力。目前有大量的文獻討論了企業、地區創新對經濟韌性顯著的正向影響。18-19]此外,管理與創新的結合具有極大的協同效應,共同構建了一個能夠迅速識別、把握創新機會并有效執行的生態系統。這種結合不僅幫助經濟體應對挑戰,還能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到新的增長機會,進而增強其經濟韌性[20]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設立能通過政府創新引領作用對經濟韌性產生正向影響
(三)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人才磁場效應與經濟韌性
在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背景下,產權理論強調了知識產權示范城市通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提供更清晰的產權邊界和更穩定的預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城市不僅吸引了尋求保護其創新成果的企業和個人,也吸引了那些尋求參與這種高回報創新活動的人才。21]不僅如此,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擁有較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城市能夠降低交易成本[22],從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當一個地區成功吸引并留住了人才之后,隨著人才密度的增加,該地區的吸引力會因為網絡效應進一步增強。人才磁場效應指的就是這種隨著人才集聚而自我強化的現象。
具體來說,人才集聚直接關聯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創新能力。首先,頂尖人才通常攜帶先進的知識和技能,他們能夠通過研發活動推動新技術的產生和舊技術的改進。這種創新是提升生產率、開拓新市場和增強經濟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力[23],從而在宏觀層面增強經濟的適應性和恢復力。其次,人才磁場效應能夠形成創新生態系統。當地區能夠吸引和保留高技能人才時,會促進企業、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與知識共享,加速技術轉移和商業化過程,從而形成一個互相支持的創新網絡。24]這種網絡不僅能夠提高經濟體對新興挑戰的反應能力,還能夠在面對經濟衰退或外部沖擊時,提供更多的緩沖和恢復機會。25]最后,社會包容性的提升是人才吸引度提升經濟韌性的另一機制。26]多樣化的人才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經驗,能夠促使社會更加包容和開放。包容性強的社會不僅更具吸引力,也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和吸收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增強社會凝聚力,從而提高經濟體應對經濟波動的抵抗力與恢復力。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設立能通過人才磁場作用對經濟韌性產生正向影響。
(四)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調節效應
數字要素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加速器和潤滑器角色,在維持城市經濟穩定性和抗打擊能力方面應該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數字經濟的發展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會和資源[27],如開放的數據平臺和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等。這些條件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和轉化,進而推動經濟韌性的提升。此外,數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企業能夠更容易獲取市場信息和技術動態[28],這有助于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在知識產權示范城市這一背景下,通過確保創新成果得到保護和合理利用,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經濟資源向高效率、高價值的領域流動,增強經濟體在面對外部沖擊時的恢復力和適應力。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在數字經濟水平越高的城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對經濟韌性的正向影響越強。
(五)商業信用環境水平的調節效應
商業信用環境的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金融體系成熟度和市場機制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標。良好的商業信用環境為企業發展、技術創新以及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是提升城市經濟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首先,良好的商業信用環境意味著企業能夠更容易獲取融資。29]企業的創新作為一項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具有較高風險的活動,沒有充足資金的支持是難以為繼的。有了豐裕資金的支持,企業能夠承擔更多的研發活動,從而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增強經濟的適應性和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其次,高水平的商業信用環境還能夠促進知識產權的有效運用和轉化,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將知識產權轉化為企業發展的資金。具體來說,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途徑,尤其對于那些擁有豐富知識產權但缺乏物質資產的高科技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來說,它能夠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在商業信用環境水平越高的城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對經濟韌性的正向影響越強
二、研究設計
(一)估計策略
本文以六個批次的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作為依據,構建多期雙重差分法識別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對經濟韌性的影響,具體的基準模型如下:
resit=β0+β1didit+β2controlsit+μi+γt+εi
其中, i 和 Ψt 分別表示城市和年份, res 表示經濟韌性, did 表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controls代表控制變量,為進一步保證模型估計的準確性,本文進一步控制個體效應 μi 和年份效應 γι,ει 為模型中隨機誤差項。
(二)變量描述
1.被解釋變量:經濟韌性(res)。經濟韌性通常反映的是經濟系統內部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30]目前學界對于經濟韌性的測度尚無統一定論,大多數文章采用先設立一個基期,然后利用城市層面實際經濟產出相對于基期的變化情況來衡量經濟韌性。這種測量方式雖然可取,但是以一個較為孤立的角度看待經濟產出的變化。因此,本文根據鈔小靜和薛志欣在文章中的設計思路[7],對經濟韌性的表達如公式(2)所示。
其中, Eit 表示城市 i 在年份 χt 的國內生產總值, Ei2008 表示城市 i 在200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resit 為城市i 在年份 χt 的經濟韌性。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設定 resi2008=0 ,即以遭受金融危機的2008年作為基期,且認為該年經濟韌性為0。采用這樣的指標測算方式引入了變化與偏離的思想,而且符合經濟韌性動態變化的內涵。
2.核心解釋變量: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did)。本文使用虛擬變量形式表示了《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和示范城市(城區)評定辦法》在2012—2019 年評定的六個批次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其中,城市在年份時被評定為知識示范城市則為1,否則為0。
3.控制變量(controls)。根據已有研究9選擇以下5個控制變量:固定資產投資(inv)采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數形式表示;產業結構(stru)采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表示;金融發展(fin)采用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本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互聯網水平(inter)采用互聯網寬帶用戶接人數對數形式表示;市場活力(vital)用各城市財政支出的倒數表示。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說明
截至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一共評定了六個批次的示范城市,其中包括68個地級市和城區。由于政治地位和資源稟賦的特殊,本文首先剔除了北京、天津、上海以及重慶這四個直轄市轄區的樣本數據。其次,由于昌吉市的有關數據缺失過多,故省略該地級市樣本數據,最后確定了59個人選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地級市名單。本文共選取中國276個地級市 2008—2021年的樣本數據,數據大多數來源于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統計公報,少量缺失數據通過插補法填補,整理并生成描述性統計。①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表1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對經濟韌性的基準回歸結果。在進行雙固定效應并加人控制變量后,核心解釋變量對城市經濟韌性的正向影響在 5% 水平上顯著,這說明了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作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手段能夠提高城市經濟韌性,即假設H1得以驗證。
(二)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本文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法的方式進行研究,為了保證政策評估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對模型進行平行趨勢檢驗。因此,本文檢驗了城市經濟韌性的變化是否滿足平行趨勢的條件,將政策執行期設為基期,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在基期之前,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政策實行之前經濟韌性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滿足平行趨勢假定。同時,在第二期之后,政策效應顯著為正,說明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的實施對經濟韌性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累積效應。
2.時間安慰劑檢驗。①為了保證政策的評估效應不受偶然因素所影響,本文通過對政策介人時間點進行時間安慰劑檢驗,將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分別提前四期和五期,當政策提前四期和五期后,主效應在統計意義上并不顯著。這也證明了觀察到的政策效應不是由于時間序列中的隨機波動或其他未控制的時間趨勢所導致的,確實源于政策本身的實施。
3.個體安慰劑檢驗。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可觀測因素對估計結果的干擾,本文通過設立虛擬實驗組進行個體安慰劑檢驗。首先,隨機從276個地級市樣本中抽取59個處理組,剩下217個地級市作為對照組,并進行隨機時間點作為政策發生點,重復隨機抽樣800次。由此繪出估計系數分布圖,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隨機處理下的估計系數并沒有顯著偏離原點,且大多數沒有通過 10% 顯著性檢驗,故可以認為真實估計系數不存在嚴重偏誤。
(三)內生性處理
考慮到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與經濟韌性可能存在反向因果的問題。本文參考聶長飛等的研究[31]利用\"城市是否曾為殖民地”與滯后一期全國知識產權結案數的交互項作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的工具變量。一方面,歷史制度或事件會對現代制度安排產生深遠影響,城市的殖民歷史與其當前的產權制度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另一方面,歷史可能塑造了城市的某些長期經濟特征,但對當前經濟韌性的直接影響較小。此外,本文還參照徐揚和韋東明的方法[32],將古代儒家書院與滯后一期全國知識產權結案數的交互項作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的工具變量。一方面,歷史上擁有儒家書院的城市可能更具有知識傳播條件和產權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書院本身并不會直接影響現代城市的經濟韌性。工具變量的估計結果顯示表2報告了工具變量的估計結果。列(1)(3)分別為第一階段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兩個工具變量均對解釋變量有顯著的正向關系,滿足統計上的相關性假設。列(2)(4)分別報告了二階段的回歸結果,說明了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對城市經濟韌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此外,一階段F值均大于10,LM統計量和WaldF統計量也均通過了相關檢驗。
(四)其他穩健性檢驗①
為了進一步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本文還進行了以下三種方式的處理。首先是改變樣本數量,由于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名單中含有如丹陽、常熟、昆山等縣級市,這些縣級市實際上由相應的地級市代管。為了避免縣級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評定對估計結果的偏差,本文去掉蘇州、無錫、鎮江等7個地級市數據,基于調整后的樣本重新進行估計。二是引入高維固定效應,本文引入了省份與年份交互項構成的高維固定效應,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控制不隨時間變化的地區特征和全國范圍內隨時間變化的因素,并對模型進行了重新估計。三是更換被解釋變量,由于對經濟韌性的測算并無定論,本文根據鈔小靜和薛志欣的做法,用樣本區間內各城市從業人員數相較于2008年從業人員數的偏離度作為經濟韌性的替代變量,并重新回歸。
四、拓展性分析
(一)機制檢驗
前文理論分析指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從地方政府引領和人才磁場效應兩個渠道對經濟韌性產生影響,并且數字化水平及商業信用環境在自變量和因變量關系中可能存在調節效應。本文根據江艇的做法[33],利用\"兩步法”進行中介分析,調節效應則引入交互項的方式處理。具體模型如下所示:
Mit=α0+α1didit+α2controlsit+εit
其中, Mit 為機制變量,式(3)和式(4)分別檢驗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在式(3)中,本文使用科技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值(tech)作為政府創新引領作用的代理變量;使用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hc)作為人才磁場效應的代理變量。具體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在式(4)中,本文依據趙濤等[34]所使用的方法測算出地級市數字經濟水平(digit)作為調節變量;使用國家信息中心商務所發布的中國地級市商業信用環境指數(trust)作為調節變量。具體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有為政府在保證城市經濟穩定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增加科技支出來引導和激勵企業創新。政府的科技投資不僅展現了其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承諾,而且通過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有效促進了企業對陳舊管理模式的變革和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活動,保證城市經濟系統的穩定。列(1)估計結果顯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在 1% 顯著水平上對政府引領作用產生正向影響,即假設H2 得以驗證。
通過吸引具有先進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城市不僅能夠建立起創新生態系統,還能通過這些人才的集聚和交流,促進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此外,人才的多樣性和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對于形成開放和包容的社會環境至關重要,這種環境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創新人才和項目,形成了正向循環。這些渠道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城市面對外部沖擊時的應對能力和恢復力。列(2)估計結果顯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在1% 顯著水平上對人才磁場效應產生正向影響,即假設H3得以驗證。
數字經濟的興起不僅促進了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還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經濟參與方式。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增加了經濟活動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和市場監管效率,進而增強了社會信任和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列(1)估計結果顯示當地區數字經濟水平較高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對經濟韌性影響的作用更大,即假設H4得以驗證。
商業信用環境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體現了地區金融市場的成熟與否,也是城市經濟活力和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在一個良性的商業信用環境中,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才能夠穩步實施,地方經濟才能夠健康發展。列(2)估計結果顯示當城市商業信用環境處于較高水平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對經濟韌性影響的作用更大,即假設H5得以驗證。
(二)異質性分析
由于政治地位、要素稟賦的不同,雖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能夠顯著提升城市經濟韌性,但是對于不同地區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文根據是否為中心城市和是否為超特大城市進行分組討論,表5報告了估計結果。具體來說,副省級城市在中國的行政體系中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通常比一般的地級市享有更多的行政權限和更高的自主決策權。此外,副省級城市常常承擔著區域中心城市的角色,能夠憑借自身的引領作用對周邊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輻射影響。列(1)(2)結果顯示,相較于非副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樣本的主效應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政策效應在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間存在顯著差異。依據國務院于2014下發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超特大城市往往是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因此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源稟賦。列(3)(4)結果顯示,超特大城市組的主效應系數更為顯著,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人口規模是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對經濟韌性影響的重要依托。
五、結論
本文基于2008—2021年276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利用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政策構建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對該政策對經濟韌性的影響進行評估。本文主要研究結論有三點:第一,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能夠顯著提高城市經濟韌性,經過一系列的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仍然成立。第二,機制分析發現,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能夠提高政府引領作用和增強人才磁場效應,并協同地區數字化和商業信用環境水平對經濟韌性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第三,異質性分析表明,副省級和超特大城市更能發揮政策實施效果,進而促進城市經濟韌性的提升。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對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建設提出四點政策建議。
第一,構建“政府引領-人才培育”雙輪驅動機制,創新政策支持范式。不同于傳統側重于財政補貼的做法[35],本文建議政府應實現角色轉型,從單一的“執法監管者”向“創新共建者\"轉變。具體而言,應制定以科技成果商業轉化率和創新服務效能為核心的考核體系。這一體系不僅要求政府在公共研發項目中注重專利和技術成果的實際應用,還強調對成果轉化全過程的動態跟蹤與評估,從而激勵各相關部門提升創新服務水平和政策執行力度。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應大力構建人才吸引系統,既重視外部高端人才的引進,又注重內部人才的持續培養,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動態、持續的人力資本積累機制,支持城
市經濟的長期韌性建設。
第二,實施梯度化知識產權政策,破解“一刀切\"治理困境。有別于現行政策強調統一執法標準[36],本文提出構建分層次的政策適配體系。在超大城市層面,建議試點“專利標準化特區”,在規定年期內推動一定數量的專利納入國際標準,從而大幅提升技術國際化競爭力;在中小城市層面,則提出“鏈庫聯動”模式,即為每條特色產業鏈建立專屬的專利數據庫,以彌補知識產權基礎設施的短板。與此同時,還應特別設立針對民營經濟的專項條款,對于民營企業占比較高的園區,在專利審查時效和維權成本方面實施優化措施,以實現更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
第三,創建“多維評估-動態預警”體系,突破政策迭代瓶頸。現有的政策評估通常采用較長周期的行政主導模式,難以及時反映政策效果和市場反饋。為此,本文建議在評估標準上引入國際先進指標,并結合風險壓力測試結果,構建復合型評價體系;在評估方式上,借助獨立第三方機構和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政策傳導路徑的實時追蹤和透明公開,從而確保數據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此外,還應設立動態預警機制,對連續表現不佳的城市及時啟動政策干預措施。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不僅可以更準確地反映知識產權政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也為政府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踐導向。
第四,構建數字化治理共同體,提升城市經濟韌性。為破解現有治理碎片化和營商服務低效的問題,應構建一個數字化支撐、與營商環境優化緊密結合的協同發展體系。首先,在數字化治理方面,應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整合政府各部門與企業間的知識產權數據,并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政策執行與成效的實時監控和反饋;其次,在營商環境優化上,可打造線上營商服務平臺,整合企業知識產權申請、轉化及維權等環節,通過數字化手段降低行政審批時長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后,應推動數字化治理與營商服務的深度融合,建立透明、高效的數字化反饋機制,確保政府能夠根據實時數據進行及時、科學的政策調整,為壯大城市經濟韌性提供堅實的支撐。
參考文獻:
[1]MartinR,SunleyP.OntheNotionofRegional EconomicResilience:ConceptualizationandExplanation[J].JournalofEconomic Geography,2015(1):1~42.
[2]SensierM.,Bristow G.,HealyA.Measur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acrossEurope:OperationalizingaComplexConcept[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6(2):128~151.
[3]Suton J.,Arcidiacono A.,Torisi G.,etal.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a Scoping ReviewJ].Progress in HumanGeography,2023(4): 500~532
[4]胡曉輝,董柯,楊宇.戰略耦合演化視角下的區域經濟韌性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21(12):3272~3286.
[5]田時中,余佳麗.中國稅制結構優化對省域經濟韌性影響的實證檢驗[J].經濟地理,2024(12):34~43.
[6]肖興志,王振宇,章立.制度型開放與經濟韌性:自漸進式自貿試驗區設立的證據[J].財貿經濟,2025(2):5~20.
[7]鈔小靜,薛志欣.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韌性的影響: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動態,2023(8):44~62.
[8]王梓琪,周國富,徐瑩瑩.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產業鏈韌性提升[J].統計學報,2024(5):1~15.
[9]何雄浪,王詩語.人口數量紅利、人口質量紅利與城市經濟韌性[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6.
[10]孫浦陽,欒澤華,于春海.知識產權維權保護、創新風險和企業研發外包:基于“專利保險試點”政策的微觀檢驗[J].管理世界,2025(2):142~163.
[11]周澤將,汪順,張悅.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創新信息困境[J].中國工業經濟,2022(6):136~154.
[12]紀祥裕,顧乃華.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設立會影響創新質量嗎[J].財經研究,2021(5):49~63.
[13]王成岐,張建華,安輝.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差異與中國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02(4):15~23;80.
[14]郎玫,趙亞鵬,李雨珈.地方政府競爭行為異化:人才競爭何以轉變為人口競爭[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5):15 ~27.
[15]張峻,劉小勇,王昕芊.國家知識產權試點政策是否促進了城市創新合作[J].經濟學動態,2023(5):72~91.
[16]LichtenbergF.R.TheEffectofGovernmentFundingonPrivateIndustrialResearchandDevelopment:ARe-Assess-ment[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1):97~104.
[17]馬連福,王麗麗,張琦.混合所有制的優序選擇:市場的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15(7):5~20.
[18」bristow G.,HealyA.Innovauon and Kegional Lconomic Kesience:An Exploratory AnaiysisJ」.Ine Annals ol Ke-gional Science,2018(2) :265~284.
[19]李連剛,張平宇,譚俊濤,等.韌性概念演變與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19(2):1~7;151.
[20]WalkerRM,DamanpourF,DeveceCA.ManagementInnovation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The Mediatingffect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J].Journal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1(2):367~386.
[21]林柳璇,陳雅蘭.中國原始創新人才生態環境評價及影響因素[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112~124.
[22]周大鵬.外資研發是否促進了本土創業:基于中國高技術制造企業的聯立方程模型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9(6):95~108;136.
[23]孫葉飛,夏青,周敏.新型城鎮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的經濟增長效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11):23~40.
[24]MaleckiEJ.ConectingLocalEntrepreneurialEcosystemstoGobal InnovationNetworks:Open Innovation,DoubleNet-worksandKnowledge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JoualofEntrepreneurshipandIovationManagement,2O11(1):36~59.
[25]王鵬,鐘敏.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與城市經濟韌性[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38~55;205~206.
[26]劉紀遠,鄧祥征,劉衛東,等.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概念框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0):1~7.
[27]荊文君,孫寶文.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9(2):66~73.
[28]何帆,劉紅霞.數字經濟視角下實體企業數字化變革的業績提升效應評估[J].改革,2019(4):137~148.
[29]凌江懷,匡亞文.信用環境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基于世界銀行中國企業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27~132.
[30]隋建利,呂文強,劉金全.解構中國經濟韌性:即時監測、聯動辨識與貢獻分解[J].南開經濟研究,2023(10):22~43.
[31]聶長飛,馮苑,張東.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質量[J].統計研究,2023(2):73~88.
[32]徐揚,韋東明.城市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創新:來自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準自然實驗[J].產業經濟研究,2021(4) 99~114
[33]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 100~120
[34]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
[35]王一歡,詹新宇.政府補貼策略優化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效應:基于科技治理體系現代化視角[J].學習與實踐,2025(2):76~87.
[36]費開智.深化知識產權綜合管理助力優化營商環境[J].中國行政管理,2023(5):39~46.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A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the constructionof national demonstrationcitie
HUO Chunhui,PAN Haodong,PANG Ming
(Asia-Australia BusinessCollege,Department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o,China)
Abstract:Inthecontextofcomplexandvlatileglobaleconomicsituationandinsuficientgrowthdrivers,exploringhowtohance economicresilience has becomeanimportant issue.Theexisting literature mostly focuses on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stimuluspoliciesonshort-term economic fluctuations,but payslessatention totherole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cultivating long-term economicresilience.Basedonthepaneldataof276prefecture-level citiesin China from2008 to2O21,thispaper empiricalltests theimpact of teconstructionof intelecualpropertydemonstration cities on economic resilience by usingthe multi-period DID method.The study finds thatthepolicy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urbaneconomicresilience,andtheconclusion is stillvalidafteraseries ofrobustness tests.Themechanismanalysis showsthattheconstructionof intellctual propertydemonstration citiesnotonlydirectlypromotestheeconomicresilience bystrengthening thegovernments innovation leading oleandoptimizingthe talent magneticfield efect,butalso further synergizewiththeregional digitallevelandbusinesscreditenvironmenttoformamoreefectivepolicyeffect. Heterogeneityanalysis shows that sub-provincial levelandsuper megacitiesaremore likely to playarole in promot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understanding theformat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to enhance theregional adaptability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ies.
Keywords;intellctualpropertydemonstrationcity;eonomicesilince;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abilitytoresist;igh 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蕭敏娜